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研究幽门螺旋杆菌 (HP)感染对上皮细胞增殖及抗原呈递细胞 树突状细胞 (DC)的影响。通过Hp相关性胃炎、胃癌组DC83 表达的差异 ,探索免疫反应在Hp致癌中的作用。方法 分别对 72例Hp阳性胃炎胃癌组及 75例Hp阴性胃炎胃癌组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PCNA和DC83 表达。结果 Hp相关性胃炎胃癌组PC NA、DC83 均明显高于Hp非相关性胃炎胃癌组 (P <0 .0 1)。在Hp阳性胃病组中 ,胃癌组PCNA高于胃炎组 (P <0 .0 1) ,而DC83 明显低于胃炎组P <0 .0 1。结论 Hp相关性胃炎胃粘膜细胞增生活跃 ,免疫反应增强 ,Hp相关性胃癌上皮细胞过度增殖 ,免疫功能受损 ,可能为肿瘤的发生提供了机会  相似文献   

2.
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世界范围性疾病,人群中感染率高.几乎50%终生感染HP.但只有10%感染者发展为明显临床疾病。自1983年Warran和Mashall发现HP以来,对其与胃炎、消化性溃疡的关系已有了共识,认为HP是慢性活动性胃炎的病原菌,是消化性溃疡的重要致病因子。HP感染后引起胃上皮细胞的增殖与凋亡异常,最终发展成胃癌。这一动力学研究已引起WHO重视,将HP列为Ⅰ类致癌原。1994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得出HP对人类有致癌作用的结论。因此.近年来许多学者从流行病学及实验室研究证实.HP感染与胃癌发生关系密切,胃癌又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因此根除HP感染是预防胃癌发生的关键.现将其发病机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幽门螺杆菌慢性感染诱导胃上皮细胞产生凋亡耐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建立幽门螺杆菌(Hp)慢性感染胃上皮细胞模型,并分析Hp慢性感染与胃上皮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用HpSS1与人非肿瘤性胃上皮细胞株GES-1共培养16周,建立GES-1模型细胞,然后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这种模型细胞对Hp和其它肠道细菌以及抗肿瘤药物凋亡诱导剂的应答。结果:成功获得了Hp慢性感染胃上皮细胞模型(GES-1模型细胞)。这种模型细胞不仅对Hp诱导的凋亡耐受,而且对其他肠道细菌和一些凋亡诱导剂也是耐受的。结论:幽门螺杆菌慢性感染诱导胃上皮细胞产生凋亡耐受,由此可能增加了胃上皮细胞癌变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4.
幽门螺杆菌对胃上皮细胞的凋亡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研究幽门螺杆菌(Hp)对胃黏膜上皮细胞的凋亡作用。方法 10例Hp阴性的非溃疡性消化不良(NUD)患者,25例Hp相关性胃炎患者,以TUNEL法进行细胞凋亡的检测,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凋亡调控蛋白Bcl-2,Bax,Bak等的表达。结果与Hp阴性的NUD患者相比,Hp相关性胃炎患者胃黏膜上皮细胞的凋亡指数(AI)明显增加(19.66%υs3.03%,P〈0.01),其促凋亡蛋白Bak,Bax蛋  相似文献   

5.
6.
李志芳  林庚金 《上海医学》1999,22(8):483-485
对幽门螺杆菌(Hp)的研究表明,它在各种胃病包括慢性胃炎、胃溃疡甚至胃癌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Ⅰ类致癌物质,然而其确切的致病机制尚不清楚[1]。细胞凋亡(Apoptosis)是指在生理和一定的病理情况下,机体为维护内环境的稳定,通过基因调控而使细胞自动消亡的过程[2]。故又称程序化细胞死亡(programmedcelldeath)。胃粘膜由不断更新的细胞组成,其完整性依赖于细胞凋亡与增殖之间的平衡,目前的研究认为凋亡对哺乳动物的胃粘膜上皮的完整性起着主要的调节作用[3]…  相似文献   

7.
幽门螺杆菌及其CagA基因株感染与胃癌的相关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 (Hp)及其 Cag A+ 基因株感染与胃癌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胃癌 4 6例 ,萎缩性胃炎 35例 ,正常对照 30例 ;应用组织学方法检测 Hp感染率 ,以 EL ISA法检测血清 Hp Cag A+ 基因株感染率 ;根据 L auren病理分型将胃癌组分为肠型 30例 (6 5 .2 % )和弥散型 16例 (34.8% )。结果 :胃癌组、萎缩性胃炎组的 Hp及其 Cag A+ 基因株感染率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5~ 0 .0 0 0 0 1) ,胃癌组 Hp Cag A+ 基因株感染率显著高于萎缩性胃炎组 (P <0 .0 5 )。结论 :萎缩性胃炎和胃癌的发生与 Hp及其 Cag A+基因株感染有关 ,动态随访 Hp Cag A+基因株的萎缩性胃炎患者可能有助于早期发现胃癌  相似文献   

8.
