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吉蓉  侯斌 《内蒙古中医药》2013,32(32):149-149
目的:提高临床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中医护理的认识。方法:对我科收治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病例的中医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0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经过10~26天(平均住院19.6天)住院治疗,治愈41例(症状完全消失、功能恢复,不留痕迹),好转9例(双侧额、鼻唇沟基本对称,闭眼不实、鼓腮口角不漏气,进食齿颊间无食物留置,笑时口角不对称),无一例无效。结论:提高临床对该病的护理认识,有助于疾病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3.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是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导致的周围性面瘫。病因未完全阐明。由于骨性面神经管仅能容纳面神经通过,面神经一旦发生炎性水肿,必然导致面神经受压。风寒、病毒感染和自主神经功能不稳等可引起局部神经营养血管痉挛,导致神经缺血水肿。面神经炎早期病理改变为神经水肿和脱髓鞘,严重者可出现轴索变性。笔者在临床工作中运用针刺疗法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取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针刺治疗探微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为外感风寒之邪侵袭而发病。针灸疗法具有调和阴阳、运行气血、疏通经络、扶正祛邪之效。应以浅刺、轻刺激为宜。若采用深刺、重刺激,则会引邪入里,导致病情加重。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中药内服、外用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风寒袭络型)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针刺配合中药内服、外用,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风寒袭络型)48例,并与西药组48例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治疗组和西药对照组的治愈率之间有显著差异。结论:针刺配合中药内服、外用,治疗急性期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不仅显著地提高疗效,而且大大缩短了疗程。  相似文献   

6.
刘春辉 《中医药学刊》2006,24(4):743-744
目的:掌握针刺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规律,提高治疗的效果。方法:在明确诊断的前提下,中西医结合,辨证施治,针药并用,标本兼治。结论:针刺和中药相结合是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最佳治疗方法,无副作用。  相似文献   

7.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是指原因不明、急性发病的单侧周围性面瘫 ,临床常以针灸治疗。然笔者对本病早期患者中药辨证治疗 ,收到较好疗效 ,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 5 2例均符合《临床常见病诊疗标准》[1]中有关诊断标准 ,均为急性期 (7天内 )单侧发病。其中男 2 8例 ,女 2 4例 ;年龄最大 79岁 ,最小 5岁。随机分为中药组和针刺组各 2 6例。均在发病初期禁用激素及其他扩血管药。2 治疗方法 中药组以祛风通络之牵正散为主方 ,随症加减 ,药用白附子、白僵蚕、半夏、石菖蒲、丝瓜络各 10 g,苡仁、茯苓各2 0 g。风寒外袭型加蒲公英 30 g,风热外袭型…  相似文献   

8.
轻手法针刺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轻手法针刺在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中的疗效。方法:将118例急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采用轻手法针刺加西药静脉点滴治疗,B组单纯使用西药静脉点滴治疗。结果:A组患者愈显率100%,平均病程18天;B组患者愈显率86%,平均病程32天。结论:轻手法针刺对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掌握针刺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规律,提高治疗的效果。方法:在明确诊断的前提下,中西医结合,辨证施治,针药并用,标本兼治。结论:针刺和中药相结合是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最佳治疗方法,无副作用。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笔者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患者采取不同穴位针刺并观察对比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针刺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血压的影响。方法:10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两组均取阳白、太阳、四白、地仓、颊车、承浆、翳风针刺,治疗组加取太冲、太溪、复溜、足三里针刺。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62%、对照组4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有明显降压作用。  相似文献   

12.
王明 《四川中医》2000,18(3):57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又称贝尔(Bell)麻痹,是指原因不明、急性发病的单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系常见病。1987年全国六城市调查本病患病率为425.7/10万。近年来,笔者运用分期辨证的针刺方法治疗32例,取得较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五一般资料32例患者中,四例男性,12例女性。年龄5-85岁,平均年龄五岁。病初伴耳后或下颌角疼痛者11例。病程最短者3小时,最长者8个月。分期辨证:病程在半个月以内者为急性期,根据病情辨证分两型:风热型,表现为一侧周围性面瘫,口干喜饮,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风寒型,表现为一侧周围性面瘫,口不渴,…  相似文献   

