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2.
张城 《国际药学研究杂志》2001,28(2):113-115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可导致肝硬化和肝细胞癌,在高发地区它的流行性可达10%,在美国也有125万人被感染.在出现核苷类似物以前,α干扰素一度是惟一治疗途径,干扰素治疗需要严格选择病人.拉米夫定是研究最多的一种核苷类药物,对大多数病人来说,拉米夫定都会产生对HBV DNA的抑制,但长期用拉米夫定会产生在DNA聚合酶的YMDD区域有碱基对取代的特异性拉米夫定耐药病毒.新的核苷类似物和免疫调节治疗正在研究之中. 相似文献
3.
<正>目前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抗病毒药物主要有核苷(酸)类药物(NAs)和干扰素(IFN)[1],NAs具有良好的耐受性,给药方式(口服)方便快捷,是目前国内外大部分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首选的抗病毒方案[2]。然而NAs治疗也存在一定的弊端,绝大多数患者需要长期服药、血清学应答/转换率较低,部分患者仍有肝细胞肝癌(HCC)发生[3]。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是通过抗病毒及加强宿主免疫反应达到其治疗CHB的作用[4], 相似文献
4.
5.
目的观察拉米呋啶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93例慢性乙肝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7例给予拉米呋啶(100mg/d)联合干扰素(5MU/次,隔日1次)治疗,对照组46例单独应用拉米呋啶(100mg/d),总疗程均为1年。分别于治疗后第3、6、9、12个月检测肝功能、乙肝五项和HBV DNA定量。结果治疗结束时,两组ALT复常率、HBeAg阴转率、HBeAb血清转换率和HBV DNA阴转率分别为:76.1%和87.2%,52.2%和72.3%,8.7%和23.4%。67.4%和80.9%。结论与单独应用拉米呋啶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相比,拉米呋啶联合干扰素未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核苷类似物(NA)恩替卡韦序贯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PEG-IFNα-2b)治疗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低水平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60例HBsAg低水平CHB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继续给予恩替卡韦治疗48周,观察组患者先给予恩替卡韦和PEG-IFNα-2b联合治疗12周,再给予PEG-IFNα-2b单药治疗36周。治疗后48周评估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12、24、48周和治疗后24、48周检测2组患者血清HBsAg、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丙氨酸转移酶(ALT)水平,并计算血清HBsAg和HBeAg阴转率。结果 治疗后48周,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76.67%(23/30)、43.33%(13/30),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患者血清HBsAg、HBeAg、ALT和AST水平比较差... 相似文献
7.
乙型肝炎病毒在宿主内不受核苷类药物影响的机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在宿主中不受药物影响而得以长期与宿主共存的机理。方法 以核苷类药物拉米夫定(3TC)和无环鸟苷(ACV)对鸭乙肝病毒(DHBV)感染一日龄广州麻鸭模型进行治疗,以斑点杂交法检测治疗前后和停药后鸭血清中鸭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DHBV-DNA)的变化,并取提鸭的肝,肾,脾,肺,心组织中的DNA,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DHBV-DNA在各脏器组织中存在的情况。结果 以斑点杂交法检测鸭血清DHBV-DNA,3TC和ACV两个治疗组在治疗后5-10d内血清DHBV-DNA含量持续下降(与模型组比较均P<0.05),但停药后有回升倾向;用PCR方法检测各组的肝,肾,脾,肺,心组织,显示治疗后DHBV-DNA在各脏器组织中存在的情况与模型组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进一步比较了斑点杂交法和PCR法检测的结果,显示斑点杂交法检测组织中病毒远不如PCR法敏感,并提示可能组织中病毒复制量很低,以致用斑点杂交法检测出现很多假阴性。结论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宿主后,药物治疗只对宿主血清DHBV-DNA含量有影响,但未发现对肝和肝外脏器组织中DHBV-DNA有影响,乙肝病毒不受药物影响而长期在宿主中存在并低水平持续复制,可导致宿主机体对其无法识别和清除而形成慢性感染。建议使用较敏感的PCR法监控组织中DHBV-DNA含量,作为评价药物长期疗效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核苷类药物治疗慢性乙肝(CHB)伴肝源性糖尿病的临床疗效与预后分析,分析慢性乙型肝炎伴肝源性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与临床的关系。方法观察组:选取慢性乙肝伴肝源性糖尿病30例;对照组:2型糖尿病30例。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肝功能指标,空腹血糖水平、HBV-DNA、HOMA-IR等。结果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HOMA-IR无统计学差异。核苷类抗病毒治疗后,观察组HOMA-IR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但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慢性乙肝患者伴肝源性糖尿,经核苷类抗病毒治疗后血糖、胰岛素抵抗好转。