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间歇性外斜视合并调节性内斜视的,临床观察,探讨其诊断及其正确的治疗措施。方法:对我院门诊诊治的5例间歇性外斜视合并调节性内斜视患者进行了性别、年龄、屈光状态、眼位、视功能及治疗等方面的总结。结果:间歇性外斜视合并调节性内斜视具有发病年龄小、中高度远视、斜视角多变、多为弱视等特点。结论:对间歇性外斜视合并调节性内斜视患者必须配戴全矫远视眼镜矫正内斜视,弱视治愈后进行外斜视矫正术矫正外斜。  相似文献   

2.
熊飞  刘双珍  吴小影  闵晓珊  李凤云 《广东医学》2002,23(11):1148-1150
目的:观察恒定性非调节性内斜、恒定性外斜和间歇性外斜患者手术前后对双眼视觉的影响。方法:将52例7-42岁符合标准的共同性斜视患者分为3组:恒定性非调节性内斜组,恒定性外斜组和间歇性外斜组,同视机测定远双眼视觉级别,《颜少明立体视觉检查图》测定近立体视锐度,观察术前、术后5d、1个月、3-6个月的斜视度、远双眼视觉、近立体视锐度变化。结果:3组斜视手术前后对远双眼视觉的影响差异无显著性(P>0.05);恒定性非调节性内斜组与恒定性外斜组近立体视觉差异无显著性(P>0.05);间歇性斜组术前近立体视觉损害较其他两组轻(P<0.05)。结论:恒定性非调节性内斜,恒定性外斜对双眼视觉的影响一致,间歇性外斜组对远双眼视觉的影响与恒定性非调节性内斜组和恒定性外斜组一致,而近立体视觉破坏较轻。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分离性垂直偏斜(DVD)合并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发病年龄及双眼视功能水平与DVD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7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组1:DVD合并间歇性外斜视;组2:单纯间歇性外斜视;组3:单纯DVD。比较并分析3组病人的发病时间、术前立体视功能及垂直分离偏斜程度。结果:DVD合并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发病月龄(45.0月)早于单纯间歇性外斜视(82.9月)(P〈0.01)。其双眼视功能较单纯间歇性外斜视组差(P〈0.01)。组1与组3的垂直分离斜度分别为14.5△±9.6△、23.7△±1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VD合并间歇性外斜视发病年龄较早,双眼视功能较差。视觉发育早期双眼视功能的破坏可能是影响DVD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DVD合并间歇性外斜视中的水平方向眼位偏斜对垂直斜视度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4.
反向性斜视     
目的 :分析反向性斜视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效果。方法 :总结反向性斜视 1 0例的发病机理及治疗效果。结果 :8例间歇性外斜合并调节性内斜 ,内斜验光配镜矫正 ,外斜手术矫正 ,效果满意。结论 :治疗应先验光、配镜或手术后定期复查并积极治疗弱视。  相似文献   

5.
共同性内斜视分为调节性内斜视和非调节性内斜视两大类。 1 调节性内斜视 1.1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 1.1.1发病机制是由于未矫正的远视合并外展融合储备力不足所致。此型斜视AC/A(调节性集合和调节的比例)比值正常,患者能否发生内斜,不仅取决于远视度数,也取决于外展融合储备力,若后者超过调节性集合,则眼保持正位,否则即呈内斜。 1.1.2临床表现 (1)发病年龄多在2~3岁。 (2)多为中度远视, 2.00D~ 6.00D,平均 4.75D,戴镜能矫正内斜视。 (3)斜视角不稳定,看近斜视角大于看远斜视角。调节性内斜视进展通常是逐渐的,大多数病人有间歇  相似文献   

