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68岁,因"间断胸痛、胸闷3个月"入院。患者3个月前静息时突发胸痛及胸闷,于外院查心电图示Ⅱ、Ⅲ、aVF、V8、V9导ST段抬高,13h后复查ECG相应导联出现病理性Q波。  相似文献   

2.
张轩斌  金博  彭飞 《癌症进展》2017,15(11):1293-1295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下病灶内支气管动脉形态特征在肺部良恶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94例病灶累及肺段及以上的肺部疾病患者,分为对照组(肺部良性疾病患者)28例和肺癌组(肺癌患者)66例.由两位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放射科医师对支气管动脉的特征进行评价,将原始图像进行最大密度投影、容积再现和多平面重组,比较对照组与肺癌组患者支气管动脉形态特征的差异.结果 94例患者中,48例患者可见病灶内支气管动脉,其中对照组患者12例,肺癌组患者36例.对照组病灶内支气管动脉情况如下:血管湖患者0例,迂曲患者9例,成团患者1例,中断患者2例;肺癌组病灶内支气管动脉情况如下:血管湖患者10例,成团患者5例,迂曲患者18例,中断患者3例.对照组患者成团和血管湖征象少于肺癌组.结论 MSCT下病灶内支气管动脉形态特征对肺部良恶性疾病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对80例肺内孤立性球形病灶行X线胸片、常规CT扫描和定量CT(QCT)检查。80例中46例含钙量少于35.5mg/cm,确诊为周边形肺癌,其中6例为假阳性,而34例含钙量大于35.5mg/cm者诊断为良性病变,7例为假阴性,其敏感度为85.1%,特异度为81.8%,而常规法诊断敏感度为70.02%,特异度为42.42%。借助其它检查方法的同时,QCT对于鉴别诊断肺内孤立性球形病灶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10 mm以下孤立性肺结节(SPN)的影像学特征,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对2013年至2016年,吉林省前卫医院直径10 mm、有病理结果的143例SPN进行分析。比较良恶性病变的差异,总结SPN的影像学特征。结果 10 mm以下的SPN中,原发性肺癌占单病种的第1位。影像学上,良恶性病变在边缘不齐、有毛刺征、气管和血管受累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强化值上,原发性肺癌、转移性肺癌和炎性假瘤易于被强化,而结核、肺内淋巴结和其他良性病变不易被强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增强对10 mm的SPN的CT影像特征的认识,有助于提高早期肺癌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孤立性纤维瘤(SFT)的影像学特点、临床表现和病理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7例经病理确诊的SFT患者的影像学表现、临床特征和病理学表现.结果 27例SFT中,发生于胸部18例,腹部4例,腰骶部1例,盆腔3例,左肩后部1例.恶性8例,良性17例,交界性2例.CT扫描23例,均见包膜,其中16例良性SFT为边界清楚的类圆形肿块,大部分密度均匀,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6例恶性SFT边界不清,与周围组织粘连或侵犯周围组织,密度不均匀;1例交界性SFT边界清楚,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可见蛋壳样钙化.MRI扫描4例,肿瘤边界清楚,信号欠均匀,T1WI序列呈等或略高于肌肉组织信号,T2WI序列呈稍高信号,其中恶性SFT中可见不规则坏死区.27例SFT在增强扫描时均呈不均匀强化,强化程度不一,呈中至重度强化.免疫组化检查结果显示,CD34(+)22例,占81.5%;Vimentin(+)27例,占100.0%;CD99(+)27例,占100.0%;bcl-2(+)26例,占96.3%;CK(-)27例,占100.0%;S-100(-)26例,占96.3%.结论 SFT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可以明确诊断.CT和MRI可以对SFT进行明确的定位,确定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为手术切除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研究周围型肺癌的CT征象与病理组织学的关系。方法选择60例周围型肺癌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接受CT检查,对比研究周围型肺癌的CT征象与病理组织学的关系。结果 60例患者中,鳞癌、腺癌及肺泡癌在有无坏死、胸膜凹陷征、集束征及纵隔淋巴转移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无周围浸润、毛刺征及分叶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鳞癌、腺癌及肺泡癌CT增强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周围型肺癌的CT征象与病理组织学密切相关,根据CT征象对周围型肺癌的鳞癌、腺癌及肺泡癌等病理组织学类型进行判断能显著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8.
