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Duan ZQ  Sun CL 《中华医学杂志》2004,84(18):1572-1574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mesenteric venous thrombosis,MVT)是一种发病率较低,误诊率和病死率较高的肠缺血性疾病。1895年首先由Elliot报道,1935年Warten和Eberhard总结并确立为一个临床上相对独立于肠系膜动脉栓塞的疾病。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显示,MVT约占在整个肠缺血疾病中的5%~15%。肠系膜静脉血栓通常累及肠系膜上静脉,很少累及肠系膜下静脉。  相似文献   

2.
张成  于文庆  王自立 《新疆医学》2005,35(3):114-116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mesenteric venous thrombosis,MVT)是一种罕见的肠道缺血性疾病。临床上误诊率较高,Fagge于1876年首次报道MVT。1935年Warren等第一次把它作为一种特殊的临床疾病来描述。它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MVT是指有症状,不超过4周;而症状超过4周,且没有肠梗死,或经腹部影像学检查偶然发现的,称为慢性MVT。在肠系膜缺血性疾病中,MVT占50%~17.9%。肠系膜静脉血栓通常累及肠系膜上静脉,很少累及肠系膜下静脉。  相似文献   

3.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mesenteric venous thrombosis,MVT)是一种并不常见的肠缺血性疾病,可导致肠坏死,但在肠坏死需要剖腹探查的患者中仅有千分之一被诊断为MVT,在肠系膜缺血性疾病中仅6.2%为MVTE。由于该病临床表现缺乏非特异性,具有一定的隐匿性,故误诊率和病死率较高。本文旨在探讨如何早期发现该病的特异性表现并采用有效的治疗方法,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诊断急性肠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经临床证实的急性肠缺血患者的CT表现。所有患者均行CT检查,包括平扫、动脉期、门脉期扫描及血管重建,2例行MSCT灌注扫描;21例行DSA检查及介入治疗;3例行肠切除手术。结果应用MSCT血管重建技术诊断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13例、肠系膜上动脉栓塞5例、肠系膜上动脉狭窄5例、腹腔干狭窄1例。不同病因和不同程度的肠缺血CT间接征象有一定差异: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时,肠壁增厚、肠系膜水肿、腹水多见;肠壁积气仅见于全层坏死,而其他征象均可见于不同病因、不同程度的肠缺血。结论MSCT能准确诊断肠缺血并明确病因,有助于判断缺血程度。  相似文献   

5.
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acute mesenteric venous thrombosis,MVT)形成于1935年由Warren等首先描述[1]。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显示,MVT约占整个缺血性肠疾病的5%~15%[2]。MVT较难以及时确切诊断也容易误诊为其他外科急腹症,该病本身发展迅速,预后较差且病死率高,外科医师必需警惕。本文回顾国内外文献,对近年来的MVT诊治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亚甲蓝在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手术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mesenteric venous thrombosis,MVT)是一种发病率低,症状及体征无特异性的腹部血管性疾病,即使在发病率很低的肠系膜供血不全性疾病中,也仅占5%~15%。MVT多发生于肠系膜上静脉,占90%。由于MVT缺乏典型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术前较难明确诊断,病死率高,据报道MVT的病死率为14%~35%。现将我科近12年收治的MVT病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俞文鸿 《上海医学》1994,17(7):428-431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华东医院外科俞文鸿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mesentericvenousthrombosis,MVT)于1935年为Warren和Eberhard首先报道[1],临床上非常少见[2]。MVT是肠缺血坏死性疾病中认识最少的疾病,本病可以...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双能量CT(DECT)对诊断缺血性肠病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经临床证实的急性肠缺血患者的双能量CT表现。所有患者均行双源双能量CT增强检查,包括动脉期、门脉期、平衡期及虚拟平扫、后处理血管重建;24例行DSA检查及介入治疗;5例行肠部分切除手术。结果:应用DECT血管重建技术诊断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12例、肠系膜上动脉栓塞9例、肠系膜上动脉狭窄7例、肠系膜上动脉痉挛1例。本组29例均获得外科手术或DSA介入诊疗证实。肠系膜动脉血栓形成时,肠壁可有强化相对减弱;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时,肠管管壁肿厚、肠系膜水肿、腹腔积液;肠壁气肿只见于全层坏死,而其它征象均可见于不同病因、不同程度的肠缺血。结论:DECT能准确诊断缺血性肠病的原因,并有助于判断缺血的程度,减少临床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9.
背景 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在临床上并不少见,血栓形成后,可导致肠道缺血、肠系膜坏死,进一步可发展为严重腹腔感染,最终造成患者死亡。由于该病早期临床症状并不典型,因此,目前对于该病的早期诊断仍较困难。目的 探讨D-二聚体、肠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对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15年1月-2016年12月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腹痛伴便隐血阳性的患者376例,经腹部超声、腹部增强CT、造影和腹腔穿刺等检查最后确诊为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患者21例(观察组),其余355例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0、6、12、24、48 h)D-二聚体、肠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分析不同临床特征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患者D-二聚体、肠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结果 不同时间点观察组D-二聚体、肠脂肪酸结合蛋白均高于对照组(P<0.05)。入院时D-二聚体、肠脂肪酸结合蛋白诊断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16〔95%CI(0.831,1.000),P<0.001〕和0.823〔95%CI(0.691,0.955),P<0.001〕。合并肠道坏死、腹腔感染、脓毒症、广泛性血栓和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PACHEⅡ)评分≥10分的重型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患者D-二聚体、肠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高于仅有腹痛伴便隐血阳性的轻症患者(P<0.05)。结论 D-二聚体、肠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在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中异常升高,可能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可作为早期诊断该病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像学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 (mesentericvenousthrombosis,MVT)是一种罕见的肠道缺血性疾病 ,较肠系膜动脉栓塞 (mesentericarterialembolism ,MAE)少见。Fagge于 1876年首次报道MVT ,1935年Warren和Eberhard将其确立为有别于动脉阻塞的独立的临床疾病。它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 ,急性MVT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肠出血与缺血疾病的CT征象,探讨64层螺旋CT诊断肠出血与肠缺血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3例经内镜检查、DSA或手术病理证实为肠出血与肠缺血疾病患者的CT表现。按照临床及CT表现分为两组:第一组肠出血组42例,另一组肠缺血组21例,分析CT直接及间接征象。结果第一组炎症性肠病18例,肠道肿瘤13例,溃疡8例,血管畸形3例;另外一组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3例、肠系膜上动脉栓塞5例、肠系膜上动脉狭窄6例、肠扭转3例、肠套叠2例、绞窄性肠梗阻2例;出血直接征象对比剂外溢到肠腔,间接征象只显示病变本身改变,未见对比剂外溢。缺血直接征象血管腔内充盈缺损或血管腔狭窄;间接征象包括肠管不强化、肠壁积气等有特异性,肠扭转可见漩涡征。结论肠道出血性病变多于缺血性病变,炎症、肿瘤、血管畸形大部分表现为出血;血栓形成、栓塞、狭窄、套叠及扭转表现为缺血;CT增强直接及间接征象有利于明确诊断;CTA重建还可以发现责任血管。  相似文献   