6.
分离性垂直偏斜Dissociatedverticaldeviation(DVD)是一眼持续注视时另一眼上转,与一般斜视的神经支配法则相矛盾的一种眼球垂直运动异常。常伴有隐性眼球震颤,弱视和下斜肌、亢进,多数病人为双眼发病,病因不清。我们从1985年~1995年共诊治83例。现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发病年龄。83例中,最小者11岁,最大者42岁。1.2临床特征1.2.1当双眼交替遮盖时,遮盖眼向上分离。非注视眼总是处于高位,此为本病的突出特点。l.2.2分离性垂直偏斜可与任何类型的斜视同时存在。部分病例可伴有垂直肌麻痹或过强,临床上以,/肌过强多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儿童屈光不正与伤痛视的关系。方法:将共同性斜视312例分为两组,3-6岁为学龄前组,7-12岁为学龄组进行比较。结果:237例内斜中,远视227例,占95.78%;近视10例,占4.22%。75例外斜中,远视42例,占56%;近视33例,上44%。结论:屈光不正性斜视的发病率。内斜视多于外斜视,学龄前组高于学龄组,内外伤痛视中,远视明显多于近视,将对斜视弱视治疗防治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正> 分离性垂直偏斜(Dissociated Vertical Deviation简称DVD)是非注视眼上斜或外旋斜视。可自然表现出偏斜或遮盖某眼时出现。许多作者一致认为,治疗分离性垂直偏斜是手术矫正,如果分离性垂直偏斜未影响美容,可不做处理,大度数的分离性垂直偏斜手术仅是美容上的矫正。此种病例,国内报道不多。本文报告三例,经手术治疗后获得较好效果,兹介绍于后。病例报告例1 汤某,女,17岁,住院号10920。患者自幼右眼上斜,未治疗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222例3~15岁弱视儿童的屈光状态调查,进一步了解各类弱视之屈光情况。其中斜视性弱视170例;非斜视性弱视52例,二者之比约为3:1。在内斜视性弱视中,远视及远视散光占80.7%;混合散光占14.5%;近视及近视散光占4.8%。在外斜视性弱视中,远视及远视散光占57.7%;混合散光占30.8%;近视及近视散光占11.5%。合并散光者194例,占87.4%;无散光者28例,占12.6%。  相似文献   

10.
分离性垂直偏斜(Dissociated VerticalDeviation简称DVD)是一种与一般斜视的神经支配法则相矛盾的垂直斜视。是指双眼交替遮盖时,被盖眼呈上转位,常合并隐性眼球震颤及弱视或与其它类型的斜视同时存在。本病少见易误诊,且当作一般斜视进行手术,其效果不很理想,故DVD在斜视弱视诊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现将我们于1987~1993年中所遇到的17例儿童DVD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根据最大斜视测量角来决定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矫正量是否安全。设计:33例患者的前瞻性研究。方法:共33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加入该研究,这些患者中远近斜视角相差至少15三棱镜度(PD)。所有患者由同一名医生(JM H)行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术后至少随访6个月。评价间歇性外斜视的长期和短期手术效果。结果:术后1周短期平均效果为视远斜视角内斜9.3PD(从30度内斜到16度外斜)。术后6或9个月长期平均效果为视远斜视角4.8PD外斜(从12度内斜到30度外斜)。末次随访未发现视远斜视角超过2PD的过矫性内斜,2例患者分别存在9PD的间歇性内斜和视…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外斜视儿童VEPs的双眼总和(VERBS)进行了探讨。共测试正常对照组儿童47名,不伴有弱视的外斜视儿童39名,其中恒定性外斜视者23名,间歇性外斜视者16名。结果显示,恒定性外斜组及间歇性外斜组中VEPs测试时不能保持正位者的VERBS较正常对照组减小(P<0.01),说明VEPs的VERBS减小与眼位偏斜有关;恒定性外斜组VERBS小于间歇性外斜组(P<0.01),该结果与临床双眼视功能检查结果一致。故VERBS作为一种客观指标,能够正确反映外斜视儿童的双眼视功能状况。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间断遮盖治疗间歇性外斜视的效果及其转化后的持续时间。方法:纳入44例基本型和26例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初次检查时,通过棱镜遮盖试验测出屈光不正矫正后近距离和远距离发散角。根据近视-远视的差距参考值来对间歇性外斜视进行分类。表示如下:对于远视斜视角  相似文献   

14.
例1,女,17岁。8岁时因“共同性内斜视”在本院手术治疗,本次以左眼外斜收治。检查:右眼视力1.2,左眼指数/眼前;第一眼位左眼外斜面25°。检查左眼无中心注视,嘱左眼注视时左眼内斜10°。双眼各方运动灵活。眼底检查正常,诊断:左眼重度弱视;左眼外斜视(失用性)。调阅2000年住院记录:左眼内斜15°,手术中左眼内直肌后徙6mm,右眼内直肌后徙3mm,手术后眼位正。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外斜视儿童VEPs的双眼总和(VERBS)进行了探讨,共测试正常对照组儿童47名,不伴有弱视的外斜视儿童39名,其中恒定性外斜视者23名,间歇性外斜视者16名,结果显示,恒定性外斜组及间歇性外斜组中VEPs测试时不能保持正位者的VERBS正常对照组减小(P〈0.01),说明VEPs的VERBS减小与眼位偏斜有关,恒定性外斜组VERBS小于间歇性外斜组(P〈0.01),该结果与双眼视功能检查结  相似文献   

