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药因其自然天成而受到人们的欢迎。但是,它终究是药。“是药三分毒。”由于种种原因,药品会对人体产生各种各样的不良反应。 例如中药药理中有“十八反”“十九畏”的歌诀。反,就是相反,是指两种中药合用后会产生副作用,对人体产生不良反应;畏,就是相畏,是指两种中药合用,一种药能抑制另一种药,以减低其烈性或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2.
祖国传统医药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对人类在防病、治病、健康益寿等方面的作用功不可没。人们常说,中药不像西药有那么多的副作用。但不全是那么回事,无论是植物性药物、动物性药物,在对人类有益的同时,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有害作用。 金元以来,古人就将中药饮片之间的相互影响归结为“十八反”和“十九畏”,提出了中药饮片之间存在着“相恶”和“相反”的说法。所谓“相恶”是指二种中药合用后,一种药物会使另一种药物降低或丧失疗效,如黄芩能降低生姜的温性;所谓“相反”是药物配伍合用后产生剧烈的毒副作用,如藜芦配细辛,甘草配甘遂等。兹录“十八反”和“十九  相似文献   

3.
中药的毒性及其预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药毒性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是指中药的药性,认为是药即有毒,将药物的偏性称为毒性,如张景岳云:“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药,是意气味之有偏也”。狭义上中药毒性则是指在炮制、配伍、煎熬及使用过程中,中药易产生毒不良反应而对人体造成伤害或引起不适反应。在中医数千年的临床实践中,中药毒性对顽疴痼疾的治疗发挥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由于人体的生命活动有“生物钟”节律,对药物的吸收、代谢、排泄产生影响,所以相同剂量的同一药物在不同时间使用,疗效不同,不良反应也不同。掌握这些时间规律,选择“良辰吉时”给药,使用恰到好处的剂量,不仅可事半功倍,而且可以减少不良反应。大千世界,各种生物的生命活动都有一种时间节律,犹如有一个时钟的控制,这种现象被称为“生  相似文献   

5.
有毒中药的概念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毒性中药是指中药的偏性 ;狭义的毒性中药是指进入人体后可损害机体的组织器官 ,破坏或扰乱机体正常生理功能 ,使机体产生病理变化甚至危及生命的中药。世界卫生组织 (WHO)对药品不良反应的定义是 :“为了预防、诊断或治疗人的疾病、改善人的生理功能而给以正常剂量的药品所出现的任何有害且非预期的反应。”中医认为中药的不良反应是由于药物的“偏性”所致。从这点意义上来说凡药皆可以引起不良反应 ,只是程度与出现的几率不同。有毒中药有其毒性的一面 ,又有其治疗作用一面。用药不当可发生…  相似文献   

6.
中药与西药合用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药物的疗效和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然而,并不是所有病的治疗都是西药加中药。如果中西药合用不当,将会产生不好的作用,还不如单独使用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7.
在很多药品说明书上,常常见到“慎用”、“忌用”、“禁用”等词,这些词各代表的意思是:.慎用谨慎使用。因为不同的人体在生理和病理方面都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对药物的耐受程度和反应也有所不同,在使用这类药物时有可能会加重药物的副作用,产生不良反应。如冠心苏合丸治疗心绞痛,因具有一定的芳香性,孕妇慎用;胃复康因其有中枢安定作用,驾驶员、高空作业,操作精密仪表的工作者慎用。因此,对标有“慎用”字样的药物在使用时要密切观察,注意防止不良反应的发生。,忌用指避免使用的药物。这类药的不良反应和副作用明确,对某些患者…  相似文献   

8.
有些药物在治病的同时,还会带来一些不良反应,药疹就是药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发生药疹的药物往往都是一些“惯犯”,并有一定的规律,掌握这些规律,对于防止药疹的发生和对药疹的辨认都有重要意义,常用药物中的“四大家族”就是重点嫌疑对象。一 磺胺、抗菌类药:此类药物就是人们常说的“消炎药”,也是最容易引起药疹的药物。复方新诺明是目前常用的一种磺胺制剂,由它引发的药疹大多为“固定红斑”型,皮疹多发生在人体的皮肤黏膜交界处,如口唇、肛门、外生殖  相似文献   