外周型孤立性肺结节的诊断和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外周型孤立性肺结节(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SPN)的诊断方法和外科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友谊医院胸外科2002年至2009年手术治疗的90例外周型SPN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1)SPN的术前诊断:在各种诊断方法中,CT引导肺穿刺活检诊断肺癌的准确度达85.7%,Kappa值为0.711;SPECT检查的准确度达93.3%,Kappa值为0.842。(2)外科治疗方法:全部病例先采用胸腔镜辅助下病灶楔形切除,行术中快速冰冻病理检查。如为恶性,则行肺叶切除和纵隔淋巴结清除术。(3)术后病理报告:良性病变和肺癌各占50.0%(45/90)。45例肺癌中,肺腺癌占60.0%(27/45),肺泡细胞癌占28.9%(13/45),其中31.1%(14/45)合并纵隔淋巴结转移(N1),已非早期肺癌。结论SPECT检查是鉴别外周型SPN良恶性的首选无创诊断方法,对可疑肺癌的SPN应积极手术治疗。胸腔镜辅助、术中快速冰冻病理指导下的微创手术,是符合专家共识意见的、外周型SPN的主要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9.
孤立性肺结节的高分辨CT扫描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Jiang T  Shi M  Lü N 《中华肿瘤杂志》1998,20(3):216-218
目的 对照高分辨CT扫描(HRCT)表现与病理的相互关系,比较HRCT与常见CT扫描(CCT)对提供肺小结节的诊断信息,提高其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周围型肺鳞癌与周围型肺腺癌的螺旋CT动态增强对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对照分析周围型肺鳞癌与周围型肺腺癌的CT动态增强表现,探讨CT动态增强对鉴别周围型肺鳞癌与周围型肺腺癌的价值。方法 对30例周围型肺鳞癌与40例周围型肺腺癌进行CT动态增强扫描,测量增强前后各次扫描时的CT增强值,根据CT增强值绘出动态增强曲线,并观察增强模式。结果 周围型肺腺癌的增强峰值与峰值到达时间与周围型肺鳞癌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病灶〉3cm时,两组的增强模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病灶≤3cm时,两组的增强模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腺癌以均匀增强为主,鳞癌以不均匀增强或周边增强为主。结论 根据增强峰值与峰值到达时间不能鉴别周围型肺鳞癌与周围型肺腺癌;当病灶≤3cm时,周围型肺鳞癌的增强模式不同于周围型腺癌。  相似文献   

11.
背景与目的 孤立性肺结节(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s,SPN)是临床诊治的难题之一,不同直径大小SPN的临床及病例特点可能各不相同.本研究旨在探讨SPN直径大小与临床及病理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2000年1月-2009年7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胸外科经手术切除明确病理诊断的SPN患者共390例.其中男性212例,女性178例.平均年龄57.1岁;结节最大径平均2.02cm.按SPN最大径进行分组,其中最大径≤0.5 cm 16例(A组),0.5 cm-1 cm 58例(B组),1 cm-2 cm163例(C组),2 cm-3 cm153例(D组),比较各组的临床表现及病理特点.结果 肿瘤剜除术20例,楔形切除153例,肺叶切除217例.术后病理:良性病变130例(33.3%),恶性病变260例(66.7%).58.5%的SPN不伴有临床症状,随着结节直径增大,出现临床症状的比率有逐渐增高趋势.A、B、C、D四组的恶性比率分别为43.7%、50.0%、63.2%、79.1%,随着结节直径增大,恶性肿瘤机率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λ2=22.535,P<0.001).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PN直径大小是良恶性判断的独立危险因素(OR=1.922,P<0.001).本组14例患者术前观察时间达到或超过2年,其中10例术后为恶性,观察期间无增大者7例,3例证实为恶性(42.9%).结论 SPN直径大小与患者是否伴有临床症状相关,是病理性质判断的重要危险因素.临床发现的SPN应早期诊断,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12.
