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交通事业的发展,肝外伤的发病率有所上升,而且其死亡率高。我院自1994年至1997年收治的7例严重肝外伤,采用肝段切除术收到满意疗效。无术后再出血、胆瘘、腹腔感染等并发症发生。因此肝段切除术是治疗严重肝外伤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Couinaud肝段在矢状断面上的划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给肝内占位性病变的MRI定位诊断提供解剖学依据,利用30例腹部连续矢状断面标本和41例胎肝管道铸型,研究了肝内门静脉和肝静脉的矢状断面表现及Couinaud肝段在矢状断面上的划分,还详细讨论了易致错分肝段的一些因素。  相似文献   

3.
为配合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术(PTC),在90具成人尸体标本上,对肝门区的左右肝管、肝总管外径,肝管汇合部的空间位置和常用的穿刺途径进行了应用解剖学的观察和测量,所得结果可为临床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术提供形态依据。  相似文献   

4.
在90具成人尸体上,测量了肝左管,肝右管及肝总管的长度,直径和有关的角度.肝左管平均长7.5mm,直径7.6mm,与肝总管形成的角度为34.9°;肝右管长9.6mm,直径6.2mm,与肝总管形成的角度为50.2°.结果表明肝左管粗、短而直,肝右管细,长而倾斜.肝管这种解剖形态学上的差异,似与临床上常见华枝睾吸虫病肝左叶肿大较多及肝左管结石较多有关。  相似文献   

5.
在肝门部结构中,肝动脉及胆囊动脉的变异较为常见,而肝门静脉的变异较少见,我们在解剖一成年男性标本时见其肝门静脉、肝右动脉及胆囊动脉存在变  相似文献   

6.
基于肝内肝门静脉解剖的肝脏右前叶分段新概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根据肝内肝门静脉的走形分布,提出肝脏分段的新概念,为影像学和肝脏外科提供资料。方法采用60例正常的活体肝移植供肝影像资料,研究右前叶肝内肝门静脉的走形和分布以及肝静脉及其属支的回流范围,10例Mevis三维软件重建图像,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 Couinaud分段中的Ⅷ段门脉支可大致分为腹侧支和背侧支,最多可达4支;约90%的背侧支越过肝右静脉分布到Couinaud分段中的VII段。V段的门脉分支大多来自右前叶或Ⅷ段门脉的腹侧支。因此,可将右前叶分为腹侧段:Couinaud分段中的Ⅷ段的腹侧段(S8v)和V段(S5)背侧段:Couinaud分段中的Ⅷ段的背侧段(S8d)两个部分。结论新的划分方法不仅有利于肝内病变的精确定位,而且便于肝脏外科实施新的、更安全的术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肝及肝血管三维模型的重建及可视化方法.方法:利用1例肝移植供体的肝64排螺旋CT薄层扫描数据集,采集二维图像数据,利用Mimics软件重建肝及肝血管的三维模型.结果:重建的肝及肝血管三维模型形态逼真、解剖标志明显,可以不同颜色、任意组合显示,可对模型放大、缩小和旋转等全方位观察,并能任意平面切割.结论:采用肝CT增强扫描数据,利用Mimics软件可以快速提取肝血管,重建肝内血管三维模型,但对于肝的分割较费时;重建的肝及肝血管三维模型有助于解剖学教学和制定合理的肝手术方案,并为进一步行肝虚拟手术提供了图像处理经验.  相似文献   

8.
肝门蒂及其内容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为肝大部切除和活体近亲肝移植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 3 0例成人尸体肝门附近切开肝实质 ,测量切口深度 ,即肝表面至深方Glisson囊的距离 ,门静脉及其左、右支末端直径和长度 ,观察肝动脉的分支及毗邻。结果 :①切口Ⅰ~Ⅴ深度分别为 13 .4± 0 .5、13 .5± 0 .5、12 .9± 0 .4、13 .9± 0 .4和16.8± 0 .4mm ;②门静脉末端直径 11.9± 0 .3mm ,左支横部及右支长度分别为 2 7.9± 0 .7和 19.0± 0 .7mm ;③罕见的门静脉右前支起于左支者占 3 .3 % ( 1例 ) ;④肝动脉CouinaudⅣ段支经脐静脉窝右缘和Ⅱ、Ⅲ段支经门静脉左支后下方或上方者 ,共占 5 1.7%。结论 :①肝下面各切口 15~ 2 0mm深可达Glisson囊 ,但切口位置和深度随手术类型及肝外形而异 ;②肝流入血管的分支和走行在Glisson囊内无特定规律 ,手术前肝动脉、门静脉造影 ,术中仔细解剖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9.
肝尾状叶切除术中寻找肝静脉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为肝尾状叶切除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选择 6 0例肝脏标本 ,对紧贴尾状叶的肝中、肝左、肝右静脉段进行解剖和形态观测。结果 紧贴尾状叶的肝中、肝左、肝右静脉从下至上距尾状叶脏面的距离越来越小 ,从下至上彼此的间距亦越来越小 ;肝中、肝左、肝右静脉不在同一平面 5 2例 (8 6 7% )。结论 在尾状叶切除术中 ,先找到肝中静脉末端之后 ,才能更容易寻找肝中、肝左、肝右静脉  相似文献   

