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即通法,是临床常用的治疗大法。其应用范围甚广,非单指通泄也。人体气血以通为和,气血不通而壅滞则诸痛纷呈。祖国医学“痛则不通,通则不痛”之理论乃依此而立。临床病证痛证虽多,然其因则———不通,其治则———通也。因此,不论调气、活血、散寒、除湿、滋阴、助阳等,凡能使脏腑功能恢复气机调畅,经络血脉通利而痛止者,均可视为通法。正如医家高士宗所云:“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活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上逆者使之下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若必以下泄为通,则妄矣。”1头痛1.1外感头…  相似文献   

2.
气血为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二者在生理上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在病理上相互牵连、相互影响。气血理论在中医体系和长期的理论实践中居主导地位,但其概念宏观、抽象,对于其理解和应用具有一定难度。现代社会倡导中西医相互借鉴,有很多学者从中西医的角度对气血进行了研究,但仍缺乏对气血关系更深入、更系统的认知。梳理气血的中西医认知及关系,对临床上中西医结合认识疾病、治疗疾病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从中医与西医的不同角度对“气”“血”的认识及关系进行探讨,分别以中西医的“气”“血”为研究对象,结合“气”“血”生理功能,认为中医“气”与干细胞、胸内压、线粒体、营养物质、神经、免疫相关,“血”与现代医学中的血液在功能、生理规律、病机等多方面具有相关性,以期为更好理解气血概念、服务中西医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气和血是构成机体的两大基本物质。《素问·调经论》指出:“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唐仁川认为,人身气血各具阴阳之性,互为其根,以维持机体的健康状态。但气血失调,则阴阳不和而诸病蜂起。所以唐氏论治血证之前,首先阐明气血的相互关系。他说:“夫载气者,血也;而运血者,气也。人之生也,全赖乎气”(《卷一·脉证死生论》)。“盖人身之气游于血中,而出于血外。故上则出为呼吸,下则出为二便,外则出于皮毛而为汗,其气冲和则气为血之帅,血随之而运行,血为气之守,气得之而谧静”(《卷二·吐血》)。既然呼吸、二便、排汗等有关生理活动,都是气血相互为用,特别是“气”运动变化的结果,即所谓“静则气平而生阴,动则气躁而生阳”  相似文献   

4.
白癜风是常见的色素脱失性皮肤病,临床易诊难治,其发病病机与气血密切相关。结合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从“气血冲和”理论构建白癜风中医治疗思路,认为白癜风的病机核心在气血失和,施治以调气和血为基础,辨气血之盛衰虚实,从而祛风、补益肝肾、温阳以使气血冲和,肌肤得养。因此,基于“气血冲和”理论,从气血失和探讨白癜风的发病,总结其治疗原则,以期为白癜风的中医治疗提供相关参考。  相似文献   

5.
张锡纯认为:“人身气血随气流行,气之上升者,可使脑部充血”,“脏腑之气有升无降,则血随气升者过多,遂至充塞于脑部。”故病邪入脑是发生高血压病的主要病机。 经脉有行气血而营阴阳之功,而冲脉又为经脉之海,因此引血下行就在于使冲脉气血升降正常。“肝火之升、冲气上冲又多因胃气不降而增剧。”所以清泄阳明之热、降其逆气在引血下行中具有重要意义。张氏认为:“冲脉为肾脏之辅弼,气  相似文献   

6.
1 治血必先治气根据气为阳,血为阴,阴阳互为其根,气血相互为用的理论,治疗血证应遵循“治血必先治气”的原则,以虚实不同而分治.因气为血之帅,血随之而运行;血为气之守,气得之而静谧;气结则血凝,气虚则血脱;气迫则血妄行,气不谧而血难宁.何况气有余便是火,火盛则动络失血.治疗宜先降其气,降气即  相似文献   

7.
祖国医学的经络气血运行理论是贯穿在整个中医的临床实践和理论中的。气在人的身体中循环运行“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以维持人的正常生理功能。气又躯使血运行在脉中,左右着血的活动,所谓“气者血之帅也,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气有一息之不通,则血有一息之不行。”“气旺则血营而调润,气绝则血枯而灭形。”但另一方面,根据“阴阳互根”原理,气如果失掉了血,也就会无所依附而散越,所以二者是形影不离,息息相关的。我们在应用针刺治疗疾病时强调“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又说“用针之类在于调  相似文献   