13.
背景与目的孤立性肺结节(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 SPN)是一个常见并富有挑战性的临床问题,其中尤以实性SPN为甚,本研究旨在建立实性SPN临床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5年12月上海胸科医院胸外科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实性SPN患者317例(A组),分析其临床和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 CT)影像特征:年龄、性别、吸烟史、肿瘤家族史、肿瘤既往史、结节直径、位置(上叶或者非上叶,左肺或者右肺)、边界清楚、边缘光滑、分叶征、毛刺征、血管集束征、胸膜牵拉征、空气支气管征、空泡征、空洞和钙化。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寻找恶性实性SPN的独立预测因子,并建立临床预测模型。随后,利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舟山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39例实性SPN患者作为B组,用于验证本模型的诊断效能,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年龄、肿瘤家族史、肿瘤既往史、边界清晰、分叶、毛刺、空气支气管征及钙化为恶性实性SPN患者的独立预测因子。利用筛选出的预测因子建立的诊断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922(95%CI:0.865-0.961),本模型的诊断准确率是84.89%,敏感性是90.41%,特异性是78.79%,阳性预测值是80.50%,阴性预测值是88.14%。结论本研究建立的预测模型能较准确的诊断实性SPN,可为SPN患者的诊断提供有利帮助。  相似文献   

14.
肺癌是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肺癌的治愈率很低,不仅因其自身攻击性,还因对肺癌筛查的忽视。随着肺部筛查手段的不断进展,肺外周病变的检出率逐渐提高,当前对外周肺病变进行诊断的最常用方法是经支气管行支气管镜检查或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 CT)引导下经皮穿刺针吸/活检,然而对于外周肺病灶,支气管镜检查有较低的诊断率,经皮穿刺检查有较高的气胸发生率,因此,使用安全、微创的方法对外周肺病变进行组织确诊是临床工作者将面临的挑战。新型支气管镜介入诊断技术已逐渐用于临床,这些技术可有效提高外周肺病变的诊断率,缩短诊断时间,使患者获得及时有效的治疗。本文将现有的技术进行简要综述以帮助临床医生尝试应用这些微创技术。  相似文献   

15.
定位技术在电视胸腔镜诊治孤立性肺小结节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与目的电视胸腔镜已广泛应用于孤立性肺小结节(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SPN)的诊治,但经常遇到术中无法准确定位病灶的情况。本研究探讨电视胸腔镜手术(video-assistant thoracoscopic surgery,VATS)在诊治孤立性肺小结节过程中的定位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孤立性肺小结节患者,术前先行三维CT定位,如SPN≤1.5 cm,或深达肺胸膜下2.0 cm,予行Hook-wire定位,术中先用器械间接触诊法,如失败改行电视胸腔镜辅助小切口(video-assisted minithoracotomy,VAMS),用手指直接触诊法定位,术中定位成功后,以直线切割缝合器行SPN楔形切除术,术后快速冰冻病理检查以决定下一步治疗方案。结果本组23例完成了胸腔镜SPN的切除,其中完全胸腔镜手术10例,VAMS 13例。结论电视胸腔镜SPN切除术术前术中的精确定位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筛选恶性孤立性肺结节(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s,SPN)的危险因素,构建判断SPN良恶性的临床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孤立性肺结节患者270例的临床资料及胸部影像学特征。结果270例患者中,肺癌110例(40.7%),良性病变160例(59.3%)。在SPN的影像学分析中,分叶、毛刺、胸膜牵拉、增强后强化、支气管充气征与结节恶性病变显著相关,P<0.05,而边缘清晰、钙化、密度均匀均与良性病变显著相关,P<0.05。在单因素分析中,恶性孤立性肺结节与患者年龄、吸烟史、影像学特征、结节最大径等因素显著相关,P<0.05。在多因素分析中,患者年龄、恶性影像学特征及结节最大径是恶性SPN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建立的SPN恶性概率估算的临床预测方程为:SPN恶性预测值P=ex/(1+ex),X=-5.882+0.050×年龄+1.672×影像学良恶性+0.123×结节最大径,其中e为自然对数。