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用WTP-I型毛细管粘度计测定了1988年间临床体外循环期间深度和中度血液稀释各20例的全血比粘度,并分析了红细胞压积(HCT)、血浆蛋白和血温对粘度的影响。文章指出:HCT和血浆蛋白是维持血液粘度的主要因素,转流中血液稀释明显降低血粘度,深度稀释较中度稀释更显著(P<0.001)。血液粘度随术中低温而增高(P<0.05~0.001),但低温对粘度的影响远小于HCT的作用,且可被血液稀释所抵消。文章还就本粘度测定对临床灌注条件的选择提出讨论。  相似文献   

2.
<正> 自1967年Neville采用乳酸钠林格氏液预充以来,血液稀释已成为体外循环手术中的必要手段。目前常采用的稀释方法有轻度血液稀释(HCT28%-32%),中度血液稀释(HCT25%-28%),重度血液稀释(HCT20%-22%),深度血液稀释(HCT<18%)。稀释度的选择主要根据患者血容量、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81例新生儿(足月儿43例,早产儿38例)早期血钠、钾和醛固酮的变化进行了动态观察。足月儿血钠、钾平均值分别为136.41±5.60mEq/L和5.73±0.65mEq/L,早产儿分别为135.92±5.72mEq/L和5.80±0.70mEq/L,两者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与成人相比,新生儿血钠低于而血钾高于成人。新生儿血醛固酮水平约为成人的9~10倍。新生儿早期血钠低而血钾高并非由于醛固酮分泌不足所致。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小儿体外循环心脏手术血液稀释的方法及血液稀释的安全性.方法总结分析350例小儿体外循环心脏手术过程中血液稀释度及对体外循环转流中组织的灌注效果.结果350例患儿中血液稀释后最低红细胞压积(HCT)8%~101例(A组),HCT11%~15"7例(B组),HCT 16%~20p例(C组),HCT 21%~30'例(D组),HCT 31%~35%4例(E组),5组患儿开放升主动脉时心肌自动复跳,但无明显差异(P>0.05),但A组患儿应用正性肌力药物的例数和体外循环辅助时间明显高于其他四组患儿(P<0.05),其它四组患儿间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休外循纠的血液稀释程度对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心脏自动复跳率无明显的影响,但影响体外循环的辅助时间和正性肌力药物的用量;对于早期可以维持较低的红细胞压积,在开放升主动脉时,应尽量使红细胞压积达到20%以上,以减少体外循环辅助时间和减少术中应用正性肌力药物.  相似文献   

5.
本实验用狗12条,采用广东Ⅰ型血泵与上海曲管式氧合器为人工心肺。全麻后,先后用GBKI、Ⅱ号液进行血液稀释,HCT在12—19%之间,阻断循环45分钟复温。分别在血液稀释前、液体灌注10分钟、停机前,手术后2小时、6小时、复苏后3天、1个月采集混合静脉血,动脉血。检测血气、血PH和HCT、血小板、血浆钠、钾、钙、氯、游离血红蛋白、转氨酶以及尿PH、钾、钠等指标。为临床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16只犬分为两组:A组(8只犬)自体血经股静脉抽出立即补入GBK液,平均血球比积于麻醉后肝素化前首次从43.5%稀释到35%。在转流期间进一步稀释至14%。B组(8只犬)按常规方法稀释,血液于肝素化后自腔静脉管放出,转流中血球比积从42%稀释至15%,全部动物实验均采用中度低温(30℃),高流量(80ml/kg),转流1小时,两组pH、BE、失血量、尿量、神经恢复时间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B组生理紊乱较A组明显加重。结论:肝素化前血液预先稀释明显改善转流后酸中毒,血液粘度及肾脏分泌功能并减少体外循环后多种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成人法洛四联症(TOF)体外循环的管理。方法选取本中心2010年1月至2018年1月,65例成人TOF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其中男36例,女29例;年龄14~68(34.89±15.16)岁。术前血红蛋白91~245(164.7±43.0)g/L。65例患者在全麻体外循环下接受TOF根治手术,所有手术均采用跨环补片扩大右室流出道及肺动脉。同时进行动脉导管未闭修补手术4例,同时进行肺动脉瓣置换术2例,房间隔缺损修复3例,部分病例行瓣膜成形或置换术。总结统计所有患者围术期资料。