幽门螺杆菌与胃癌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是1983年澳大利亚Waren和Marshal首先从胃粘膜中分离出来的,并发现其可导致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发生。近年研究表明,HP与胃癌发生关系密切,也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和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9.
10.
胃癌的发生与发展是多因素作用、多基凶参与、经过多个阶段才最终形成的复杂的生物学现象,在该生物现象中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起着重要作用。自从1982年warren和marshall首次发现H.pylori以来,已经发现H.pylori感染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幽门螺杆菌诱导人胃上皮癌细胞株BGC-823环加氧酶-2的合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对人胃上皮细胞环加氧酶-1和环加氧酶-2合成的影响。方法:实验选用VacA(+)和CagA(+)的国际标准幽门螺杆菌菌株NCTC11637和人胃上皮癌细胞株BGC-823。环加氧酶的合成用免疫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测定。结果:幽门螺杆菌菌体超声提取物对BGC-823细胞环加氧酶-2的合成有明显的诱导作用。BGC-823细胞环加氧酶-2的含量在幽门螺杆菌提取物作用1 h后明显增加,并持续至少6 h。幽门螺杆菌提取物对BGC-823细胞环加氧酶-1的合成没有影响。幽门螺杆菌脂多糖成分对BGC-823细胞环加氧酶-2的合成没有影响。结论:幽门螺杆菌可直接诱导BGC-823细胞环加氧酶-2的合成,这一作用与细菌的脂多糖成分无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采用细胞实验探讨幽门螺杆菌(Hp)、奥美拉唑与胃泌素之间是否具有相互作用.方法 奥美拉唑、Hp超声粉碎物及胃泌素分别处理不同组细胞后,依次采用MTS和流式羧基荧光素乙酰乙酸琥珀酰亚胺酯(CFSE)染色定量检测胃上皮细胞低分化AGS细胞和永生GES-1细胞增生的变化.另外,采用Hoechst33342染色定性分析细胞形态学的凋亡改变,并且再次运用流式膜联蛋白(Annexin)-Ⅴ/碘化丙啶(PI)定量分析细胞的凋亡.结果 (1)Hp、奥美拉唑处理的胃黏膜细胞AGS和GES-1凋亡比例均高于对照组[Hp及104 nmol/L奥美拉唑处理组凋亡比例分别为(17.20±0.90)%、(12.81±0.78)%比(7.96±1.25)%,(4.60±0.34)%、(6.60±0.76)%比(3.52±0.16)%,均P<0.05],并且这一作用与奥美拉唑浓度有关.两种细胞增生均明显低于对照组(Hp及104 nmol/L奥美拉唑处理组细胞增生分别为13.35±0.55比37.78±1. 98、47.62±2.40比62.44±4.46,27.15±1.64比32.76±1.57、29.42±1.44比48.86±4.95,均P<0.05).(2)经Hp、奥美拉唑及胃泌素两两共同处理后,凋亡方面,除Hp与500 ng/L胃泌素组处理的GES-1细胞凋亡比例较高外[(7.25±0.54)%比(4.60±0.34)%,P<0.05],其余两种因素处理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流式检测显示,经Hp与奥美拉唑及胃泌素两两共同处理后,两种细胞增生均低于Hp单个因素处理后(AGS:12.68±0.09、12.28±0.31比13.35±0.55,GES-1:22.06±1.61、18.59±0.09比27.15±1.64,均P<0.05);104 nmol/L奥美拉唑和500 ng/L胃泌素共同处理后,两种细胞增生均低于104nmol/L奥美拉唑处理组(33.23±5.98比47.62±2.40、25.97±0.74比29.42±1.44,均P<0.05).(3)虽然胃泌素处理后的细胞增生和凋亡改变均不明显,但经奥美拉唑与胃泌素,Hp与胃泌素的组合处理后,两种细胞增生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4)两种细胞改变比较,以AGS的改变更明显.结论 虽然胃泌素对体外胃黏膜上皮细胞没影响,但能显著提高奥美拉唑、Hp对于细胞的作用,说明奥美拉唑、Hp与胃泌素存在相互作用,能共同引起胃黏膜细胞增生减低和调亡增高,促使胃黏膜细胞减少,推测长期质子泵抑制剂治疗与Hp感染可能共同参与了抑酸治疗时萎缩性胃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胃癌患者直系亲属的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方法2010年3月至2011年3月,将86例已确诊胃癌患者的直系亲属共182例定为实验组,选择同期46例与其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Hp阳性的消化不良患者的126例直系亲属为对照组,进行C14或C13呼气试验检查Hp,并对Hp阳性者进行血清学Hp分型检查。结果实验组182例中142例存在Hp感染,感染率为78.0%,明显高于对照组(47.6%),X2=30.5,P〈0.05;实验组Hp感染者的Hp分型以Hp-1型为主(97例,占68.3%),高于对照组,X2=14.28,P〈0.05;且其平均年龄(46±6)岁明显高于对照组感染者的(38±6)岁,t=13.34,P〈0.05。两组内配偶与子女Hp阳性率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17.03、5.11,均P〈0.05)。