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64-MSCT重建肝门静脉左支,观测肝内门静脉左支的形态特征和分支分布规律,以及左半肝的分叶分段,为诊断和治疗肝脏疾病提供更为详尽的形态学资料。方法:100例无肝脏疾病的成人64-MSCT增强扫描肝门静脉数据,重建肝门静脉左支,观察肝门静脉左支的形态结构,测量其主干及主要分支的相关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肝门静脉左支横部的长和中点内径分别为(29.50±6.51) mm、(7.70±1.55)mm,矢状部的长度和中点内径分别为(18.74±4.22)mm、(6.98±1.41)mm;角部角度为(118.16±13.73)°。左外叶上段支长为(36.31±16.87)mm,其1/2处的内径为(2.93±0.87)mm;左外叶下段支长(28.46±13.56)mm,其1/2处的内径为(3.21±0.87)mm。左内叶支形态变化较大。结论:肝内门静脉主干左支的长度、内径和角部的角度变动范围较大,除供应左半肝外,还可发出分支至右前叶。其分支分布直接影响到左半肝分叶分段,具体定界应结合实际情况而定。  相似文献   

2.
左半肝段的解剖观察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左中肝外侧叶的分段情况及肝动脉、门静脉在左半肝的走行,分支和分布规律、为临床开展左半肝活体肝移植提供应用解剖学资料。方法解剖经福尔马林固定灌注红色乳胶的尸体肝脏标本30例,观察左半肝动脉、门静脉的走行、分支和分布规律,并测量有关数据;在15个肝脏铸型标本(6例全管道综合灌注、9例经门静和肝静脉分别进行单一管道灌注),进一步对比观察左半肝左外侧叶、段的内部结构特点。结果左半肝由左叶间裂分成左外叶和左内叶,左外叶以左外间裂分为外叶上段和下段:肝左动脉起始外径为(0.351±0.23)cm,于长(3.64±1.30)cm,左外叶动脉起始肝左动脉2l例(占70%),起始其它动脉9例(占30%);门静脉左干起始外径(1.1±0.12)cm,干长(2.10±0.240)cm;门静脉左干从门静脉主干发出后向左横行,发出分支分布于左内叶、左外叶上、下段。结论左外叶上段比左外叶下段小,分别占全肝的5%~7%和8%~10%左右,适合1~3个月和6~12月龄患儿肝脏移植。在活体肝脏移植时,外科医生熟悉肝动脉、门静脉的解剖结构和变异情况,在供肝的切取,选用适宜的重建方式,设计合理的手术方法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测肝门静脉左支的形态特征和分支分布规律,为诊断和治疗肝疾病提供更为详尽的形态学资料.方法: 50例肉眼观察无病变的成人尸体肝并进行剥离解剖,对肝门静脉左支的形态结构进行观察,测量其主干及主要分支的相关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左支横部、矢部长分别为(23.90±5.29)mm, (24.02±4.97)mm;内径分别为(7.43±1.09)mm, (7.07±1.36)mm;角部角度为114.18°±22.59°.左外叶上段支长(48.57±17.51)mm,其根部、1/2处、末端的内径分别为(3.72±1.16)mm, (3.08±0.91)mm, (2.53±0.77)mm.左外叶下段支长(39.42±14.57)mm,其根部、1/2处、末端的内径分别为(3.98±1.05)mm, (3.40±0.98)mm, (2.87±1.11)mm.20.0%的左支矢状部被肝实质覆盖,平均范围为(25.0±11.89)mm,厚度为(19.3±5.96)mm.结论:肝门静脉左支主干的径值和角度变动范围较大,除分支供应左半肝外,尚可发出右前叶支至右前叶;固有尾状叶的血供主要来自肝门静脉左支主干,其分支分布直接影响到左半肝分叶分段,具体定界应结合实际情况而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 统计分析肝外胆管的血供来源和分布以及在十二指肠上段胆管的吻合动脉链之间的多环形血管网,为胆管外科手术提供临床解剖学理论依据。 方法 以丙烯酸树脂为动脉填充剂灌注6例肝外胆管动脉制备铸型标本,使用photoshop测量法测量微小血管内径,观测和分析肝外胆管的血供来源和分布情况。 结果 肝固有动脉左、右支在肝总管上方存在弓型交通支,十二指肠上段胆管左右边缘的吻合动脉链间有丰富的横向动脉,吻合动脉链的供血约53%来自下方,来自上方的约占46%,1%来自中段肝固有动脉。通过对每条横向动脉中部的内径和两侧起始部的内径测量,发现肝总管中段和上段的横向动脉较粗,中部的平均内径分别为(0.26±0.02)mm和(0.24±0.04)mm,与两侧的内径比也比较大,上段比值最大,为1.09,中段其次,为1,下段中部的平均内径为(0.14±0.03)mm;与两侧的内径比值为0.74。 结论 肝外胆管上、下方的血供来源比例相对均衡;肝外胆管手术应尽可能于动脉吻合相对较少的胆总管十二指肠上段和血管相对较细小肝总管下部做纵行小切口,以降低肝外胆管血供的损伤;肝总管段的血供丰富,支持现行原位肝移植离断部位在胆囊管汇合处上方的主张。  相似文献   

5.
