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分析高场3T磁共振三维循环相位稳态采集快速成像(3D-FIESTA)技术联合三维时间飞跃磁共振血管成像(3D-TOF-MRA)对三叉神经血管压迫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63例经临床手术证实的三叉神经痛病人资料纳入研究,术前均行3D-FIESTA联合3D-TOF-MRA磁共振成像检查,对图像进行三叉神经和血管关系分析,并与手术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63例中术前MRI诊断和术中金标准诊断动脉血管压迫阳性分别是52例(82.5%)和55例(87.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6,P>0.05)。其中术前MRI判读压迫40例,接触9例,可疑接触3例,责任血管包括来自小脑上动脉的21例(40.38%),小脑前下动脉的12例(23.07%),小脑后下动脉6例(11.53%),椎-基底动脉的8例(13.56%),三叉神经周围有明确的血管影但来源不明的5例(9.61%)。术中发现, 23例(41.82%)责任血管来自小脑上动脉,14例(25.46%)来自小脑前下动脉,5例(9.09%)来自小脑后下动脉,9例(16.36%)来自椎-基底动脉的, 4例(7.27%)来自无名血管的压迫。对照手术结果,63例中,术前MRI结果(责任血管判定错误或阴性)与术中诊断不符15例(23.81%),术前无压迫而术中表现为小脑上动脉压迫3例(4.76%),小脑后下动脉1例(1.59%),椎-基底动脉2例(2.17%),静脉压迫或蛛网膜粘连4例(6.35%),其余5例(7.94%)为责任血管判定不符。结论:利用高场3T磁共振的3D-FIESTA技术联合3D-TOF-MRA成像结合多方位重组技术可以清晰分辨三叉神经与周围血管的位置关系,帮助微创手术治疗提供精准的影像学依据,但是受部分容积效应等因素的影响,对于责任血管的认定仍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面肌痉挛合并三叉神经痛的疗效进行观察。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3年12月在本院以MVD进行治疗的面肌痉挛合并三叉神经痛患者12例,对患者术前采用三维时间飞跃序列技术经磁共振成像判断患者脑病变严重程度,并对手术过程、手术结果进行探讨。结果:术前磁共振成像图显示粗大扭曲椎动脉(VA)偏向于患侧,严重患者对侧的粗大扭曲椎动脉有向患处偏移的趋势。术中有5例患者椎动脉对面神经和三叉神经进行直接压迫,4例患者小脑前下动脉(AICA)和小脑后下动脉(PICA)对面神经和三叉神经间接进行压迫,3例患者小脑后下动脉对面神经进行压迫、小脑上动脉对三叉神经进行压迫。术后,8例患者疼痛症状消失彻底迅速,2例患者1个月后疼痛症状完全消失;2例患者术后7 d疼痛得到缓解,除此以外,还对患者的预后进行随访总结。结论:导致面肌痉挛合并三叉神经痛的主要原因为血管对面神经造成压迫,其直接或间接的责任血管为粗大移位的VA。MVD效果显著的关键在于该法是从后组颅神经开始,逐渐将VA向下移位,进行解剖,从根本上解决面神经受压迫问题,而并非简单地在神经与血管之间塞进垫片。微血管减压手术可有效治疗面肌痉挛合并三叉神经痛,且预后较好。同时本院提倡患者早诊断、找治疗,缩短病程,帮助尽早恢复。此法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帮助更多患者受益。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面肌痉挛合并三叉神经痛的策略。方法 以9例实施MVD手术的面肌痉挛合并三叉神经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术前均采用三维时间飞跃(3D-TOF)序列技术经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脑血管病变情况;分析术中所见、手术疗效及随访结果。结果 术前MRI显示粗大扭曲的椎动脉(VA)偏向患侧,甚至对侧VA也移位至患侧。术中见VA直接同时压迫面神经和三叉神经3例,小脑前下动脉 (AICA)和小脑后下动脉 (PICA)上抬间接压迫面神经和三叉神经5例,PICA和小脑上动脉(SCA)分别压迫面神经和三叉神经1例。术后,8例患者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症状即刻消失,1例术后3个月症状完全消失;1例术后1周疼痛缓解。所有患者随访未见复发。结论 粗大移位的VA通常是导致面肌痉挛合并三叉神经痛的直接或间接责任血管。MVD成功的关键是从后组颅神经开始解剖,逐渐将VA向下移位,而不是简单地在神经和血管间塞入垫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面肌痉挛合并三叉神经痛的策略。方法以9例实施MVD手术的面肌痉挛合并三叉神经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术前均采用三维时间飞跃(3D-TOF)序列技术经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脑血管病变情况;分析术中所见、手术疗效及随访结果。结果术前MRI显示粗大扭曲的椎动脉(VA)偏向患侧,甚至对侧VA也移位至患侧。术中见VA直接同时压迫面神经和三叉神经3例,小脑前下动脉(AICA)和小脑后下动脉(PICA)上抬间接压迫面神经和三叉神经5例,PICA和小脑上动脉(SCA)分别压迫面神经和三叉神经1例。术后,8例患者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症状即刻消失,1例术后3个月症状完全消失;1例术后1周疼痛缓解。所有患者随访未见复发。结论粗大移位的VA通常是导致面肌痉挛合并三叉神经痛的直接或间接责任血管。MVD成功的关键是从后组颅神经开始解剖,逐渐将VA向下移位,而不是简单地在神经和血管间塞入垫片。