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川崎病 (KD)是一种婴幼儿多发的以急性发热、皮肤黏膜出疹、淋巴结发炎为主的疾病 ,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其心血管并发症已成为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常见病因 ,延误诊治是心血管受累的主要原因之一[1] 。现对我院 1996年 1月— 2 0 0 1年 12月收治的 15例川崎病患儿误诊情况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15例患儿均符合《实用儿科学》[2 ] 中川崎病的诊断标准 ,其中男 12例 ,女 3例 ;发病年龄 4个月~9岁 ,其中 4个月~ 1岁 4例 ,~ 2岁 3例 ,~ 5岁 7例 ,>5岁 1例。1 2 入院时主要病情及诊断 以发热为主误诊为…  相似文献   

2.
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MCLS)是一种以全身中小动脉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表现为急性发热,皮肤黏膜病损和淋巴结肿大,可发生心脏并发症,心肌梗死是该病主要的死亡原因[1]。2009年7月1日我院收治了1例川崎病并发心包积液的患儿,经过精心的治疗和护理,患儿康复出院。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病历介绍患儿,女,9岁,因发热6 d伴左颈部肿胀、胸闷、气急,在外院予抗感染治疗无效,于2009年7月1日来我院就诊,在门诊拟“川崎病”收住入院。入院查体:T 39.4℃,P 108次/m in,R 25次/m in,BP 100/70 mmHg(1 mmHg=0.133 kPa)。患儿神  相似文献   

3.
正笔者收治1例不完全性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的患儿,现将诊治体会报道如下。患儿,男,3月龄。2019年12月16日因"发热5天"入院。入院前5天出现发热,热峰最高38.5℃,予口服"美林"退热后,体温4~6h复升,稍有咳嗽,无气喘。外院胸片:两肺纹理增粗。超声心动图未见异常。外院予"头孢噻肟针"抗感染治疗4天,体温未退,故转至我院。  相似文献   

4.
川崎病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1967年在日本由川崎富作首先发现。近年来国内也有散发病例报告。病因迄今未明,治疗尚少特效方法。最近我们用中医药为主治疗2例,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例1 王×,男,21/2岁,住院号:27350。因发热8天,结膜充血、口唇皲裂3天,于1984年12月31日入院。患儿8天前开始发热,微有清涕,无咳喘,曾服"复方新诺明"、肌注"青霉素",6天后热仍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以无菌性脑膜炎为首发症状的不完全川崎病(KD)临床特点,进一步提高了婴儿不完全川崎病的认识与警惕,以做到早期诊断及诊疗。方法对以无菌性脑膜炎为首发症状的婴儿不完全川崎病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例患儿心脏超声检查均出现了冠状动脉病变,其中冠状动脉扩张4例,冠脉瘤4例,均确诊为婴儿不完全KD;结论对1岁以内无菌性脑膜炎病程中发热持续/〉5天以上,伴血WBC、ESR和CRP炎性指标明显增高者,且抗生素治疗无效患儿,临床上应警惕不完全川崎病诊断,对疑似病例尽早做心脏超声检查,了解冠脉病变情况,以做到早期诊断及诊疗。  相似文献   

6.
羚羊苦参汤治愈川崎病1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卢似磐 《新中医》1995,27(2):41-41
羚羊苦参汤治愈川崎病1则卢似磐余××,男,3岁。住院号:162205。1994年8月11日入院。患儿发热4天,用药热退,不久再度发热。无咳嗽、流涕、气促、呕吐等症。入院时,体温39.7℃,神志清醒,发育、营养良好。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全身皮肤无黄染、无...  相似文献   

7.
<正>本文对我院内科住院部2017年04月收入的一名发热患儿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1病情资料1.1病史介绍患儿李某,女,10岁,因"咳嗽、咳痰半月,发热1天"于2017年4月15日入院。患儿入院前半月因受凉后出现咳嗽、咳痰,咳少量黄色黏痰,痰不易咳出,伴鼻塞、流清涕、咽痛,无发热、胸痛、咯血等不适,患儿多次到当地卫生院口服药物(具体不详),咽痛明显好转,入院当天出现阵发性发热,  相似文献   

8.
近日,一名带有呼吸道感染症状的5个月大男婴在诊所输了5天消炎药不见起色,被送往医院治疗,经进一步检查被确诊为小儿川崎病。经过近半个月的治疗,患儿已康复出院。川崎病早期症状与普通感冒类似,夏初时节呼吸道感染的患儿较多,要小心别把小儿川崎病当做感冒,延误治疗。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以全身中小动脉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小儿疾病。患者会有急性发热、皮疹、颈部淋巴结肿大、口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2007。2010年58例儿童川崎病住院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辅助检查及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表明典型川崎病46例,非典型川崎病12例。有发热、球结膜充血、口唇皲裂潮红、杨梅舌、皮疹、指(趾)端硬肿,肛周脱皮,发热为最早、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期,5岁以内儿童多见。发病早期可发现冠状动脉病变,少数可并发多器官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10.
静注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静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 (IVIG)治疗川崎病的疗效。方法 将 39例川崎病患儿随机分成 3组 ,A组予IVIG 1g/kg一次静注 +阿司匹林口服 ,B组分次予IVIG 4 0 0mg/ (kg·d)× 4d静注 +阿司匹林口服 ,C组单予阿司匹林口服 ,观察患者 2~ 6周发生冠状动脉扩张及体温情况。结果 IVIG能显著降低冠状动脉扩张的发生率 ,并能缩短用药后的发热天数。结论 一次静注IVIG 1g/kg+阿司匹林口服为治疗川崎病经济方便和有效的方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川崎病(Kawasa discase)的临床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20071年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确诊的9例川崎病的临床资料。结果6例男性,3例女性,平均年龄2.5岁,9例均出现发热,结合膜充血,皮疹,5例杨梅舌,淋巴结舯大3例,9例a2球蛋白增高,总补体及C3降低8例,C反应蛋白增高9例,3例尿中出现白细胞,心电图异常2例,心脏彩超示冠状动脉瘤1例。结论川崎病好发于3岁以下的婴幼儿,以发热,结合膜充血,皮疹,杨梅舌,淋巴结肿大,指、趾脱皮等为主要表现,其最严重的病变是冠状动脉并发症,可致患儿死亡。  相似文献   

