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逐层显露枕下远外侧入路肌层、骨质结构、神经、血管,为临床医师开展该手术提供帮助。方法 在5例尸头标本模拟枕下远外侧入路由浅入深逐层进行解剖学研究。结果 枕下远外侧入路由浅入深暴露的肌层分别是胸锁乳突肌、斜方肌、头夹肌、颈夹肌、头最长肌、头半棘肌、头后小直肌、上斜肌、头后大直肌、下斜肌,后三者围成的枕下三角通常是暴露椎动脉颅外末端的重要标志;枕下远外侧入路可暴露横窦下方、乙状窦内侧、脑干外侧、枢椎上方的广泛血管神经。结论 枕下远外侧入路路径复杂,是切除颅颈交界区肿瘤的一种有效入路,熟悉该入路经过的解剖结构有助于安全暴露颅颈交界区域。 相似文献
2.
枕下远外侧入路模拟手术显微解剖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枕下远外侧入路切除枕骨大孔前方及外侧方肿瘤的方法。方法:收集颅脑肿瘤外科死亡标本15具,经福尔马林固定处理后,对其中未经手术治疗的13例行枕下远外侧入路枕骨大孔前方及外侧方肿瘤切除的模拟手术,另2例生前已行颅内手术者开颅观察。结果:本组13具模拟手术标本中,切除位于枕骨大孔前方的肿瘤6例、下斜坡3例、外侧区4例。结论:经该入路切除枕骨大孔前方及外侧方肿瘤,可扩大手术视野,更彻底地切除肿瘤组织,并能减少对脑干和重要血管、神经的牵拉与损伤,增加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远外侧入路的解剖标志和解剖参数,为术中保护重要结构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采用远外侧入路解剖成人头颅标本10具,在显微镜下对该入路涉及的肌肉、骨性结构、血管、神经进行解剖学观察和测量。结果前星点到星点的距离:左侧(21.68±1.88)mm,右侧(22.34±2.62)mm;前星点至乳突尖的距离:左侧(38.56±3.48)mm,右侧(39.14±2.24)mm;星点至颧弓根的距离:左侧(55.72±3.64)mm,右侧(56.16±2.72)mm。结论枕下三角和第2颈神经是寻找椎动脉的重要标志,前星点、星点、乳突尖和颧弓根可作为远外侧入路的骨性标志。 相似文献
4.
目的 为极外侧经髁入路的临床应用提供翔实的显微解剖学资料和参数,以利于术中重要血管、神经结构的识别和保护。方法 在10例干性颅骨标本上,对本入路相关的骨性结构进行观察、测量和拍照。模拟极外侧经髁入路,对10例尸头标本进行显微解剖,并对入路相关的重要解剖结构进行观察、测量和拍照,尤其关注枕下段椎动脉的识别和保护及枕髁的安全磨除。结果 本入路涉及众多的肌肉、血管、神经结构,它们的关系复杂;枕下段椎动脉行程曲折。结论 观察和测量的结果有助于术中重要血管、神经结构的识别和保护。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导航联合内镜辅助远外侧入路的可行性及对颅颈交界区腹侧解剖学特点的观察。 方法 对6例(12侧)尸头标本模拟远外侧入路,分别用显微镜、0度和30度内镜观察,随后磨除后内侧1/3枕髁和颈静脉结节,再次用显微镜观察(其中内镜下观察和磨除颅底骨性结构均在导航引导下完成),比较这四种方式对颅颈交界区腹侧显露的差异。 结果 导航联合内镜能够通过面听神经、后组颅神经组成的上、中、下3个间隙近距离观察颅底结构,还能观察被颈静脉结节和枕髁遮挡的神经血管,与远外侧经髁入路显露范围相似。 结论 在内镜和神经导航辅助下,远外侧入路能够良好的观察颅颈交界区腹侧的神经血管结构,避免磨除颈静脉结节和枕髁,减少手术创伤。 相似文献
6.
外侧裂手术入路显微外科解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为外侧裂手术入路提供显微外科解剖学基础。方法:15例头颅湿标本,模拟手术入路观察外侧裂区解剖结构和相互毗邻关系并进行测量研究。结果:外侧裂前点将外侧裂分割为前后两部分,在93%的标本里外侧裂前点处有外侧裂池存在,该点位于额下回三角部的下方,在Rolandic下点前方(2.1±0.5)cm处,颅骨鳞缝前段下方直径1.5cm的平面上,其毗邻结构组成外侧裂岛盖,该处具有恒定的形态学特征。结论:外侧裂岛盖的特定的结构及外侧裂前点与颅骨、神经的恒定关系使其容易识别,为进一步研究外侧裂处的脑沟脑回提供了可靠的起始标志。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显露椎-基底动脉结合部的相关手术入路的显微解剖,评价显露效率及范围及优缺点。方法显微解剖10例(20侧)成人头颅标本,通过乙状窦前入路、枕下乙状窦后入路、远外侧入路及经口入路4种方法显露椎-基底动脉结合部,测量各自显露的距离和范围。显露范围行主观评分。结果乙状窦前入路到椎-基底动脉汇合点距离为(55.23±3.80)cm,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到椎-基底动脉汇合点距离为(58.93±2.49)cm,远外侧入路到椎-基底动脉汇合点距离为(50.03±3.50)cm,经口入路到椎-基底动脉汇合点距离为(18.78±2.09)cm。经口入路显露距离最短,远外侧入路次之,乙状窦前入路再次,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露距离最长。显露范围经口入路最小,其他三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远外侧入路显露椎-基底动脉结合部距离较短,范围较大,效率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8.
