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证病结合模型宏观症征的改变.方法:Wistar雌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AG组、脾虚CAG组、肝郁CAG组和肾虚CAG组.CAG造模采用脱氧胆酸钠和阿斯匹林水溶液交替饮用加免疫损伤法,脾虚造模采用耗气破气加饥饱失常法,肝郁造模采用钳夹激怒加肾上腺素注射法,肾虚造模采用MTU饮用法.总造模时间35~51周.结果:各CAG证病结合模型在症状、舌象、体重、身长、尾长、Lees指数、腹膜后脂肪湿重和指数、体温、食量和饮水量、口腔pH值、胃液pH值等方面出现与衰老、虚证、肝郁、发育、代谢、胃粘膜萎缩等相关的变化.结论:本实验重视慢性造模的证病结合模型宏观症征的观察,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
以往用耗气破气加饥饱失常法建立脾虚证大鼠模型(6周),观察其胃粘膜仅见轻度浅表性炎症改变。本实验以同法造模26周,见脾虚组动物胃粘膜炎症加重,显微计量显示为粘膜萎缩改变;并见有组织酶学、胃肠激素方面的改变。说明脾虚证的历时性研究是重要的。  相似文献   

3.
大鼠长期脾虚造模的胃粘膜病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往用耗气破气加饥饱失常法建立脾虚证大鼠模型,观察其胃粘膜仅见轻度浅表性炎症改变。本实验以同法造模26周,见脾虚组动物胃粘膜炎症加重,显微计量显示为粘膜萎缩改变,并见有组织酶学、胃肠激素方面的改变。  相似文献   

4.
同一证候的患者由不同病因引起者,或同一证候的模型由不同造型方法形成者,都可能会有不同的病理及疗效反应.过去的研究对此重视不足。本实验在大鼠脾虚型(醋酸性)胃溃疡模型上对两种不同的脾虚造型方法(Ⅰ、耗气破气加饥饱失常法;Ⅱ、利血平法)进行比较观察,并比较二者对同样药物(泰胃美)的治疗反应。结果两种模型在外观、体重、溃疡指数、粘连指数、病理组织学观察方面均未见明显差别,泰胃美对二者的疗效也基本一致。可能机制是两种模型的主要病理均是全身和局部的严重营养不良导致胃粘膜易损性增高、修复能力下降,从而显示同样的造模及治疗结果。本实验是研究“同证异理同治”的一个初步尝试。  相似文献   

5.
大鼠长期脾虚和热证造模的初步病理观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针对慢性虚证病理改变具有内在性,其模型较难复制的现状,初步观察了病理生理对比性较强的两种证型-大鼠长期(26周)脾虚造模和热证造模的多脏器组织病理。结果表明,长期脾虚造模的病理变化以慢性为症及和脏器退行性病变为主,这是较短期的造模所不及的,长期热证造模的病理变化与脾虚组为类似趋势,但组织病理上有显著不同,各脏器损伤不严重,免疫功能受损也轻,由此说明,长期脾虚和热证造模的病理变化是在增龄引起民的病理  相似文献   

6.
