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股深动脉的解剖学观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为解剖学和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 采用成人尸体标本 32具 (男 2 7,女 5)、6 4侧 ,解剖、观察股深动脉的起点及分支 ,测量起端外径和距股深动脉的距离 ,观察股深动脉的毗邻关系。结果 股深动脉起始部外径和起点距离腹股沟韧带的距离分别为 6 2± 0 2mm和 4 5 1± 1 32mm。旋股内、外侧动脉起始部外径分别为 33± 0 0 9mm和 4 8± 0 13mm。股动脉在股深动脉起点上、下发一降支者分别占 12 9%和 2 9%。旋股内、外侧动脉起于股深动脉者分别占 90 32 %和 85 1%。在股三角中部 ,由前向后依次排列为隐神经和股动脉 ,股静脉 ,股深静脉和股深动脉者占 5 6 4 5 %。由内侧向外侧依次排列关系不恒定。结论 股深动脉通常发旋股内、外侧动脉 ,旋股外侧动脉再分升支 ,横支和降支。但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发自股动脉者较多 (41 9% )。股深动脉位置最深、最靠外侧 ,与股部血管紧密相邻 ,股深动脉手术和股上部损伤时可造成多发性血管损伤。  相似文献   

2.
股深动脉及其分支的应用解剖学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50侧成人尸体上观察股深动脉类型,测量其长度和外径.股深动脉主要从股动脉后方(60%)和后外侧(2 6%)发出;可分为4种主要类型深全干型(60%)、深外干型(20%)、深内干型(14%)和深孤独干型(6%).各主要血管长度和外径分别为股深动脉18.0±8 .7mm,5.7±1.6mm;旋股内侧动脉17.6mm±10.7mm,3.6±1 .0mm;旋股外侧动脉14.8±9.6mm,3.7±1.1mm.研究数据为显微外科学和介入放射学提供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对 50例成人下肢标本的旋股内侧动脉深支和旋股外侧动脉升支的起源、起点、外径、走行、分布以及经这二支血管介入有关的结构进行观测 ,为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提供更接近病变部位及可进行插管的血管。结果表明 ,旋股外侧动脉升支与横支共干起自旋股外侧动脉者占 68% ,升支单独起自旋股外侧动脉占 2 6 % ;旋股内侧动脉深支由旋股内侧动脉主干延续而来。旋股内、外侧动脉深支或升支起点外径分别为 3 0± 0 8mm、 2 8± 0 7mm。从股动脉的起点 ,经股深动脉、旋股外侧动脉至其升支长度为 7 1± 1 1cm ;经股深动脉、旋股内侧动脉至其深支长度为 5 6± 1 4cm。旋股内侧动脉与其深支间约呈 90 。 角 ;旋股外侧动脉与其升支间约呈 1 33。 角。旋股内、外侧动脉深支 (升支 )为营养股骨头和颈的血管 ,这二支血管符合导管插入要求  相似文献   

4.
(一)股深动脉可在腹股沟靱带下1—6.1厘米之间自股动脉发出,以在腹股沟靱带下2.45—4.9厘米之间发出者为最多占76.3%与Quain氏指出者75%之数目相接近。 (二)依国人200例股深动脉分枝情形,可分为五型及若干副型从第一型为最多占68±3%,约占其他各型2/3强;第二、三型次之,各占14±1.5%及13±1%。其数目与潘氏报告150例者的结果相近(参表1)。 (三)无论旋股外侧动脉起於股动脉或股深动脉,它的降枝常有独立起源不与总幹一致。  相似文献   

5.
<正> 股深动脉的观察已有不少报导,大部分重点分析股深动脉分支类型。现将本人在第一军医大学进修期间发现一例左侧股深动脉行程异常报导于下: 成年男尸、左侧。股深动脉离腹股沟韧带下18毫米发自股动脉,外径8毫米。股深动脉自股动脉的内侧发出,经股静脉之前,自股深动脉起点下16毫米处紧贴大隐静脉根部上缘斜向内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为以足底内侧动脉深支的内侧支为蒂足内侧皮瓣设计的改进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 32侧成人下肢标本及 2只灌注红色乳胶成人新鲜足标本 ,解剖观测了足底内侧动脉深支的内侧支分支分布、吻合、外径及长度 ,皮瓣的静脉和神经分布。结果 :内侧支长 (2 .6± 0 .2 )cm ,外径 (1.0± 0 .1)mm ;伴行静脉 1条占 75 % ,外径 (1.3± 0 .3)mm ,伴行静脉 2条者占 2 5 % ,外径 (0 .9± 0 .2 )mm ;皮瓣供区有隐神经终支和足背内侧皮神经内侧支分布。结论 :①足内侧皮瓣可以是足底内侧动脉深皮内侧支或由跗内侧动脉供血 ;②静脉为动脉伴行静脉和大隐静脉深、浅两套 ;③皮瓣有隐神经终支和足背内侧皮神经内侧支 ;④游离足内侧皮瓣适用于手部创面修复的特殊要求。  相似文献   