10.
杨凯 《医学信息》2009,22(9):1828-1829
目的 研究肝血管瘤的DSA表现及瘤血管栓塞的治疗价值.方法 经股动脉穿刺、插管,选择性或超选择性肝动脉造影后,用超液化碘油加平阳霉素制成的乳剂行瘤血管栓塞治疗肝血管瘤38例,随访6-24个月.结果 瘤体形态呈"爆米花状"、"半弧形"及"环行",染色时间呈"早出晚归"征象;栓塞治疗后随访25例,14例缩小50%以上;8例缩小50%以内;3例大小无变化,复查彩超瘤体内血流信号均减弱.有效率100%,所有患者术后反应轻、并发症少.结论 选择性肝动脉造影及瘤血管栓塞是一种理想的肝血管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  相似文献   

11.
家兔肝纤维化时肝组织RNA含量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家兔肝纤维化时肝组织RNA含量变化彭雁忠,黄其通,邓斌,胡积军(湖北医大附属第一医院,武汉430060)正常猪肝的RNA具有阻抑肝纤维化作用,本文观察了血吸虫肝纤维化时RNA含量变化。实验用家兔72只,体重2.0~2.5kg,同龄。随机分为正常组、病...  相似文献   

12.
肝穿刺常见的肝脏病变及其发生意义冷静,徐秉栋近年来,肝穿刺已被广泛用于临床诊断肝脏疾病。因此,病理工作者对了解肝脏的基本病变是十分必要的。现将肝脏常见病变及其意义(不包括肿瘤及瘤样畸形)作一简要介绍。1肝细胞变性肝细胞变性是一个极笼统的名词,不仅见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对肝后下腔静脉、第二肝门、第三肝门的详细观测,为肝脏外科手术的临床实践提供解剖学参考.方法 随机选择40具成人尸体离体肝脏标本,从正后方剖开肝后下腔静脉,测量第二肝门处肝静脉的口径、长度、与下腔静脉的角度;观测第三肝门处肝短静脉的数量及分布.结果 肝左、中、右静脉的内径分别为(9.17±3.58)mm、(9.50±3.53)mm、(13.72±3.28)mm;长度分别为(11.66±7.63)mm、(12.90±8.22)mm、(9.18±7.63)mm;与下腔静脉的角度分别为(59.75±15.02)°、(72.73±37.36)°、(46.58±24.72)°.肝门间段的距离为(8.67±5.09)mm,此间段内部分标本可观察到孔径<1 mm的肝短静脉小开口.SHVs开口主要分布于下腔静脉左前壁(Ⅱ、Ⅵ、X区)和右前壁(Ⅲ、Ⅶ、Ⅺ区);SHVs孔径≥1 mm的主要分布于左前壁(Ⅱ、Ⅵ区)、右前壁(Ⅶ、Ⅺ区)及右后壁Ⅻ区.IRHV主要分布于Ⅺ区、Ⅻ区,数量1~3支,内径为(5.48±2.53)mm.结论 肝后下腔静脉的精细解剖,可为肝脏手术入路的选择、肝外伤、肝切除、肝移植以及布加综合征的介入治疗提供重要的解剖学参考.  相似文献   

