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调查珠江三角洲地区超低/极低出生体重儿(extremely/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ELBWI/VLBWI)出生时宫内发育迟缓(intrauterine growth retardation,IUGR)和出院时宫外发育迟缓(extrauterine growth retardation,EUGR)的发生率,为其出院后进行生长发育监测和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调查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9个城市的9家医院新生儿科于2010年7月1日至2011年6月30日期间出院的ELBWI/VBWI的住院资料,分别以出生时、出院时的体重在相应宫内生长速率期望值的第10百分位水平以下(生长曲线的第10百分位)定义为IUGR、EUGR,分别计算各胎龄组、各体重组、单胎与多胎组的IUGR、EUGR发生率,并计算各组EUGR较IUGR增加的发生率.生长曲线参照“Fenton生长曲线2003一胎儿、婴儿生长曲线(供早产儿参考)(WHO生长标准版)”.结果 318例ELBWI/VLBWI出生时IUGR发生率为33.3%(106例),出院时EUGR发生率为70.8%(225例).以出生胎龄(<30周、<32周、≥32周)进行分组统计,EUGR发生率分别为55.7% (68/122)、66.9% (79/113)、94.0% (79/83)(x2=34.964,P=0.000),较IUGR发生率分别增加49.2% (60/122)、51.3% (58/113)、1.2% (1/83) (x2 =63.024,P=0.000);以出生体重(≤1200 g、≤1350 g、>1350 g)进行分组统计,EUGR发生率分别为83.8% (88/105)、65.3% (66/101)、63.4% (71/112) (x2=13.009,P=0.001),较IUGR发生率分别增加42.9% (45/105)、35.6% (36/101)、33.9%(38/112)(x2=2.045,P=0.360);以单胎和多胎进行分组比较,则IUGR、EUGR及EUGR较IUGR增加的发生率,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LBWI/VLBWI出院时EUGR发生率仍然很高,出院时EUGR发生率随出生胎龄的增加或出生体重的降低而升高,且出院时EUGR较出生时IUGR增加的发生率随出生胎龄的降低而升高,但EUGR发生率与胎数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极低出生体重儿的营养管理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美国儿科学会营养委员会推荐的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的营养目标是生后的生长速度达到或接近正常胎儿在孕后期相应胎龄的宫内生长速度。然而实际情况是绝大多数VLBW的生长相当滞后。尤其是出生体重低于1000g的早产儿(VVLBw),而且无论是小于胎龄儿还是适于胎龄儿均发展为宫外发育迟缓。美国国家儿童健康和人类发育研究所的调查显示了早产儿生后生长速度与正常宫内生长速度的差别,胎龄24~29周早产儿的生长曲线均右偏于参考曲线,“生长受限”在VVLBW中很普遍。  相似文献   

3.
极低出生体重儿和超低出生体重儿的神经发育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极低及超低出生体重儿生长发育比正常同龄儿童落后,各种疾病发病率较高,体重、身高、头围明显低于同龄儿,神经系统伤残患儿比例较高,这种情况在有合并症的患儿中表现更明显。随着医学的进步,死亡率已呈下降趋势,无伤残存活率增加,同时伤残存活率也增加。目前的研究证实,许多因素可影响这类患儿的预后。低出生体重伴小于胎龄与较差的神经系统发育有关。增加患儿的营养供给,特别是尽早从肠道外提供营养过度到肠道喂养,可明显改善其生长发育。在强调对这类患儿住院期间加强集中管理的同时,要强化院外的生活环境、生活规划及早期教育等方面的管理。加强产前监护,提高父母受教育的水平,给予他们更多的社会支持。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极低及超低出生体重儿(出生体重≤ 1 200 g)的临床资料,为其预后及临床干预提供预警指标。