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证病结合模型胃粘膜病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观察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证病结合模型实验45周的胃粘膜病理改变,将雌性Wistar大鼠分为对照组、CAG组、脾虚CAG组、肝郁CAG组和肾虚CAG组各15只。CAG造模采用主动免疫和脱氧胆酸钠和阿斯匹林水溶液交替饮用法,脾虚证造模采用耗气破气加饥饱失常法,肝郁证造模采用夹尾加肾上腺素注射法,肾虚证造模采用MTU饮用法。总造模时间45周。造模结束后取胃粘膜制作石蜡切片,HE、ABpH2.5PAS和中性红染色,光镜观察和形态计量。结果见各实验组胃粘膜均有明显萎缩,主要反映为胃体固有层厚度减少,胃小凹加深,胃体腺腺底厚度减少,囊状腺体增加。胃粘膜萎缩主要是主细胞和壁细胞的变性坏死,以及相关的胃体腺腺底厚度减少。主细胞和壁细胞的变性坏死和胃体腺的萎缩导致低级细胞和上皮、腺体的增生,包括有胃-十二指肠粘膜移行带上移,胃小凹加深,小凹上皮下侵,胃腺腺颈部粘液细胞增生,胃体部粘膜中性粘液细胞层相对厚度增加,幽门粘膜萎缩不明显或增厚,肠上皮化生,幽门粘膜酸性粘液带上移等。同时,细胞增殖增强,胃小凹酸性粘液细胞层相对厚度增加。胃粘膜萎缩带来粘膜结构的紊乱,主要见于幽门粘膜和胃小凹。各实验组胃粘膜萎缩以脾虚CAG组特别是肾虚证CAG组最为明显。肝郁CAG组可能由于造模时间长,有由实转虚的机理,因此也现胃粘膜萎缩。结果提示各CAG模型组胃粘膜有明显的萎缩表现,不同的证病结合模型有各自病理特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益气健脾法代表方剂对实验性脾虚证大鼠模型骨骼肌线粒体腺苷三磷酸酶(ATPase)活性的影响。方法取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6组,即正常对照组、脾虚模型组、四君子汤组、当归补血汤组、黄芪四君子汤组、当归补血汤合四君子汤组,采用破气苦降加饥饱失常法复制脾虚证大鼠模型,用定磷法检测大鼠骨骼肌线粒体ATPase的活性。结果益气健脾方药能显著升高脾虚证大鼠模型骨骼肌线粒体ATPase的活性。结论从微观的角度验证了中医“脾主四肢”“脾主肌肉”的理论。  相似文献   

8.
大鼠长期脾虚和热证造模的舌象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观察大鼠长期 (2 6周 )脾虚造模和热证造模的活体舌象和舌组织病理。见舌背隆起前固有层乳头密度无变化 ,背隆起后固有层乳头密度热证组有增加趋势。基底层细胞核分裂相频数 ,热证组大于对照组和脾虚组。大鼠长期脾虚和热证模型表现出基本趋势相反的舌组织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9.
研究进展脾虚证动物模型:①脾气虚证模型:主要采用苦寒泻下、饥饱失常、甘肥过度、劳倦伤脾等方法。曹氏[1]等通过喂饲保宁醋制造脾气虚动物模型。②脾阳虚证模型:王氏[2]用伤湿法致大白鼠脾阳虚动物模型。③脾阴虚证模型:王氏建立饮食失节加劳倦过度加甲状腺激素和利血平脾阴虚模型。④脾不统血证模型:有人在偏食法塑造“脾气虚证动物模型”的基础上,用过酸法模拟成“脾不统血黑便证(上消化道出血)动物模型”,醇酒法模拟成“脾不统血便血证(下消化道出血)动物模型”,破血法模拟成“脾不统血肌衄证(肌肤出血)动物模型”。⑤脾虚证病结合模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健脾化瘀解毒复方胃痞汤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模型大鼠胃黏膜上皮细胞病理改变的影响。方法采用致癌化学物质N-甲基-N′-硝基- N压硝基胍配合饥饱失常、耗气泻下法建立CAG脾虚模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等病理变化。结果模型对照组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均较正常组明显增加(P〈0.01): 胃痞汤预防组、高、中、低剂量组较模型对照组明显降低(均P〈0.01)。结论胃痞汤防治CAG的作用机制与其通过降低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有关,对萎缩发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1.
