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彭利忠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1,18(3):168-168
有关钩端螺旋体脑动脉炎的临床报道不少。以往诊断主要根据临床及血清学检查和脑血管造影。随着 CT的广泛使用 ,由于头颅 CT显示为低密度梗死灶或对本病认识不足 ,容易误诊为脑血栓形成、病毒性脑炎、多发性硬化、TIA等。我院收治钩端螺旋体脑血管炎 18例 ,其中误诊为脑炎 3例、脑血栓 2例、多发性硬化 1例 ,现分析报道如下。1 资 料1.1 一般资料 男 12例 ,女 6例 ,年龄 8~ 41岁 ,平均2 4.5岁 ,农民 8例 ,农村学生 4例 ,农场医生 1例 ,城市居民2例 ,工人 3例 ,全年均有发病 ,无钩体疫苗注射史。1.2 临床表现 发病时状态 :在睡眠中… 相似文献
2.
烟雾病又称Moyamoya病或自发性基底动脉环闭塞症,是一种以双侧颈内动脉末端及大脑前、大脑中动脉起始部动脉内膜缓慢增厚,动脉管腔逐渐狭窄以致闭塞,脑底穿通动脉代偿性扩张为特征的疾病^[1]。钩端螺旋体脑动脉炎是神经系统感染钩端螺旋体后常见的严重并发症^[2],约占钩端螺旋体病并发症的87.16%。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钩端螺旋体L型脑动脉炎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方法:对患者做钩体MAT检测,钩体L型培养,头颅CT扫描,结合文献分析总结。结果:本病多发生青少年,有钩体感染史,出现脑血管病变体征,其中偏瘫型25例,双偏瘫型8例,其它类11例。血和CSF钩体MAT(+)分别是87.5%(35/40)和72%(18/25)钩体L型培养(+)59.5%(44/74)。头颅CT显示梗塞灶27例,出血灶2例。青霉素等药治疗有效。结论:本病的发生可能与钩体L型直接损伤脑血管密切相关,根据病史,体征,钩体L型培养,头颅CT扫描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青霉素、甲哨哒唑治疗可改善病情。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12例钩端螺旋体脑动脉炎患者的头颅CT表现进行了分析,其主要表现为双侧额顶区皮质及皮质下灰白质交界处多发性片状或扇形低密度梗塞灶,可有增强效应及脑萎缩现象,提示对表现为急性脑卒中的自来疫区青少年有此头颅CT表现者应高度怀疑钩端螺旋体脑动脉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以癫痫首发钩端螺旋体(钩体)脑动脉炎发病机理和防治。方法:对102例患者临床表现、实验检查,并复习文献。结果:102例中,钩体L型脑动脉炎43例,有肢体瘫痪80例,共济失调7例;血清钩体MAT阳性72例,CSF钩体MAT阳性17例;体液培养:原形钩体31例,L型钩体45例;EEG异常94例;颅CT:示颅内单发或多发低密度灶44例;颅MRA:3例中有2例颅底异常血管网征,1例颅内动脉粗细不均,1侧大脑中动脉不显影。结论:钩体脑动脉炎的发生可能为钩体或钩体L型直接损伤神经组织或供血血管,甲硝哒唑疗效显著,并可减少钩体病后发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以癫痫首发钩端螺旋体(钩体)脑动脉炎发病机理和防治。方法:对102例患者临床表现、实验检查,并复习文献。结果:102例,钩体L型脑动脉炎43例,有肢体瘫痪80例,共济失调7例;血清钩体MAT阳性72例,CSF钩体MAT阳性17例;体液培养;原形钩体31例,L型钩体45例;EEG异常94例;颅CT:示颅内单发或多发低密度灶44例;颅MRA:3例中有2例颅底异常血管网征,1例颅内动脉粗细不均 相似文献
7.
散发性钩端螺旋体脑动脉炎性脑梗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98例年轻脑梗塞患者行头颅CT及血清凝溶试验或钩体抗体检测,其中13例确诊为散发性钩端螺旋体脑动脉炎性脑梗塞(占13.26%),并对其临床表现,头颅CT,流行病学特点进行分析,提示当年轻人突然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并符合脑血管解剖定位时,无论是否来自疫情流行区,均应尽早行血清凝溶试验,以免漏诊。 相似文献
8.
