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多发嗜铬细胞瘤的CT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多发嗜铬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及动态增强特征,以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多发嗜铬细胞瘤9例,其中双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7例,Von Hippel-Lindau病1例,腹膜后副神经节瘤并膀胱嗜铬细胞瘤1例。术前经螺旋CT和多层螺旋CT平扫、动脉期(30s)和门脉期(70~80s)扫描。对比剂采用欧乃派克或优维显,注射流率3ml/s。仔细复习CT扫描结果并与手术病理作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9例嗜铬细胞瘤共18个病灶中,双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7例,双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并胰腺神经内分泌瘤和肾细胞肾癌1例(Von Hippel-Lindau病),腹膜后副神经节瘤并膀胱恶性嗜铬细胞瘤1例。良性病灶13个,恶性病灶5个。肿瘤呈圆形或椭圆形15个,不规则形3个。直径3.2~13.7cm,平均5.6cm。病灶直径<5.0cm3个,5.0~10.0cm13个,>10cm2个。肿瘤实质成分平扫CT值为34.2~53.0HU,平均42.7HU;动脉期CT值63.7~91.5HU,平均80.7HU;门脉期CT值75.1~126.4HU,平均98.1HU。8例双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16个病灶中,6例两侧病灶大小、形态、密度、动态增强强化程度和强化方式相仿,2例两侧大小不同,坏死、囊变不同,但动态增强强化程度和强化方式相仿。结论:多发嗜铬细胞瘤包括双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和脏器嗜铬细胞瘤,多位于双侧肾上腺,CT表现与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相仿,同一病例不同肿瘤的大小、形态、坏死囊变、动态增强强化方式和强化程度相仿,少数肿瘤大小不同,坏死囊变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MSCT多期增强扫描对肾上腺肿瘤的诊断及鉴别价值.方法 收集经病理证实的肾上腺肿瘤患者70例共72个病灶的资料,包括醛固酮腺瘤23个、皮质醇腺瘤18个、嗜铬细胞瘤17个及转移瘤14个.结果 醛固酮腺瘤平扫CT均值≤20 HU,21个呈轻度均匀强化.皮质醇腺瘤平扫CT均值≤25 HU,12个呈中度均匀强化;15个嗜铬细胞瘤呈重度不均强化;12个转移瘤呈中度不均强化.动脉期强化率:醛固酮腺瘤>嗜铬细胞瘤>皮质醇腺瘤>转移瘤;静脉期强化率:醛固酮腺瘤>皮质醇腺瘤>转移瘤,嗜铬细胞瘤>转移瘤;相对造影剂清除率:醛固酮腺瘤>皮质醇腺瘤>嗜铬细胞瘤>转移瘤.结论 肾上腺4种常见肿瘤的MSCT平扫、增强密度特征及其强化率、清除率存在差异,可作为这些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3.
腹部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双期增强的影像学诊断价值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分析腹部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及其动态增强特征,以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部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15例,12例术前经螺旋CT和多排螺旋CT平扫、动脉期和门脉期扫描.对比剂分别采用欧乃派克和优维显,注射流率3 ml/s.3例经MR SE-T1WI,FSE-T2WI,GRE动态增强扫描,对比剂为马根优维显,注射流率1.5~2ml/s.仔细复习CT和MR扫描结果并和手术病理作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15例腹部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中,副神经节瘤13例,异位嗜铬细胞瘤2例.良性12例,恶性3例.病灶分别位于腹膜后(1 3例)和肾内(2例).肿瘤直径4.3~12.0 cm,其中病灶直径<5.0 cm 2个,5.0~10.0 cm 12个,>10 cm1个;肿瘤境界清楚.肿瘤实质成分平扫、动脉期和门脉期CT值分别为32.6~55.1 HU(平均43.8 HU)、57.8~87.9 HU(平均77.3 HU)和72.4~115.6 HU (平均93.7 HU).MR T1WI为低信号,T2WI为显著高信号,MR动态增强强化方式与CT动态增强类似.肿瘤囊变、坏死和钙化常见.结论:腹部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包括副神经节瘤和异位嗜铬细胞瘤,异位嗜铬细胞瘤可位于肾内.肿瘤中等大小,囊变、坏死和钙化较常见,囊变的识别对诊断有很大帮助.MR T2WI为显著高信号,动态增强为进行性延迟强化.强化不典型者与腹膜后其他肿瘤难以鉴别.  相似文献   

4.
