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患者女,63岁。因上腹部饱胀不适感3个月余入院。查体:T 36.2℃,皮肤、巩膜无黄染,上腹部较隆起,于剑突下可触及一直径16 cm×15 cm囊性肿块,质地中等,表面光滑,活动欠佳,轻压痛。无乙肝病史。实验室检查:血、尿、便常规、电解质均在正常范围内,肝功能正常,CEA(-),AFP 相似文献
3.
肝胆管囊腺瘤及囊腺癌的CT、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总结肝胆管囊腺瘤和囊腺癌的CT、MRI表现,探讨CT、MRI诊断该肿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肝胆管囊腺瘤(3例)和囊腺癌(5例)的CT和(或)MRI表现、术前诊断,并与病理所见进行对照分析。结果3例囊腺瘤均为单房或多房的囊性肿物,无壁结节,术前均误诊为肝包虫或肝囊肿;5例恶性者中囊腺癌3例,囊腺瘤伴局部癌变2例。5例均为单房或多房的囊实性肿物,有壁结节。CT扫描囊性部分呈均匀液性密度,囊壁、分隔厚薄不均,壁结节大小不一,增强扫描囊壁、分隔及壁结节强化。MR示囊性部分呈均匀液性信号,增强扫描囊壁、分隔及壁结节强化。5例恶性者术前4例诊断为囊腺瘤或囊腺癌,1例诊为胆管癌。CT、MRI表现与病理所见对应良好。结论胆管囊腺癌在CT、MRI上具有特征性表现,可以做到术前正确诊断;但胆管囊腺瘤如果无壁结节则缺乏特征性表现,需要和肝复杂性囊肿或肝包虫病等鉴别。 相似文献
4.
患者女,53岁.19年前因"胆囊结石"行"胆囊切除术",14年前因"胆总管结石、急性胆管炎"行"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剑突下间断性绞痛,伴发热、恶心、呕吐,呕吐后腹痛缓解.2年来腹痛反复发作,每次均予抗炎保守治疗后好转.2个月前上述症状加重,同时出现高热、寒战,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为"肝脓肿,肝内胆管结石,胆总管结石",行"肝脏肿物部分切除活检,胆总管切开,T管引流术". 相似文献
5.
一、临床资料病人:男性,68岁。因上腹部胀痛不适,伴纳差、恶心2个月入院。体检:皮肤、巩膜无黄染;腹平软无压痛,肝肋骨下2cm;移动性浊音(一),肝区叩痛(+)。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肝胆管囊腺癌的临床特征及其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肝胆管囊腺癌的临床资料。结果 6例中5例误诊为肝囊肿,1例误诊为肝脓肿。经病理学检查确诊后,5例行根治性切除术,其中2例分别于术后5年、7年死于复发;2例分别随访16、21个月,未见复发;1例于术后34个月出现肝内复发,继续随访4个月,现一般状态尚可;另1例因全身情况较差未能行根治性切除术者,仍在接受姑息性治疗。结论 肝胆管囊腺癌缺乏特异性临床特征,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和病理学检查,早期行根治性切除术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消化道腺癌肝转移病灶的多排螺旋CT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消化道腺癌肝脏转移灶的多排螺旋CT表现。方法收集36例经病理检查证实为消化道上皮腺癌肝脏转移患者的CT及临床资料.其原发灶包括胃癌10例、十二指肠癌1例、结肠癌18例、直肠癌7例。所有病例均行常规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重点观察肝内转移灶的各期CT表现。结果36例中有32例(88.9%)在CT平扫图像上表现为多发的大小不等的低密度结节影,3例(8.3%)为单发的低密度结节影.1例为以囊性病变为主的囊实性肿块。CT增强扫描,有4例(11.1%)病灶周边出现动脉期淡薄的环状强化;门静脉期29例(80.6%)表现为病灶边缘部的轻度环状强化.向内为稍低密度环状软组织影.中心区呈更低密度的圆形影.即典型的“牛眼征”;3例(8.3%)动脉期、门静脉期病灶均无强化。结论病灶边缘部在门静脉期的淡薄环状强化.特别是“牛眼征”是消化道腺癌肝转移的特征性CT表现。 相似文献
8.