壮医药线点灸对脾虚大鼠垂体β-EP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壮医药线点灸对实验性脾虚大鼠垂体β-内啡肽(β—endorphin,p—EP)的影响。方法 用耗气、破气加饥饱失常法建立100只大鼠实验性脾虚模型,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壮医药线点灸治疗前后大鼠脑垂体及血浆中β—EP的含量,并设立空线点灸对照,中药四君子汤治疗对照、模型自然恢复对照及正常健康对照。结果 脾虚大鼠脑垂体和血浆中的β—EP含量明显低于同期正常健康对照(P〈0.01)。壮医药线点灸治疗后,脑垂体及血浆中的β—EP含量明显增加,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治疗后与同期模型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与空线点灸治疗对照,中药治疗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壮医药线点灸对实验性脾虚大鼠垂体β—EP有调整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考察白术茯苓汤不同配比对脾虚型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大鼠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初步探讨该方治疗脾虚CD的免疫学机理。方法:采用破气耗气加饥饱失常之复因脾虚造模法结合Morris方法复制脾虚型CD动物模型,白术茯苓汤不同配比灌胃给药,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10(IL-10)含量。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TNF-α升高、IL-10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B5组(白术∶茯苓=12∶15)、B6组(白术∶茯苓=15∶12)、B7组(白术∶茯苓=18∶9)TNF-α降低(P﹤0.05);B6组(白术∶茯苓=15∶12)IL-10升高(P﹤0.05)。结论:白术茯苓汤不同配比对脾虚型CD的细胞因子影响有异;其中以B6组对脾虚型CD大鼠血清TNF-α、IL-10作用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13.
脾虚大鼠脑-肠轴β-EP水平与免疫功能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脾虚大鼠脑-肠轴β-EP水平与血T淋巴细胞及红细胞免疫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耗气破气加饥饱失常法,对大鼠进行长期脾虚造模,并设立正常健康对照(组)。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各大鼠下丘脑、血浆、胃窦、小肠组织β-EP的含量,同时检测各大鼠循环血LTT、RBC-C3b-RR、RBC-IC-R,相关分析上述指标的关系。结果 脾虚大鼠LTT与下丘脑、血浆β-EP之间呈正相关,与胃窦和小肠β-EP之间呈负相关;RBC-C3b-RR与下丘脑、血浆β-EP之间呈正相关,与胃窦和小肠β-EP之间呈负相关;RBC-IC-R与下丘脑、血浆β-EP之间呈负相关,与胃窦和小肠β-EP之间呈正相关。结论 脾虚大鼠脑-肠轴β-EP水平与LTT、RBC-C3b-RR、RBC-IC-R之间有相关性,而且网络内不同部的β-EP水平与上述免疫功能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存在有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灌胃大黄致脾虚后复合博莱霉素造模对大鼠肺功能的影响,以探讨脾虚与肺纤维化的关系。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脾虚组、模型组、复合组,采用灌胃大黄加饥饱失常30 d的方法建立脾虚模型,然后采用气管内注射博莱霉素(5 mg/kg)复合肺纤维化造模,模拟脾虚证候下罹患肺纤维化。注射博莱霉素4周后检测动物肺功能,计算脏器系数,HE和Masson染色观察肺组织大体及气道病理变化。结果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肺脏质量、肺系数升高(P0.05),肺动态顺应性(Cydn)、用力肺活量(FVC)、质量FVC下降(P0.05),第0.4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比(0.4秒率,FEV0.4/FVC%)增加(P0.05),用力最大呼气流速(PEF)、最大呼气中期流速(MMF)下降(P0.05),病理显示气管内注射博莱霉素所致肺纤维化为气道中心性分布,小气道内可见上皮细胞脱落及黏液栓。单纯脾虚动物停止脾虚造模后各项肺功能指标正常。脾虚复合组与模型组比较,0.4秒率显著升高(P0.05),病理显示肺组织纤维化区域占比增加。结论灌胃大黄加饥饱失常30 d造成脾虚是复合气管内注射博莱霉素造成的肺纤维化大鼠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加重的潜在不利因素。  相似文献   

15.