张慧  周庭永  刘晖  吕发金 《解剖学报》2020,51(6):919-923
目的 观测门静脉肝内段二级分支的形态特征和分支分布规律,为诊断和治疗肝脏疾病提供更为详尽的解剖学及影像学资料。 方法 100例无肝病的成人多排螺旋CT(64-MSCT)增强扫描肝门静脉获得数据,利用CT自带的GE ADW 4.5工作站对其进行三维重建,并结合50例成人肉眼无病变尸肝对肝门静脉进行解剖剥离,观测及比较肝门静脉分支规律并采集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影像重建和大体解剖的近第1肝门处肝门静脉内径分别为(11.20±1.48)mm和(10.86±2.01)mm;左、右支主干夹角分别为(93.58±24.03)°和(105.59±13.82)°;左支横部长分别为(29.50±6.51)mm和(23.90±5.29)mm,中点内径分别为(7.70±1.55)mm和(7.43±1.09)mm;右支主干长分别为(21.77±10.35)mm和(20.63±6.59)mm;中点内径分别为(9.10±1.66)mm和(9.26±1.77)mm。依据肝门静脉的分支情况可将其分为4型。结论 肝门静脉变异情况并不少见,其分支的直径与夹角等均存在一定的变化,在肝外科手术实施时,对门静脉主干分支各型应给予高度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肝门蒂及其内容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为肝大部切除和活体近亲肝移植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 3 0例成人尸体肝门附近切开肝实质 ,测量切口深度 ,即肝表面至深方Glisson囊的距离 ,门静脉及其左、右支末端直径和长度 ,观察肝动脉的分支及毗邻。结果 :①切口Ⅰ~Ⅴ深度分别为 13 .4± 0 .5、13 .5± 0 .5、12 .9± 0 .4、13 .9± 0 .4和16.8± 0 .4mm ;②门静脉末端直径 11.9± 0 .3mm ,左支横部及右支长度分别为 2 7.9± 0 .7和 19.0± 0 .7mm ;③罕见的门静脉右前支起于左支者占 3 .3 % ( 1例 ) ;④肝动脉CouinaudⅣ段支经脐静脉窝右缘和Ⅱ、Ⅲ段支经门静脉左支后下方或上方者 ,共占 5 1.7%。结论 :①肝下面各切口 15~ 2 0mm深可达Glisson囊 ,但切口位置和深度随手术类型及肝外形而异 ;②肝流入血管的分支和走行在Glisson囊内无特定规律 ,手术前肝动脉、门静脉造影 ,术中仔细解剖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7.