7.
在40侧成人下肢标本上,观察了股内侧肌的形态、血供和神经支配。该肌血供分布呈节段性,来自股动脉,膝降动脉、股深动脉和旋股外侧动脉。肌的静脉回流通过与动脉的伴行静脉注入股静脉。肌的运动神经来自股神经的股内侧肌支。本文讨论了股内侧推进肌瓣的应用解剖学要点。  相似文献   

8.
笔者在解剖2具标本时,发现股深动脉变异,查阅文献,该变异较少见,为积累国人体质调查资料,现报道如下. 变异1:40~50岁女性标本.右侧股深动脉缺如.股动脉起始处外径为8.14mm,旋股内侧、外侧动脉平腹股沟韧带高度直接发自股动脉.旋股外侧动脉起始处外径为5.00mm,在缝匠肌和股直肌的深面分为升、横和降支;旋股内侧动脉起始处外径为5.36mm,经髂腰肌与耻骨肌间向后走行.右侧穿动脉直接发自于股动脉后壁.对侧同名结构无任何异常.变异2:30~45岁男性标本.  相似文献   

9.
笔者在解剖1具中年男性尸体标本时,发现其双侧股深动脉及旋股外侧动脉均有变异,较为罕见,现报道如下,供解剖学和临床参考. 右侧股动脉(外径为0.90 cm)在腹股沟韧带下方4.1 cm处的后壁发出股深动脉,起始部外径为0.52 cm.同时,在此处由股动脉外侧壁发出1条旋股外侧动脉,起始部外径为0.55 cm,旋股外侧动脉发出后行向外下方2.85 cm后,随即发出5条终支,即1条升支(外径为0.36 cm)、2条横支(外径均为0.40 cm)和2条降支(外径分别为0.20 cm和0.40 cm).股深动脉主干下行4.30 cm处发出旋股内侧动脉,起始部外径为0.30 cm.在此行程中均有静脉伴行.  相似文献   

10.
作者从180例华东方面材料中,观察了股深动脉及其分支类型,并以所得结果与国内外各家所报告者作了比较研究。1.依华东区国人180例股深动脉及其分支情形,主要可分为五型,其中以第一型为最多,占62.2±3.6%,第二型、第三型次之,第五型又次之,第四型最少,占1.7±1.0%。所得结果与华南、华北、东北资料相比,用统计学原则处理结果,说明我国各地材料,并无地区及年龄上之显著差异;其中特别是第一型——股深动脉为股动脉分支,而旋股内侧动脉与旋股外侧动脉皆由股深动脉发出者,都在65.0%上下(62.2%—68.0%)之间,可列为国人之标准型。2.以上述五型国内资料与国外资料比较,除证明各型在总的分配数字上颇为接近外,并说明了第一型以国人较高,加外较低;东方人与东方人之间、西方人与西方人之间较为接近;而东方人与西方人之间在第一型与第二型上的差异,却非常显著。3.在本文180例中,除上述五型外,尚发现其他类型12,并区别为5个型式。各型在本交搜集之国内资料中或未见提及,或因未查原文,尚未能肯定其有无。4.根据本文180例资料,分别统计股深动脉、旋股内侧动脉和旋股外侧动脉的个别起源的结果,证明股深动脉单独发自股动脉者占4.4±1.5%。旋股内侧动脉多数发自股深动脉,占77.8±3.1%;少数直接发自股动脉,占22.2±3.1%。旋股外侧动脉多数发自股深动脉,占77.0±3.1%;少数直接发自股动脉,占22.2±3.1%;旋股外侧动脉的升支与降支分别由股动脉及股深动脉发出者,亦有1例,估0.6±0.6%。 5.在侧差方面,从本文35个整尸中,左右同型者计14例,占40.0±8.3%;左右异型者计21例,占60.0±8.3%。左右同型中,以第一型居大多数,且与朱氏等之东北资料一致。同型与异型的多少问题,本文材料不足,尚有待于继续研究。  相似文献   

