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3.0TMR全肝动脉期多时相增强扫描技术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全肝动脉期多时相三维动态增强MR扫描对肝脏动、门脉系统的显示情况及其在肝脏早期强化小病灶诊断中的初步应用。方法10例有肝脏动脉期强化小病灶(直径3cm以下)的患者纳入本次研究,使用3.0T磁共振扫描仪,动脉期多时相(4期)扫描作为全肝多期三维动态增强扫描的一部分,于一次屏气下完成。绘制主动脉、门静脉及肝实性病灶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并采用三维最大强度投影(MIP)重建肝动脉及门静脉,记录肝动脉的显示情况并分析病灶的强化特点。结果10例患者均获得了可用于诊断的高质量图像,共发现22个动脉期强化的小病灶。采用MIP重建,4例清晰显示肝固有动脉的3级分支,4例显示4级分支,2例显示5级分支,并能显示伴行的门静脉及早期强化的小病灶。不同类型的病灶强化特点不同。结论全肝动脉期多时相三维动态增强MR扫描可同时进行肝实质动态增强MRI和MR肝血管成像,能清晰显示肝脏早期强化小病灶的动态强化过程及其与周围血管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3.0T MR一站式检查:一次完成肝脏肿瘤动态增强和MRA成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3.0T MR一站式成像一次检查完成肿瘤定性诊断和肝动脉、门静脉和肝静脉成像,为临床诊断和术前评价肝癌可切除性提供帮助。资料与方法:应用GE Signa Excite 3.0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对10例正常者和31例临床疑似肝肿瘤患者行多时相三维动态增强MRI扫描,采用三维快速扰相梯度回波(3D FSPGR)序列、利用阵列空间敏感编码技术(ASSET)、零填空技术(ZIP)进行多期扫描成像(肝动脉期、门静脉期、肝静脉期、延迟期)。将动脉期、门静脉期、肝静脉期和延迟期原始图像在ADW 4.2工作站作最大强度(MIP)重建,重组肝动脉、门静脉和肝静脉。测量病灶信号强度,绘出时间-信号曲线,分析病灶的强化特点。结果:10例正常对照组清晰显示肝总动脉、肝固有动脉、肝左、肝右动脉及分支4级以上,清晰显示门静脉主干及分支4~6级以上。23例肝癌和8例血管瘤患者在多时相三维动态增强扫描后能明确诊断,并清晰显示肝癌患者肝动脉受侵所导致的增粗、变形、不规则及门脉癌栓、静脉增粗、迂曲及侧支血管等。结论:采用3D FSPGR序列进行肝脏多时相三维动态增强扫描,在完成肝肿瘤诊断同时,清晰的显示肝内血管结构,对临床诊断和手术决策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MR三维容积多期增强显示病灶供血动脉和早期引流静脉及中心血管对乏脂型肝EAML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经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肝EAML患者资料及MRI影像特点,重点观察MR三维容积多期增强检查显示的病灶供血动脉、引流静脉及中心血管。结果:22例肝EAML中,17例病灶同时见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2例仅见供血动脉,1例仅见引流静脉,2例未见供血动脉或引流静脉。供血动脉发自肝动脉分支9例、门脉分支7例、肝动脉及门脉分支3例,引流静脉多于动脉期提早显影,汇入下腔静脉9例、肝静脉9例;10例于动脉期见病灶内部及周边的扭曲血管,8例见假包膜征;15例不含脂肪,7例含少量脂肪,6例病灶合并出血、坏死。4例行肝细胞特异性造影剂增强检查的病灶在肝胆期均呈低信号。