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间充质干细胞最早发现于骨髓中,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具有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相似的生物学特性和分化潜能,并且具有很多优势,有望成为组织工程和基因治疗的新型靶细胞,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生物学特性及其应用等进展,并对其研究前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前的预处理对HSCT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原代MSCs克隆培养集落形成单位(CFU-F),对比检测14例正常人和12例恶性肿瘤(恶性淋巴瘤9例、乳腺癌2例、小细胞肺癌1例)HSCT前后骨髓中的MSCs数量;传代培养测定细胞生长曲线,计算细胞倍增时间;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增殖周期和CD45、CD34、CD44表达。结果:骨髓CFU-F正常人为(29.7±14.1)/1×106MNCs;移植前为(29.3±16.2)/1×106MNCs,移植后为(8.4±3.7)/1×106MNCs,移植前与正常人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移植后明显少于正常人和移植前(P<0.01)。MSCs免疫表型为CD34-、CD45-、CD44+;指数增长期MSCs平均倍增时间均约为30h;细胞周期分析显示,正常人、移植前后MSCs的S+G2+M期细胞比例分别为18.2%、17.9%和18.7%,三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HSCT前预处理对骨髓MSCs有损伤作用,其机理可能是使MSCs细胞数量减少,但不影响其细胞增殖特性。  相似文献   

