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外伤性脑梗塞的诊治分析(附42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林伟峰 《海南医学》2007,18(5):99-100
颅脑损伤后合并脑梗塞的发生往往加重了颅脑损伤的病情,甚至使病情恶化,从而影响患者的病程及预后.最新文献报告其发生率达1.6%[1].本文对我院2000年4月-2006年4月收治的42例颅脑损伤合并脑梗塞的病例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结合文献分析探讨外伤性脑梗塞的分类、发病机理、诊断和治疗效果。方法:总结27例经CT证实的外伤性脑梗塞的临床、治疗结果及预后。结果:死亡6例,重残2例,轻残5例,治愈14例。结论:外伤性脑梗塞的诊断主要依靠CT检查;其发生与血管损伤、受压、微循环障碍以及血液流变学异常等因素有关;梗塞多发生于基底节区,小儿和老年人发生率较高;治疗上应注意颅脑损伤与脑梗塞并重,其预后取决于梗塞的范围、部位以及原发性脑损害程度。  相似文献   

3.
外伤性脑梗塞的临床诊治(附38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外伤性脑梗塞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38例外伤后脑梗塞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CT扫描和追踪观察对本病的确有重要价值。及早发现,及早治疗,预后良好。[结论]要重视对外伤性脑梗塞的认识,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4.
外伤性脑梗塞2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外伤性脑梗塞发病原因、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对24例外伤性脑梗塞患者,根据梗塞面积决定采取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结果:出现脑梗塞的病人根据梗塞面积及颅内压情况决定采取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按GOS判断预后的标准,恢复良好6例,中残10例,重残6例,死亡2例.结论:急性颅脑损伤病人随时可能并发外伤性脑梗塞,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并有一定死亡率,主要治疗方法应该早期预防,早期发现及早期治疗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小儿颅脑损伤十分常见,但因轻微外伤造成脑血管闭塞而引起偏瘫的报道较少,本文收集了我院1996~2005年9年期间小儿轻微外伤后脑血管闭塞病例31例对其临床及CT改变进行分析,并对小儿外伤性脑梗塞的发生机理进行初步探讨,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外伤性脑梗塞的病因和治疗方法。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 48例外伤性脑梗塞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良好 2 8例 ,中残 12例 ,重残 5例 ,植物生存 2例 ,死亡 1例。结论 对本病及早作出诊断 ,进行积极有效的综合治疗是改善患者预后和提高生存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外伤性脑梗塞2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生  李文华  魏东  徐蔚 《昆明医学院学报》2010,31(2):110-112,115
目的探讨外伤性脑梗塞的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方法,以期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近5a来收治外伤性脑梗塞的临床资料.其中合并震荡伤2例、脑干损伤2例、脑挫裂伤6例、颅内血肿14例、脑疝3例;开颅手术19例,内科治疗8例.结果随访25例,随访时间3个月~5a,随访率92.6%.按GOS评定标准评定疗效:恢复良好14例,中残8例,重残2例,死亡1例.结论外伤性脑梗塞发生机制较复杂,预后差,临床上应充分运用影像学检查,早期诊断及治疗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患者外伤性脑梗塞的发病原因、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对我科近5年来收治的外伤性脑梗塞的临床资料2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合并震荡伤2例、脑干损伤1例、脑挫裂伤4例、颅内血肿11例、脑疝4例;开颅手术16例,内科治疗6例.结果出院后6个月格拉斯哥治疗结果分级法(G 0S)评分:良好8例,中残4例,重残3例,植物生存4例,死亡3例.结论外伤性脑梗塞发生机制较复杂,预后差.应提早预防、早期诊断、及时治疗,降低致残率,减少并发症,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9.
外伤性脑梗塞79例临床CT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外伤性脑梗塞因临床表现复杂,容易漏诊。近些年来,由于CT的普遍应用,外伤性脑梗塞的报告日渐增多。1986年以来,我院共收治外伤性脑梗塞79例,现作一分析,以期进一步加深对其认识。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1986年6月至1996年12月,因颅脑外伤在...  相似文献   

10.
外伤性脑梗塞是指颅脑外伤患者于CT复查时,发现脑梗塞病灶,是临床上少见的一种并发症。1992年3月至1999年10月我科共收治经CT检查确诊的外伤性脑梗塞24例,占同期收治颅脑外伤的2.57%,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17例,女7例,年龄2~71岁,平均25.6岁,其中<10岁8例,10~20岁4例,21~40岁3例,41~60岁3例,60岁以上6例。全组病例均有明确的头部外伤史。其中4例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例有糖尿病史。1.2 临床表现 本组均以颅脑外伤入院,按GCS评分≥13分5例,9~12分6例,6~8分10例,≤5分3例。本组原发性脑损伤包括脑震荡5例,脑…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CTPI)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临床诊断为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其中超急性期18例,急性期40例,所有患者均行DWI扫描,18例超急性期患者并行CTPI扫描。结果:急性期患者DWI全部显示高信号;超急性期患者17例CTPI显示异常灌注,15例DWI显示高信号。结论:CTPI和DWI可以超早期诊断急性脑梗死,为临床早期溶栓及个体化治疗提供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4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我科自1995年10月-1996年6月,经CT检查发现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SAH)43例住院病人,经临床分析显示TSAH的出血量对预后有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外伤性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假性动脉瘤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方法 结合2例报告回顾分析.结果 本病早期因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而难以诊断,迟发性鼻衄及颅神经缺失症状是本病的典型表现,脑血管造影可确诊,可采用手术和血管内介入治疗.结论 颅脑损伤后出现迟发性鼻衄及颅神经缺失症状时应考虑到本病.  相似文献   