父母均感染Hp和父母仅一方感染Hp的儿童Hp感染率(分别为52.8%,43.2%)高于父母双方均未感染Hp的儿童(13.3%),x2值分别为6.80、4.35,P〈0.01或0.05。结论胃癌患者直系亲属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高,且以致病力强的Hp-1型为主。这为中国患者Hp感染流行病学的深入研究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幽门螺杆菌(Hp)分泌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诱导相关蛋白(Tipα)对人胃黏膜上皮细胞株GES-1的影响.方法 从Hp 26695菌株获取位于Hp 0596的Tipα基因,并将其开放读码框序列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将重组质粒pcDNA3.1-Tipα和空质粒脂质体转染人胃黏膜上皮细胞GES-1,用G418筛选阳性克隆.同时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印迹的方法检测Tipα基因的表达.以空质粒转染的GES-1细胞和正常的GES-1细胞作为对照组.采用MTY,流式细胞术,ELISA和Western印迹的方法分别检测细胞的增殖、细胞周期、致炎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IL-8的变化,Bcl-2和P53基因的表达.结果 成功构建了Tipα基因重组真核表达质粒.Tipα基因和空载体分别转染GES-1细胞,通过G418筛选出了稳定转染株.MTY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转染重组质粒pcDNA3.1-Tipα的GES-1 (GpcDNA3.1-Tipα)生长曲线上升,提示GpcDNA3.1-Tipα细胞比转染空质粒组(GpcDNA3.1)和正常对照组(GES-1)增值更快.流式细胞术细胞周期分析显示GpcDNA3.1-Tipα细胞进入S期的比例多于GES-1细胞组和GpcDNA3.1细胞组[(45.33±1.03)%vs(38.24±1.25)%、(33.94±1.67)%],G1期比例低[(41.39±0.08)%vs(49.74±0.12)%、(49.27±0.15)%],细胞凋亡率明显低(0.76±0.04 vs 16.84±2.16、8.36±1.07).ELISA结果显示:GpcDNA3.1-Tipα,GpcDNA3.1和GES-13组细胞胞内TNF-α的浓度,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胞外TNF-α浓度,GpcDNA3.1-Tipα组高于两个对照组(均P<0.05);GpcDNA3.1-Tipα胞内和胞外IL-1β、IL-8的浓度均高于两个对照组(P<0.05).Western印迹结果与两个对照组比较,GpcDNA3.1-Tipα细胞Bcl-2表达增加,而P53基因表达则受到抑制.结论 GpcDNA3.1-Tipα细胞能稳定高表达Tipα蛋白,诱导致炎细胞因子TNF-β,IL-1β,IL-8的高表达,促进细胞的增殖,减少细胞凋亡,可能通过上调Bcl-2基因,下调P53基因.Tipα作为一种新的Hp毒素蛋白在Hp致胃癌发生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的代谢产物在胃黏膜上皮细胞增殖中的作用.方法:用液体培养的方法培养产毒Hp菌株NCTC11637,然后提取上清液,用浓缩上清液(concentrated broth culture supernatant,CCS)灌鼠胃.采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血请胃泌素,用免疫组织化学SP(streptavidin/perosidase)法检测胃黏膜增殖细胞核抗原 (proliferation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的表达.结果:灌服CCS组与对照组比较,胃黏膜PCNA标记指数阳性率升高、差异具有显著性,胃黏膜细胞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在灌服CCS组有4/8阳性,对照组无1例阳性;血清胃泌素升高,但统计学上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产毒Hp培养上清液可以促进胃黏膜上皮细胞的增殖,可能促进胃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幽门螺杆菌诱导胃上皮细胞表达分泌IL-8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体外诱导胃上皮细胞表达分泌IL-8的状况.方法: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检测IL-8在Hp诱导的胃上皮细胞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IL-8表达产物的量.结果:经Hp标准菌株CCUG17874刺激后,在胃上皮细胞株MKN 45、MKN 28、SGC 7901均检测到IL-8 mRNA;共同培养60 min 开始明显表达(P<0.05),120~180 min时表达最强(P<0.01).刺激24 h后, MKN 45分泌IL-8蛋白最高,为(1 480±360) pg/ml,SGC7901为(1 120±290) pg/ml, MKN 28最低,为(710±220) pg/ml,而未刺激对照组为(63±21 )、(52±16)和(30±18)pg/ml, 刺激组与各自未刺激对照组间有显著差异(P<0.01),其相差倍数分别为23.5、 21.5、23.7倍,不同细胞株间的无统计学意义.结论:Hp能体外诱导胃上皮细胞株表达分泌IL-8,该作用可能与Hp感染后胃黏膜的炎症损伤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17.