<正>病人,女,52岁,因发现肝多发占位4年,腹胀、纳差2个月余来我院就诊,病人4年前因腹部胀痛于外院行腹部平扫CT发现肝多发占位,为明确诊断遂来我院行MRI检查,MRI(2012-12-04)示肝脏多发囊实性占位,多考虑为囊腺瘤(图1)。建议病人行手术治疗,病人拒绝手术,未予特殊处理,定期复查。2个月余前无明显诱因自觉腹胀进行性加重,尤以进食后明显,腹围较前明显增加,来我院就诊,以肝囊腺瘤收入我 相似文献
9.
肝胆管囊腺肿瘤二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例 1 女 ,38岁。因右上腹肿块伴腹部饱胀不适 10年入院。不发热 ,食欲良好 ,大小便正常。无肝炎、结核病史 ,无疫区居住史。查体 :上腹部局限性膨隆 ,右上腹扪及一约9 0cm× 6 0cm大小肿块 ,质地韧 ,表面光滑 ,无压痛 ,随呼吸上下活动。血常规、肝肾功能正常 ,AFP阴性。B超示 :左肝叶探及囊性肿块 ,边缘清 ,包膜完整。CT扫描 :左肝外叶见一 9 0cm× 9 0cm大小类圆形低密度影 ,边缘清 ,其内呈多房分隔 ,CT值为 0~ 14HU。增强扫描 :肿块包膜及分隔明显强化 ,分房内CT值 4~ 35HU (图 1)。临床诊断 :左肝叶囊性肿块 ,肝包虫病 ?在静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原发性肾上腺皮质腺癌的CT表现,以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穿刺活检后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肾上腺皮质腺癌17例的影像资料,所有的患者术前均做CT平扫及动脉期和门静脉期双期增强扫描.结果 全部病例单发,右侧9例,左侧8例,直径3~17 cm;6例肿瘤内可见点状、条索状或结节状钙化,10例见较大范围的液化、坏死和囊变区,4例肿瘤以实质为主伴小囊状低密度区.平扫肿瘤CT值为32~47 HU,平均37.3 HU.动脉期增强扫描,肿瘤实性成分强化较明显,肿瘤实质成分CT值在37~72 HU,平均50.9 HU,8例见显著强化的不规则的肿瘤血管.门静脉期肿瘤实质成分强化更明显,强化范围扩大,实质部分CT值为37~98 HU,平均83.4 HU.结论 原发性肾上腺皮质腺癌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CT双期增强扫描在原发性肾上腺皮质癌的诊断中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囊腺瘤和囊腺癌的CT、MRI和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肝内胆管囊腺瘤和2例肝内胆管囊腺癌的影像及临床病理资料,将病变的影像表现与其病理大体形态及组织学表现作对照分析。结果6例肝内胆管囊腺瘤,女4例、男2例;2例肝内胆管囊腺癌均为女性病人;8例病人平均年龄55岁。所有病灶均表现为多房囊性肿块,肿瘤囊腔各分房内常为多种液体成分,在CT上可表现为不同密度、在MRI上可表现为不同信号强度。囊内出现多发大小不等的壁结节在胆管囊腺癌内更常见,囊内有分隔但无壁结节只见于胆管囊腺瘤。在7例CT扫描中,4例胆管囊腺瘤和1例胆管囊腺癌可见囊壁或分隔上钙化,囊壁、囊内分隔及囊内结节均为轻、中度延迟增强。肿瘤中出现卵巢样间质见于3例胆管囊腺瘤和1例胆管囊腺癌,且均为女性病人。结论肝内胆管囊腺瘤和囊腺癌是肝脏不常见的囊性肿瘤,影像上多房、囊内有分隔且各分房囊内密度或信号不一致,高度提示肝内胆管囊腺瘤或囊腺癌的诊断,如囊内伴有多发大小不等的结节,则进一步提示囊腺癌的可能。但影像学表现不能区分肿瘤中有无卵巢样间质。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肝脏钝性外伤所造成肝脏损伤的螺旋CT表现征象。方法收集17例肝脏钝性外伤病例的临床与CT资料。所有病例均行标准化的上腹部螺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着重观察肝脏实质、肝内血管及胆管的形态、密度和完整性,同时也观察肝门结构、肝周及腹膜腔、腹膜后等区域。结果本组12例发现肝实质裂伤(70.6%);9例发现血肿(52.9%),其中5例为肝实质内血肿,4例为肝包膜下血肿;1例(5.9%)发现血肿内的活动性出血;2例(11.8%)发现肝静脉的损伤(撕裂);7例(41.2%)显示肝内门静脉分支周围的“晕环”征。