结论:MR三维容积多期增强检查益于显示肝EAML病灶的供血动脉、引流静脉及中心血管,对乏脂型肝EAML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将自行研发的USPIO用于动物行3DCE-MRA,并与Gd-DTPA增强MRA比较,评估USPIO增强MRA成像质量,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实验证据。方法14只健康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USPIO和Gd-DTPA行3D-CEMRA扫描,1周后,待对比剂完全排泄,两组交换行相应对比剂增强扫描。所有扫描在1.5T磁共振扫描仪上完成,采用Cardiac线圈,行3DSPGR序列冠位扫描。使用高压注射器由耳缘静脉注入对比剂。给药前扫描1次观察扫描范围(蒙片),打药同时开始行扫描,共连续扫描9个时相,再分别于5、10、15、20、25、30min重复扫描1次。USPIO使用剂量为0。1mmol/kg体重,Gd-DTPA为0.5mmol/kg体重。结果所有动物均能顺利完成扫描,图像质量显示清楚,通常在第2个时相可得到较好动脉期时相。USPIO和Gd-DTPA均可得到明显的血管增强效果。SI主动脉(t),曲线显示USPIO在血管内信号强度达峰时间与Gd-DTPA相似,但持续时间比后者长,峰值信号强度弱于后者(P〈0.05)。SNR(t)和CNRm曲线显示,USPIO与Gd-DTPA有交叉,但峰值相近,在后期(10min)USPIO明显高于Gd-DTPA(P〈0.05)。两种对比剂对主动脉及其一级分支显示率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USPIO增强较晚时期,实验动物的静脉及门脉显示较Gd-DTPA增强同时期更加清楚。结论USPIO在安全性,采集时间窗以及可同时动静脉,门脉显影上优于Gd-DT-PA,更适于用作CE-MRA。自制USPIO作为血管对比增强剂具有良好的显像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明确肿瘤性肝灌注异常(HPD)在肝细胞癌患者中的发生率、影像学形态特征以及与动-门脉瘘、门脉癌栓之间的关系,探讨其可能发生机制。方法对780例肝细胞癌患者中出现肿瘤性肝灌注异常50例的临床资料、双期CT表现、动态MR增强及肝动脉造影进行回顾性分析,肿瘤性灌注异常的影像诊断标准为:CT、MR增强动脉期表现为病灶周围肝实质楔形或不规则形一过性强化,门静脉期恢复正常,肝动脉造影表现为动脉期病灶周围肝实质一过性染色,门静脉期恢复正常。结果780例肝细胞癌中出现肿瘤性灌注异常50例(6.4%),伴发门脉癌栓者HPD的发生率较不伴发门脉癌栓者高(P<0.01);伴发动-门脉瘘者较不伴者高(P<0.01)。结论肿瘤性灌注异常现象的出现与伴发肝癌动-门脉瘘、门脉癌栓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肝癌超声造影时间窗及影响因素。方法:经左肘静脉注造影剂SonoV ue 2.4 mL后,分别以肝动脉、门脉主干或二、三级分支显影作为动脉相、门脉相的开始,肝实质回声增强达峰值视为实质相的开始。结果:肝癌超声造影开始强化时间8~26 s,平均(13.57±4.21)s,开始消退时间20~80 s,平均(35.52±13.91)s,持续强化时间10~66s,平均(21.97±12.62)s。各时相出现的早晚及持续时间的长短,主要与肿瘤主供血管的性质及流入血管间或流入血管与流出血管间有无短路有关。以动脉供血为主的肝癌,动脉相快速强化,门脉相消退,该表现见于大多数肝癌。以门静脉供血为主者,动脉相、门脉相均强化,至实质相方消退,该现象见于肝癌。动-门瘘时可使动脉相缩短,门脉相提前显影。结论:以相关血管显影作为时相的起始及时段,较能全面反映肿瘤特征,有助于定性诊断。主供血管的性质将影响时相的起始及长短。  相似文献   

7.