Guo F  Hu F  Jia B 《中华医学杂志》1998,78(7):488-489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p)感染后胃粘膜癌前病变中c-met原癌基因蛋白表达的情况,了解Hp在胃癌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方法110例经病理证实为慢性胃炎的病人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胃粘膜细胞中c-met原癌基因蛋白表达。结果在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及异型增生中,c-met原癌基因蛋白的表达率分别为22.2%、44.1%、67.5%、61.9%。过量表达率分别为5.5%、26.4%、37.8%、38.1%。Hp感染者c-met原癌基因蛋白表达率明显较未感染者高,分别为63%及32%。在萎缩、肠化生及异型增生等癌前病变中,Hp感染者与未感染者表达率分别为68.9%及30.5%(P<0.05)。结论随着病变的进展,c-met原癌基因的表达随之增加,Hp感染对c-met原癌基因蛋白表达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Guo T  Qian JM  Zhang JZ  Li XB  Zhao YQ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38):2670-2673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p)及其相关细胞因子对胃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以探讨Hp的致病机理。方法以人胃永生化上皮细胞株(GES-)和人胃癌细胞株(AGS)作为研究对象。流式细胞术检测Hp毒力菌株(NCTC11637)单独及分别联合Hp相关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IL-8及IL-10]对两种细胞系凋亡的影响;检测IL-1β、IL-8及IL-10对外源性Fas配体(FasL)诱导的两种细胞系凋亡的影响。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Hp及其相关细胞因子(IL-1β、IL-8及IL-10)对两种细胞系FasmRNA基础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1)Hp能诱导GES-1和AGS细胞凋亡增加113.0%和47.0%(均P〈0.05);IL-1β、IL-10能抑制Hp诱导的GES-1(29.6%、25.8%)和AGS(19.7%、21.1%)细胞凋亡(均P〈0.05);IL-8能增强Hp诱导的GES-1细胞凋亡(19.9%,P〈0.05)。(2)Hp能上调GES-1和AGS细胞FasmRNA基础表达水平(89.0%和36.0%,P〈0.05);IL-1β、IL-10对两种细胞FasmRNA基础表达无显著影响(P〉0.05);IL-8能上调GES-1(33.0%)细胞FasmRNA基础表达(P〈0.05)。(3)IL-1β、IL-10能抑制FasL诱导的GES-1(30.3%、32.5%)和AGS(44.2%、51.5%)细胞凋亡(P〈0.05);IL-8能增强FasL诱导的GES。1细胞凋亡(100%,P〈0.05)。结论Hp可通过上调Fas受体表达直接介导胃上皮细胞凋亡。Hp相关细胞因子IL-8可能通过上调Fas受体表达来增强Hp诱导的胃上皮细胞凋亡;IL—1β和IL-10可能通过其他机制来抑制Hp诱导的胃上皮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幽门螺杆菌提取物对人胃上皮细胞株BGC 82 3和大鼠胃上皮细胞株RGM 1的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 (extracellularsignal regulatedkinase,ERK)活性的影响。 方法 :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测定ERK酶蛋白含量和活性。结果 :在各观察时间点 ,两种细胞ERK酶蛋白含量无明显差异。在无血清存在情况下 ,幽门螺杆菌提取物使BGC 82 3细胞ERK活性持续增加而对RGM1细胞ERK活性几乎没有影响 ;在有血清存在情况下 ,Hp提取物使BGC 82 3细胞ERK活性持续增加而使RGM1细胞ERK活性一过性增加。结论 :幽门螺杆菌提取物对胃上皮细胞株BGC 82 3和RGM 1的ERK活性的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