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Crohn病(Crohn’s disease,CD)的发生率近年来有明显增高趋势。但由于CD的临床表现多样化,患者常以多种不同的主诉或症状就诊,造成诊断困难。不少患者往往长期被误诊或漏诊,得不到及时的正确治疗。本文就我们近期内对6例患者诊治体会,讨论CD的不典型临床表现及其有关因素如下。  相似文献   

2.
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是一种病因尚未明了的胃肠道慢性非特异性炎性肉芽肿疾病.累及胃肠道各部分。该病我国很少见,临床医生缺乏对本病的认知.加之本病表现的多样性.致使Crohn’s病误诊较为普遍。我院2003年7月~2004年8月经胃肠镜室检查460例患者.按1993年及2003年中华医学会消化学分会制定的标准诊断,现对误诊8例Crohn’s误诊原因及防止误诊的对策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临床基本血生化结果与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患儿内镜下表现的关联性,评估主要阳性血生化结果对内镜下评分的预测作用,以指导临床诊疗及随访。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2年1月至2019年4月确诊的41例CD患儿,根据儿童CD疾病活动度指数(pediatric Crohn’s disease activity index,PCDAI)进行临床严重度评分分为轻度活动组(轻度组,n=17)和中重度活动组(中重度组,n=24),对2组患儿一般情况、主要临床表现、血生化指标、病变部位、内镜下评分(simplified endoscopic activity score for Crohn’s disease,SES-CD)、内镜下典型表现及病理典型表现分析,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及相关分析,将主要阳性血生化指标对SES-CD预测效能进行分析。结果:通过主要临床表现分析,发现中重度组患儿较轻度组具有更高的体质量下降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红细胞计数(r...  相似文献   

4.
<正>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是一种特发性的消化道炎症性疾病,主要累及肠道,其发病原因不明,无特异性临床表现,且病程长,反复发作[1]。诊断有赖于结肠镜及放射影像学等,结肠镜下黏膜结构改变有助于判断炎症程度,但仅限于黏膜表层基本组织形态,难以准确判断肠壁内结构损伤的严重程度及转归[2]。内镜超声融合了内镜及超声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multi-slice CT enterography,MSCTE)对肠管克罗恩病(Crohn’s diease,CD)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8例临床疑似CD患者进行MSCTE检查,对照肠镜、病理结果,计算其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并分析CD的影像学表现,包括发生部位、肠壁增厚程度、强化程度及增强特点、肠腔狭窄程度、并发症及周围脏器受累情况。结果 MSCTE诊断CD的敏感性为89.2%,特异性为36.4%。CD最常见发生部分为末端回肠(81.1%)。影像学表现为:肠壁环形增厚(89.2%),黏膜明显强化(97.3%),黏膜面毛糙,肠壁分层状强化(88.9%),肠腔节段性中-重度狭窄(86.7%)。并发症包括肠梗阻、肠系膜淋巴结增生、梳征(肠系膜血管增粗)、肠瘘。结论 MSCTE是CD的重要影像学检查方法,在CD的诊断、活动性判断及肠外并发症的显示中具有重要意义,结合肠镜、病理结果,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早期由于症状不典型、缺乏特异性,早期诊断困难。提高对早期CD的辨识有助于早期确诊并及时治疗,从而提高CD患者的预后,减少致残率以及疾病负担。本文对CD早期诊断性生物标志物和靶向生物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内镜检查分级与评分万法,用于评估常见胃肠疾病粘膜病变活动性与严重度(范围与并发症)的可行性与价值。方法通过对上消化道出血症Forrest分类法,胃食道反流性疾病改良Savary—Miller分级法及活动性结肠Crolm病的Crohn病内镜严重度指数(CDEIS)分别对粘膜病捐进行分级与评分,并以典型病例说明之。结果上述方法简便易行,有利于提高内镜诊断精确性及对药物疗效进行量他性观察。结论这种分级方法可在内镜检查术中常规开展应用。  相似文献   

8.