12.
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 (MVT)是一类少见的肠系膜血管病变所致急性肠缺血性疾病,其临床表现酷似绞窄性肠梗阻等急腹症,故术前容易误诊。我科今年共收治MVT5例,现就误诊原因以及诊疗中的经验教训进行分析。1 临床资料:男 2例,女 3例; 年龄 27 ~69岁,≥50岁例。均有明显腹痛史  相似文献   

13.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 mesenteric venous thrombosis , MVT )是由各种原因导致的血液在肠系膜静脉腔内回流障碍的一种内脏淤血性疾病。 MVT发病率不是很高,仅占全部人口的1.8/10万[1]。但症状体征缺乏特异性,起病急,病情危重,误诊率高达90%[2],病死率约为30%[3]。因此更需要及时对本病做出诊断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来降低误诊率及病死率。本文就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进展作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4.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3例姜玉坤(胜利石油管理局胜利医院普外科,东营市257055)关键词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肠切除术;抗凝治疗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MVT)是临床上少见的急腹症,由于其发病率低,起病隐匿,且无典型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容易造成误诊误治,导致死...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MVT)的误诊原因及早期诊断方法。方法 分析11例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病人的诊治经过,结合献分析MVT的发病机理、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结果 11例病人均以急腹症或肠梗阻收住院,其中发病24h内确诊仅2例。全部患行手术治疗,均治愈。结论 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是减少误诊的关键,及时手术行肠切除是治疗本病的有效方法,切除足够范围肠段及早期抗凝治疗是预防复发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16.
急性肠系膜缺血综合征(acute mesenteric ischemic syndrome,AMIS)临床上较少见,但近年来随着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增多和人类寿命的延长,此类疾病有逐渐增多的趋势,故临床上应重视该疾患的诊断和治疗[1].急性肠系膜缺血综合征主要包括肠系膜动脉栓塞、肠系膜动脉血栓形成、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和非闭塞性肠系膜供血不足,其临床症状多不典型,早期诊断困难,预后很差[1,2].本文对收治的21例AMIS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影响肠系膜静脉血栓(MVT)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北联合大学附属医院1995—2008年38例MVT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临床表现、既往史、辅助检查、治疗方法等,记录30 d死亡率和2年生存率,采用fisher精确检验和COX比例风险模型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与30 d死亡率密切相关的因素为外科手术、结肠缺血。与2年生存率有关的因素为小肠<100 cm。结论外科手术、结肠缺血是影响MVT短期死亡率的相关因素,小肠<100 cm是影响MVT长期生存率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8.
急性肠缺血的多层螺旋CT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Chen M  Li X  Xie JX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6,28(1):i0013-i0014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诊断急性肠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18例可疑急性肠缺血患者行MSCT检查,包括平扫、动脉期和门脉期扫描,采用容积显示技术(VRT)、多平面重建(MPR)和薄层最大密度投影(MIP-Thin)进行动脉和门脉成像,评价缺血肠管出现的异常征象,并将MSCT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当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时,肠壁增厚、肠系膜水肿、腹水多见;肠系膜动脉血栓栓塞时,肠管扩张、肠腔内积液积气多见。只见于全层坏死的征象是肠壁积气,其他征象均可见于不同病因、不同程度的肠缺血。MSCT诊断急性肠缺血的结果与DSA一致。结论 MSCT能准确诊断急性肠缺血并明确病因,有助于判断缺血程度。  相似文献   

19.
杨新文  张杰  孙继敏 《新疆医学》2006,36(1):99-100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MVT)是一种临床少见的肠系膜血管阻塞性疾病。其临床症状及体征无特异性表现,因此很难在术前明确诊断,往往延误治疗。我院自1986年~2003年共收治34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吴中 《苏州医学》2003,26(2):88-89
肝硬化合并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少见的肠系膜血管栓塞性疾病,临床上多以急腹症就诊,并最终导致肠缺血坏死。我院在1993年1月至2003年2月共收治3例,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