方法 回顾性分析108 例极低及超低出生体重儿的母孕期病史、新生儿出生时情况、诊治经过及预后,采用非条件logistic 回归分析筛选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108 例极低及超低出生体重儿,出生体重范围在结论 极低及超低出生体重儿的病死率较高,且随着日龄的增加,影响早产儿生存的预后因素不同,临床上应针对这些因素制定合理的管理方案,提高早产儿生存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极低出生体重(VLBW)婴儿宫外生长发育迟缓(EUGR)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住院治疗的VLBW婴儿,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胎龄、出生体重等基本资料,对并发症情况及入院前2周营养情况进行记录,并根据出生体重分组,计算EUGR发生率,并比较有、无宫内生长发育迟缓(IUGR)患儿中EUGR及严重EUGR的发生率。结果共纳入345例VLBW婴儿,其中IUGR80例。发生EUGR共285例,发生率为82.6%。IUGR患儿出院时均为EUGR,非IUGR患儿EUGR发生率为77.4%。非IUGR患儿出生体重越低,EUGR及严重EUGR发生率越高。EUGR组出生体重、平均每日体重增长及全经口喂养最大热量小于非EUGR组,胎龄大于非EUGR组。EUGR组前2周末氨基酸、脂肪乳及能量摄入量均低于非EUGR组,两组间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严重EUGR组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败血症明显高于非EUG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胎龄、出生体重为EUGR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出生时存在IUGR的患儿EUGR发生率较高。影响EUGR发生的主要因素包括胎龄、出生体重以及生后前2周的氨基酸、脂肪乳及能量的摄入等。存在RDS、BPD、败血症的VLBW婴儿更易发生严重EUGR。  相似文献   

6.
目的 为了降低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的死亡率,探讨影响其存活率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本院近5年来NICU收治的158例VLBWI,按体重分两组,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VLBWI主要原因有多胎妊娠(29.1%)、羊膜早破(2S.3%)、妊娠并发症(16.1%)和原因不明(24.7%)。所有住院患儿均有一种或一种以上并发症,主要有高胆红素血症118例(74.7%)、呼吸暂停117例(74.3%)、窒息103例(65.2%)、低体温82例(51.9%)、呼吸窘迫综合征71例(45.3%)、动脉导管开放29例(18,4%)、晚期代谢性酸中毒74例(46.9%)、感染48例(30.4%)、颅内出血53例(33.5%)、肺出血25例(15.8%)、低血糖44例(27.8%)、生活能力低下109例(69.1%)。体重越低,并发症的发生率越高。本组极低出生体重儿存活率82.3%,体重≤1 000 g存活率为53.8%。死亡的主要原因为呼吸窘迫综合征、感染和脑室内出血。结论VLBWI必须收住NICU病房监护;防止感染;及早发现并发症并作出相应的处理,尤其对呼吸窘迫综合征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和机械通气治疗、对肺出血患儿及早采用机械通气止血治疗,可以提高VLBWI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7.
62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临床资料分析   总被引:43,自引:0,他引:43  
目的 探讨影响极低出生体重儿存活率的相关因素,为降低其死亡率提供帮助。方法 对笔者医院近10年收治的62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按体重分三组,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住院年份(1991-1995年和1996-2000年)分两组,对其生存和死亡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极低出生体重儿主要原因有多胎妊娠(27.3%)、羊膜早破(20.2%)、妊娠并发症(11.5%)和原因不明(36.8%)。所有住院患儿均有一种或一种以上并发症,主要有呼吸暂停384例(61.9%)、低体漫画348例(56.1%)、脑室同出血260例(41.9%)、呼吸窘迫综合征222例(35.85)和动脉导管开放168例(27.1%)、感染162例926.1%)。体重越低,并发症的发生率越高。本组极低出生体重儿存活率86.5%,体重≤1000g存活率为60.6%。前后5年两组比较,近5年存活率明显提高(80.8%比89.2%,P<0.005)。