目的:进一步了解肝Ⅳa、Ⅳb两亚段门脉分支的解剖学资料。方法:对肝铸型标本供应第Ⅳ段的门静脉分支进行详细地观察和测量。结果:肝门静脉左支横部可发出供应肝Ⅳa亚段的分支;肝门静脉左支发出供应第Ⅳ段的分支数日为3~10支,供应Ⅳa亚段的分支为1~4支,供应Ⅳb亚段的分支为1~8支;门脉左支供应第Ⅳ段的分支直径平均为(2.95±0.98)mm;Ⅳa亚段的门脉分支类型只有一种,Ⅳb的分支类型有两种。结论:肝Ⅳa、Ⅳb两亚段的肝门静脉分支解剖学数据,可为临床上肝第Ⅳ段疾病的术前影像学诊断及亚段手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发生于肝左内叶和右前叶的肝占位性疾病治疗提供超声解剖资料。方法:随机选取健康成人61例(男42,女19),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经腹途径获取各断面超声声像图,并观察测量。结果:Ⅳa亚段内门静脉分支仅见1种类型;Ⅳb亚段内门静脉分支见2种类型,分别占62.30%、37.70%;右前叶门静脉分支见3种类型:a型占75.41%,b型占16.39%,c型占8.20%;左内叶两亚段间有48例可见肝静脉属支走行,占78.69%,其中肝中静脉属支占95.83%,肝左静脉属支占4.17%;右前叶两亚段间有54例可见肝静脉属支走行,占88.52%,其中肝中静脉属支占92.59%,肝右静脉属支占7.41%。结论:在超声水平,进一步证明右前叶两亚段间及左内叶两亚段间存在肝静脉属支,并可作为相邻两亚段间分界的解剖学标志。  相似文献   

9.
1 男尸,约50岁,身高175cm,发育正常.解剖操作时,发现副肝左动脉及肝总动脉变异.2 本例的腹腔干,在主动脉裂孔下方5.5mm处发自腹主动脉前壁,其管径为8.9mm,长度17mm,随即分为胃左动脉、脾动脉及副肝左动脉三支血管.胃左动脉行向左上方至胃小弯;脾动脉沿胰的上缘左行至脾门;副肝左动脉起始处管径2.8mm,长度34mm,直接上行至肝门入肝左叶.在腹腔干下方11mm处,由腹主动脉前壁发出一短干,起始处管径10.1mm,长度14mm,即分为肠系膜上动脉和肝总动脉两支血管.肠系膜上动脉起始处管径8.0mm,分支布于小肠及部分结肠;肝总动脉起始处管径6.6mm,长度26.5mm,至十二指肠上部上方又分为胃十二指肠动脉和肝固有动脉.胃十二指肠动脉下行至幽门下缘分支布于胃大弯、胰和十二指肠.肝固有动脉起始处管径5.1mm,长度26.2 mm,上行4mm处发出胃右动脉至胃大弯,肝固有动脉本干向右上方行于肝十二指肠韧带内,至肝门处分为左、右两支入肝.肝右支在人肝门前又发出胆囊动脉,穿经胆囊三角至胆囊.在肝门处观察,副肝左动脉位于肝左、右支的左侧.检查其它腹腔脏器或血管未见异常.3 肝动脉起源的变异并非罕见.据《中国人体质调查》(1986年版)报道,肝总动脉起源于肠系膜上动脉或其它占3.53%,副肝左动脉出现率为11.77%.本例肝的动脉血供有两  相似文献   

10.
男尸,约50岁,发育正常.其肝动脉来源有副肝左动脉、肝固有动脉、肝中动脉、副肝右动脉.副肝左动脉起自胃左动脉,经小网膜向右上行,经肝门左纵沟处入肝,起始处直径1.84mm,长38.88mm;肝固有动脉发自肝总动脉,于肝十二指指肠韧带内胆总管右侧上行,至肝门分为左、右支入肝.肝固有动脉起始直径1.92mm,长6.1mm,其左支起始处发出胃右动脉;肝中动脉起自胃十二指肠动脉,于肝固有动脉右缘上行,起始直径1.00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256排螺旋CT血管造影观察肝固有动脉的解剖结构,探讨肝固有动脉的分支分型及变异率,为肝脏疾病的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通过收集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间在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影像科行上腹部CT增强扫描的患者80例,统计和分析肝固有动脉的分支分型情况,测量其相关数据.结果 本组肝固有动脉主干长度为...  相似文献   

12.