9.
目的:为枕下远外侧经枕髁入路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在5例共10侧正常人头颅标本上模拟枕下远外侧经枕髁入路逐层解剖和观测到达枕骨大孔区腹外侧。结果:应用此入路切除部分枕髁后可满意暴露枕骨大孔区腹外侧而对重要的神经血管的损伤最小。结论:正确的头位和切口设计、向外侧充分切除骨质、椎动脉内移、乙状窦外牵、上二条齿状韧带的切断及妥善保护重要的神经血管等是应用此入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经口、咽入路处理颅颈交界区病变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为延髓及颈脊髓上段中线腹侧病变切除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1.成人完整颅骨200个,测枕骨基底部的长、宽和厚;2.在10具成人头部标本,保留颅后窝硬脑膜,各脑神经根和血管,观察其位置及毗邻;3.20具成人头部正中矢状断面标本,观察经鼻咽部进入颅腔和椎管的层次结构;4.5具头标本经口、鼻咽部逐层解剖至脑干下段及颈脊髓上段,观察两侧椎动脉,基底动脉、静脉和各脑神经根。结果1.枕骨基底部平均长(27.9±2.4)mm,平均宽(20.3±2.6)mm,平均厚(10.0±0.5)mm;2.经解剖后详述了此入路的各层结构。结论经口、咽入路适合颅颈交界区中线和骨窗范围的病变切除。 相似文献
11.
扩大经蝶窦入路的显微解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为扩大经蝶窦入路提供显微解剖基础.方法取经10%福尔马林固定、红色乳胶灌注的成年头颅标本20例,显微镜下模拟扩大经蝶窦入路手术,对相关结构进行解剖、观察、测量及照相.结果经蝶骨平板及鞍结节向鞍上扩展,两侧为视神经管,前方有筛后神经血管丛.鞍结节隐窝邻近蝶鞍前壁其下为前海绵间窦.斜坡拓展的下限距鞍底中点距离为(43.6±4.5)mm,咽鼓管圆枕及硬腭阻碍向下扩展;骨性后鼻孔下界为腭骨水平板后缘,外界为翼突内侧板,两者间距(25.9±1.76)mm,颈内动脉鞍底问距(13.8±0.67)mm,向内移动颈内动脉必须松解床突段的远近硬膜环及破裂孔的纤维环,方可显露海绵窦外侧壁的颅神经.结论扩大经蝶窦入路提供了从前方处理累及鞍上、海绵窦及斜坡病变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枕下极外侧入路切除延颈交界区腹侧病变的效果,并对一些手术技巧加以讨论。方法在10例成人尸头上模拟枕下极外侧入路进行延颈交界区腹侧局部显微解剖探讨,观测延颈交界区有关结构。采用枕下极外侧入路对26例延颈交界区腹侧及腹外侧病变进行手术治疗。结果本组26例患者,9例痊愈,17例好转。14例肿瘤全切除,12例次全切除。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并发症包括面瘫2例,后组脑神经轻度麻痹1例,脑脊液漏1例。结论枕下极外侧入路可以满足延颈交界区腹侧及腹外侧病变手术野的显露,是切除该部位病变的一种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正常成人枕髁相关解剖学参数的CT影像测量,为远外侧入路手术中枕髁的处理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2019年3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影像资料库中335例正常成人头颈CTA影像资料,应用Mimics软件对枕髁进行三维重建后,在图像下面观标出:枕骨大孔前缘中点(A)、枕骨大孔后缘中点(B)、枕髁后缘和枕骨大孔后缘交点(C)、舌下神经管内口后缘中点(D)等定位点,分别测量枕髁两侧A、B点连线与A、C点连线的夹角(∠α),A、B点连线与A、D点连线的夹角(∠β),CD两点之间的长度,枕髁前后径长度,以及∠β和∠α差值。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不同侧别间上述测量指标的差异。结果 335例正常成人两侧合计检测结果:∠α为32.49°~52.18°(42.06°±3.25°)、∠β为43.62°~73.48°(58.51°±5.37°),∠β和∠α差值为7.42°~30.10°(16.45°±4.07°);CD长度为6.18~13.08(8.94±1.33)mm;枕髁前后径长度为16.12~27.71(21.57±2.17) mm。枕髁左侧、右侧∠α为42.12° ± 2.88°、42.00°±3.59°,∠β为59.37° ± 5.24°、57.66° ± 5.39°,∠β和∠α差值为17.24°±4.13°、15.66°±3.87°,CD长度为(9.14±1.39)mm、 (8.73±1.23)mm,枕髁前后径长度为(21.59±2.28)mm、(21.55±2.08)mm。不同侧别间比较:左侧∠β、∠β与∠α差值、CD长度均大于右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402、5.971、4.199,P值均<0.05);而∠α、枕髁前后径长度不同侧别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不同侧别间枕髁的相关解剖学影像测量数据存在差异;远外侧入路中,磨除从枕髁后缘至舌下神经管内口范围的骨质所暴露的视野及扩大的视角,在左侧均大于右侧。因此,对于枕骨大孔腹侧正中病变,建议从左侧开颅,可获得更大的暴露范围。