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木郁达之’出自《索问,六元正纪大论》,是中医临床运用范围较广的治则之一,由于女性特殊的生理、病理特点,木郁与妇科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拟简耍论述这一治则的理论渊源及其在妇科临床的实践意义。l“木郁”的含义及临床表现木郁,赵养葵说:”‘郁者,抑而不通之义,(内经)立法为因五气所乘而致郁,不必作忧郁之郁。”元代朱丹溪引伸(内经)之义,创六郁新论.言六郁以气郁为主,进而可产生湿、热、痰、血、食请郁。明代孙一奎倡五脏“本气自银’,首次提出‘肝郁”之名及其临床表现。他说:“肝郁者.两胁微膨,暖气,连连…  相似文献   

2.
读经拾贝     
《黄帝内经》不仅创立了中医理论体系,并且为我们提供了珍贵的临床思路,今举一例以印证《内经》启迪之功。“木郁达之”出自《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其论为五郁之甚者,各循其性而调其气,达到过者折之,以复其常的治疗目的。经云:“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达即疏达、畅达,气机通调畅行,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性喜条达而恶抑郁,  相似文献   

3.
《内经》“木郁达之”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木郁达之”为《内经》“五郁”治法之一,《内经》“五郁”之疾,缘于运气的太过和不及的变化而发生,属于外感范畴,后世进一步推演,认为内伤也可致郁。“五郁”之中以“木郁”为先,“木郁”即肝郁,肝郁之因虽有内、外两端,但以情志失调所致肝气郁结者居多。所谓“达之”即畅达之意,疏利肝胆、理气解郁是“木郁达之”的主要含义,也是临床常用之法。属于肝气郁结者,主以疏肝理气;肝郁化火,治以清肝泻火;肝木乘土,治以抑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朱丹溪及其弟子的郁证理论。[方法]研究有关文献,列举朱丹溪及其弟子对郁证病因病机、治法的相关论述,分析朱丹溪及其弟子对郁证的阐述与发挥。[结果]朱丹溪以《内经》中"五郁"学说为源头,博采众家之长,提出了"六郁"学说,分别从气、血、痰、火、湿、食六个方面对郁证进行了论述,并创越鞠丸、六郁汤等治疗郁证的名方,开创了专篇论述郁证的先河。丹溪弟子戴思恭对郁证的脉、因、证、治作了更为深刻的阐述,完善了"郁在中焦说";王履则对《内经》中的"五郁"学说进行了发挥,提出了新的"五郁论",见解独特;私淑丹溪的王纶,在继承丹溪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气血痰郁关系论",其对郁证的治法有了进一步的发挥。[结论]朱丹溪及其弟子的郁证学说,对于后世医家进一步发挥与完善郁证理论有着深远影响,对于郁证的临床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火郁发之”源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在论述了风、寒、暑、湿、燥、火6种气候变化对人体的影响基础上提出了五郁理论.而“火郁发之”讲的是对于火郁的治疗原则,原指外邪侵袭人体,阻遏气机,火热不得发泄而成火郁,用发之之法进行治疗.王冰注曰:“发为汗之,令其疏散也.”火郁所引发的疾病在《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中也有论述:“火郁之发……故民病少气,疮疡痈肿,胁腹胸背……疡疿,呕逆,瘛疭骨痛,节乃有动,注下温疟,腹中暴痛,血溢流注,精液乃少,目赤心热,甚则瞀闷侬,善暴死.刻终大温,汗濡玄府,其乃发也,其气四.”后世医家对“火郁发之”也有不同见解.笔者试就近10年来临床对“火郁发之”的应用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阴阳五行学说从《内经》开始就引用到医学中来。火是五行之一。《内经》提到火的地方很多。用以说明季节气候的有“君火”“相火”,用以说明生理病理的有“少火”“壮火”。脏腑五行配属心为火脏,小肠为火腑。火是“六淫”之一。病机十九条火证与热证共占其十。金元时代出现了以刘完素(河间)为代表的火热专家,由此而促进了温热学说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土郁证首见于《内经》 ,“土郁夺之”是《内经》五郁治法之一。在后世医家的发展完善下 ,逐渐形成了较系统的郁证理论 ,现就“土郁”及“土郁夺之”作一探讨。1 起源于《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在论述运气变化规律、胜复郁发的情况时谓“郁极乃发 ,待时而作也” ,即五运  相似文献   

8.
郁证,是由于情志拂郁,气机郁滞所引起的一类病症.其主要的病机是肝脏疏泄功能失常.所谓“郁”者乃滞而不通之意.正如《丹溪心法·六郁》中所说:“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拂郁,诸病生焉”.《寿世保元·郁证》中亦指出“夫郁者,结聚不得发越也,当升者不得升,当降者不得降……六郁之病见矣.”  相似文献   

9.
郁证,古谓之“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而引起的疾病的总称。郁证是指脏腑气血失和引起病邪郁滞、瘀结、壅遏的一组疾病。郁证范围甚广,正如古人郑守谦所说:“郁非一病之专名,乃百病之所由起也。”王安道亦说:“凡病之起,多由于郁,郁,滞而不通之义”。郁证在概念上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内经》所论五郁之治(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和朱丹溪倡言六郁之说(气郁、血郁、痰郁、火郁、湿郁、食郁)均属广义的郁证,  相似文献   

10.
木郁概念源于《内经》,出现在《黄帝内经·六元正纪大论篇》中,五运之气被胜制后,若抑郁过甚,则有复气发作,称为"郁发之气".依据五行、五运的太过提出五郁,"木郁、火郁、土郁、金郁、水郁".并提出五郁的治则:"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之后开始在秦汉时期发展开来,后慢慢发展至金元时期,明清时期则更加丰富的发挥、发展.可见关于木郁证治,后世医家从不同角度进行阐发,对于"木郁达之"之法也有不同的理解.最终总结为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但凡能恢复肝生理功能的方法,肝得以疏泄、藏血均可为"达之"之法.  相似文献   