目的量化评估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各分支图像质量,探讨冠状动脉CT成像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采用16层螺旋CT对102例患者行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男60例,女42例,平均年龄(57.8±9.4)岁,平均心率(62.8±10.2)次/min。心率〈60次/min(n=40)为I组,60~70次/min(n=35)为Ⅱ组,〉70次/min(n=27)为Ⅲ组。4条冠状动脉分支(左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右冠状动脉)分别用于图像质量分析。扫描原始数据以间隔10%在20%~80%时相分别回顾性重建冠状动脉图像,用横断面、曲面重建、容积再现等方法对冠状动脉显示率评估。用曲面重建方法测量冠状动脉各分支长度及近段和远段对比噪声比。结果①冠状动脉各分支平均显示长度:左主干(10.9±3.0)mm,左前降支(130.3±29.7)mm,左回旋支(82.8±19.8)mm,右冠状动脉(150.5±27.5)mm;②Ⅰ组60%和70%为最佳时相图像质量优,Ⅱ组60%时相为最佳时相图像质量优,Ⅲ组RCA较优的时相为40%,LM、LAD、LCX较优时相为60%。③所有冠状动脉分支平均对比噪声比10.9±3.2。结论16层螺旋CT有较好质量的冠状动脉图像,心率和时相影响冠状动脉的成像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利用MSCT分析维吾尔族与汉族左冠状动脉分叉夹角(LAD-LCX)及左主干长度(LM)与冠状动脉夹角区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地区6所医院行冠状动脉CTA检查患者资料,将左冠状动脉主干分叉区按管腔狭窄受累情况分为Ⅰ~Ⅳ级,分析比较维吾尔族及汉族不同分级之间的左冠状动脉分叉夹角及左主干长度差异;分析左冠状动脉分叉夹角与左主干长度的相关性。 结果 纳入研究1276例,汉族916例,维吾尔族360例。汉族左冠状动脉夹角均值为(84±38.8)º(29º~158º), 左冠状动脉主干长度均值为(9.2±5.3)mm(1.6~28.6 mm);维吾尔族左冠状动脉夹角均值为(85±34)º(24º~155º),LM长度均值为(9.6±6.6)mm(2.4~18.3mm)。维吾尔族与汉族的左冠状动脉夹角在Ⅰ级与Ⅱ、Ⅲ、Ⅳ级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Ⅱ、Ⅲ、Ⅳ级之间的左冠状动脉夹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民族左冠状动脉分叉夹角与左冠状动脉主干长度均呈中度相关(汉族R=0.307;维吾尔族R=0.421)。 结论 大的冠状动脉夹角及更长的左主干长度更容易引起夹角区冠状动脉硬化,但与夹角区管腔受累程度没有明显相关性;左冠状动脉分叉夹角与左冠状动脉主干长度呈中度相关,维吾尔族略高于汉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男性标本脐动脉的解剖学特点,为临床膀胱癌切除术中结扎脐动脉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随机选用福尔马林液固定的成年男性尸体19具(38侧),解剖观测脐动脉的起点、走行、起始端外径及分支,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脐动脉均起自髂内动脉。脐动脉起始端外径为(3.02±0.30)mm。脐动脉均发出膀胱上动脉,其分支有5种类型:数支膀胱上动脉型,占总标本量的52.6%(20侧);数支膀胱上动脉和1支膀胱下动脉型,占28.9%(11侧);2支膀胱上动脉、1支膀胱下动脉与闭孔动脉的共干动脉型,占5.3%(2侧);数支膀胱上动脉和1支闭孔动脉型,占7.9%(3侧);2支膀胱上动脉和1支精囊动脉型,占5.3%(2侧)。 结论 脐动脉起始位置固定,起始端外径狭小,分支数目变异较多,对膀胱手术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用多层螺旋CT前瞻性地观测肝内肝门静脉的解剖和变异。方法 对200名正常人,使用16排多层螺旋CT行上腹部CT动态增强扫描,将肝内肝门静脉的解剖和变异进行分型。并对肝门静脉系统各血管参数进行定量研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肝门静脉正常型占81.5% (163例),Ⅰ、Ⅱ、Ⅲ型变异分别占11.5% (23例、6.5%(13例)、0.5% (1例),未发现有门脉左支水平段或右支缺如。在不同性别间门静脉直径(Dpv)、脾静脉直径(Dsv)及肠系膜上静脉直径(Dsmv)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男性≥50岁组较<50岁组门静脉长度(Lpv)有所延长外,其他男性、女性不同年龄组间,肝门静脉系统各管径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门静脉血管成像(multi-slice CT portography,MSCTP)能方便而清楚地显示肝内门静脉解剖和变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定量评价翼点锁孔入路对鞍区各解剖间隙的显微暴露。方法:在15例(30侧)经颈内动脉、椎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尸头上模拟经翼点锁孔入路,观察鞍区各间隙显微解剖结构,并在神经导航下量化可观察到的Ⅰ、Ⅱ、Ⅲ、Ⅳ、Ⅴ间隙面积。结果:各间隙面积Ⅰ(22.23±2.12)mm2、Ⅱ(63.42±7.84)mm2、Ⅲ(64.96±5.43) mm2、Ⅳ(26±5.85) mm2、Ⅴ(16.64±2.97 )mm2;可观察双侧视神经及视交叉、鞍隔、垂体柄及对侧颈内动脉、眼动脉、垂体上动脉及其分支;所有标本通过间隙Ⅱ、Ⅲ均可很好显露后交通动脉(PcoA)、脉络膜前动脉(AchA),清楚显示PcoA发出5-7支穿支,经下丘脑和后穿质穿入脑实质,从AchA发出6-7支小分支,分布于视束、钩回、脉络丛并穿入脑实质;大脑前、中动脉及分支,基底动脉分叉及大脑后动脉、小脑上动脉、动眼神经也可以良好暴露;调整显微镜视野还可观察动眼神经外侧间隙及海绵窦。结论:(1)翼点锁孔入路可良好显露鞍区各解剖间隙;(2)经Ⅱ、Ⅲ、Ⅴ间隙观察鞍上、鞍旁解剖结构较好;(3)更好显示后交通动脉、脉络膜前动脉起始和分支。  相似文献   

17.