13.
<正> 1990~1992年笔者在尼日尔援外工作期间,采用针刺治疗面神经麻痹38例效果较好,现小结如下。 1 一般资料 38例中尼日尔籍36人,阿拉伯人2例;男28例,女10例;年龄最小6岁,最大71岁,其中,10岁内4例,10~20岁9例,30~40岁8例,40~60岁10例;病程最长12周,最短2天。 2 临床表现发病突然,初期见耳后疼痛,继见面部表情肌发紧,纵缓不收,致额纹消失,眼睑闭合不全,流泪,鼻唇沟平坦,嘴角向健侧歪斜,口角流涎。部份病人有耳后颜面部疼痛,味觉减退,听力障碍等症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针刺联合穴位按摩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沈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86例,随机分2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针刺联合穴位按摩,2组患者进行为期1个月的治疗.观察2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改变情况,并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 2组中医症状积分均减少,且治疗组减少更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行针刺治疗对疗效及疗程的影响。方法:选择特发性面神经麻痹面神经功能为Ⅳ、Ⅴ或Ⅵ级急性期开始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急性期开始针刺治疗的为治疗组(60例),恢复期开始针刺治疗的为对照组(60例),对两组疗效和疗程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在疗效和疗程上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在急性期行针刺治疗能缩短疗程,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用穴规律。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网中针刺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选取的主穴、配穴、综合用穴、特定穴、经络等进行频次统计,对使用频次在80次以上的腧穴进行聚类分析和关联分析。结果共纳入312篇随机对照试验文献,涉及用穴101个,使用总频次3571次。头面部涉及穴位45个,其中地仓穴、颊车穴、阳白穴使用频率较高,四肢涉及穴位共33个,合谷穴频次最高。涉及经脉腧穴以手足阳明经及足少阳胆经为主,涉及腧穴58个,占所用腧穴的57.43%;涉及十类特定穴共63个,占所用腧穴的62.38%,五输穴、原穴、交会穴等使用较广泛。通过统计得出5个有效聚类群:迎香-攒竹、牵正-风池、足三里-太冲、鱼腰-人中-承浆、地仓-阳白-合谷-颊车-翳风。结论针刺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取穴以头面部局部取穴与邻近取穴为主,远端取穴与辨证取穴为辅,阳明经腧穴的选取较为广泛,特定穴是针刺处方重要组成部分,常用穴组的应用在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研究对进一步开展针刺治疗面神经麻痹的取穴配伍规律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面神经麻痹各期的针刺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吴扬扬 《河北中医》2004,26(3):212-212
面神经麻痹,中医称之为口眼(口呙)斜,病机为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经,以致经气阻滞、经筋失养、筋肌纵缓不收而发病。西医病因为:①部分患者因局部受风或着凉而起病,局部营养神经的血管因受风寒而发生痉挛,导致该神经组织缺血、水肿、受压而致病;②病毒感染:面神经肿胀、受压而引起血液循环障碍;③茎乳突孔  相似文献   

18.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是指原因不明,由于茎乳孔内面神经非化脓性炎症所导致的急性发病的面神经麻痹,临床上又称面神经炎或Bell麻痹[1] .主要表现为患侧面部表情肌瘫痪,病侧额纹减少或消失、眼裂变大、闭眼不全或不能,试闭眼时病侧表现为Bell现象,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示齿时口角歪向健侧,鼓腮漏气、吹口哨不能以及面神经不同损害部位的相应表现等,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我院2008年1月-2009年9月共收治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71例,经过综合治疗和精心护理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患者采用针刺治疗的疗效改善情况。[方法] 将168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84例和对照组84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改善局部血运, 减轻神经根水肿和营养周围神经的口服药物进行常规治疗。选用口服泼尼松30 mg/次, 每日2次;弥可保0.5 mg/次, 每日3次;有病毒感染者口服阿昔洛韦0.2 g/次, 每日5次, 以上药物均5 d为1个疗程, 连续服用2个疗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 施加针刺治疗, 选取攒竹、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合谷等穴位辨证加减, 每日1次, 每次留针30 min,5 d为1个疗程, 针刺2个疗程。观察2个疗程后两组患者症状的改善情况(House-Brackmann分级)以及瞬目反射(BR)检查患侧R1、R2、健侧R2′波幅较自身健侧R1、R2,患侧R2′百分比的改变。[结果] 治疗组较对照组在疗程结束后House-Brackmann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P<0.01).[结论] 针刺疗法在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患者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治疗及护理措施,探讨有效的治疗及护理方法。方法:整理、分析我科面瘫患者临床治疗及护理经验。结果:心理疏导、起居饮食及脸部护理在面瘫的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结论:心理疗法、适宜的脸部护理,以及饮食起居等措施是面瘫恢复不可缺少的手段,与药物针灸治疗同等重要,临床应重视护理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