依据苦寒伤胃、饮食不节,加以耗气破气的理论,用大黄、厚朴、枳实煎剂及隔日饥饿致成大鼠实验性脾虚模型,并用四君子汤治疗。另以束缚加冷水应激造成急性虚证模型。实验采用银球三电极和高灵敏度应变片传感器同步记录结肠电 机械活动,即结肠运动、慢波和快波,并采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益气健脾法代表方剂对实验性脾虚证模型大鼠血清胃泌素(GAS)含量的影响.[方法]取SD大鼠印只随机分为6组,即正常对照组、脾虚模型组、四君子汤组、当归补血汤组、黄芪四君子汤组、当归补血汤合四君子汤组,采用破气苦降加饥饱失常法复制脾虚证大鼠模型,放射免疫法检测大鼠血清CAS的含量.[结果]脾虚模型组血清GAS含量显著性降低(P<0.05),各给药组均可显著性提高模型大鼠血清GAS含量(P<0.05),其作用大小依次为黄芪四君子汤组>当归补血汤合四君子汤组>四君子汤组>当归补血汤组.[结论]益气健脾方药改善脾主运化功能的作用与其能升高血清胃泌素含量,促进胃肠道吸收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胃痞消对脾虚型胃癌前病变(PLGC)模型大鼠胃黏膜微血管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分为6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维酶素组(剂量为0.2 g·kg-1·d-1),胃痞消高、中、低剂量组(剂量为15、7.5、3.75 g·kg-1·d-1)。采用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溶液(200μg/mL)自由饮用、小承气汤(2 mL/只,生药1 g/mL)灌胃及饥饱失常的多因素造模方法复制大鼠脾虚PLGC模型,连续18周,观察各组胃组织病理变化,并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各组大鼠胃黏膜微血管的超微结构。【结果】成功造模;电镜及病理检查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胃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严重肿胀,血管管腔严重狭窄甚至闭塞,基底膜毛糙不连续,周细胞肿胀甚至退变消失;胃痞消高、中、低剂量组均可改善PLGC大鼠胃黏膜血管的超微结构,其中低剂量组效果为佳。【结论】胃痞消能改善脾虚PLGC大鼠胃黏膜微血管超微结构,这可能是其改善黏膜微循环从而改善脾虚PLGC大鼠组织病理学改变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慢性肾衰竭虚证患者临床辨证舌象客观化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客观地描述慢性肾衰竭虚证患者的舌象特征,以揭示其舌象变化的基本规律。方法:应用TP-1型中医舌象数字化分析仪检测患者舌象参数,采用酶法、比色法等技术检测CRF患者血生化指标。结果:慢性肾衰竭虚证5种证型中舌色指数以脾肾阳虚型为最高,润燥指数以阴阳两虚型为最低;5型中,舌象参数与血生化指标具有相关性,不同证型舌象参数对应的血生化指标不同。结论:TP-1型中医舌象数字化分析仪能够客观地描述慢性肾衰虚证5种证型舌象特征,指标重复性较好,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慢性肾衰各证型与舌象参数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四君子汤颗粒剂对脾虚大鼠胃肠平滑肌细胞肌球蛋白轻链激酶(MLCK)含量的影响,探求其对大鼠胃肠动力调节的机制。【方法】采用饥饱失常+劳倦+破气耗气方法复制脾虚大鼠模型,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四君子汤组(剂量为6.3 g/kg)、莫沙必利组(剂量为1.35 mg/kg),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胃肠平滑肌细胞MLCK含量。【结果】模型组大鼠胃窦及空肠平滑肌细胞MLCK含量显著减少,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药组胃窦和空肠平滑肌细胞MLCK含量显著上升,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四君子汤能促进大鼠胃窦及空肠平滑肌收缩,可能与其提高胃窦及空肠平滑肌细胞MLCK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中医证型证素以及中医舌象特征。方法 选取天长市中医院的154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伴股骨粗隆间骨折住院患者,采集中医证型证素以及基线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等。通过Excel统计分析患者舌象以及证型证素分布情况,采用SPSS 20.0和SPSS Modeler 18.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和关联性分析。结果 纳入的154例患者中,男性57例(37.01%),女性97例(62.99%),中医证型分布频次从高至低依次为肾阳亏虚证(33.12%)、肝肾不足证(27.92%)、脾阳亏虚证(19.48%)、脾肾阳虚证(14.29%)、气滞痰阻证(2.60%)和痰瘀互结证(2.60%);中医证素总计出现373频次,病位证素主要包括肾(116/31.10%)、脾(52/13.94%)、肝(43/11.53%);病性证素包括阳虚(103/27.61%)、阴虚(43/11.53%)、气滞(4/1.07%)、痰(8/2.14%)、瘀(4/1.07%)。频数≥50次的舌象因素10个,软萎舌、白苔、舌下络脉淡紫、舌苔润、舌质淡红、嫩舌、舌苔干燥、舌下络脉紫黑、剥落苔、少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