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分析核苷类药物在乙型肝炎肝硬化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将我院收治的6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的ALT、AST、HBV-DNA等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患者CHE、ALB等指标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观察组患者ALT的复常率为70.2%,对照组患者复常率为53.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核苷类药物在乙型肝炎肝硬化治疗中应用效果显著、复常率高、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核苷类药物联合丹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疗效观察。方法:随机选择80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分两组,治疗组应用核苷类药物联合丹参,对照组应用丹参加保肝药物。结果:治疗组中临床症状改善率,HBeAg阴转率及肝功能复常率优于对照组,但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症发生率对照组明显高于治疗组。结论:应用核苷类药物联合丹参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可较强、较快地抑制HBV复制.明显减少疾病复发。 相似文献
12.
核苷(酸)类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核苷(酸)类药物作为有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药物,近年来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如何合理使用此类药物对我们临床医师来说仍是个挑战。本文就临床上核苷(酸)类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相关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服用核苷类药物抗病毒治疗的健康教育方法,以提高疗效。方法:针对670例患者在治疗前、中和治疗后,采取个别指导、专题讲座、健康咨询,利用宣传栏、电视录像、提供宣传资料进行宣传,建立用药检测和随访记录等多种方式进行健康教育指导。结果:患者用药依从性和合作性明显提高,从而提高了治疗效果。结论:CHB药物治疗中,应加强健康教育,引导患者合理用药、配合治疗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4.
抗乙肝免疫核糖核酸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35例分析李云华贾玉玲杨鲁华(传染病学教研室滨州市256603,淄博市传染病医院)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乙型肝炎病毒;干扰素;抗乙肝免疫核糖核酸乙肝病毒在肝细胞内持续活跃的复制是导致乙肝慢性化的基本病理基...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 探讨长效干扰素针剂与核苷类药物对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白介素-37(IL-37)水平的影响及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60例乙型肝炎患者,根据电脑随机盲选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恩替卡韦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聚乙二醇干扰素ct-2a治疗.比较两组血清IL-37水平及疗效.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血清IL-37、IL-6、IL-12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组HBeAg阴转率、HBeAg转换率、ALT复常率、HBV DNA阴转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长效干扰素针剂与核苷类药物可显著降低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L-37水平,促进乙肝病毒e抗原(HBeAg)转阴,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核苷类抗乙型肝炎病毒药物耐药的分子机制与体外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核苷类药物是目前抗乙型肝炎病毒(HBV)的主要药物,但它可引起HBV基因的变异,从而引起耐药。作者就核苷类药物引起变异的特点、产生抗药性的分子机制及体外评价等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19.
慢性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引起的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世界性传染病,并与肝硬化、肝细胞癌的发生密切相关[1]。已有研究发现,患者基线HBV DNA载量是慢性乙型肝炎进展为肝硬化、肝癌的最重要的预测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磷甲酸钠干扰素联用与干扰素单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选择慢性乙型肝炎患者82例,分为联合组31例,干扰素组51例;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M)、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为观察指标,比较不同治疗方案对指标的影响。结果:治疗3个月,联合组与干扰素组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eAg/抗-HBe转换率分别为48.39%和29.41%(χ2=2.98,P>0.05),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DNA的阴转率分别为67.74%和33.33%(χ2=9.15,P<0.01),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ALT的复常率及HBsAg滴度的降低均强于干扰素组。结论:磷甲酸钠与干扰素联合使用有协同作用。其抗病毒治疗效果优于干扰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