14.
颅脑外伤并发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颅脑外伤后并发脑梗死的发生机制及防治措施。方法:总结132例住院病人的临床资料,对并发脑梗死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按格拉斯哥预后分级标准随访半年,治愈50例、中残21例、重残16例、植物生存11例、死亡34例,其中死亡者均为成年人,以中老年居多。结论:外伤性大面积脑梗死死亡率高,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提高疗效的保证,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重度颅脑损伤术后并发脑梗塞16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重度颅脑损伤术后并发脑梗塞的发病机理、临床诊断、治疗措施。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2年3月至2010年3月收治的168例重度颅脑损伤术后并发脑梗塞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于6个月后对患者进行格拉斯哥结果分级评估:Ⅰ级33例,Ⅱ级5例,Ⅲ级17例,Ⅳ级28例,Ⅴ级85例。结论重度颅脑损伤术后并发脑梗塞的诊断主要依据CT及MRI检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及脑梗塞患者蛋白C(PC)、蛋白S(PS)、抗凝血酶(AT)活性水平,分析这三种抗凝蛋白与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性及与静脉血栓患者的易栓因素。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来解放军总医院就诊的VTE及脑梗塞患者共168例,分析其年龄分布,血栓形成部位,并分别检测其PC、PS、AT活性水平;同时选择50名健康查体人员作为对照组,检测其PC、PS、AT活性水平,与病例组作对照。结果 40~50岁是静脉血栓和脑梗塞的集中高发年龄,占23.2%。下肢静脉是VTE患者最易受累部位,下肢静脉血栓在每个年龄所占比例均超过50%。VTE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三种抗凝蛋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梗塞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S、PC两项活性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T活性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TE患者组与脑梗塞患者组比较,三种抗凝蛋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T、PS、PC三种抗凝蛋白均是VTE的易感因素;PS、PC两种抗凝蛋白是脑梗塞的易感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患有颅脑外伤继发出现脑梗死的患者进行治疗的方法进行分析,并总结预防措施。方法抽取96例在我院就诊的患有颅脑外伤继发出现脑梗死的临床确诊患者病例,将其分为A、B2组,平均每组48例。A组患者采用减压手术方法进行治疗;B组患者在亚低温状态下进行手术治疗。对2组患者在手术前后的颅内压、水肿体积的变化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分析结果表明,B组患者颅内压、水肿体积的减小程度明显高于A组患者,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2组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均没有出现比较严重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现象,没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亚低温状态下采用减压手术的方法对患有颅脑外伤继发出现脑梗死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十分明显,可以使患者的相关生理指标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显著改善,手术过程中患者不会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现象,安全性比较高,可以做为今后临床对该类患者进行治疗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犬的颅脑外伤模型,运用微透析技术研究脑创伤后局部脑代谢的变化.方法取家犬9只,随机分为轻度创伤组(n=3),重度创伤组(n=3)和对照组(n=3).以自由落体硬膜外撞击方法制作轻度和重度脑损伤模型,应用微透析技术动态收集脑损伤局部的脑组织细胞外液(extracellular fluid,ECF),检测颅脑创伤状态下葡萄糖(Glucose,Glu)、乳酸(Lactic Acid,Lac)、甘油(Glycerol,Gly)含量及其动态变化.结果犬脑损伤后Glu含量降低,伤后5.5 h,6 h变化最显著(P〈0.01),之后缓慢上升;Lac含量在伤后出现与Glu相反的变化,伤后5.5 h上升至最高值(P〈0.05);重度组尤为甚.Gly在伤后6 h缓慢上升,但其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微透析技术监测脑损伤后ECF中Glu和Lac含量的变化,可以作为判断伤情和预后的重要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43例老年脑出血和34例非老年脑出血的临床对比分析,发现老年脑出血占全部原发性脑出血55.8%,发病高峰年龄为60—69岁,其主要病因仍为高血压动脉硬化,出血好发部位除壳核外,脑叶、丘脑比例增高。临床上症状不典型者多见,易出现呼吸道感染等并发症,治愈好转率低,误漏诊率高。认为一旦发现可疑病例,尽早行头颅CT扫描明确诊断,及时治疗。同时,建议加强对高血压等病因的防治,降低发病率。  相似文献   

20.
宋明浩  李志祥  马文斌 《实用全科医学》2011,(8):1278-1278,1290
目的通过对脑外伤后出现抑郁的临床因素进行分析,从而提示临床医生对于脑外伤患者的心理康复给予足够的重视,使患者从身心上得到完全治愈。方法对2005年1月-2009年12月所有急性颅脑损伤治疗后出院的患者进行电话随访。将接听电话并自愿接受Beck-13抑郁自评问卷调查的患者资料,结合患者住院病例资料进行分析,总结二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脑外伤后出现抑郁不仅与患者的年龄、有无手术,而且与脑损伤的轻重、有无残疾以及能否继续工作有关(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脑外伤后出现抑郁不仅关系到患者的恢复及预后,还能影响患者及家人的生活质量,所以,患者的心理康复应贯彻到患者的整个临床治疗及康复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