肝局灶性病变超声造影诊断指标初探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探讨适宜中国肝局灶性病变的超声造影诊断指标。方法 以注射造影剂后肝动脉开始显影作为动脉相的起始时间,以门静脉开始显影作为门脉相起始时间,以肝实质增强达峰值为实质相起始时间;分析682例肝局灶性病变超声造影肝动脉、门静脉的始增时间及肝实质的增强峰值时间、肝内病灶的开始减退时间,分析增强模式。结果 肝硬化与非肝硬化组肝动脉、门静脉及肝实质始增时间有显著差异,肝内良恶性病灶增强退出时间有显著差异。85%的原发性肝癌及99%肝转移癌在注射造影剂后180s内退出,故以180s作为延迟相起始时间及与实质相的划分点,由此将超声造影分为四个时相。结论 由于肝背景不同造成血流动力学差异,病灶增强时相以自身背景对比更为适宜;根据新的时相定义及病灶增强退出特征,总结出中国人肝癌及其他肝局灶性病变的超声造影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Fluoro Trigger技术在肝脏磁共振血管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52例行肝脏磁共振血管成像患者及20例对照组患者,利用自动透视触发技术进行肝脏血管成像,对比剂到达降主动脉起始段时启动3D扫描,扫描时相包括肝动脉期、门静脉期及腔静脉期,分离各组图像并与蒙片剪影,再进行最大信号强度投影(MIP)法及多平面重建(MPR)图像重组,并评价各期图像质量。结果采用此方法,肝动脉期及门静脉期图像质量满意;对比剂到达降主动脉起始段时间与对比剂流速、总量之间呈线性相关;对比剂总量和流速与肝血管信号强度呈正相关。结论Fluoro Trigger技术可准确把握对比剂到达靶血管时间,结合最佳的对比剂总量和注射速度,能够明显提高肝脏磁共振血管成像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应用超声造影评价肝硬化门脉高压的可行性,寻求无创评价门脉高压的新方法。方法 17例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病例组)、10例健康人(正常对照组)接受超声造影检查,应用QLAB分析软件,将肝实质作为感兴趣区绘制时间-强度曲线,计算肝动脉灌注时间Ta,肝实质灌注达峰时间Tpeak,门静脉灌注时间Tp(Tp=Tpeak-Ta),肝动脉灌注强度Ia,肝实质峰值强度Ipeak,门静脉灌注强度Ip(Ip=Ipeak-Ia),肝动脉-峰值强度比Ia/Ipeak,肝动脉-门静脉灌注强度比Ia/Ip。比较两组间各指标有无差异,并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结果病例组的Tpeak、Tp较正常对照组缩短(P0.01),Ia/Ipeak、Ia/Ip病例组大于正常对照组(P0.01,P0.05)。Tpeak、Tp、Ia/Ipeak、Ia/Ip诊断肝硬化门脉高压的敏感度分别为76.5%、82.4%、76.5%、76.5%,特异度均为90.0%。结论超声造影可用于无创评价肝硬化门脉高压,效果优于CT、MR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腹部增强CT动脉期最佳强化时间的扫描时机。方法选取400例行腹部增强CT扫描的受检者,分为A、B两组,每组各200例,均使用对比剂追踪技术,选择降主动脉肝门水平自动监测,Ct值达到100 HU,A组直接触发扫描,B组触发延时20 s开始扫描。两组受检者实质期扫描均于动脉期扫描结束后延时30 s扫描。分别测量两组动脉期和肝实质期门脉分支层面肝实质、腹主动脉和门静脉主干Ct值,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受检者的图像质量均可满足诊断要求。A组,动脉期肝实质Ct值为64.08±6.55,门脉主干、腹主动脉明显强化,肝实质少量强化。B组,动脉期肝实质Ct值为88.93±8.99,肝动脉、腹主动脉的明显强化,肝实质强化明显。两组受检者的动脉期肝实质测量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受检者动脉期、实质期的门静脉主干、腹主动脉的Ct值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部增强CT扫描中,利用对比剂追踪技术,监测阈值达到100 HU后,延时20 s进行扫描,可获得满意的更利于影像诊断的实质脏器动脉期强化图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三维容积多期增强MR对诊断乏脂型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EAML)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2例经病理证实的HEAML,重点观察三维容积多期增强MRI所示病灶供血动脉、引流静脉及中心血管。