选取截断点为0.46,敏感性达82%,特异性达85%,阳性预测值80%,阴性预测值87%。临床预测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901。结论患者年龄、恶性影像学特征及结节最大径是判断SPN良恶性的独立影响因素,建立的数学预测模型的准确性较高,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端粒酶活性检测对周围型肺癌诊断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BALF)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的检测 ,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意义。方法 采用PCR TRAP ELISA半定量法及PCR TRAP银染定性法 ,检测 5 7例经螺旋CT扫描而发现并疑诊为周围型肺癌患者的纤维支气管镜BALF中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 ,并将检测结果与病理组织检查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肺癌组BALF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检测的敏感性为 86.1% ,特异性为 90 .5 % ,准确性为 87.8%。结论 BALF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检测有助于对周围型肺癌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SPECT/CT骨显像对脊柱良恶性病变所致放射性浓聚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行99m Tc-MDP全身平面骨显像提示放射性浓聚的患者46例,72个脊柱病灶,对其进行SPECT/CT断层显像,并与平面显像进行比较。所有病灶的最终诊断结果均以磁共振、病理或6个月以上的随访结果作为标准。结果最终诊断中46例患者共有病灶72个,其中骨转移灶59个,良性病灶13个。 SPECT/CT骨显像诊断脊柱病灶的特异度、准确度、阳性及阴性预测值均明显高于99mTc-MDP全身平面骨显像(P<0.05),两种方法灵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PECT/CT骨显像可有效提高脊柱病灶的诊断特异性和准确性,在脊柱良恶性病变所致放射性浓聚的鉴别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骨肿瘤诊治中的影像学检查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10例骨肿瘤患者的影像学及病理学资料.110例患者中102例行数字化X射线摄影(DR)检查,其中42例患者行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T)检查,40例患者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比较骨肿瘤的影像学特征,比较影像学与病理学诊断结果及对良恶性骨肿瘤的诊断正确率.结果 DR和CT在显示骨质增生、破坏、硬化和病灶边界等方面结果类似,但是DR在颅、脊柱、骨盆病灶、细微病灶、软组织阴影不如CT;DR在骨膜反应中表现良好,MRI在骨髓水肿和软组织的影响上特异性最强,但是在显示骨膜增生、硬化、破坏、钙化等方面情况较差.DR诊断的正确率为91.20%,CT诊断的正确率为90.48%,MRI诊断正确率为95.00%.3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对良恶性骨肿瘤的鉴别诊断正确率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DR平片为骨肿瘤的首选的检查方法,CT主要显示肿瘤的范围和细微结构,MRI对软组织及骨髓水肿具有一定的优势,三者相结合对骨肿瘤诊治过程中的判断具有优势互补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应用核仁组成区蛋白嗜银(AgNOR)技术,对109例宫颈良、恶性病变进行了AgNOR定量研究。结果表明:1.慢性宜颈炎、宫颈非典型增生、宫颈鳞癌三种病变的AsNOR均值有显著差异(P<0.01)。2.宫颈鳞癌组织学1级AgNOR计数低于组织学Ⅱ级(P<0.001)。3.随访10年以上的73例宫颈鳞癌患者,核仁组成区蛋白高均值组(≥5)的患者生存时间显著短于低均值组(<5)(P<0.05),10年生存率分别为18%与46%。作者认为,AgNOR计数可作为一种新的肿瘤定量指标,在宫颈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选择最佳治疗方案、推测宫颈癌预后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