11.
"标本中气"理论在伤寒六经病辨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经》所创的“标本中气”理论是五运六气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该理论成为研究伤寒六经病的主要思路,对指导六经病的辨证论治有重要价值。运用标本中气理论研究伤寒六经病证的方法,被称为“六经气化学说”,成为研究仲景学术思想的主要流派。  相似文献   

12.
木郁达之,初出于《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郁,古字“鬱”,按《说文》原指木丛、茂林,后延伸为聚、滞、塞等义;达,不相遇也,后作通畅解。故木郁达之,意即木气抑郁就应该条达它.木郁,原属运气学说的范畴,指自然界气候变化的一种现象,为“五郁’之一,按天人相应的观  相似文献   

13.
“火郁发之”的基本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火郁发之”出自《素问·六元正经大论》,这个理论对五脏病理、临床治法治则的制定和遣药组方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目前,学者对“火郁发之”内涵的研究非常局限。笔者查阅、整理了与之相关的古籍文献,以期对“火郁发之”的内涵有一个比较全面的阐释。  相似文献   

14.
甘温除热法是金元时期医家李东垣秉《黄帝内经》及《伤寒论》等经典著作所创立的。它是针对该年代某些发热病证过用寒凉治法的时弊而设立的,遵《内经》“劳者温之”“损者温之”之训,以“补中益气场”为代表的一类方剂,治疗中气不足或气虚血亏而导致的内伤热证及虚人外感发热。1中医对炎症的认识:《素问·五行大论》曰:“其变炎烁。”《索问·金匮真言论》曰:“其类火”。王冰注:性炎上而燔灼,引申指火。概括炎症为火热症候群。《内经》病机十九条中皆属于热、皆属于火的七个条文,也反映了临床常见的内科炎症。从辨证的角度来看,…  相似文献   

15.
李东垣为金元四大家之一,他饱读《内经》、《难经》,通晓《易经》,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创立了补土派。其对阴火论治尤具特色,其中对风药的运用,更是匠心独具,现就此试析之。1阴火之病机1.1脾虚气陷,阴火上乘东垣创立了阴火学说,其内容散见于《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医学发明》等著作中。李东垣创立这一学说的理论依据是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之论立本,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造性发展。李东垣运用了《内经》中“气”、“火”这两个相互联系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火郁发之"的基本内涵,剖析历代医家关于火热病的论述,以期拓宽"火郁发之"在临床诊疗中的运用。[方法]运用概念思维的方法,对"火郁"的病因病机、"火郁发之"治则的具体内涵进行逐一阐述。搜集整理历代医家对"火郁发之"的论述,并列举相关方剂以深化思考。[结果]火郁之症的产生不外乎外感、内伤两端,其机理是人体中的火气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升降出入之机失去常度,郁遏停滞在某一部位,火性不得泄越所致。《内经》中首载"火郁发之",即对火郁之病,因势利导,通过宣发郁热,疏散郁结,使气之开合、升降、出入协调,机体恢复阴平阳秘的状态。张仲景在《伤寒论》较完备地论述了"火郁发之"的含义及机理。金元以降,历代医家对此多有发挥,或从外感,或从内伤,自成体系创立名方,使该理论得到进一步完善。[结论]自《内经》提出"火郁发之"理论以来,后世医家对火郁之证的认识逐步深化,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思路。近年来,"火郁发之"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各类疾病,其学术价值值得总结、继承、推广。  相似文献   

17.
前人对于“舌诊”是很重视的,医籍中很多论述“舌诊”的专书,举不胜举,但对于“唇诊”从没有专书提出分析过。其实“唇诊”在临床上,对诊断辨证是有一定帮助的,《内经·五脏生成篇》:“脾之合肉也,其营在唇”又《六节脏象论》:“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又《五阅五始篇》:“……脾病者唇黄……”从以上经文看,在《内经》里,早已把“唇诊”提到了,虽然只有寥寥几条经文,但证实了察看唇色,对临床辨证是有一定意义的。  相似文献   

18.
脂肪肝的发生与中医肝脾肾密切相关,主要因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肾失气化,致使湿、痰、瘀等多重病理因素相互搏结而成。六郁学说奠基于《黄帝内经》五郁之论,源始于《丹溪心法》六郁之称,发展于献可《医贯》相因为病。"气郁""食郁""湿郁""火郁""痰郁""血郁"之六郁,始以"气郁"为先导,交错贯穿于脂肪肝发病始终,在治疗上应以"调畅气机"为要,"顾护脾胃"为本。文章以"六郁学说"为出发点,对脂肪肝的病机进行深入探讨,从而为临证治疗本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中医肝郁证研究概况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前,国内基础理论研究比较活跃。特别是对“肾”和“脾”的研究,已取得了可喜成绩,但有关“肝”研究的系统报道,尚属少见。现将近年来用传统中医方法对肝郁证研究的主要进展作一概述,为进一步开展肝本质研究提供参考。一、临床研究 (一)对肝郁证病因的认识董襄国认为《内经》提出的木郁、火郁、土郁、金郁、水郁等五郁之中的木郁,在人体而言,就是肝郁。五郁之中,首重木郁,所以说,“凡郁皆肝病也”。李克淦在朱丹溪气、  相似文献   

20.
从《内经》、《伤寒论》及温病学说角度论述郁与外感病的密切关系,并以脏躁、梅核气、眩晕、噎膈、心腹痛、腰痛为例论述郁与内伤杂病的密切关系,从而论证了"诸病兼从郁治"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