结果体外循环时间(195.05±57.86)min,阻断时间(105.77±48.20)min,辅助循环时间(34.25±13.96)min;术中均采用无血预充血液稀释,维持血红蛋白69~89(97.4±2.80)g/L;46例患者在浅低温(鼻咽温度28~32℃)下进行体外循环,并且流量维持在60~80 ml/(kg·min);14例患者在中度低温(鼻咽温度25~28℃)下进行体外循环,流量维持在40~60 ml/(kg·min);5例患者因侧支循环或静脉回流较多,体外循环在深度低温(鼻咽温度19~25℃)下进行,并且流量维持在20~40 ml/(kg·min)。术后死于神经系统并发症1例,其余均治愈出院。结论成人TOF体外循环管理不同于婴幼儿,术中适当血液稀释、体外循环温度和流量控制是影响手术疗效的体外循环管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作者对20名正常人和60名外科病人测定了红细胞内钾、钠及钾/钠比值。20名正常人红细胞内钾为102.87±6.97mEq/L,钠为9.61±0.85mEq/L,钾/钠比值为10.75±0.80。危重病人红细胞内钠明显升高,钾明显下降,钾/钠比值降低。腹部择期手术者术后红细胞内钾下降,钾/钠比值降低,但下降程度较小并持续一周左右。营养支持可使红细胞内钾/钠比值回升。红细胞内钾、钠浓度的改变与血清钾、钠浓度无显著相关;与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大小及血pH等亦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自体输血在心内直视手术的应用效果. 方法观察比较稀释式自体输血和异体输血术前、术后(2小时内)、术后24小时、术后1周四个时期血液RBC、HCT、HGB、PLT四项参数.结果两组不同时间血液RBC、HCT、HGB检测结果无显著性差异;术后(2小时内)和术后24小时自体输血组PLT检测结果显著高于异体输血组,而术前和术后1周无差异.结论稀释式自体输血能减少术中异体血的输入量,减少体外循环对血小板的损伤 ,减少术后出血,节约血液资源,减少异体输血的不良反应,在心内直视手术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血液稀释指外源性溶液进入血管内或某种原因引起细胞外液经毛细管进入血液循环。血液稀释度以大血管内血液的血细胞压积(HCT)来表示。正常HCT为55%。HGT45—30%为轻度血液稀释,30—20%为中度血液稀释,20—10%为重度血液稀释,10%以下为极度稀释。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640例心脏瓣膜手术体外循环体会,对组织灌注、温度控制、血液稀释、心肌保护等方面进行了讨论。方法 体外循环中度或深度低温,中度血液稀释。结果 640例中有408例心脏自动复跳占70%,20W·s电击一次复跳者142例,电击两次复跳者68例,有2例电击8次复跳。体外循环时间51-270分,平均(150±72)分;心脏阻断时间31-121分,平均(80±11)分。结论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婴幼儿法洛四联症(TOF)的体外循环(CPB)管理. 方法 收集TOF婴幼儿78例,分析其根治手术的CPB情况,包括血液稀释、灌注方式与管理等. 结果 CPB时间为(96.6±36.5)min(65~154 min),阻断主动脉时间(59.7±26. 4)min(25~86 min),其中20例深低温、低流量灌注时间20~70 min,停循环8例,时间12~40 min;有70例采用传统超滤的方法,滤出液体(250.1±128.3)mL.转流中红细胞压积(HCT)为23%~28%,停机时HCT为28%~33%.80%自动复跳,停机顺利,术毕全部平安返回ICU.术后有7例发生低心排出量综合征(LOS),发生率8.97%;死亡6例,死亡率7.69%. 结论 婴幼儿TOF手术的CPB管理应采用适中的血液稀释和胶体预充、选择与外科手术相配合的灌注方式、缩短CPB时间、常规使用抑肽酶、应用超滤、注意术中心脑肺保护,减少LOS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回顾性总结风湿性心脏病患者行瓣膜置换术的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bypass,CPB)经验。方法选取102例行瓣膜置换术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其中男性47例,女性55例,年龄24~71岁。其中59例行二尖瓣置换术,12例行主动脉瓣置换术,31例行主动脉瓣和二尖瓣联合置换术。