12.
杨傲 《双足与保健》2018,(12):88-89
目的观察分析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该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接诊的62例川崎病患儿,按入院日期先后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各31例,参照组给予患儿阿司匹林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丙种球蛋白治疗。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以及血清IgA、IgG和IgM的水平变化和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儿发热、淋巴结肿大、黏膜充血和手足肿胀等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参照组,所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IgA、IgG和IgM指标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6.77%,显著高于参照组的77.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小儿川崎病患儿在应用阿司匹林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丙种球蛋白疗效确切,有利于加速患儿临床症状消失,提高其整体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高维银 《河南中医》2014,(9):1754-1756
目的:总结川崎病的临床特点,探讨川崎病的中医辨证分型。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川崎病患儿,总结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各临床表现出现时间及中医证型分布。结果:发热、皮疹、黏膜改变是川崎病主要临床表现,血沉、CRP、血小板升高是主要实验室改变,心脏超声是重要的诊断手段,气营两燔是主要的证型。结论:典型川崎病诊断不难,不典型川崎病的诊断要重视心脏彩超检查。中医治法以清气凉营为主。  相似文献   

14.
朱杰  郝有孝 《陕西中医》2010,31(11):1543-1544
川崎病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1967年是由日本“川崎富作”医生首先发现,故名“川崎病”。是一种原因不明,以全身血管炎性病变为主要病理的急性发热性小儿疾病。其主要临床症状以发热,皮疹球结膜充血、杨梅舌、颈部淋巴结肿大,手足关节硬性水肿,恢复期指趾端状片脱皮等为主要表现,本病好发于4岁以前小儿尤以6~18个月者更多见。一般7~9月份发病较多,因为本病病因尚不明确故而西医尚无特效疗法。  相似文献   

15.
皮肤黏膜淋巴综合征(muco cutaneous lymphnode syndrome,MCLS)又称川崎病,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性变为主要病理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小儿疾病。我院自1988年第1次发现本病以后发病率逐年增多,现将我院1988年1月-2003年7月收治的26例川崎病患儿观察与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又称川崎病,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小儿疾病,1967年日本川崎富作医生首次报道。川崎病近年发病人数增多,对伴有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者,临床医师已重视,但有关川崎病患儿脑电图的改变报道不多。1997年3月-2004年9月本院共收治川崎病患儿59例,现将其脑电图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川崎病的临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川崎病的护理,提高川崎病患儿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60例患儿应用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的护理过程,即应用丙种球蛋白的护理、发热的护理、饮食的护理、预防感染、心血管系统的护理等。结果 60例川崎病患儿未发生并发症,全部治愈出院。结论早期用大量丙种球蛋白对川崎病患儿进行冲击治疗,同时加强对患儿的护理可以预防冠状动脉的损害,提高疗效,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8.
川崎病(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MCLS),是一种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好发于婴幼儿。主要病理改变为全身性血管炎,特别容易侵犯冠状动脉,是儿童及青少年冠状动脉性疾病的主要原因。近年来我国川崎病发病率有增加趋势。笔者对1992年4月-2002年4月我院13例川崎病患儿进行分析,探讨其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 (简称MCLS) ,是一种原因未明的小儿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我院儿科近 8年来共收治本病患儿 53例 ,笔者对其临床经过做了较细致的观察及护理 ,现分析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53例患儿中 ,男 3 7例 ,女 16例 ;~ 1岁 18例 ,~ 2岁15例 ,~ 3岁 7例 ,~ 4岁 8例 ,4岁以上 5例。年龄最小 4个月 ,最大 9岁。53例均有发热 ,多为弛张热 ,体温 3 8.0~3 9 .5℃ 3 3例 ,3 9.5℃以上 2 0例 ;其中 14例出现双峰热。热程 5~ 2 5d ,平均 10d。48例于发病 1~ 8d(平均 3 .8d)出现斑丘疹、猩红热样疹或荨麻疹 ,以面部、四肢…  相似文献   

20.
薛玉 《中国民间疗法》2004,12(12):56-57
川崎病又名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 ( MCLS) ,是一种病因未明的血管综合征 ,主要病理改变系全身性血管炎 ,为多系统损害 ,临床特点常为急性发热 ,皮肤黏膜病损和淋巴结肿大 ,常死于心肌梗塞 ,但典型症状、体征出现较晚 ,临床表现多样 ,早期不易与某些疾病鉴别 ,特别是基层单位对本病认识不足 ,常易误诊 ,延误治疗。现将我院在 1 994年~2 0 0 0年 1 2例误诊的川崎病基本情况报告如下一般资料本组共 1 2例 ,其中男 9例 ,女 3例 ,男女比为3∶ 1 ;发病年龄在 2 2个月~ 9岁 ,其中 3岁以下儿童 3例 ,3岁~ 9岁者 9例 ;均按照日本川崎病研究会在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