结果 22处HEAML病灶中,17处MRI同时显示病灶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2处仅见供血动脉,1处仅见引流静脉,2例未见供血动脉或引流静脉。9处病灶血供来自肝动脉分支,7处来自门静脉属支,3处同时存在肝动脉及门静脉血供。引流静脉多于动脉期提早显影,汇入下腔静脉及肝静脉各9处;10处动脉期见病灶内部及周边扭曲血管,8处见假包膜征;15处病灶不含脂肪,7处含少量脂肪,6处病灶合并出血、坏死。4例接受肝细胞特异性对比剂增强检查,病灶在肝胆期均呈低信号。结论 三维容积多期增强MR可显示HEAML病灶供血动脉、引流静脉及中心血管,对乏脂型肝EAML有较高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肝脏三维容积超快速多期动态增强扫描(3D CE LAVA)对肝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对76例经病理证实的肝脏肿瘤患者行三维容积超快速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和2D GRE T1WI增强扫描,并采用最大强度投影(MIP)和MPR方式进行图像重建,统计病变显示率及其强化程度。结果:全肝动脉期多时相三维动态增强MR扫描及其图像重建,可同时显示肝脏肿瘤的动态强化过程和肝血管形态,对肝脏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依据。结论:MRI 3D LAVA多期动态增强扫描无论在病灶的显示及定性诊断方面,还是在病灶血管及肝血管解剖的显示上均较2D GRE T1WI增强扫描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多层螺旋CT肝血管成像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肝脏多期血管成像方法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对70例肝脏多期增强扫描患者,行肝动脉期、门静脉期双期血管成像,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技术(VRT)、表面遮盖显示(SSD)重建技术,分析三种重建方法对肝动脉、门静脉系统以及肝肿瘤血管性病变(HTVPC)显示情况。结果肝动脉期CT血管造影术(CTA)对二级肝动脉、三级分支以下肝动脉、肿瘤供血动脉及肿瘤血管的显示率分别约90%、69%、90%、69%。MIP与VRT对二级肝动脉分支及肿瘤供血动脉显示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三级以下肝动脉分支及肿瘤血管的显示有显著性差异(P<0.05),以MIP显示率为高。门静脉期CTA可显示正常肝内门静脉5~6级分支。肝癌肝动脉-门静脉瘘发生率约13.9%,门静脉癌栓发生率约58%,以MIP显示最佳。结论16层螺旋CT肝血管成像是了解肝动脉、门静脉系统状况及肝肿瘤血管性病变的无创性血管成像技术,以MIP及VRT价值较大,可为外科手术及介入术前提供重要信息及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16排螺旋CT对肝动脉、门静脉血管三维成像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于肝动脉和肝门静脉血管成像的应用价值,比较3种三维重建方法的特点。方法100例肝癌患者,行16排螺旋CT肝双期增强扫描后,分别用SSD、VRT及MIP3种方法作三维重建,比较3种三维图像对肝动脉和肝门静脉血管成像的应用价值。结果SSD、MIP及VRT均可清楚显示肝动脉及门静脉4级以上分支,对于5级以下分支,MIP和VRT明显优于SSD;对于血管立体结构的显示,SSD和VRT无显著差异,而两者优于MIP。结论3种肝双期血管三维成像技术(SSD、MIP及VRT)各具优势,是快捷、有效而无创伤的显示肝脏动、静脉及与周围组织关系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三维钆剂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在大血管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0例大血管病变行三维钆剂增强磁共振造影,先经肘正中静脉快速推入钆喷酸葡胺注射液2-3mmol/kg,注射速度2ml/秒,注药后连续采集2-3组数据,源像用MIP技术进行三维重建,并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价。