门静脉的解剖与变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利用经动脉性门静脉造影CT重建门静脉、肝静脉三维结构,观察生理状态下的门静脉的解剖与变异。方法:150例病人,导管置入于肠系膜上动脉内,注入造影剂后门静脉期和肝静脉期连续扫描肝脏。三维重建门静脉及肝静脉,分析门静脉的解剖与变异。结果:150次成像中门静脉变异25例,12例(8.0%)显示门静脉呈三分叉状,10例(6,7%)门静脉先分出右后支,然后上行分为左支和右前支,1例(0.7%)门静脉左支水平段缺如,门静脉右支缺如2例(1.3%),余下125例(83.3%)显示正常左右门静脉分支。结论:门静脉的三维图像重建及类型分析对术前手术方式的确定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趾主要血管神经断层的解剖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拇指再造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用30例(男19,女11)成人趾作组织切片,取近、远侧横纹及二者中点处的横断层切片,对趾跖固有动脉和神经的位置、管径进行观测。结果趾跖腓侧固有动脉和神经,Ⅰ断层腓侧动脉3、4区出现率为92.31±4.95%,Ⅱ、Ⅲ断层位于4、5区内者占86.54±6.34%。Ⅰ、Ⅱ、Ⅲ断层腓侧神经4、5区出现率为97.45±2.88%,它们纵径平均值分别大于1.08mm和1.63mm。趾跖胫侧固有动脉和神经在8、9区内者均高于92%以上,其纵径平均值分别大于0.68mm和1.67mm。结论腓侧动脉截面积均大于胫侧,腓侧可被视为优势动脉。神经与同名动脉基本位于同一区内。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显微解剖下经额底纵裂入路及相应的前交通动脉复合体相关指标,分析前交通动脉复合体结构分布情况。方法选择完整浸泡于10%福尔马林的成人尸头标本15具(30侧),在显微镜下经额底纵裂入路进行解剖,检测和分析大脑前动脉远侧部位和前交通动脉复合体的显微解剖相关指标,观察重要动脉血管分布情况。结果大脑前动脉A1段的左侧管径(2.67±0.29)mm,长度(133.68±1.63)mm;右侧管径(2.24±0.35)mm,长度(13.21±1.31)mm;出现变异的标本有2例(13.3%)。A2段的左侧管径(2.48±0.43)mm,长度(19.24±3.27)mm;右侧管径(2.51±0.52)mm,长度(20.15±3.54)mm;均未见变异和不对称情况。前交通动脉的长度为0~8.9 mm,平均(3.51±0.88)mm;直径为0~4.0 mm,平均(1.24±0.61)mm。前交通动脉的穿通支有1~5支,平均(2.3±1.01)支。Heubner回返动脉未见发育异常,其长度为21.14~37.52 mm,平均(27.11±3.15)mm。结论经额底纵裂入路对人体头颅进行解剖,分析前交通动脉复合体相关指标,明确了该部位的解剖结构及分布情况,有助于指导该部位前交通动脉复合体的结构分析、病变探索和临床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