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在构建虚拟现实解剖模型基础上,探讨远外侧入路经枕髁和经颈静脉突两种不同方向的微创手术路径对相关解剖结构显露的影响。方法 对15例尸头标本行头颅CT和MR扫描,影像数据输入Vitrea Fx 3.0虚拟现实系统构建颈静脉孔区3D解剖模型。在模型的颅后窝中选取颈静脉结节前缘为标志点,分别做经枕髁和经颈静脉突两个方向的、直径1 cm的圆柱体模拟远外侧入路微创手术路径,观察路径中的解剖结构、测量其体积,并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两种方向的模拟手术路径中均可清晰显示所包含的颅底骨质、神经和血管等解剖结构,均不包含脑干、小脑、椎动脉和小脑后下动脉。经枕髁方向路径包含部分迷走神经、副神经,经颈静脉突方向手术路径包含部分颈内静脉和颈静脉球。经枕髁和经颈静脉突两种方向手术路径体积[(3 236.20±228.01) mm3 vs (3 306.00±248.23) mm3]及路径中舌下神经的体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经枕髁方向路径中包含的骨性结构和小脑前下动脉的体积大于经颈静脉突方向路径,而包含的静脉的体积小于经颈静脉突方向路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324、56.526、140.580, P值均<0.01)。结论 远外侧入路两种方向的模拟手术路径均有效显露舌下神经。经枕髁方向有助于显露小脑前下动脉;经颈静脉突方向有助于避开后组颅神经,但存在损伤颅内静脉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耳廓掀翻入路的显微解剖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报道耳外科新的手术入路的显微解剖与临床应用。方法:在38侧标本上对外耳血供进行解剖观察,设计了耳廓向下掀翻入路,应用于121例耳部疾患。结果:外耳血供来自颈外动脉的颞浅动脉和耳后动脉,其外侧面为颞浅动脉上、中、下耳支及耳后动脉耳廓支的穿支供应,背面为耳后动脉上、中、下耳支供应。经耳廓掀翻中耳乳突手术入路,手术野大,暴露好,未发生耳廓缺血坏死或感觉障碍。结论:耳廓掀翻是现代耳外科理想的手术进路。 相似文献
16.
17.
Matthias Hoffmann Joel Gaikwad Gottfried Schmalz Adriana Cavender Rena D'Souza 《Connective tissue research》2013,54(2-3):376-380
Studying the mechanisms of molecular interactions in developing tissues demands sensitive molecular biological in vivo and in vitro techniques. Laser capture microdissection (LCM) allows for the isolation of mRNA in histological sections even from single cells, thus enabling the identification of in vivo gene expression products in closely circumscribed tissue areas. The aims of this study were to assess the optimal fixation, processing, and staining conditions to retrieve RNA from microdissected odontoblasts. Fluorometric assays and RT-PCR analysis of f 1(I) collagen, dentin sialophosphoprotein (Dspp), and osteocalcin (OC) confirmed that the total RNA isolated from day 0 and day 3 captured odontoblasts was sufficient in quantity and quality.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individual odontoblasts obtained by LCM are morphologically intact and chemically unaltered, allowing accurate molecular and biochemical analyses. 相似文献
18.
目的:提出一种新的侧方入路至寰椎侧块的外科手术途径。方法和结果:研究了此手术入路的解剖基础,并经临床应用成功。结论:凿断乳突,连同胸锁乳突肌向下翻转法侧方入路至寰椎侧块的外科途径较之目前文献所述的方法有着更广泛、并同时显露侧块的侧前方和侧后方的优点 相似文献
19.
Extradural approach to the lateral sellar compartment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ee KS 《Yonsei medical journal》2001,42(1):1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