<正>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是一种可累及整个肠道任何部位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好发于小肠,其特点是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且容易反复发作,病变呈节段性、非对称性、跳跃式分布,其病因至今仍未完全阐明。影像学检查是CD重要的诊断与鉴别手段,以往常规方法是小肠钡餐灌肠检查(small-bowel follow-through,SBFT),虽然也能发现早期小肠受累,但对肠壁本身疾病及肠外并发症显示效果较差,且需插管、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超声检查评估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 CD)炎症程度及疗效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2017年1月~2019年6月笔者医院明确诊断、资料完整的活动期CD患者30例。对这些患者均完善检查计算CD疾病活动指数(Crohn′s disease dctivity index, Best CDAI)、CD简易内镜下评分(simplified endoscopic score for crohn′s disease, SES-CD),CT小肠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enterography, CTE)评分,后通过腹部超声测量肠壁厚度(bowel wall thickening, BWT),狭窄肠段经剪切波弹性弹性成像(shear wave elastography, SWE)测量弹性模量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 SD),同时测定血超敏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和红细胞沉降率。入组患者根据疾病严重程度选择相应治疗。对比CD患者治疗前后BWT、SD值等相关数据,分析BWT与CD活动程度、复发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乌司奴单抗(ustekinumab, UST)治疗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 CD)患者,评估临床及内镜缓解情况,采用肠道超声(intestinal ultrasonography, IUS)评估透壁应答(transmural response, TR)与透壁愈合(transmural healing, TH)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到2022年8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所有确诊应用UST进行治疗的CD患者,分别于治疗后8周、治疗后16/20周进行评估,包括临床、生化学指标、结肠镜及IUS检查。结果:共纳入患者13例,其中男性11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36.92岁,治疗前Best克罗恩病活动指数(Best Crohn’s disease activity index, Best CDAI)平均值为270.12±105.55。在治疗8周时,患者的Best CDAI评分下降至133.16±48.66 (t=4.977,P<0.001),8例患者达到临床缓解,5例未达到临床缓解。共有9例患者治疗前后进行结肠镜检查评估,治疗前进行简化克罗恩病内镜下评分(s...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诊断性抗结核治疗在鉴别肠道克罗恩病(CD)与肠结核(ITB)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近4年来(2009年1月至2013年10月)因肠道病变诊断不明,接受2~3个月诊断性抗结核治疗,最后确诊为CD或ITB患者的临床及内镜检查资料;以最终的综合诊断为标准,对诊断性抗结核治疗在鉴别CD和ITB中的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进行评估。结果研究共纳入64例患者,其中肠结核33例,克罗恩病31例。在最终确诊为肠结核的患者中,31例患者经诊断性抗结核治疗后,其临床及内镜表现明显改善,红细胞沉降率(ESR)和C反应蛋白(CRP)明显下降(P<0.05),血红蛋白(HGB)明显上升(P<0.05)。相反,在最终确诊为克罗恩病的患者中,只有3例患者临床症状及内镜表现有一定改善。克罗恩病患者的克罗恩病疾病活动指数(CDAI)评分在诊断性抗结核治疗的前后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诊断性抗结核治疗在鉴别CD和ITB中的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2.19%、93.94%、90.32%。结论诊断性抗结核治疗有助于CD和ITB的鉴别诊断,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Crohn病的内镜检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Crohn病是一种原因未明的以肉芽肿合并溃疡纤维化为特征的消化道非特异性炎症疾病。可仅累及消化道的某一部位或节段、非连续性累及全消化道多个部位,但主要累及回肠末端或回盲肠段(约占50%以上),其诊断主要依靠内镜检查。1内镜表现Crohn病始于粘膜下淋巴组织,累及粘膜可出现炎症、溃疡、裂沟,向深层发展可导致狭窄、瘘管甚至引发出血等,病灶间可相隔正常粘膜。内镜下,随着病变的发展,可出现以下表现:溃疡:溃疡是该病的主要表现,其形态和深度变化很多。早期为阿弗他样溃疡,呈针尖样或小圆形,多发、浅表。随着病变发展,溃疡…  相似文献   

13.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指一组病因尚不十分明确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 CD),其特点在于病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目前诊断缺乏金标准,主要依赖临床表现、内镜检查及病理、影像学检查综合判断。与普通内镜检查相比,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 EUS)检查在观察胃肠道黏膜的基础上,可以清晰观察受累肠壁的层次结构及周围系膜、淋巴结的特征,在IBD的诊断和评估病情活动性方面作用显著。此外,EUS还可用于对IBD患者合并肠道狭窄、瘘管、腹腔及肛周脓肿的观察及治疗。本文就EUS在IBD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程利 《医学新知杂志》2013,23(3):201-203