3.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的疾病谱比造血干细胞更广。迄今为止,国外已有十多个间充质干细胞产品被批准临床应用,国内也有数个产品被批准临床试验研究。间充质干细胞通过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发挥治疗作用。直接方式包括归巢、促进外源干细胞植入患处,以及定向分化与多向分化等;间接方式包括双向调节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抗氧化应激、抗纤维化、抗凋亡、造血支持作用及参与或促进血管再生、激活内源干细胞增殖分化及患病组织器官已分化的正常细胞去分化,以及抗衰老、抗瘢痕等。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的作用机制十分复杂,迄今仍没有完全弄清,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研究间充质干细胞的移植治疗作用机制,对于间充质干细胞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及对比分析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和脐血间充质干细胞(umbilical cord blood mesenchymal stem cells,UCBMSCs)移植治疗小儿脑瘫(cerebral palsy,CP)的临床疗效。方法 CP患儿60例,随机分入BMSCs移植组和UCBMSCs移植组,并接受术后6个月的随访,观察对比两组患儿术前与术后高级智能和肢体运动功能的变化。结果两组高级智能均有改善(包括:智力、语言、性情),高级智能功能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5%vs 6.7%,P〉0.05)。术后6个月运动功能两组较术前均有改善,BMSCs移植组在竖头(14.3%vs 2.7%)、身体居中性(7.7%vs 2.7%)、翻身(6.7%vs 0)、双上肢抓握等改善率均显著高于UCBMSCs移植组(P〈0.01)。结论 UCBMSCs和BM-SCs移植对高级智能功能均有改善;而BMSCs移植对CP患者活动功能改善显著优于UCBMSCs移植。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成鼠脊髓损伤的可行性。方法:选取成年雌性SD大鼠32只,2只用以提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其余大鼠随机分为细胞移植组、PBS缓冲液组及空白对照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传代培养后Hoechst33342标记,损伤1周后采取局部注射移植于大鼠脊髓损伤区,移植6周后用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的存活与分化。移植后1~6周对各组动物进行Basso-Beattie-Bresnahan(BBB)评分。结果:细胞移植组BBB评分提高显著,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免疫荧光显示,移植细胞在体内大量存活,多数细胞神经元特异性标记物NSE、NF-200表达呈阳性,少数细胞GFAP表达呈阳性。结论:局部移植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转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并有助于大鼠脊髓损伤后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6.
多年来 ,人们对骨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造血干细胞上 ,并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但现在人们逐渐认识到骨髓除了有造血干细胞以外 ,还存在一类来源于中胚层的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 (mesenchymalcells) ,它具有能够分化形成至少 7种组织细胞如成骨细胞、成软骨细胞、成脂细胞、成肌细胞、骨髓基质细胞等组织细胞的潜能 ,所以又被称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esenchymalstemcellsMSC) [1 ] 。如同多能造血干细胞的存在赋予骨髓组织强大的造血功能以维持血液系统的新陈代谢一样 ,多潜能的MSC存在为骨、软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通过耳缘静脉和骨折局部注射,将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到新西兰兔骨折模型中的移植效果差异,为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建立新西兰兔胫骨横断骨折模型,随机分为经骨折局部移植组(A组)和耳缘静脉移植组(B组)。在骨折模型建立后第3天,A组注射浓度为1×10~7个/ml、经BrdU标记的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悬液1 ml;B组注射等量经Brd U标记的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悬液。细胞移植后24、48、72 h观察兔大体情况、取骨折断端组织行免疫荧光显微镜观察、HE染色光镜观察。结果细胞移植后A、B两组大体情况观察无明显差异;A、B两组免疫荧光显微镜均可见Brd U标记的阳性细胞,但A组阳性细胞计数明显多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HE染色光镜观察,A组炎细胞计数明显多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经耳缘静脉和骨折局部移植均是安全可行的,但经骨折局部注射移植更适合应用于骨折模型而有利于骨创伤修复。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MSCs)心肌内移植对兔心肌梗死后心功能及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结扎兔左前降支(LAD)制作急性心肌梗死(AMI)模型,同时将4,6-联脒-2-苯基吲哚(DAPI)标记的ADMSCs注射到梗死区,造模前及移植后4周超声心动图检测心功能,测量左室体重指数,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凋亡细胞并计数。结果:移植组可见标记的植入细胞,心功能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左室体重指数、凋亡指数均显著小于对照组。结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心肌内移植能减少兔心梗后心肌细胞凋亡、减轻左室重构,从而改善兔心肌梗死后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静脉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tow stromal cells,BMSCs)对大鼠脊髓损伤后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对10只同种异体SD大鼠的BMSCs进行体外分离、培养、扩增、纯化后用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5-bromodeoxyuridine,BrdU)进行标记;重物打击致瘫痪造模法制成完全性截瘫的同种大鼠脊髓损伤动物模型,制模后7 d完全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22只,作为BMSCs移植组,经鼠尾静脉注射2×106/ml的BMSCs细胞悬液1 ml;B组22只,作为对照组,注射1 ml培养液;C组22只,作为空白手术对照组.注射后2,3,6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BMSCs在损伤段脊髓的存活、分布、分化并计数,观察损伤段脊髓内生长相关蛋白-43(growth associated protein-43,GAP-43)、神经丝蛋白200(neurofilament 200,NF200)和巢蛋白的表达,注射后1,2,3,4,5,6周Basso-Beattie-Bresnaban(BBB)评分评估各组后肢运动功能.结果 移植后2,3,6周BrdU阳性的BMSCs主要分布于损伤段及邻近节段脊髓内.计数发现,移植后2周BrdU阳性的BMSCs约占移植细胞数的4.9%,3周占4.4%,6周占2.9%;移植后2周,BMSCs形态大多变为圆形或椭圆形,部分阳性标记的细胞长出神经元样突起,约12.6%表达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r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AFP),约5.4%表达神经元特异性核蛋白(neuronal nuclear antigen,NeuN);移植后2,3,6周,A组GAP-43、NF200、巢蛋白的表达明显高于B、C组(P<0.05);移植后3周开始,A组的BBB评分在各观察时相点明显高于B、C组(P<0.05).结论 通过静脉注射的BMSCs能向脊髓损伤灶内迁徙、存活,表现出对损伤灶的趋化性,并向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分化,上调GAP-43、NF200和巢蛋白的表达,改善神经功能,可用于脊髓损伤的细胞移植治疗.  相似文献   