8.
益气活血法,是针对气虚血淤症而设立的。它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中气血学说的一部份,渊源于《内经》。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里有:“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 清代医家王清任对气虚血淤证和益气活血法的阐述较为精谌,特别在临床实践方面,经验尤丰。益气活血法的理论依据是,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血互根,相互为用。若人体气血不和,百病便由此而生,同时,人体元气亏虚,则推动血行无权,势必导致血淤。故淤血病症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与气虚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9.
痔疮从气血论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痔疮的形成与气血相关 气血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气血是人体生命的源泉,它运行于全身,无处不到,肛门、直肠部亦是依赖于气血的不断运动从而得到精微物质。古人有“气为血之先导,血为气之依附”之说。气血密切相关,相互影响。气无血不生,血无气不活。气衰则无以推动,血必因之而阻;气陷而不能统摄,血常因之外溢。血之于气则有濡养运载作用。血虚无以载气,则气随之而少;气失去血的濡养,则燥热诸疾而生。气血阴阳是相对平衡的,反之则病乃生,它对痔疮的生成发展及病理改变有其重要的意义。现代医学将痔疮  相似文献   

10.
南宋医家杨士瀛的《仁斋直指方论》成书于南宋景定 5年 (12 6 4 ) ,全书 2 6卷 ,以论治内科杂病为主 ,并兼论妇、外科病证 ,内容颇切实用 ,是一部较有影响的临床参考书。该书对气血理论和气血病证的调治论述精详 ,颇有创见。本文就此探析如下。《灵枢经·本脏》说 :“人之血气精神者 ,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指出气血为人身至宝 ,是构成人体的重要物质。杨氏根据这一思想 ,进一步阐发气血的重要作用 ,认为气血与生命存亡休戚相关 ,为人身之根本。然而他强调气血二者的关系不是对等的 ,而是以气为主导。如曰 :“气者 ,血之帅也 ,气行则血…  相似文献   

11.
国医大师张琪教授认为,“气”与“血”是决定人体生命存在和维持机体正常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和体现,“气”“血”的变化,还能正确反映出机体病理变化的规律,无论外感或者内伤疾病,最终均会伤及气血.治疗疾病的目的都在于使气血调达,生理功能恢复正常.气病当补气、调气、疏气,即气虚宜补,气机升降失司宜调,气郁宜疏;血病当补血、行血、止血,即血虚当补,血瘀当行,出血当止.临证十分重瘀血学说,消而不伐,指出血瘀的因素有气虚、气滞、寒凝、热灼、痰湿、水蓄、风气等不同,临床当随证求因,审因论治,才能达到活血化瘀的目的,不可一味用猛药活血破血.  相似文献   

12.
王清任 (176 8— 1831年 )河北省五田县鸦江桥东村人。他是我国清代医家 ,著有《医林改错》一书。在该书中他除了对人体脏腑解剖进行了实事求是的研究以外 ,对气血理论及其制方均作了详尽阐述。王清任主张“治病之要诀 ,在明白气血 ,无论外感、内伤……所伤者无非气血。气有虚实……血有虚瘀。”在这一思想指导下 ,将气虚血瘀列为专门 ,创立了补阳还五汤、黄芪赤风汤、黄芪桃红汤、黄芪防风汤、黄芪甘草汤、止泻调中汤、保元化滞汤、助阳止痒汤、足卫和荣汤、身痛逐瘀汤等 1 0余首方剂 ,方中都以黄芪为主药。王氏对黄芪的运用 ,颇具特色 ,自…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人身之气贵通调”立论.认为气机通调其生理效应才能得以发挥,脏腑功能才能得以完成,气血津波才能不断化生、输布,也才能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气失通调则易影响脏腑功能及气血津液的生化运行,变生诸病。疏通气机则能恢复正常,为治之要法.分别从生理、病理和治疗三方面作了简要阐述,旨在说明气机通调是人体维持健康的根本,在生命活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章勤教授应用“气血水同治”原则治疗妇科病的经验。[方法]通过整理章师的临床医案,总结妇科疾病中所蕴含的气血水关系,印证“血不利则为水”当“气血水同治”这一论断;梳理跟师临诊经验,细察章师用药,总结气血水共举治法,并举医案一则佐证。[结果]气血水三者同源共生,根于阴阳,互为因果,章师认为“血不利则为水”,因为“血不利”,果为“水”,本为“气”失调,当温以利水、通以活血、疏以调气、补以治本,同治气血水。文末所举医案为胞宫及冲任瘀血留滞,水见机而病,章师治以活血消癥、利水通经,终得良效。[结论]章师明确“血不利则为水”这一病机理论中气、血、水三者的关系,以“温通疏补”辨治妇科疾病,使血利、水化、气行,其经验为临床治疗妇科疾病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乔洁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3):313-314,319
血府逐淤汤是清代王清任所著,《医林改错》方之一,由赤芍、生地、牛膝、桔梗、柴胡、桃仁、红花、当归、川芎、枳壳、甘草组成。红花活血祛淤通络;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赤芍性微寒味苦,清热凉血,祛淤止痛;当归性温味甘平,补血活血止痛;生地黄养阴润燥(兼清淤热),以上共为君药,活血化淤而养血。柴胡、枳壳性微寒而甘辛,二药行气活血而疏肝解郁为臣药。桔梗性平味苦辛载药上行,合枳壳则升降上焦之气而宽胸;牛膝性平味苦酸、通利血脉、引血下行,二者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纵观血府逐淤之全方配药可谓不寒不热、气血双调、解气分郁结,行血分淤滞,活血而不伤阴,祛淤又能生新,具有活血化淤、行气止痛之功效。血府逐淤汤所治以胸中血府血淤为主,或体内由淤血所致的某些病证。“立血府逐淤汤,治胸中血府血淤之证”,后世医家据此把治疗范围扩大,不仅专治“血府血淤”,还治疗因血淤所致的多种杂病。  相似文献   