9.
中药是中医赖以防病治病的有力武器,具有几千年的应用历史,在大多数人眼中,中药是没有什么不良反应的,然而“水能浮舟,亦能覆舟”,中医早有“是药三分毒”的说法,如果中药用之不当就会对人体产生危害.笔者就日常工作所见中药可能产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归纳为以下几点,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俗话说 :“是药三分毒”。广义的药毒是药之偏性 ,用来补偏救弊治疗疾病 ;狭义的药毒是指药性强烈 ,容易产生不良反应 ,甚至致死者。中药有剧毒、大毒、小毒之分 ,治病有“以毒攻毒”,使之“有故无损”,能收到独特疗效之说。古今医药人员反复实践 ,采用不同的解毒方法 ,使中药大毒变为小毒 ,有毒变为无毒 ,保证了疗效 ,又使药毒对人体不产生危害。一、炮制方法通过对中药加工炮制 ,可降低药物毒性 ,保证用药安全。应用水漂法可降低半夏、天南星等含乌头碱的有毒成分 ,口尝无麻辣感 ,使毒性成分含量减少 ;加热法 ,用糯米炒斑蝥可去除斑蝥素 ,…  相似文献   

11.
职延广 《家庭医学》2006,(24):37-39
中国有句老话“是药三分毒”。药物.不论是中药还是西药.也不论说明书上标明“有毒”还是“无毒”,都有可能产生“药物不良反应”。换句话说,是药就具有治病与致病的两重性,想要让它们成为有利于人类的“好东西”.就看人们如何把握和应用了。关于”药物不良反应”已经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我国每年约有250万人因药物不良反应住院.19万人因此死亡.全世界的死亡病例有1/3源于不合理用药,每年因药物不良反应撤架的药物甚至比新上市的还要多。  相似文献   

12.
日常生活中 ,人们常注意到西药的副作用 ,往往忽视了中药也有副作用 ,甚至认为中药没有副作用。其实 ,中药之间配伍有“十八反”、“十九畏”,如违反了可能会产生不良反应 ,中药炮制不当、超量服用或误服等也会中毒。而中药与西药同时服用时 ,也要注意因为相互之间的加强功能或产生毒副反应。1 使用不当  中医治病讲究“辨证论治”,制定“热则寒之、寒则热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治则 ,假若临床使用不当 ,不但影响疗效 ,还会产生不良反应。即使补虚药 ,使用不当 ,往往有害而无益 ,如阴虚有热者用鹿茸、附子等补阳药 ,阳虚有寒而用黄…  相似文献   

13.
中西药物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药与西药联用的相互作用,促进中药的合理、安全使用。方法通过检索近年来文献,归纳研究方法、相互作用机制,从中西药配伍、药效学及药动学方面对中西药物相互作用进行探讨。结果中西药物合用,药物之间可能因为配伍禁忌、药理协同、拮抗、相关代谢酶的被诱导或抑制,导致疗效的改变,增加或减少不良反应,甚至发生毒性反应。结论应加强中西药相互作用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药与西药联用的相互作用,促进中药的合理、安全使用。方法通过检索近年来文献,归纳研究方法、相互作用机制,从中西药配伍、药效学及药动学方面对中西药物相互作用进行探讨。结果中西药物合用,药物之间可能因为配伍禁忌、药理协同、拮抗、相关代谢酶的被诱导或抑制,导致疗效的改变,增加或减少不良反应,甚至发生毒性反应。结论应加强中西药相互作用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常常会发现某些中药和汤剂等在治病的同时也会对人体产生一些副作用,轻者造成不良反应,重者造成毒性作用,更甚者危及人的生命。古代及近代介绍中药的本草文献中,在介绍药物功用、性味时,常常对某些药物标明有“大毒”、“小毒”、“微毒”,都是指药物的毒性。这说明古代医家对中药的毒副作用有清醒的认识。但是今天,医家早已对某些中药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很少重视很少研究了,更甚者,中  相似文献   