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tomographic angiography,MRTA)显示桥小脑角区脑神经与血管的三维空间关系的能力及对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病因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0例患者(其中三叉神经痛178例,面肌痉挛32例)术前MRTA影像学表现及微血管减压(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术中所见责任血管结果。结果:MRTA重建可以直观地显示桥小脑角脑神经与血管的三维立体的图像。再现局部脑神经与血管解剖结构。210例症状侧术前MRTA检查有血管压迫者为157侧,血管与神经接触密切者为35侧,共192侧,敏感性为91.496。手术中发现有血管压迫或接触者202侧,其中动脉责任血管187侧,静脉责任血管9侧,动静脉双重责任7侧。MRTA检查诊断神经血管压迫和接触的特异性分别为98.7%、(155/157)和94.3%(33/35),其余4侧仅见蛛网膜增厚,而血管与神经之间接触不密切。MRTA未能发现但手术中证实存在血管压迫或接触者14侧,其责任血管均为静脉或小动脉。结论:高分辨MRTA成像结合3D后处理重建能清晰显示三叉神经和面听神经脑池段与周围血管的空间关系,对明确三叉神经痛或面肌痉挛的病因诊断有重要价值,可为术前筛选手术病人及优化MVD手术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三维快速平衡稳态进动成像序列对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及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患者神经与血管压迫的诊断价值及手术指导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TN及24例HFS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术前MRI表现,了解主要责任血管及MRI三维快速平衡稳态进动成像序列对神经与血管关系的显示能力。结果 20例TN患者经手术证实神经受动脉压迫17例,神经受静脉压迫3例。三维快速平衡稳态进动成像序列显示压迫15例,可疑接触2例,阴性3例。24例HFS患者经手术证实神经受动脉压迫22例,静脉压迫2例。三维快速平衡稳态进动成像序列显示压迫16例,可疑接触4例,阴性4例。三维快速平衡稳态进动成像序列显示TN、HFS压迫及可疑接触的阳性率分别为85.0%(17/20)、83.3%(20/24)。结论TN及HFS的主要责任血管分别为小脑上动脉和小脑前下动脉。三维快速平衡稳态进动成像序列能够清晰显示三叉神经及面听神经与邻近血管之间的关系,对神经与血管压迫或可疑接触的诊断有较高的价值,能够在临床术前评估和指导治疗上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痛患者三叉神经血管压迫的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利用磁共振三维时间飞跃(3D-TOF)序列成像技术及图像后处理技术,对58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的MRI表现及手术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8例患者MRI显示症状侧存在责任血管压迫三叉神经49例,桥小脑角肿瘤3例(均由手术证实)。手术发现责任血管压迫三叉神经54例。(2)根据手术结果,MRI诊断三叉神经痛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9.7%(52/58)和90.9%(50/55)。6例阴性患者术中5例发现责任血管压迫,阴性符合率为16.7%(1/6)。结论血管压迫三叉神经出脑干段是三叉神经痛的主要病因,3D-TOF成像能清晰显示三叉神经与周围结构的解剖关系,有助于病因诊断、术前评估及指导术巾对责任血管的来源及其走向的把握。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三叉神经痛患者三叉神经血管压迫的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利用磁共振三维时间飞跃(3D-TOF)序列成像技术及图像后处理技术,对58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的MRI表现及手术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58例患者MRI显示症状侧存在责任血管压迫三叉神经49例,桥小脑角肿瘤3例(均由手术证实).手术发现责任血管压迫三叉神经54例.(2)根据手术结果,MRI诊断三叉神经痛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9.7%(52/58)和90.9%(50/55).6例阴性患者术中5例发现责任血管压迫,阴性符合率为16.7%(1/6).结论 血管压迫三叉神经出脑干段是三叉神经痛的主要病因,3D-TOF成像能清晰显示三叉神经与周围结构的解剖关系,有助于病因诊断、术前评估及指导术中对责任血管的来源及其走向的把握.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分析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3D-TOF-MRA)联合三维双激发平衡式稳态自由进动序列(3D-FIESTA)在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7年7月~2019年5月收治的102例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于微血管减压术(MVD)术前均予以3D-TOFMRA、3D-FIESTA及3D-TOF-MRA联合3D-FIESTA检查对责任血管的种类显示情况及评估结果。