16.
高度远视常不能被调节所克服,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不能形成清晰的物像,在儿童易形成弱视。同时,过度的调节易形成斜视。为进一步了解儿童高度远视伴弱、斜视的发病情况,更有效地防治弱视和斜视,现将我们收集65例十6.OD以上高度远视儿童伴弱视斜观情况进行分析并探讨治疗方法。正材料及方法1993年11月~1997年11月门诊收集14岁以下高度远视儿童65例。所有病例均以1%阿托品滴双眼,每日三次,连续三日充分麻痹睫状肌后行视网膜检影,并用日本NR-5100型电脑验光仪复查。弱视诊断标准:眼部元器质性病变,矫正视力Og以下。2结果2.l视…  相似文献   

17.
明萍  彭希文  廖容 《重庆医学》2005,34(10):1529-1531
目的探讨儿童屈光参差的相关因素与矫治效果.方法对门诊确诊的108例屈光参差患者均行同视机检查并根据类型、程度、有否合并斜弱视而采取扩验配镜和弱视综合治疗,随访1~3年.结果病例中双眼Ⅰ、Ⅱ级功能异常有37例,其中单纯屈光参差有6例存在.单纯屈光参差65例,复性屈光参42例、混合性者屈光参差l例.合并弱视73例,斜视3例.屈光度数为1.5~8.25D.轻度、单纯性远、近视性屈光参差矫治效果好、在≤3.00D的66例中初次验配矫正视力>0.3有31例(46.96%),≥1.0有35例(53.0%).弱视在远视组发生率为90.76%,近视组发生率为52.38%.近视散光性与复性弱视的发生率分别为62.5%与86.6%,远视散光性与复性弱视的发生率均为100%.经戴镜与弱视综合训练,随访1~3年后复验低度组除2例近视加深有54例达到0.9以上.屈光参差中等度数组病例矫正视力均有提高,2例达到0.9.>6.00D儿童仅1例视力略有增加.结论屈光参差易造成儿童双眼视功能异常,一经发现即应配戴矫正眼镜并坚持随访.合并弱视的屈光参差应采用综合疗法的必要措施方能取得较好效果,对屈光参差≥3.25D的大龄儿童临床全矫困难.早发现、早治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斜视不仅影响外观 ,更为重要的是破坏双眼视功能 ,发病年龄越早 ,建立立体视觉的预后越差[1] ,因此 ,必须早期治疗 ,其中手术矫正斜视合并双眼视功能训练是极其重要的手段[2 ] 。我院于 1 999年 6月开展儿童斜视矫正手术 6例 ,随访一年 ,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6例儿童斜视 ,男 3例 ,女 3例 ,年龄 5~ 8岁 ,其中共同性内斜 2例 ,共同性外斜 1例 ;垂直性斜视伴内斜视 3例 ,均有不同程度的代偿头位。斜视角测定水平方向最小为 30 △ ,最大为 1 0 5△ ;垂直方向在 1 0 △~ 2 5△ 之间。屈光矫正情况 患儿用 1 %…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外斜视手术成功的因素,本文对113例外斜视手术的手术时机、手术量及疗效进行分析。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113例病人,男63例,女50例;年龄3岁~44岁。共同性外斜视91例,其中恒定性外斜视74例,间歇性外斜视17例;外斜V征17例,外斜A征5例。发病年龄从出生至30岁。术后随访时间6周~4年零9个月。1.2检查方法术前常规用角膜映光法,三棱镜加遮盖去遮盖法测出病人两眼分别注视33cm和6m时斜视角,最小15△,最大为-120△,并测定向上方和下方注视时的斜视角。对间歇性斜视或斜视角不稳定者,常规遮盖单眼1小时后查眼位。能理解者均用同视机检查双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各类弱视儿童的屈光状态,探讨其发病规律。方法统计125例弱视儿童的屈光状态,并进行分析,进一步了解了各类弱视的屈光状态。结果斜视性弱视与非斜视性弱视患病率接近。在内斜视性弱视中,远视及远视散光占96.4%。在外斜视弱视中,远视及远视散光占30%,近视及近视散光占70%。在屈光不正性弱视中,远视及远视散光占62.7%,近视及近视散光占25.4%。在屈光参差性弱视中,远视及远视散光占6.77%,近视及近视散光占5.1%。结论在各类弱视的屈光不正中,以远视及远视散光占大多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