肾上腺转移瘤与非功能性肿瘤的CT鉴别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肾上腺转移瘤与非功能性肿瘤的CT鉴别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分析46例经病理或临床随访证实的肾上腺非功能性肿瘤的CT及临床资料.结果转移瘤26例37个瘤灶中肺癌占17例(65%),28个瘤灶(76%)直径>3 cm,多呈不规则或分叶状,可有出血、坏死、压迫或侵犯周围结构,31个瘤灶(84%)平扫CT值及强化程度>20 HU.非功能性腺瘤12例呈类圆形,边界清楚,密度均匀,8例直径<3 cm,5例瘤侧残存正常肾上腺,9例平扫及强化程度<20 HU,其中4例出现负CT值.5例肾上腺皮质癌平均直径6.8 cm,边界不清,密度改变与转移瘤相似.3例嗜铬细胞瘤大小、形态、密度及边缘情况与转移瘤极为相似.结论转移瘤与非功能性腺瘤平扫密度、强化程度及是否瘤侧残存腺体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较易鉴别;与无功能性皮质腺癌、嗜铬细胞瘤鉴别较困难.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T值测量在原发性肾上腺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肾上腺肿瘤的CT表现,并进行肿瘤CT值测量.结果:9例醛固酮腺瘤CT值为-12~17 HU,增强无明显强化;8例无功能性皮质腺瘤及10例皮质醇腺瘤CT值为28~45 HU,肿瘤轻度均匀强化;3例嗜铬细胞瘤肿块<3 cm者密度均匀,CT值为40~55 HU,3例嗜铬细胞瘤肿块>3 cm者密度不均,CT值为10~45 HU,肿瘤组织显著强化;2例皮质腺癌肿块内密度不均匀,CT值为35~50 HU,其内见低密度区及钙化影,呈不均匀强化;2例神经母细胞瘤密度不均匀,CT值为35~50 HU,瘤内见不规则低密度区,瘤内均见钙化;6例肾上腺囊肿呈均匀性水样密度,CT值为0~15 HU,增强扫描无强化;5例髓性脂肪瘤瘤内以脂肪密度为主,CT值为-50~100 HU,无明显强化.结论:不同类型原发性肾上腺肿瘤因所含组织成份各异而呈现不同的CT值,肿块密度及强化程度与细胞形态、瘤内结构及血供密切相关,肿瘤密度测量可为原发性肾上腺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肾上腺无功能嗜铬细胞瘤和腺瘤的CT表现,为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肾上腺无功能嗜铬细胞瘤17例、腺瘤31例,对2组病例的影像表现进行统计分析,包括肿瘤大小、形态、密度、强化程度、是否见肿瘤血管及坏死囊变等.结果 嗜铬细胞瘤最大直径平均(52.2±20.2) mm,腺瘤最大直径平均(27.8±17.6)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实质部分平扫、动脉期、静脉期平均CT值嗜铬细胞瘤均高于腺瘤(均P<0.05).17例嗜铬细胞瘤,14例(82.4%)可在动脉期于肿瘤周围或肿瘤内见到肿瘤血管,12例(70.6%)可见坏死囊变,肿瘤边缘均未见环形或弧线样强化;31例腺瘤,3例(9.7%)见肿瘤血管,2例(6.5%)见坏死囊变,10例(32.3%)见环形或弧线样强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肾上腺无功能嗜铬细胞瘤与腺瘤均具有特征性影像表现,MSCT双期增强扫描可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增强扫描动脉期是否可见肿瘤血管是两者的鉴别点之一.  相似文献   

7.