结果以术中所见结果为金标准,MVD对责任血管阳性检出率为97.06%;联合检查对小脑后下动脉、基底动脉、岩静脉血管阳性检出率与3D-TOF-MRA、3D-FIESTA单独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查对小脑上动脉、小脑前下动脉血管阳性检出率更高(P<0.01)。结论 两种方法联合诊断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对MVD术前评估具有高准确性和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磁共振体层血管造影(MRTA)对舌咽神经痛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了40例经手术治疗的舌咽神经痛患者的MRTA表现及手术结果。结果40例患者中MRTA检查有血管压迫或接触的34例,手术发现有血管压迫或接触者33例;MRTA检查无血管接触的6例中,手术发现有血管压迫或接触者2例。MRTA检查的敏感性94.6%,特异性83.3%。结论MRTA成像能较好地显示舌咽神经脑池段与周围血管之间的关系,从而为舌咽神经痛的病因诊断及微血管减压术(MVD)术前评估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阻塞性黄疸手术前后白介素-18的变化及其与免疫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阻塞性黄疸手术前、后白介素(IL)-18的变化及其与免疫的关系。方法选择22例进行有效减黄手术的阻塞性黄疸患者(研究组)和14例无黄疸择期手术患者(对照组)。于入院后第2天及术后3 d抽血检测总胆红素、白蛋白、球蛋白、免疫球蛋白(Ig)G、IgA、IgM、血清总补体活性(CH50)、补体(C)3、C4及IL-18水平。结果研究组术前IL-18和IgA分别为(369.60±96.57)μg/L和(2 975.38±1 613.34)mg/L,显著高于对照组[(219.49±80.52)μg/L和(1 803.33±866.88)mg/L,P值分别d0.01和0.05];IgG和CH50分别为(14.86±5.47)g/L和(68.47±16.13)kU/L,显著低于对照组[(23.79±11.65)g/L和(99.74±38.37)kU/L,P值分别<0.01和0.05]。研究组术后IL-18为(544.22±185.84)μg/L,显著高于术前(P<0.01);IgG、CH50、C3和C4分别为(11.29±6.50)g/L、(53.53±14.39)kU/L、(1008.67±322.66)mg/L和(205.00±122.02)mg/L,显著低于术前(P值分别<0.05或0.01)。IgG、CH50及C3与IL-18呈负相关(r值分别=-0.514、-0.361和-0.363,P值分别<0.05或0.01)。结论阻塞性黄疸患者手术前、后IL-18发生明显变化,并且与IgG、CH50、C3呈负相关,IL-18可能对机体的免疫功能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2.
胃转流术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观察——附17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胃转流术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9年1月至2010年9月共收治的17例2型糖尿病病例,均接受了外科胃转流术(Gastric By Pass,GBP)治疗,并进行了严密的随访.结果:术后并发胃排空功能障碍4例、粘连性不全性肠梗阻1例、腹泻3例,经积极治疗均获临床痊愈.治疗17例患者均获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的显微血管减压术的临床资料。结果:45例患者经过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后,疼痛症状完全消失40例,明显缓解3例,无缓解2例;术前、术后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分别为(7.82±1.52)分和(0.68±1.42)分;术后并发症少。结论: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可以保留三叉神经功能,是首选的手术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功能定位结合CT定位射频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中远期疗效。方法选择6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行功能定位结合CT定位射频热凝术,分别于术后1、6、12、18个月随访治疗效果、并发症和复发情况。结果疼痛缓解率术后1个月为96.67%(58/60),18个月为98.33%(59/60)。术后1个月55.00%(33/60)患者存在各种并发症,18个月时15.00%(9/60)患者仍有并发症,并发症主要为面部感觉减退。随访期间共复发4例(6.67%)。结论功能定位结合CT定位射频热凝术可提高卵圆孔和疼痛神经支的定位准确性,从而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患者手术耐受性,改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利用磁共振FSPGR血管成像技术研究三叉神经痛与责任血管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8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其中2009年5月前收治的患者40例(A组),采用三维时间飞跃法(3D-TOF)磁共振血管成像;2009年5月以后收治的患者40例(B组),采用3D-TOF及FSPGR序列磁共振血管成像。比较两组患者影像学检查诊断符合率,分析三叉神经痛与责任血管之间的关系。