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呼吸窘迫综合征、感染和脑室内出血。结论 极低出生体重儿必须收贪婪NICU病房密切监护;早期发现并发症,及时处理;防止院内感染。对呼吸道窘迫综合征采用表面活性物质和高频通气治疗可以提高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估超低/极低出生体重儿 (ELBWI和VLBWI) 在纠正年龄 (CA) 18月时神经发育结局,探讨影响神经发育结局的因素。方法 收集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并存活出院的ELBWI和VLBWI病例,在CA40周、1、3、6、12、18月定期随访,评估神经发育结局。按神经发育状况分为神经发育正常组和神经发育异常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的差异,分析ELBWI和VLBWI神经发育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338例ELBWI和VLBWI纳入研究,15例在住院期间死亡。CA18月时,145例 (44.9%) 存活且随访资料完整,75例 (23.2%) 死亡,失访103例 (31.9%)。CA18月时,145例患儿中神经发育损伤71例 (49.0%),3例 (2.1%) 脑性瘫痪;未发现单眼或双眼失明的视觉损伤及需要助听器的听觉损伤。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BPD和败血症是ELBWI和VLBWI神经发育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 (OR=3.530,P < 0.001;OR=2.528,P=0.035),BPD发生程度越重,神经发育异常的发生率越高。结论 败血症、BPD (尤其是重度BPD) 是ELBWI和VLBWI神经发育异常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极低及超低出生体重(出生体重≤1200g)早产儿肺出血的影响因素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第二新生儿科住院、出生体重≤1200g、住院期间发生肺出血的极低及超低出生体重儿临床资料,同期住院、相同体重范围非肺出血早产儿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母孕期及新生儿期特点,多元回归分析探讨肺出血影响因素,了解肺出血新生儿的近期预后.结果 肺出血新生儿(肺出血组)71例,对照组364例.肺出血发生于 3d 以内者57例(占80.3%),肺出血组胎龄(28.2±1.7)周、出生体重(936±192)g,均明显低于对照组[(29.5±2.1)周,(1033±134)g,t分别为4.776、-5.145,P<0.01].肺出血组呼吸窘迫综合征(RDS)(76.1%)、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76.1%,其中≥2次使用率9.9%)、动脉导管未闭(PDA)(66.2%)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41.2%、30.8%(4.1%)和38.7%,χ2值分别为33.457、28.970(4.074)和32.798,P<0.05].肺出血组产前类固醇激素治疗率(21.1%)亦明显低于对照组(41.2%,χ2=10.177,P<0.01).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RDS(OR=3.739,95%CI 1.383-10.113,P<0.05)、PDA(OR=2.206,95%CI 1.205-4.093,P<0.05)及5 min Apgar评分<7(OR=2.851,95%CI 1.191-6.828)是肺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出生体重大(OR=0.998,95%CI 0.996-1.000,P<0.05)及母孕期应用激素 (OR=0.432,95%CI 0.224-0.834,P<0.05)是肺出血的保护因素.肺出血组颅内出血、早产儿视网膜病及重度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发生率(16.9%、12.7%及18.3%)明显高于对照组(5.8%、4.4%及2.2%,χ2值分别为36.824、7.520及33.568,P<0.01).肺出血组病死率(49.3%)亦明显高于对照组(14.0%,χ2=46.634,P<0.01).结论 多种围生期因素与肺出血有关;预防早产及产前类固醇激素治疗有助于预防肺出血;肺出血新生儿不良预后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10.
