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宋蓉  罗彤  李一石 《中国新药杂志》2006,15(22):1903-1907
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的异常增殖和迁移在粥样斑块形成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再狭窄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他汀类药物不仅是一种有效的调脂药,同时还有多种调脂以外的作用。如他汀类药物可以抑制VSMC的增殖和迁移,并诱导其凋亡。临近病变部位的中层VSMC的凋亡可能造成斑块纤维帽容易破裂,进而引起斑块不稳定和临床事件。但研究证实他汀类药物有稳定斑块的作用,且新生内膜VSMC对他汀类药物诱导的凋亡作用比普通的血管中层VSMC更敏感。因此,他汀类药物的促新生内膜VSMC凋亡作用可能对预防PCI术后再狭窄起有益作用。具体作用机制以及临床上如何合理发挥此类作用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王辉 《中国实用医药》2009,4(9):158-159
他汀类药物已广泛应用于临床高脂血症的治疗,新的临床应用实验表明,他汀类药物不仅可降低血脂水平,相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者,尽早服用他汀类药物可有效降低心脑血管危险。而且还有抑制炎症反应、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抑制血栓形成及对血管平滑肌作用等非降脂功能。本文就他汀类药物对心血管疾病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他汀类降脂药通过抑制3-羟基-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而起到降脂作用。主要包括洛伐他汀、辛伐他汀、普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等多种药物,被广泛应用于血脂异常的相关性疾病,特别是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和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近年来发现他汀类药物的作用除降脂以外还有多种作用,包括提高一氧化氮生物利用度、修复受损内皮、抗炎、抗氧化、促新生血管生成、抗血小板聚集、稳定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抑制心肌肥厚,抗心律失常[1]等。本文  相似文献   

4.
李杰 《首都医药》2009,16(2):21-22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粥样斑块破裂形成血栓或冠脉痉挛致冠脉阻塞而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目前研究表明ACS发病过程中炎症起重要作用,其中一些炎性标记物升高,如CRP、MMPs、CD40配体、IL-6、SAA等增高且增高水平与预后有关。在ACS治疗过程中,他汀类药物、NOS抑制剂、补体C5抑制剂、抗血小板药(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受体颉颃剂以及运动均有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5.
他汀类药物除调脂外,尚且有抑制平滑肌细胞的增生和移动,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新生血管的生成等作用,并有很强的对抗炎症反应的作用。我们探讨辛伐他汀联合依折麦布对冠心病患者血脂及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不稳定心绞痛是介于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中间状态,易发展成急性心肌梗死和猝死,它的发生主要是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引起的。他汀类药物通过降脂、抗炎、稳定血管内皮功能等作用从从各个环节阻止粥样硬化斑块的进展,发挥其抗粥样硬化作用。坚持早期强化治疗可得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并且用药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7.
他汀类药物抗血管内皮炎症作用机制的探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他汀类药物的抗炎作用是其调脂外的重要作用之一,对血管内皮的抗炎机制临床关注程度低,本类药物是通过调节炎症因子、抑制黏附分子表达、降低C反应蛋白等多种机理阻止血管内皮炎症的发生和发展,可能为临床血管炎症性疾病的防治开辟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在抗动脉继样硬化治疗效果。方法收集临床80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行他汀类药物治疗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他汀类药物能显著降低Tc和LDC,也降低TG水平和轻度升高HDL。此外,他汀类药物可能具有抗炎、保护血管内皮和稳定斑块的作用,这可能与冠心病的减少有关。结论他汀类药物是当前防治高胆固醇血症和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非常重要的药物。  相似文献   

9.
他汀类是临床上治疗高胆固醇血症主要药物, 广泛应用于冠心病一级及二级预防。近年来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还具有降脂外的多重作用,包括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抗炎症、抗氧化作用、稳定动脉粥样硬化和抗肿瘤作用等。本文围绕他汀类药物对血管疾病和肿瘤的作用及机制展开综述。  相似文献   

10.
他汀类药物(statins)通过抑制内源性胆固醇合成限速酶还原酶,使细胞内胆固醇合成减少,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的基本药物。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还存在着非胆固醇依赖的多效性,包括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血管平滑肌增殖,促进血管新生,抗炎,抗氧化以及减轻血管和心肌重构等。本文就他汀类药物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在抗动脉继样硬化治疗效果。方法收集If缶床80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行他汀类药物治疗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他汀类药物能显著降低TC和LDC,也降低TG水平和轻度升高HDL。此外,他汀类药物可能具有抗炎、保护血管内皮和稳定斑块的作用,这可能与冠心病的减少有关。结论他汀类药物是当前防治高胆固醇血症和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非常重要的药物。  相似文献   