11.
[摘要]目的 评估旋股内侧动脉(MFCA)的解剖结构对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股骨头血运的影响及临床疗效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太仓医院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股骨颈骨折患者,筛选其中行超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并最终行内固定治疗的患者共81例,根据旋股内侧动脉的起源分为股深动脉组(65例)和股动脉组(16例),比较两组旋股内侧动脉开口处内径及流速,分析两组手术时间、复位质量、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分析MFCA不同解剖结构对影像学及临床结果的影响。结果 本组共纳入行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患者81例,所有患者均已行DSA检查,按照旋股内侧动脉解剖起源分为股深动脉组和股动脉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骨折类型组成以及血流动力学数据方面均无显著差异。所有患者获得18 ~ 23(19.26±4.17)个月的随访,均获得骨折愈合,截至末次随访,股深动脉组有5例发生股骨头坏死,股动脉组有2例发生股骨头坏死。股深动脉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37.81±12.44)min,股动脉组平均手术时间(34.35±10.49)min;股深动脉组复位质量优44例,良18例,可3例;股动脉组复位质量优12例,良3例,可1例;股深动脉组骨折愈合时间为(17.63±6.26)周,股动脉组骨折愈合时间为(18.02±4.79)周;股深动脉组患者末次随访平均Harris评分(85.74±7.06)分,股动脉组患者末次随访平均Harris评分(82.03±6.19)分。术后所有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旋股内侧动脉解剖起源存在变异,但是其在血流动力学方面无明显差异,对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治疗的疗效及总体预后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正> 关于股部血管,以往曾有过关于股深动脉的起点、分支类型、穿动脉支数及穿过内收肌的位置、旋股内侧动脉和旋股外侧动脉的起源以及旋股外侧动脉与隐神经及股内侧肌神经的位置关系等报导,但均属一般体质调查资料。至于旋股外侧动脉和旋股外侧静脉的分枝、各分枝的长度和管径等,就现今国内可查到的文献,尚无报导。由于显微外科的发展及治疗外伤手术方法的改进,旋股外侧动静脉的分支在临床已有重要应  相似文献   

13.
正旋髂浅动脉多发自腹股沟韧带下方1.0~4.0 cm,其他可发自旋髂深动脉、旋股外侧动脉、股深动脉或旋股内侧动脉,单干或者共干。旋髂浅动脉与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共干起源于股动脉的情况临床尚未见报道。笔者在解剖1具青年男尸时发现其右侧存在此类变异(图1),现报道如下:本例标本右侧旋髂浅动脉与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于腹股沟韧带下方2.5 cm处共干,起始处外径3.5 mm,起于股动脉外侧壁,共干长1.5 cm,随即分出旋髂浅动脉与旋股外侧动脉降支。(1)旋髂浅动脉,起始处外径1.5 mm,向外侧横向走行1.0 cm分出1横支分布于股骨大转子附近,主干向髂前上棘方向走行于深筋膜层,分布于附近的皮肤及筋膜。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利用旋股内侧动脉深支介入法治疗下肢动脉疾病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股部正常经福尔马林固定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50侧。观测旋股内侧动脉及其深支的起源、起点外径、走行和分布。以两侧髂前上棘的连线作为X轴,经髂前上棘所作垂直线为Y轴。分别测量旋股内侧动脉及其深支起始处至X轴和Y轴的距离,以此定位旋股内侧动脉及其深支的起始端。结果:旋股内侧动脉起始处外径,男(4.75±0.94)mm,女(3.92±0.88)mm。其深支起点的外径,男(3.90±0.70)mm,女(3.43±0.69)mm。旋股内侧动脉起点距X轴的距离:男(10.21±1.16)cm,女(9.58±1.67)cm;与Y轴间距:男(5.66±1.02)cm,女(5.37±0.59)cm。旋股内侧动脉深支起点与X轴的间距:男(10.61±1.21)cm,女(9.92±1.42)cm;与Y轴之间的距离分别为(6.48±1.18)cm和(6.31±0.66)cm。上述指标中,旋股内侧动脉主干及其深支的外径具有性别差异(P<0.05)。结论:旋股内侧动脉深支可运用于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疾患。髂前上棘可作为标志定位旋股内侧动脉及其深支的起点。在操作中,要注意性别差异,并注意保护股血管。  相似文献   