本组有13例合并腹腔内积液(血).3例合并右侧肾上腺血肿.8例合并胸水.3例合并肋骨骨折。结论肝脏钝性损伤可出现肝实质的裂伤、血肿、活动性出血以及肝内静脉的撕裂等表现。CT平扫和双期增强扫描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慢性病毒性肝炎的CT表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慢乙肝)的异常CT征象。方法 收集慢乙肝患者120例。均经标准化的螺旋CT增强双期扫描。观察肝脏、胆囊、脾脏、淋巴结及胸、腹腔改变。结果 慢乙肝的异常CT表现包括:①肝脏质地不均、密度降低;②肝脏外形、轮廓不光滑;③肝内血管周围“晕环征”;④胆囊壁增厚和胆囊窝水肿;⑤脾脏增大;⑥腹腔淋巴结肿大、增多;⑦腹腔积液;③侧支循环建立等肝硬变表现;⑨继发胸部改变(胸膜增厚、胸腔积液和心包积液)。结论 慢乙肝可出现一些涉及肝、胆囊、淋巴结、脾脏等结构的异常CT征象。 相似文献
15.
多层面螺旋CT泌尿系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探讨多层面螺旋CT泌尿系成像(MSCTU)对泌尿系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以肾绞痛、IVU不显影或血尿为主诉的64例行CT平扫、肾脏增强双期扫描及尿路造影,将资料传至工作站,采用最大强度投影、多平面重建及容积重建等后处理技术,重建泌尿系图像。结果:64例肾盂和膀胱全部显示(100%),输尿管全程显示者64例(110侧)。其中泌尿系结石16例(25%);非结石病变48例(75%),对上尿路梗阻原因诊断正确率100%,并可充分而直观地显示病变立体形态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结论:MSCTU重建图像清晰,对泌尿系肿瘤、结石或其他上尿路梗阻性疾病有着独特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三维影像学检查在髋臼骨折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三维影像学检查在髋臼骨折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及价值。方法自2002年6月~2004年10月对56例髋臼骨折患者进行螺旋CT扫描,通过三维表面遮盖法(SSD)及容积重建技术(VRT)观察骨折的类型及详细情况,其中15例进行了内固定术后髋臼复位情况的疗效观察。结果56例中SSD显示了53例骨折,3例未全部显示骨折线;SSD显示骨折的立体效果优于VRT,VRT在显示不明显骨折及细碎骨折块方面优于SSD,并且可以立体直观的显示术后髋臼的复位固定效果。结论三维CT成像技术对髋臼骨折的诊断、治疗方法及手术固定方案的选择均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VRT对术后疗效的判断也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7.
随着CT技术的迅速发展,患者CT检杏次数以及每次检查所受辐射剂量都有显著增加[1].据美国医学会统计资料显示:美国1980年CT检查人数360万,1998年增至3 300万[2].英国CT检查人次占所有放射检查的4%,但占总辐射剂量的40%[3].我国CT绝对数已居世界第三位[4]. 相似文献
18.
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hepatic epithelioid haemangioendothelioma,HEHE)是一种少见的血管源性肿瘤,国内文献报道不足30例,且多以临床和病理表现为主[1,2].笔者回顾分析了4例经病理证实的HEHE的螺旋CT表现,并与病理所见对照,探讨其CT表现特征,并进行相关的文献复习. 相似文献
19.
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hepatic epithelioid haemangioendothelioma,HEHE)是一种少见的血管源性肿瘤,国内文献报道不足30例,且多以临床和病理表现为主[1,2].笔者回顾分析了4例经病理证实的HEHE的螺旋CT表现,并与病理所见对照,探讨其CT表现特征,并进行相关的文献复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