肾上腺常见肿瘤的CT鉴别诊断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临床上常见的肾上腺肿瘤主要为皮质腺瘤、嗜铬细胞瘤和转移瘤。CT是肾上腺疾病诊断的主要手段之一,尤其对于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不典型以及恶性肿瘤患者发生原发性肾上腺肿瘤的病例,CT诊断更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笔者收集病理或临床证实的肾上腺皮质腺瘤、嗜铬细胞瘤和转移瘤 49例(共 57个瘤灶 ),着重讨论各种CT征象在鉴别诊断中的价值。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49例中,男 31例,女 18例,年龄 21~77岁,平均 45. 6岁。肿瘤类型及临床表现: (1)皮质腺瘤 20例,全部为良性、单侧瘤灶,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其中醛固酮腺瘤 9例,皮质…  相似文献   

8.
作者分析了36例病理证实的肾上腺肿瘤CT表现,其中27例为肾上腺皮质腺瘤(13例临床表现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12例为Cushing氏综合征,2例为无功能腺瘤),1例皮质腺癌,8例嗜铬细胞瘤。13例临床表现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肾上腺皮质腺瘤CT值为-18~13HU(平均1.8±9.9HU)低于表现为Cushing氏综合征者的-0.4~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应用CT纹理分析鉴别肾上腺乏脂腺瘤、嗜铬细胞瘤与肾上腺转移瘤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66例肾上腺乏脂腺瘤、98例嗜铬细胞瘤和101例肾上腺转移瘤CT图像.所有患者均行腹部CT平扫与肾上腺增强扫描.应用TexRAD软件分析CT图像的纹理特征并比较3种肾上腺病变之间各纹理参数间的差异.结果 平扫CT图像上,3种病变的平均灰度值(Mean)和峰度(Kurtosis)在所有过滤值(SSF)纹理图像上(SSF 0~6)均有显著差异(P<0.05),标准差(SD)在精细和粗糙纹理上(SSF 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上腺乏脂腺瘤和转移瘤的熵(Entropy)(SSF 0~3,5~6)和正像素的平均值(MPP)(SSF 0~2,4~6)均明显低于嗜铬细胞瘤(P<0.05).3种病变的偏度(Skewness)(SSF 0~3)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嗜铬细胞瘤最低而转移瘤最高.增强CT图像上,3种病变的Mean、SD、Entropy和MPP在所有等级纹理图像上(SSF 0~6)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4种纹理参数均在嗜铬细胞瘤上最高、在转移瘤上最低.肾上腺转移瘤的Skewness(SSF 0)和Kurtosis(SSF 0, 2)明显低于乏脂腺瘤和嗜铬细胞瘤(P<0.05).结论 肾上腺乏脂腺瘤、嗜铬细胞瘤与肾上腺转移瘤的CT纹理分析参数有显著性差异,CT纹理分析具有鉴别以上3种病变的潜在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作者对临床可疑或已由US或CT确定肾上腺肿块的38例(41个肿块)病人作了MRI前瞻性研究。男17例,女21例,年龄17~78岁。其中非机能亢进性腺癌17个、醛固酮瘤2个、嗜铬细胞瘤4个、肾上腺癌5个、转移癌7个,神经节瘤、淋巴瘤、髓外血细胞生成、肾上腺静脉内平滑肌肉瘤各1个,肾上腺旁嗜铬细胞瘤2个。肿块大小1.3~12.5cm,腺癌和非腺癌的平均最大直径分别为2.7和5.7cm。US或CT上偶发肾上腺肿块18例,激素机能异常的11例,其它原发肿瘤9例。均用0.5T设备,作了相位一致的T_1WI自旋回  相似文献   

11.
作者为证实化学位移FLASH成象可以鉴别肾上腺皮质腺瘤与转移瘤及嗜铬细胞瘤的假说,前瞻性地对46例病人的53个肾上腺肿块进行了化学位移FLASH成象。39例为单侧肿块、7例为双侧肿块。其中30例(共32个肿块)为皮质腺癌(11个为高功能腺瘤,21个为无功能腺瘤),12例(17个肿块)是转移瘤,另外4例是嗜铬细胞瘤。所有原发瘤均经手术或活检证实,17个转移瘤中,13个因其增大  相似文献   

12.