11.
自成人脂肪组织分离与培养间充质干细胞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索成人脂肪组织源性间充质干细胞(ADMSCs)的分离、体外培养,为其将来应用于临床心肌梗死的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无菌条件下获取腹部手术病人大网膜脂肪组织,胰酶消化30min,离心,在含15%胎牛血清的DMEM中,37℃、5%CO2饱和湿度下常规培养,对第2代细胞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鉴定其表面分子CD44、HLA-DR及Ⅷ因子。结果 成人脂肪组织中含有大量间充质干细胞,免疫化学染色鉴定除CD44阳性间充质干细胞外,所分离细胞同时含有部分HLA-DR阳性成纤维细胞和Ⅷ因子阳性的血管内皮细胞。结论 建立了一种自人体脂肪组织分离、培养ADMSCs经济简便的方法,为其应用于临床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2.
陈冲  闫俊灵  李梁  徐潇  丁红  汤苏阳 《武警医学》2015,26(2):170-174
 目的 研究人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human 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 hADSCs)的制备及其质量检验方法 , 为临床研究提供安全合格的干细胞。方法 取50例人吸脂术抽取的脂肪, 剪碎, 用胰酶和胶原酶消化、分离、培养, 并按照《干细胞制剂质量控制及临床前研究指导原则》对其进行细胞形态、数量、活率、无菌、支原体、人源特定病毒及猪源病毒、内毒素、免疫抑制活性、分化能力、免疫表型等检测及染色体核型。结果 50例hADSCs;细菌、内毒素检测阴性, 无内外源致病菌;干细胞免疫表型检测CD90、CD105表达阳性, 阳性率>95%, CD34 、CD45和HLA-DR表达阴性, 阳性率<2%;具有成骨、成脂分化潜能;能抑制异体淋巴细胞的增殖。间充质干细胞活性冻存前≥92%, 冻存复苏后≥82%。结论 按照本工艺及标准制备的hADSCs符合质量控制标准, 为同类干细胞制备及其检定过程标准化提供了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13.
脂肪来源干细胞的多向分化性及其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期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可以从脂肪组织获得,这类细胞被称为脂肪来源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ADSCs与骨髓来源MSC具有相似的多向分化性,并且存在容易获取、取材创伤小和细胞获得量大等优点,因此有望成为组织工程中另一种很有前景的种子细胞来源。本文介绍了ADSCs多向分化性的最新研究进展,以及在各种组织工程中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4.

Purpose

To investigate in vivo MRI tracking 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 in peripheral nerve injures using a clinically available paramagnetic contrast agent (Gd‐DTPA) and commercially available rhodamine‐incorporated transfection reagents (PEI‐FluoR).

Materials and Methods

After bone marrow MSCs were labeled with Gd‐DTPA and PEI‐FluoR complex, the labeling efficacy and longevity of Gd‐DTPA maintenance were measured and cell viability, proliferation, and apoptosis were assessed. Thirty‐six rabbits with acute sciatic nerve traction injury randomly received 1 × 106 labeled (n = 12) or unlabeled MSCs (n = 12) or vehicle alone injection. The distribution and migration of implanted cells was followed by MRI and correlated with histology. The relative signal intensity (RSL) of the grafts was measured.

Results

The labeling efficiency was 76 ± 4.7% and the labeling procedure did not in?uence cell viability, proliferation, and apoptosis. A persistent higher RSL in grafts was found in the labeled group compared with the unlabeled and vehicle groups until 10 days after transplantation (P < 0.05). The distribution and migration of labeled cells could be tracked by MRI until 10 days after transplantation. Transplanted MSCs were not found to transdifferentiate into Schwann‐like cells within 14‐day follow‐up.