结果 本组资料中,夹层动脉瘤4例,主动脉瘤5例,假性动脉瘤2例,动脉硬化4例,大动脉炎2例,肾动脉狭窄3例,与IADSA结果对照,诊断符合率100%;图像质量;优秀15例,良好4例,差1例,优良率为95%。结论 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能准确显示大血管病变,是评价大血管病变的有效,无创性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肝脏局灶性嗜酸性粒细胞浸润(FEI)与转移瘤(HMs)的CT影像特征。 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临床诊断为肝脏FEI及30例肝脏HMs患者的临床及CT影像资料,比较两组病灶数目、大小、分布、形态、密度、三期强化特点及特征表现,采用秩和检验或t检验分析两者差异。 结果 共发现136个病灶,其中FEI 84个、HMs 52个,所有病灶边界均不清晰。肝脏FEI平扫表现为稍低或等密度,低密度占77.4%,直径5~59 mm,85.7%病灶分布于肝包膜下或门静脉周围肝实质,89.3%病灶形态为楔形和不规则形;三期增强扫描,呈均质渐进性强化,绝大部分病灶门静脉期显示最清晰,可见“门脉穿行征”、平衡期“病灶缩小征”。肝脏HMs病灶绝大部分平扫表现为低密度,约占90.4%,直径8~65 mm,67.3%病灶分布于肝脏包膜下,部分分布于深部肝实质,96.2%病灶形态为圆形或类圆形;增强扫描,82.7%病灶表现为不均质强化,边缘环形强化是其特征,其中61.5%病灶可以呈“牛眼征”,其余病灶呈均质强化。 结论 肝脏FEI可出现“渐进性强化”、“门静脉穿行征”、平衡期“病灶缩小征”等特征;肝脏HMs多有明确原发病灶病史,边缘环形强化,特别是“牛眼征”。这些特征对鉴别肝脏FEI与HMs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Budd-Chiari综合征(BCS)磁共振多期动态增强扫描的影像学征象,评价磁共振三维动态增强血管成像(3D DCE MRA)对BCS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33例BCS患者进行了磁共振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对其相关血管分别以最大强度投影法(MIP)和多平面重建法(MPR)进行3D DCE MRA。以手术或DSA结果作对照,评价磁共振多期动态增强扫描与血管重建对判断BCS血管梗阻部位、程度以及肝内外侧支循环建立的价值。结果:磁共振多期动态增强扫描显示:下腔静脉狭窄21例,下腔静脉闭塞12例。肝静脉狭窄或闭塞15例,副肝静脉增粗10例,肝内或肝外侧支循环形成23例。MIP血管重建可显示血管和侧支循环总体情况,而MPR血管重建可多角度直接显示血管。肝实质异常包括:肝脏各叶比例失调、尾状叶增大11例,肝实质信号不均匀并斑片状强化25例,显示良性结节7例。结论:磁共振多期动态增强扫描能够准确地反映BCS肝脏血流动力学变化,结合3D DCE MRA,能够更直观、准确地显示血管梗阻平面及肝内、外侧支循环,是一种有效的术前全面评价BCS的无创性检查技术。  相似文献   

18.
CT 和MR三维血管成像技术对于TIPSS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CT血管造影及MR血管造影对门脉高压患者TIPSS治疗的价值。方法 TIPSS术前10例患者进行了三维MR血管造影,2例用MR团注技术测量门脉血流速度。60例进行了三维CT血管造影。所有病例经临床和DSA证实为肝硬化门脉高压,其中,68例行TIPSS治疗。MR血管造影使用西门子1.5T MR机,CT血管造影使用GE High Speed CT/i扫描机。结果 MR血管造影:10例患者均可见门静脉主干及其肝内分支扩张,但其中2例有布加综合征的表现。3例患者可见侧支循环及静脉曲张,表现为胃左静脉丛和左肾静脉曲张、脾肾分流。应用MR“团块追踪”技术测量了2例门脉主干的血流速度,分别为11.8cm/s和10.6cm/s。CT血管造影:准确地显示了60例患者的肝动静脉解剖、门脉主干扩张及其小血管分支,以及19例侧支循环及曲张血管。结论 CT血管造影和MR血管造影是一种无创性的检查方法,可充分显示肝静脉和门静脉解剖及变异,为TIPSS术前提供了重要信息。CT血管造影的空间分辨率优于MR血管造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