嗜铬细胞瘤的MSCT诊断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罗小平  赵余祥  陈奕奕   《放射学实践》2010,25(5):537-539
目的:探讨嗜铬细胞瘤的CT表现特征及其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经病理证实的嗜铬细胞瘤CT表现,并与肾上腺腺瘤、肾上腺腺癌病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嗜铬细胞瘤多单侧发病,瘤体常较大,边界清楚,瘤体密度不均匀,其内可见坏死和囊变;增强扫描后瘤体实质部分或囊壁持续明显强化。恶性嗜铬细胞瘤CT表现为瘤体较大,边缘呈分叶状,常包埋临近大血管,浸润临近器官,局部有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结论:嗜铬细胞瘤的CT表现具有特征性,虽与某些肿瘤有一定重叠,但结合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多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3.
节细胞神经瘤的CT表现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16  
目的 探讨节细胞神经瘤的特征性CT表现。材料与方法 对 11例经病理证实的节细胞神经瘤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例位于右侧肾上腺 ,3例位于腹膜后 ,3例中 1例同时合并双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肿瘤最大直径 3~ 6cm ,平均4.4cm。呈椭圆形者 9例 ,2例呈圆形。肿瘤边界均清晰 ,无周围组织和血管侵犯征象。平扫呈均匀低密度 ,平均 2 7.8± 4.7HU ,内有点状钙化者 3例 ( 2 7% )。增强扫描有轻度强化 ,平均 3 6.3± 9.4HU。结论 节细胞神经瘤有一些特征性CT表现 ,但确诊仍依赖组织学检查。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直径≥4cm的肾上腺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的直径≥4cm的肾上腺肿瘤,观察其在螺旋CT上的征象。结果:结合多层面重建、三维容积重建等各种后处理技术,MSCT能清晰的显示直径≥4cm肾上腺肿瘤的大小、密度、强化程度以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本组23例肾上腺肿瘤中,皮质腺瘤4例,嗜铬细胞瘤10例,肾上腺皮质癌、转移瘤、神经节细胞瘤、髓样脂肪瘤各2例,神经鞘瘤1例。结论:直径≥4cm肾上腺肿瘤的螺旋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临床和生化检查,能对其做出正确诊断。MSCT对评价肿瘤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和制定手术方案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3T MRI化学位移成像(CSI)和扩散加权成像(DWI)对肾上腺高密度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8例患者61个CT值大于10HU的肾上腺高密度病变CSI及DWI成像,对肾上腺肿块同反相位的信号衰减值(SII)、肾上腺肿块-脾脏信号比(ASR)、表观扩散系数(ADC)值行散点图分析.采用SPSS 11.5进行统计学分析,并通过ROC曲线确定最佳诊断阈值、敏感性、特异性.结果 23个良性嗜铬细胞瘤,CSI信号衰减SII平均为3.73%;ASR平均为0.97,病变实性部分ADC值平均为(1.17×103)mm2/s.20个高密度腺瘤CSI示信号衰减SII平均为34.48%;ASR平均0.70,ADC值平均(1.08×103)mm2/s.13例恶性肿瘤CSI信号衰减SII为16.58%;ASR为0.96,ADC值为(0.88×10-3)mm2/s.良恶性病变间ADC值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02<0.05),以ADC值小于0.99为标准,诊断高密度腺瘤的敏感性为70.8%,特异性为84.6%.高密度腺瘤的SII及ASR与其它高密度肿瘤有明显统计学差异,嗜铬细胞瘤的SII及ASR与其它高密度肿瘤有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 CSI可有助于鉴别高密度腺瘤、嗜铬细胞瘤和恶性肿瘤;但无法鉴别嗜铬细胞瘤和恶性肿瘤.ADC值可有助于鉴别病变的良恶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肾上腺肿瘤的诊断价值,以提高认识和诊断的准确性.方法收集62例经临床随访或手术病理证实的肾上腺肿瘤患者的临床与CT资料.所有病例均行MSCT平扫和增强扫描,并行多平面重建(MPR).分析临床资料及MSCT图像.结果 肿瘤主要位于一侧(54/62),少数累及双侧(8/62);包括肾上腺腺瘤24例(其中肾上腺腺癌1例),肾上腺转移瘤22例,嗜铬细胞瘤2例,肾上腺髓样脂肪瘤5例,淋巴瘤5例,肾上腺囊肿4例;肿瘤直径在0.6~12.8 cm之间.不同性质的肿瘤,MSCT平扫时的密度均有不同,增强后各有不同的强化表现.结论 肾上腺肿瘤主要是腺瘤及转移瘤,不同种类的肿瘤有其不同的CT表现,MSCT特征结合临床能够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7.