15.
股深动脉是股动脉最粗大的分支,通常情况在腹股沟韧带下方(37.40±8.60)mm 处发出[1],起点处在股动脉的外侧壁或后壁,于股内侧肌与内收肌之间下行,其主要分支有旋股外侧动脉,旋股内侧动脉,穿动脉.  相似文献   

16.
股深动脉是股动脉的最大分支。一般在腹股沟韧带下方约 2~ 3cm处 ,由股动脉后方发出。我们在解剖一具老年男尸时 ,发现其右侧股深动脉从股动脉内侧发出 ,且股静脉藏匿于股动脉后方 ,大隐静脉从股动脉与股深动脉之间穿入 ,汇入股静脉。上述变异未见文献报道。现报道如下 :右侧股深动脉在腹股沟韧带下方 2 .2 3cm处 ,隐静脉裂孔上沿 ,由股动脉内侧发出 ,起始处外径 1.1cm ,比股动脉外径 (1.2cm)略小。该动脉绕过大隐静脉入股静脉端 ,与股动脉平行下行 ,下行 4 .4 5cm后 ,转入股动脉和股静脉后方 ,其后在长收肌和大收肌之间下行 10 …  相似文献   

17.
在观察的50例标本中,阴部外浅动脉多分为上、下两主支(82%),两主支来自一个阴部外浅动脉干的占66%。阴部外浅动脉干和具有独立起源的上、下主支,大都起自股动脉。动脉干或上、下主支穿入浅层的位置在大隐静脉末段的内侧缘或外侧缘,并集中在股动脉起点向内10毫米、向下50毫米为中心的一个半径为15毫米的圆内。如果动脉干、上主支、下主支与大隐静脉相遇时,动脉干和下主支多跨过静脉的后方,上主支多跨过静脉的前方。上主支主要分布于耻骨上区、耻骨前区和腹股沟内侧份。采用上主支为游离皮瓣动脉蒂时,可以用股动脉起点下50毫米处与耻骨结节间的连线作皮瓣轴。下主支主要分布于股内侧部上份和耻骨前区。采用下主支为游离皮瓣动脉蒂时,可以用股动脉起点下50毫米处作与耻骨嵴平行的线为轴。上、下主支起始处管径与分布范围密切正相关。阴部外浅静脉大都是阴部外浅动脉的伴行静脉(82%)。讨论了采用有关皮瓣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8.
正笔者在解剖1具老年男性尸体标本时,发现其左侧股深动脉起始位置高且走行表浅,现报道如下。本例标本中,左侧股深动脉,外径约0.6 cm,在腹股沟韧带深方稍偏下高位起于股动脉内侧壁,伴于股动脉内侧和股静脉的前外侧下行,约至1.8 cm,从前方跨越大隐静  相似文献   

19.
在制作一例男性成人左下肢标本过程中遇股深动脉起始于髂外动脉,现报道如下:股深动脉在距腹股沟韧带下缘9.6mm 处由髂外动脉外侧壁发出,起始处外径为8.3mm。在股深动脉起点下方21.9mm 处内侧壁发出旋股内侧动脉,其外径为2.4mm;在起点下方47.9mm 处外侧壁发出旋股外侧动脉,其外径为5.0mm(附图)。  相似文献   

20.
本例为成年男尸,年龄50~+岁,身高170厘米。左侧股外侧浅静脉来自股前外侧的上部,然而沿着大腿内侧至卵园窝的镰状缘外侧,穿过筛筋膜,从股动脉外侧缘绕往股动脉的后壁,后方,由外向内到达股静脉后外侧壁,直接汇入股静脉。股外侧浅静脉环绕股动脉外周约3/5圈,静脉呈弧形经过,但无狭窄。(该静脉注入端压扁外径为0.5厘米)。(股动脉压扁外径为1.2厘米)。股外侧浅静脉环绕股动脉水平线下方约1厘米。股动脉发出了股深动脉。股静脉前壁还接受大隐静脉注入口。(大隐静脉注入口与股外侧浅静脉注入口位于同一水平线)。大隐静脉末端(压扁外径为0.5厘米)。股外侧浅静脉在外侧镰状缘,主要由三支小静脉汇合而成的。分别有上、中、下支。(1)上支:位于腹股沟韧带下方(约0.5厘米)浅筋膜内与旋髂浅静脉伴行,(上支压扁外径1.0毫米)。(2)中支:为主干,位于股前外侧部浅筋膜,(中支压扁外径为1.3毫米)。(3)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