结果 A组患者3D-TOF检查诊断符合率为82.5%(33/40),B组患者采用3D-TOF及FSPGR序列检查诊断符合率为97.5%(39/40),两组诊断符合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FSPGR序列磁共振血管成像明确责任血管依次为小脑上动脉、基底动脉、椎动脉、小脑前下动脉等。结论磁共振FSPGR序列血管成像是显示三叉神经与血管关系最有效的无创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三叉神经感觉根梳理术和半月节射频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揭示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37例没有明显血管压迫的且行颅内段三叉神经感觉根梳理术治疗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梳理术组)和37例行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术治疗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射频术组)进行3年随访,记录和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疼痛治疗有效率、复发率和颜面部麻木发生率。结果 梳理术组和射频术组术后3年有效率分别为78.4%(29/37)和73.0%(27/37),术后3年复发率分别是21.6%(8/37)和27.0%(10/37),术后颜面部麻木发生率分别为91.9%(34/37)和100%(37/37),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三叉神经感觉根梳理术和半月节射频术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较为理想的手段,考虑到开颅手术的风险,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术可能更合适于治疗没有明显血管压迫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17.
孙志庭  王彭  王玎 《吉林医学》2002,23(2):79-80
目的 :评价乙状窦后径路舌咽神经根切断术治疗舌咽神经痛的效果。方法 :进行乙状窦后径路舌咽神经根切断术治疗舌咽神经痛 12例 ,对其中 3例伴有同侧三叉神经痛者 ,同时进行了三叉神经根显微血管减压术。结果 :所有 12例患者术后舌咽神经痛立即消失 ,3例伴有三叉神经痛者术后疼痛也消失 ,追踪 3个月~ 6a,无疼痛复发。结论 :乙状窦后径路舌咽神经根切断术是治疗舌咽神经痛安全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乙状窦后入路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脑神经血管压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来应用MVD治疗脑神经血管压迫综合征43例(面肌痉挛21例,三叉神经痛20例,舌咽神经痛2例)的临床资料,对其治疗疗效进行分析。结果20例三叉神经痛及2例舌咽神经痛患者术后疼痛立即消失;21例面肌痉挛患者中19例术后痉挛立即消失,2例术后3d痉挛消失。所有患者未见听力下降、面瘫、眩晕、血肿及脑脊液漏等并发症。术后随访2~24个月,43例患者均无复发。结论MVD治疗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及舌咽神经痛是安全有效的,创伤小,并发症少,复发率低,是目前治疗脑神经血管压迫综合征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神经痛大鼠电针治疗前后脊髓背角与痛觉相关的孤啡肽受体mRNA表达的变化,探讨电针对神经痛的治疗作用。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对照组为正常大鼠,自由生长;神经痛组为大鼠坐骨神经慢性限制性损伤致神经痛模型;电针组为术后第7天给予神经痛大鼠电针治疗30 min。各组动物处死后,取脊髓背角组织,冰冻切片,采用原位杂交的方法,观察各组脊髓背角Ⅰ~Ⅵ层内与痛觉相关孤啡肽受体mRNA的变化。结果大鼠坐骨神经结扎后出现痛敏,电针能明显抑制大鼠痛敏,与神经痛组比较缩爪潜伏期(PWL)明显延长(P<0.01);对照组脊髓背角Ⅰ~Ⅵ层有少量孤啡肽mRNA阳性细胞,神经痛组大鼠术后第7天时脊髓背角孤啡肽mRNA阳性细胞数明显多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1);电针组脊髓背角Ⅰ~Ⅱ层、Ⅴ~Ⅵ层孤啡肽mRNA阳性细胞数与神经痛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Ⅲ~Ⅳ层孤啡肽mRNA阳性细胞数与神经痛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电针对神经痛的治疗作用可能与脊髓背角内孤啡肽受体有关。  相似文献   

20.
杨敏  蒋永明 《西部医学》2010,22(8):1538-1539
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围手术期的护理与疗效的关系。方法术前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和健康教育,术后重视病情观察和并发症的处理。结果 64例(88%)患者术后疼痛立即消失;6例(8.3%)患者症状明显缓解;2例无效、无死亡,随访一年有1例复发。结论优质的护理可缓解患者的紧张焦虑情绪,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早期发现并发症及时防范处理至关重要,是提高疗效的关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