12.
他汀类药物(statins)通过抑制内源性胆固醇合成限速酶还原酶,使细胞内胆固醇合成减少,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的基本药物。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还存在着非胆固醇依赖的多效性,包括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血管平滑肌增殖,促进血管新生,抗炎,抗氧化以及减轻血管和心肌重构等。本文就他汀类药物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存在脂质及血管内皮功能异常。他汀类药物可以有效地降低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载脂蛋白B及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近年来大规模的临床实验已经证实:应用他汀类药物能够降低冠心病发病率和主要冠脉事件,降低心肌梗塞的死亡率和发病率;并且可以通过一些其他的机制改善冠心病的预后,这些机制包括:改善内皮功能、抗细胞增殖、降低血栓形成的倾向、降低损伤部位炎症反应等。我们设计本研究旨在观察短期服用辛伐他汀对血管内皮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他汀类药物的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他汀类药物的研究进展,以供临床医师合理用药参考.方法: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归纳和分析.结果与结论:他汀类药物不仅能降低血清胆固醇水平,还通过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抗炎及抗氧化作用、抗血小板聚集和抑制血栓形成、稳定粥样硬化斑块、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及迁移等其他多效性,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缺血性...  相似文献   

15.
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循证医学的问世,近十余年来,已有大规模的临床实验研究证实他汀类药物除具有良好的降脂作用外,还有许多非降脂作用,比如:降压、防止心室肥厚,显著降低冠心病患者的总病死率,减少心肌梗死,血运重建术、中风和周围血管疾病的发生及抗炎、稳定冠脉斑块的作用.这些非降脂作用很可能在冠心病或其他疾病的防治中占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16.
动脉粥样硬化最具特征性的病变是粥样斑块的形成,粥样斑块可因内膜表面破溃而形成所谓粥样溃疡,破溃后的粥样物质进入血流形成栓子,溃疡表面粗糙易产生血栓,附壁血栓形成又加重管腔的狭窄甚至使之闭塞,形成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这种容易破裂的斑块临床上称为不稳定斑块或易损斑块。易损斑块中的巨噬细胞浸润、炎症性反应T细胞的堆积、血小板活性增强、细胞因子的活化等是触发斑块破裂的因素。他汀类药物除了降低血浆胆固醇外,其还具有抗炎、抑制细胞因子释放等作用,起到稳定易损斑块的作用,减少心脏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他汀类药物是预防和改善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主要药物,其主要通过降低血清胆固醇水平抑制动脉粥样硬化.但现有证据包括ASCOT、PRINCE、CARE及REVERSAL等研究均提示,他汀类药物具有显著的抗炎效应,尤其可显著降低c反应蛋白(CRP)水平,因而,抗炎效应也是其重要的抗动脉粥样硬化机制之一.他汀类药物还具有抗凝等心血管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丁恒生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24):3783-3784
钙拈抗剂具有抑制Ca^2+内流的作用,改变心肌,平滑肌的兴奋一收缩偶联过程,松驰血管平滑肌,减轻后负荷,降低血压。自70年代临床应用钙拮抗剂作为血管扩张药物应用以来.被广泛应用于高血压和冠心病治疗。临床应用钙拮抗剂一般治疗量,患者常能耐受。  相似文献   

19.
他汀类药物不仅具有降脂作用。而且具有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抗炎与稳定斑块作用,但是不同的他汀类药物具有不同的药理学特性和临床特性,我们的研究旨在进一步对氟伐他汀作出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评价。  相似文献   

20.
他汀类药物作为降低胆目醇的主要药物,具有稳定动脉斑块、抗炎和抗氧化作用,临床应用广泛。近年来,许多基础及临床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可通过抑制甲羟戊酸途径,促进骨形态发生蛋白-2基因表达;阻止脂肪细胞生成,同时使骨髓基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调节核因子(NF)-κB通路,抑制NF—κB受体激活剂所诱导的破骨细胞形成等多种作用机制影响骨代谢,从而使他汀类药物成为骨质疏松症药物治疗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