嗜铬细胞瘤的CT诊断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嗜铬细胞瘤的CT表现,提高CT诊断的准确性。方法:搜集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7例嗜铬细胞瘤患者的资料,所有病例术前均作超声、CT检查。结果:瘤体呈较大(平均瘤径6.1cm)的类圆形肿块,瘤界清晰,平扫密度多不均匀,10例出现坏死和囊变,肿瘤实体部分多明显强化。结论:嗜铬细胞瘤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CT可清楚显示肿瘤的部位、形态、大小、瘤内成份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结合临床表现多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8.
肾上腺多层CT灌注成像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肾上腺多层CT灌注成像对于肾上腺病变鉴别诊断的应用价值和病理基础。材料和方法:回顾性研究一组肾上腺病变的多层CT灌注成像,GE ADW4.2后处理工作站计算其灌注参数,包括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表面通透性(PS),并与临床实验室资料和病理结果对照。结果:嗜铬细胞瘤BF和PS明显大于肾上腺腺瘤、肾上腺增生、结核、淋巴瘤和转移瘤。恶性嗜铬细胞瘤PS高于良性嗜铬细胞瘤。肾上腺增生、功能性腺瘤和嗜铬细胞瘤等功能性肾上腺病变的BF、BV和PS高于肾上腺淋巴瘤、结核和转移瘤等功能下降的肾上腺病变。富脂类腺瘤和乏脂类腺瘤的灌注参数无明显差异。肾上腺病变的灌注参数和微血管密度表达有关。结论:多层CT灌注成像反映了肾上腺微血管状况,灌注参数的差异可作为肾上腺病变鉴别诊断的辅助方法。PS值的差异可能有助于良恶性嗜铬细胞瘤的鉴别。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分析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CT特点,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断正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上腺节细胞瘤的CT表现。结果肿瘤位于右侧13例,左侧4例,均为单发,大小1.5~7.2cm,平均(4.2±1.9)cm,呈椭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清晰,斑点状钙化4例,囊变1例。平扫CT值28.0~43.8HU,平均(33.6±4.7)HU;增强后动脉期均无明显强化,CT值21.5~49.4HU,平均(37.3±6.8)HU;静脉期多轻度强化,CT值27.9~62.2HU,平均(45.0±9.7)HU;其中5例增强后动脉期及静脉期均无强化。术后对13例患者进行3~48个月随访(平均15月),2例复发,复发时间分别为术后9、12个月。结论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CT平扫边界清晰,密度低于周围肌肉,增强后呈轻度延迟性强化或无强化。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肾上腺肿瘤的MRI信号特征与病理类型间的关系。方法:搜集1994年9月~2004年5月经临床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肾上腺肿瘤30例,均行MRI平扫,其中23例行增强扫描。结果:功能性肾上腺肿瘤13例,其中醛固酮腺瘤5例,皮质醇腺瘤2例,嗜铬细胞瘤6例。无功能性肾上腺肿瘤19例,其中无功能腺瘤11例,神经节瘤1例,皮质腺癌2例,转移瘤3例。结论:MRI是诊断肾上腺肿瘤的较好方法,其化学位移反相位成像技术对鉴别腺瘤、嗜铬细胞瘤与恶性肿瘤具有更大优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