克罗恩病(Crohn disase,CD)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胃肠道慢性炎性肉芽肿性疾病;肠结核(Intestinal tuberculosis,ITB)是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肠道慢性特异性疾病.两病在临床特征、放射影像学、血清学、内镜及活检等方面表现有相似之处,但治疗方法及预后却完全不同.因此,如何尽早鉴别诊断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难题[1].小样本、回顾性研究是我国两病鉴别研究的关键[2,3],从对比性研究中能发现特异度及灵敏度相对较高的鉴别诊断指标[4-6].本文就其鉴别诊断方法的研究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认识总结小肠克罗恩病(Crohn desease,CD)的多排螺旋CT(MSCT)表现特征,以提高对本病的CT诊断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2例CD的资料,所有病例均经临床病理证实,分析病灶MSCT的影像特征,观察病灶的部位、范围,肠管的改变,肠管周围血管的改变,周围淋巴结有无增大,有无肠管周围脓肿或蜂窝织炎等。结果 2例(16.67%)病灶位于回肠(不包括回肠末端及回盲部),10例(83.33%)病灶位于回肠(包括回肠末端及回盲部),2例(16.67%)病灶位于回盲部、升结肠。所有12例CD均表现为肠管增厚、肠腔狭窄,增强扫描肠壁呈明显层样或整体强化,肠管轴位像见"靶"征,系膜血管增多、粗大。8例(66.67%)见"梳样"征。4例(33.33%)见肠系膜淋巴结增大,边缘清楚。未见肠周围脓肿或蜂窝织炎形成。结论 CD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点,MSCT检查能很好地显示病灶及病灶周围的病变,对提高该病的诊断及治疗水平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症,病变主要累及结肠粘膜和粘膜下层,范围多自远端结肠开始,可逆行向近端发展,呈连续性分布。CD为一种慢性肉芽肿性炎症,病变可累及胃肠道各部位,以末段回肠及其邻近结肠好发,呈穿壁性炎症,多为节段性分布。内镜是IBD不可或缺的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口服2.5%甘露醇行多层螺旋CT检查诊断炎性肠病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内镜、手术、病理证实的64例Crohn病(CD)和9例溃疡性结肠炎(UC)的MSCT表现.结果 小肠充盈优良率(94.52%)高于大肠(65.75%).64例CD中仅小肠受累23例(35.9%)、小肠和大肠同时受累37例(57.8%)、仅大肠受累4例(6.3%).9例UC全部仅累及结肠.CD的MSCT表现包括:肠壁增厚、强化增加、肠壁分层、肠壁壁内脓肿、肠腔狭窄等肠壁病变及肠系膜血管增多、肠管周围蜂窝织炎、炎性肿块、脓肿、瘘管和窦道、肠系膜淋巴结肿等肠腔外病变及并发症.9例UC未见炎性肿块、脓肿、瘘管和窦道等肠外并发症.结论 口服2.5%甘露醇后行腹部MSCT对IBD重要征象如肠壁增厚、强化增加的显示较口服阳性对比剂清楚,是诊断IBD理想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结核杆菌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在肠结核(Intestinal tuberculosis,ITB)与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2月至2012年5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并确诊的CD和ITB患者,登记患者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T-spot.TB检测。结果:①临床症状腹泻在CD中的发生率显著高于ITB(CD:64.3%,ITB:33.3%,χ2=5.269,P<0.05)。②实验室指标T-spot.TB在ITB中的阳性率显著高于CD(ITB:92.0%,CD:7.7%,χ2=36.250,P<0.001),其敏感度和阳性预测值均为92.0%(23/25),特异度和阴性预测值均为92.3%(24/26)。③内镜及病理环行溃疡及回盲部受累在ITB中多见(ITB:17.6%,CD:0,P<0.05和ITB:64.7%,CD:30.8%,P<0.05)。淋巴细胞聚集在CD中多见(CD:84.6%,ITB:35.0%,P<0.005),而肉芽肿形成在ITB中多见(ITB:55.0%,CD:11.5%,P<0.005)。结论:T-spot.TB对两者鉴别有重要的意义,ITB和CD鉴别需要结合多方面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CT小肠成像(CTE)对Crohn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经CTE检查、病理证实的Crohn病患者25例,两位医生在不知道病理的情况下采用盲法分别对其CTE表现进行分析。结果两位医生通过CTE诊断Crohn病的准确度分别为90.60%和87.40%,CTE可清晰显示Crohn病的病变部位及肠管改变,25例患者中,仅累及小肠的12例(48%),其中单纯回肠末端或回盲部受累5例,小肠及结肠同时受累的10例(40%),仅累及结肠的3例(12%)。所有25例Crohn病CTE均表现为肠管增厚、肠腔狭窄,增强扫描肠壁呈明显层样或整体强化,肠管轴位像见"靶"征,系膜血管增多、粗大。18例(72%)见"梳样"征。15例(60%)见肠系膜淋巴结增大,边缘清楚。2例(8%)可见内瘘形成,1例(4%)不全小肠梗阻。结论CTE检查能多方位显示肠壁、肠腔、肠系膜、腹腔内淋巴结的异常情况及相应的并发症,可以作为诊断Crohn病的首要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0.
张国安 《疑难病杂志》2010,9(2):122-123
目的总结常见肠道疾病的内镜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12例常见肠道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溃疡性结肠炎(UC)45例,克罗恩病(CD)28例,肠结核25例,缺血性肠病14例对其内镜下病变分布特征及主要内镜表现进行分析。结果UC多为弥漫性或连续性分布的不规则浅溃疡,好发于直肠乙状结肠;CD以累及末端回肠和邻近结肠为主,呈节段性分布为主;肠结核病变局限,多累及回盲部,特征性镜下表现为环形溃疡;缺血性肠病以累及左半结肠为最多,病变与正常肠段界限明显。结论内镜检查能明确病变的范围和严重程度,大大提高了对肠道病的检出率及诊断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