16.
论调肝治百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是人体气血调控中心。肝脏一病 ,则脏腑气血皆随之而病 ,故曰“肝为万病之贼”。此时 ,调肝便是治疗这些病证的基本方法 ,所以说调肝可以治百病。肝病变化多端 ,调肝之法亦须因病而异。  相似文献   

17.
血府逐瘀汤出自《医林改错》,是清代医家王清任在继承历代医学成就的基础上,经过数千年的临床实践所创立的名方之一。该方组成巧妙,医理精深,备受后人推崇。我们知道,气和血是构成机体的重要物质基础。人以气血为本,《灵枢本脏篇》云:“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身而周于性命者也。”精为气所化,神藏血之中,则精神乃源于气血。血之与气,异名而同类,生理上不可分离,病理上亦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8.
1 气血痰火为患曹氏于高血压 (眩晕 )病的认识 ,宗《素问·调经论》经旨“血之与气 ,并走于上 ,则为大厥”。承继先贤论述 ,结合自己经验 ,认为高血压的病机在于气、血、痰、火四端 ,不离阴阳两纲。气属阳 ,血属阴。气为血帅 ,血之灌输脏腑 ,淖泽肌肤 ,周流不息 ,无不赖诸气之推动。气充调和 ,则血行调畅。若气横肆窜扰 ,则血易于涌决 ;若气耗浮弱 ,则血易于凝泣。因而 ,眩晕、耳鸣、昏仆、偏枯诸症 ,纷陈杂见 ,皆由于气血违其常序。而气血之违常 ,又由于火之窜扰。高血压患者 ,每多紧张、愤怒、忧愁、思虑过度等情志的刺激 ,致阴液耗伤。…  相似文献   

19.
人之生,赖五脏六腑功能及气血的正常运行,使阳气温煦,阴精滋养,阴阳相济,精神成形,若气血不和则百病丛生。《素问·调经论》云:“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髓,以行气血,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素问·举痛论》也云:“余知百病生于气也。”古代先贤有:“气为血帅,血为气府,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凝”之说。然而气虚血瘀之论,  相似文献   

20.
气血理论是中医的独特理论体系之一 ,在论述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以及治疗中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仅就有关气血理论在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TAO)的治疗中的指导作用作一阐述。中医气血理论认为 ,气为血之帅 ,其功能以推动、温煦为主 ;血为气之母 ,其功能以营养、滋润为主。气与血 ,阴阳相依 ,相互为用。气存在于血中 ,血能载气运行 ,血液的运行又依赖于气的鼓动。若血液瘀阻 ,脉道不通 ,则血不能载气运行 ,气也随之不能往来而致气滞。而血为气之母 ,气有赖于血的濡养 ,血为水谷精微所化生 ,是气的化生之本 ,是气的功能活动源泉 ,故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