钩端螺旋体病神经系统后发损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钩端螺旋体病神经系统后发损害的临床特征、病因、发病机理。方法对来自钩体病疫区并经血清钩体显凝试验证实的109例钩体病神经后发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钩体病神经系统后发损害多见于儿童和青壮年,主要由钩体波摩拿型和黄疸出血型感染引起,在109例中有95例为钩体性脑动脉炎,10例为钩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3例为钩体性脊髓炎,1例为钩体性脑膜脑炎伴周围动脉炎。采用青霉素、甲硝哒唑、激素等治疗有较好的疗效。结论对来自钩体病疫区儿童和青壮年出现脑血管、周围神经和脊髓损害症状应重视钩体病神经系统后发损害的诊断。 相似文献
9.
钩体性脑动脉炎治疗前后临床与TCD对照研究(附7例报告)姜亚平,高琼我们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观察7例钩体性脑动脉炎患者治疗前后颅内动脉血流速度变化,现报道如下。资料方法临床资料男6例,女1例。发病年龄6~8岁,病程半月~2年,全部患者来自湖...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道1例由钩端螺旋体L型直接引起的脑炎,病理解剖见双侧额叶有软化灶,软化灶内有炎症反应,银染色见到钩端螺旋体L型。对钩体L型的起源及本病的治疗做了扼要讨论。 相似文献
11.
对11例头颅计算机断层(CT)影像学表现为脑梗死,磁共振血管显影(MRA)影像学表现为血管闭塞的儿童和青壮年.经钩体凝溶试验(MAT)证实为钩体引起者的临床、CT、MRA的回顾性分析,并重温了其发病机理,病理变化,探讨CT、MRA与临床的关系,提出了对这类患者要注重构体血清学的检查,以免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12.
钩端螺旋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6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69例钩端螺旋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患者,并对其病因、发病机理、诊断和治疗进行了探讨。认为虽然本病的临床体征与格林-巴利综合征(GBS)相似,但病理证实绝非GBS。治疗主要选用青霉素、甲硝哒唑、激素等,治愈率达76.8%。 相似文献
13.
有关钩脑的CT所见,国内专题报道较少,本文收集钩脑10例,进行了CT检查8例,就其临床与CT特征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4.
患者 女 ,35岁 ,已婚。因失眠、兴奋话多、行为紊乱 13天于 2 0 0 3年 2月 17日入院。 13天前因孩子生病而从事迷信活动后 ,出现乱语、兴奋、话多、睡眠减少、好发脾气、冲动。既往健康 ,无精神疾病家族史。精神检查 :意识清 ,对答切题 ,思维联想增快 ,话多且不易被打断 ,无幻觉 ,有片断被害观念和附体体验 ,表情丰富多变并具感染力 ;注意易转移 ,意志活动增强 ;行为动作增多 ,兴奋 ;定向力完整 ,自知力丧失。体格检查 (包括神经系统 )无异常。实验室血常规、生化、脑电图等检查均正常。诊断为无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症 ,予碳酸锂 1 2 5g/d、… 相似文献
15.
检测40例临床确诊为脑梗塞的钩端螺旋体脑动脉炎(钩脑)病人和40例配对对照的健康人。发现钩脑组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解聚型图形出现率低于对照组(P<0.05)、双相曲线型图形出现率和循环血小板计数二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小板最大聚集率的增高与钩脑的性别、年令、瘫痪程度和病程无关(P>0.05)。结果提示钩脑病人的血小板聚集功能慢性持续性亢进。推测此改变是其对脑动脉广泛性病损的反应,但它又可进一步加重动脉病损,是发生脑梗塞的重要因素,是钩脑发病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6.
钩端螺旋体脑动脉炎的脑血管造影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76,(4)
钩端螺旋体脑动脉炎(下称钩体脑动脉炎)的脑血管造影改变,国内外文献中均未见专题报导。1958年以来我省农村陆续发生此病,严重地影响贫下中农的健康。本文就1958~1975年8月门诊和住院的616例病人中80例 相似文献
17.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76,(4)
钩端螺旋体脑动脉炎国内外文献报导不多,有关治疗和预后目前尚无专题资料。自1958年以来,我们先后诊治住院和门诊病人616例,现将其中563例的治疗和311例的随访结果分析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18.
误诊为散发性脑炎的钩端螺旋体脑动脉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明山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84,(5)
本文报告22例曾诊断为散发性脑炎(以下简称散脑)的病人,以后经流行病学调查,神经系统检查,钩端螺旋体免疫学检查和部分病人的脑血管造影证实为钩端螺旋体脑动脉炎(以下简称钩体脑动脉炎)。根据我们的体会,提出这两病鉴别诊断的意见。 相似文献
19.
钩端螺旋体脑动脉炎的脑电图改变尚未见专题报道,现将我们观察的21例分析如下。临床资料一般资料本组21例中,男12人,女9人。年龄最小5岁,最大30岁,绝大多数为15岁以下(20例)。16例新发病人,病程5~48天,5例随访患者为2~6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