全部患者采用膜肺,中度低温CPB;预充白蛋白或新鲜冰冻血浆和人工胶体,必要时术中追加;心肌保护应用10℃~15℃4:1(血:晶体)高钾停搏液灌注;CPB中维持灌注流量50~100ml/kg和平均动脉压(MAP)50~90mmHg;开放前应用利多卡因、硫酸镁和碳酸氢钠;后并行期应用超滤、红细胞悬液、速尿等提高HCT;注意纠正低钾、高钾、低钠和酸血症。结果 CPB时间为69~254min(165.7±68.0),升主动脉阻断时间为36~168min(99.5±54.9),自动复跳率为84.4%(86/102),电击复跳率为15.6%(16/102)。全部患者均脱机,无手术死亡。结论在风湿性心脏病患者行瓣膜置换术的体外循环管理中,提高胶体渗透压、注意心肌保护、调节血球压积、纠正酸碱电解质紊乱等是保证体外循环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血液稀释已应用于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休克、血管再造术及某些高粘滞性综合征,间歇性跛行症,肝昏迷的治疗。血液稀释程度,目前一般用红细胞压积(HCT)来表示:从正常降至31%以上谓浅度稀释;30—21%(或30~25%)谓中度  相似文献   

15.
背景 血液浓缩是决定重症急性胰腺炎(SAP)进展的重要因素。另外,生化指标在判断胰腺坏死中可能有意义。然而,短时间内血液稀释是否改善预后仍不清楚。本研究目的在于探讨快速血液稀释对SAP的疗效 方法 发病24小时内入院的115例病人前瞻性纳入研究。发病48小时内随机分为快速血液稀释组(HCT<35%, n=56)和缓慢血液稀释组(HCT≥35%, n=59)。计算入院、入院后7天、14天的Balthazar CT 评分。观测28天内脓毒血症发生时间和发生率,以及计算住院存活率。 结果 快速血液稀释组入院日、入院第1天和第2天的输注液体总量显著高于缓慢血液稀释组(P<0.05)。入院1周内,HCT、氧合指数、pH值和APACHE II 评分在两组间有显著差异。快速血液稀释组的脓毒血症发生时间(7.4±1.9 days)显著短于缓慢血液稀释组(10.2±2.3 days),而28天脓毒血症发生率(78.6%)显著高于缓慢血液稀释组(57.6%)。缓慢血液稀释组的住院存活率(84.7%)显著优于快速血液稀释组(66.1%) ( P<0.05)。 结论 快速血液稀释增加28天的脓毒血症发生率和住院死亡率。我们建议急性反应期内HCT维持在30-40%。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自体输血在心内直视手术的应用效果。方法:观察比较稀释式自体输血和异体输血术前、术后(2小时内)、术后24小时、术后1周四个时期血液RBC、HCT、HGB、PLT四项参数。结果:两组不同时间血液RBC、HCT、HGB检测结果无显著性差异;术后(2小时内)和术后24小时自体输血组PLT检测结果显著高于异体输血组,而术前和术后1周无差异。结论:稀释式自体输血能减少术中异体血的输血量,减少体外循环对血小板的损伤,减少术后出血,节约血液资源,减少异体输血的不良反应,在心内直视手术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术中自体输血及血液稀释氧代谢及血乳酸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术中自体输血期间血液稀释对氧代谢影响、血乳酸水平的变化及病人的耐受力。方法 :18例腹部及骨科全麻手术病人 ,年龄 (47.4± 14 .8)岁 ,体重 (5 6 .3± 6 .6 )kg ,ASAⅠ~Ⅱ级。采用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和 /或血液回收机自体输血 ,行桡动脉穿刺置管及右颈内静脉穿刺置漂浮导管 ,分别于术前、输自体血前及输自体血后比较其血液动力学、氧代谢及动脉血乳酸的变化。结果 :术中失血 (10 36 .36± 5 16 .2 8)ml,自体输血量 (6 2 7.2 8± 2 93.5 7)ml,血液稀释程度 :HCT0 .2 3± 0 .0 3,此时HB ,HCT ,SVRI值明显下降 ,PCWP及CI值明显升高 ,MAP和HR变化不明显 ,PvO2 和SvO2 明显下降 ,DO2 ,VO2 ,O2 ER、LacticAcid变化不明显 ,回输自体血后HCT ,HB明显回升虽未达术前水平 ,但PvO2 ,O2 ER和LacticAcid变化不明显。结论 :术中血液稀释 ,HCT在 2 3%时 ,对心肺功能良好的病人是安全的 ,对氧代谢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估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H)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时血液保护、减少同种异体输血等方面的作用.