Conclusion

Labeling MSCs with the dual agents may enable cellular MRI of the engraftment in the experimental peripheral nerve injury. J. Magn. Reson. Imaging 2010;32:1076–1085. © 2010 Wiley‐Liss, Inc.
  相似文献   

15.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不同分离与培养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贤华  仝青英  白晓东 《武警医学》2012,23(10):836-839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理想的分离、培养方法。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和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培养人骨髓干细胞,并将其分别置于普通培养瓶6、0Co培养瓶中培养,应用倒置显微镜和免疫组化法观察和鉴定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结果人骨髓干细胞呈均一梭形、成纤维细胞样,形成集落样生长。60Co培养瓶细胞贴壁情况明显好于普通培养瓶,且费用低;免疫组化及流式细胞术显示CD34、CD45表达为阴性,CD29、CD44表达为阳性。60Co照射处理的培养瓶结合采用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培养法获得的骨髓干细胞活性高,增殖力强,克隆形成早,传代时间短。结论全骨髓贴壁法和密度梯度离心法均可获得高纯度贴壁生长的骨髓干细胞,其中60Co照射处理的培养瓶结合采用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培养简单易行,骨髓干细胞增殖快,活性好,传代力持久。可以收获大量、高纯度的MSCs;本实验为MSCs进一步的研究与临床应用提供了实验方法及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MSC)对NOD/SCID小鼠造血重建的影响。方法以足月胎儿脐带分离的MSC和脐血单个核细胞作为供体,化疗预处理后NOD/SCID小鼠作为受体。将小鼠随机分为以下3组(每组10只):单纯化疗组,仅做化疗预处理,不输注任何细胞;单移植组,化疗后输注单纯脐血单个核细胞(1×107/只);共移植组,化疗后输注脐血单个核细胞(1×107/只)和脐带MSC(1×106/只)。移植后第3、7、14、21、28天分别计数小鼠外周血白细胞,观察其变化;移植后第6周计算小鼠的生存率,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小鼠骨髓内人CD45 细胞的表达(即植入率)。结果共移植组小鼠移植后第14、21天外周血白细胞[分别为(5.73±0.38)×109/L、(5.90±0.42)×109/L]明显高于单移植组[分别为(3.30±0.58)×109/L、(4.83±0.41)×109/L],差异有显著性(P<0.05)。移植后第6周,共移植组小鼠骨髓人CD45 细胞表达明显高于单移植组(P<0.05),而两组小鼠生存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成功地建立了异种异基因小鼠脐血移植模型,脐带MSC作为一种新来源的MSC,能够促进造血重建,提高植入率,有望应用于临床共移植治疗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人脐带和胎盘来源间充质干细胞( MSCs)的分离培养和生物学性状的差异,为MSCs的临床应用提供选择依据。方法利用组织贴壁法分离培养脐带MSCs,酶消化法分离培养胎盘MSCs。传代培养后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两种不同来源的MSCs的细胞形态,流式细胞仪检测两者表面标志物表达的差异,通过细胞周期和群体倍增时间测定比较两者生长增殖能力,体外成骨和成脂诱导比较其分化能力。结果胎盘MSCs和脐带MSCs为贴壁生长、形态均一的成纤维样或长梭形外观,两种细胞均高表达CD90、CD105,不表达CD34、CD45、HLA-DR。胎盘MSCs的群体倍增时间为40.8 h,52.12%处于G0/G1期,脐带MSCs的群体倍增时间为39.5 h,57.50%处于G0/G1期,表明两者增殖能力旺盛,且无明显差异;两者在体外均可诱导分化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结论胎盘源MSCs具有与脐带源MSCs相似的生物学特性,两者均可作为临床治疗用细胞或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18.
就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形态和表面分子特征、体外成骨定向分化的特性及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并初步探讨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间充质干细胞因具有心肌细胞分化潜能和易于获取等特点而被应用于心肌梗死后心肌组织的修复,可改善心肌梗死后的心功能.但无论是经静脉注射、冠脉注射还是心肌内注射等移植方式均面临干细胞归巢率低的问题.SDF-1/CXCR-4通路在多种干细胞的归巢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者使用了多种方法来增强该通路的功能以达到提高干细胞归巢效率的目的.本文就近年来增强SDF-1/CXCR-4通路功能的方法和该通路在间充质干细胞归巢中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