14.
国人肝段的再认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对肝内门静脉和肝静脉重新认识,提出一种新的国人肝段划分方法,为影像学和肝外科提供断层解剖学资料。方法:使用50例上腹部连续断层标本和20例多层螺旋CT图像及三维重建图像,研究了肝内门静脉的走行和分布以及肝静脉及其属支的回流范围及其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国人肝段新的划分方法:门静脉右支主干存在时,依肝中静脉所在的正中裂将肝分为左、右半肝。右半肝被一弯曲的右叶间裂分成右前上叶和右后下叶。右前上叶依垂直段间裂分为腹侧和背侧段。右前上叶的腹侧段被水平亚段间裂分为上、下两个亚段。右后下叶依水平段间裂分为上、下两段。肝左静脉主干存在时,依肝左静脉主干所在的左叶间裂将左半肝分成左后上叶和左前下叶。左前下叶依左段间裂分为内侧和外侧段。水平亚段间裂将左前下叶的内侧段分为上、下两个亚段。依弧形背裂分尾状叶和右前上叶及左前下叶内侧段。结论:国人肝段新的划分法不仅有利于肝内微小病变的精确定位,而且便于肝外科探索新的和更加安全的术式来施行各种肝切除和肝移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腹腔镜循肝中静脉的半肝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方法。纳入2012年3月—2015年3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和遂宁市中心医院肝胆外科采用腹腔镜循肝中静脉半肝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135例,其中男89例、女46例,年龄17~71岁,左半肝切除73例、右半肝切除62例。术后观察患者中转开腹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率、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术后总体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结果 135例中,5.2%(7/135)中转开腹,手术时间为(315±86) min,术中出血量为(513±162) mL。5.9%(8/135)术中输血;12.6%(17/135)发生术后并发症,其中8.1%(11/135)为Clavien分级Ⅰ级、3.0%(4/135)为Clavien分级Ⅱ级、1.5%(2/135)例为Clavien分级Ⅲ~Ⅴ级;无死亡病例。116例纳入生存分析,中位随访时间34个月,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2.6%、76.8%和64.4%,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8.3%、69.2%和54.9%。结论 在有经验的肝脏外科中心行腹腔镜下循肝中静脉的半肝切除术的风险可控,并发症少,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腹腔镜肝切除手术的可行性及相关技术问题。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2014年3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行腹腔镜肝切除术1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肝细胞肝癌7例,肝海绵状血管瘤3例,肝炎性假瘤2例,肝内胆管结石1例,转移性腺癌、鳞癌各1例,差分化腺癌1例,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2例。肝脏病灶占位直径1.5~10.0cm。结果 15例成功完成完全腹腔镜下肝切除术,2例行手助腹腔镜探查游离后开腹切除,1例腹腔镜游离肝脏后小切口进腹肝切除。其中右肝段或局部切除术10例,左肝外叶切除术8例。手术时间115—400min,术中出血量(527.5±325.4)ml。术后未发生胆漏和出血等并发症,术后平均住院(10±3.7)d。结论 腹腔镜肝切除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只要合理选择手术适应证,腹腔镜肝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肝尾状叶脉管构筑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应用55例成人肝剥离标本及45例胎儿、新生儿肝管道铸型,研究了肝尾状叶的鞘系及静脉回流。尾状叶有两个恒定的蒂、接受左、右侧鞘系的双重供应,以左侧为主;而尾状突主要由右后叶鞘系分布。15例肝铸型标本的尾状叶左、右侧动脉形成吻合弓。尾状叶动脉供应形式可分为三种,静脉可分为三型并直接汇入下腔静脉。由于血管吻合的存在,在病理状态下,尾状叶也应是沟通门一腔静脉的桥梁。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总结分析肝副裂的CT影像,以期提高对肝副裂的认识,避免误诊及手术损害。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至12月东莞康华医院1449例上腹部CT,观察肝副裂的检出率及影像表现,记录其分布及形态。结果 1449例CT中共检出205例具有肝副裂,其CT发现率为14.1%(205/1449),其中男性125例(61%),女性80例(39%),不同性别肝副裂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χ2=0.592,P>0.05);所检出肝副裂分布以肝右前叶下段发生率最高(55%);随着年龄的增长,肝副裂的数目、长度、宽度随之增加,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肝副裂CT影像可表现为波浪型(24例)、膈褶型(5例)、楔型(107例)、沟型(68例)及不规则型(1例)。结论 肝副裂在人群中分布广泛,多排螺旋CT可有效地观察到肝副裂的存在,了解其形态、分布特点,有助于减少对肝副裂的误诊。  相似文献   

19.
本实验通过用四氯化碳(CCl_4)诱发大鼠肝硬变模型,进行肝大部分切除.观察残肝的再生动态变化.发现四氯化碳诱发的中轻度肝硬变大鼠可以耐受70%的肝切除,其残肝有再生能力,但较正常鼠肝缓慢.术后1个月左右才恢复术前大小.  相似文献   

20.
用6个取自新鲜成人尸体的肝脏,注入ABS丙酮溶液制成铸型。另外还解剖了经固定的42例(成人32,儿童10)肝脏标本,测量左、右肝管长度、管径,并观察左、右肝管与肝动脉、门静脉及其分支的关系。提出了左、右肝管全程剖开的手术方法和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