16.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常常会发现某些中药和汤剂等在治病的同时也会对人体产生一些副作用,轻者造成不良反应,重者造成毒性作用,更甚者危及人的生命。古代及近代介绍中药的本草文献中,在介绍药物功用、性味时,常常对某些药物标明有“大毒”、“小毒”、“微毒”,都是指药物的毒性。  相似文献   

17.
《健康指南》2020,(1):63-65
药品具有两重性,既能治病救人,又可能对约病人造成伤害,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死亡。因此,每个人都应该具备一定的“药学素养”,使药品发挥治病作用,减少不良反应,做到安全用药、合理用药。1.如何正确看待药物不良反应“是药三分毒”,药能治病,也可能产生不良反应。药物不良反应诱因十分复杂,且难以预测。为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危害,病人在使用药物治疗时应注意:①服药前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尤其应关注药物不良反应;②老年人、孕妇、婴儿和儿童,以及罹患肝脏、肾脏疾病者,用药时须更加谨慎.  相似文献   

18.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肝脏是人体代谢中心,几乎所有药物(包括中药)要经过肝脏进行合成代谢。而肾脏是药物排泄的主要器官之一,一方面肾脏功能改变会影响某些药物排泄,另一方面许多药物排泄也会引起肾脏损害,即药物的肾毒性。若为了追求疗效而不加选择地盲目过多地使用药物,必然加重肝肾负担,对肝肾多有损害。近年来,人们对西药毒性的认识越来越重视,而忽略了中药的毒性,认为中药大多是动植物,药性平和,安全价廉,所以喜用中药的患不断增加。其实中药的毒性并非现代才有,我国历代中药献对中药毒性早有记载。如《神农本草经》中就将所载的365种中药,分为“上、中、下”三品,有“有毒”,“无毒”之分。所以中药(中成药)同样存在毒副作用,如应用不当,便会发生中毒。近来中药毒性事件的报道也日趋增多。最近又见报道,有个十几岁的女孩,为了预防流感,连续服用了两个星期的板蓝根冲剂,突然出现头昏、胸闷、呕吐等过敏反应。板蓝根是清热解毒药,应该说毒副作用很小。但近年来,服用板蓝根造成过敏反应及消化系统和造血系统不良反应的却不少,严重的甚至危及生命。也有统计发现,药物性肝病中,近1/3病人是由于中草药所致。所以,“中药无毒副作用”、“吃中药最安全”、“中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的观点需要改变了。有的毒副作用只是没有西药明显罢了。所以应该走出中草药的用药误区,防“毒”于未然。  相似文献   

19.
孙媛 《职业与健康》2009,25(14):1547-1548
中药注射剂作为中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具有给药迅速、起效快等特点,为疾病的治疗和控制提供了更多的药物选择。一直以来,中药被认为是低毒性,对其不良反应不够重视。但随着中药注射剂在临床使用日趋广泛,出现的不良反应报告也逐渐增多。根据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报告,2001年至今,中药注射液造成的不良反应事件约占整个中药的70%,而中药注射剂在全部4000多种中药中所占份额还不到3%。穿琥宁因造成血小板减少已被停用,鱼腥草注射剂临床应用也止步于静脉注射。笔者对我院2006-2008年有关中药注射剂在临床使用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为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患病吃药是常遇到的事。患病后吃药,按现时人们的观念,希望用“好药”用“贵药”用“疗效快的药”,总之希望药到病除。然而人们只知道用“好药”用“贵药”可以治病,也就是只知道药物有治疗作用的一面,是否知道药物本身还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而这种不良反应对防治疾病是无益的,对人体却可以带来一些有害的反应。因此,服药前只有对所用药物的不良反应有所了解,同时,按医嘱或药品说明书的要求,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才能保证用药安全,达到我们希望的理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