方法 回顾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646例临床资料,筛选其中524例,分为急性等容血液稀释组222例,非急性等容血液稀释组302例.急性等容血液稀释组患者血球压积在35%以上,血流动力学稳定,手术时通过腔静脉抽取自体血10~12 mL/kg,同时输入血浆代用品羟乙基淀粉500~1 500 mL,维持血容量,保持血流动力学稳定.非急性等容血液稀释组患者采用常规方法麻醉.结果 两组病人术前Hb、Hct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PLT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Hb、Hct、PLT相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病人术中和术后出血量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但术中输同种异体血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 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时,急性等容血液稀释可以减少术中和术后同种异体输血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6%羟乙基淀粉(HES)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acute hypervolemic hemodilution,AHH)对家兔血液动力学和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健康新西兰雄性白兔26只,随机分为两组(n=13):HES AHH组(AHH组)和对照组.AHH组于AHH后、对照组于补足丢失液体后,用八道生理记录仪分别监测两组动物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心电图(ECG)、中心静脉压(CVP)、稀释前后的血红蛋白(Hb)和红细胞压积(Hct)等.结果:两组稀释前相比,动物ECG、MAP和Hb无明显变化.血液稀释后,HR有明显降低(P<0.05);CVP从(2.85±1.25)cmH2O升高至(4.48±1.69)cmH2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从(127.85±12.55)g/L下降到(87.85±7.74)g/L,Hct从(37±2.12)%下降到(25±3.83)%,达中度血液稀释(Hct 25%~30%).结论:6%羟乙基淀粉血液稀释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使用6%中分子羟乙基淀粉(voluven,130/0.4)对腰硬联合麻醉下骨科手术行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AHH)的可行性。方法选择预计出血量大于600 ml的骨科手术32例,ASAⅠ~Ⅱ,所有患者术前Hb>110 g/L,红细胞压积(HCT)>35%。3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A组,n=16)和对照组(B组,n=16),A组:腰麻后开始血液稀释,快速输入6%中分子羟乙基淀粉(Volume,130/0.4)15 ml/kg,速率30 ml/min,在手术开始前完成。B组:常规输液。结果A组血液稀释后中心静脉压(CVP)显著增高(P<0.01),但在正常范围内,A组HCT、Hb在T1、T2分别低于B组(P<0.05),T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稀释后HCT、Hb与术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RS各时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T1、T2、T3与T0相比明显升高(P<0.05);A组术中输液量及尿量高于B组(P<0.05),B组术中输血量高于A组(P<0.05)。结论使用6%中分子羟乙基淀粉(万汶,130/0.4)行AHH可有效地减少异体血的输注;并能抑制围术期血糖水平应激性增高,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在腰硬联合麻醉下骨科手术行AHH是安全方便、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