近几十年来新生儿医学的快速发展使得超低出生体重儿(ELBWI)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下降。然而存活ELBWI发生近远期并发症风险显著增加,包括严重脑室内出血、脑室旁白质软化、院内感染和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早产儿视网膜病变以及远期神经发育后遗症等。目前国内ELBWI救治水平不断提高,但与国外差距仍较大。本文将近年国内外ELBWI救治存活率、伦理学问题、近远期并发症情况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提高超低出生体重儿(ELBWI)治愈率及减少并发症的方法.方法 对2000年1月至2006年4月间收治入新生儿科救治的ELBWL 2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5例患儿治愈7例、好转1例、死亡4例、放弃13例.近3年存活率80%,较前4年存活率57.1%有一定程度的上升.ELBWL最常见的合并症仍然是新生儿肺透明膜病(50%)、脑室内出血(50%)、新生儿感染(75%).死亡病例组中,发生新生儿硬肿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消化道出血、肺出血、新生儿休克、新生儿窒息、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均较存活组发生高.结论 ELBWI转归可能与发生并发症及严重程度相关,RDS、颅内出血及感染仍为当前关注的问题,整体医疗水平提高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早期营养支持策略对极低出生体重儿生长代谢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2012年出生体重〈1500g、无先天消化道畸形、住院2周以上、存活出院的极低出生体重儿临床资料,2009-2010年为A组,2011-2012年为B组。比较两组出生时一般情况、肠内外营养摄入、体格增长及血生化指标。结果与A组(118例)相比,B组(130例)早产儿应用氨基酸、脂肪乳剂更早[氨基酸:21.0(17.0,31.5)h比28.0(22.5,41.8)h,脂肪乳:40.0(28.0,46.0)h比45.0(30.0,75.8)h],起始剂量更高[氨基酸:(1.21±0.40)g/(kg·d)比(1.07±0.33)g/(kg·d),脂肪乳:(0.86±0.35)g/(kg·d)比(0.66±0.24)g/(kg·d)],热卡达到120kcal/(kg·d)时间更短[(24.9±9.2)天比(28.4±9.9)天],开奶时间更早[48.0(36.0,71.5)h比56.5(37.0,88.0)h],禁食时间缩短[4.5(2.5,7.5)天比5.0(2.9,8.0)天],体重增长速度更快[(17.04-3.7)g/(kg·d)比(14.54-4.6)g/(kg·d)],出院时宫外生长迟缓发生率降低(59.2%比82.2%),体重最大下降值减少[70.0(40.0,110.0)g比80.0(50.0,117.5)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胆汁淤积症、医院感染、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率、氧疗及机械通气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更积极的营养支持策略能促进早产儿生长,减少宫外生长迟缓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不会增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胆汁淤积症、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率以及氧疗、机械通气的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研究不同方式鼻饲喂养方法对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VLBW)喂养耐受性及喂养效果,探讨最适合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鼻饲喂养方式。方法 将77例胎龄在29~33周,出生体重在1000~1400g活产极低出生体重儿,男婴38例,女婴39例,随机分为ABC组。A组:间歇鼻饲注入喂养,起始每次奶量2ml/kg,持续时间3~5min,2h1次,每天递增2ml/kg;B组:持续鼻饲输注喂养,使用电子微量输液泵持续鼻饲输注,奶量1ml/(kg.h),持续时间24h,每天递增1ml/(kg.h);C组:间歇持续鼻饲输注喂养,先采用电子输液泵持续鼻饲喂养2h,奶量2ml/(kg.h),间歇2h后,再继续交替进行,每天递增2ml/kg;所有VLBW均同时进行部分外周静脉营养,逐渐过渡到完全肠道内营养,观察3组患儿喂养过程中体重增长,喂养耐受情况以及黄疸持续时间。结果 间歇持续鼻饲输注喂养组喂养不耐受例数最少,黄疸持续时间短,达到完全胃肠道营养时间最少。结论 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采用间歇持续鼻饲输注喂养,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最低,达到完全胃肠喂养时间最短,有利于极低出生体重儿的生长发育和胃肠功能完善,优于单纯的间歇或持续鼻饲喂养,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住院期间的生长发育状态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调查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9个城市的9家医院新生儿科于2010年7月1日至2011年6月30日,出院的VLBWI的住院资料,根据出生体重,分为宫内生长发育迟缓[IUGR组(n=63)]和非IUGR组(n=120),非IUGR组又根据其出院时是否发展为宫外生长发育迟缓(EUGR)而分为EUGR组(n=71)和非EUGR组(n=49),对比性研究IUGR组和非IUGR组住院期间的日均体重增长速度和出院时EUGR的发生率,及各组的院内营养摄入情况、生长速度和相关疾病因素的影响.结果 (1)出生时IUGR和出院时EUGR的发生率分别为34.4%和72.1%,IUGR组的日均体重增长速度高于非IUGR组[(12.5 ±2.7) g/kg vs (11.3±2.5) g/kg,t=3.068,P=0.002],但IUGR组发展为EUGR的比例明显高于非IUGR组(96.8%vs 59.2%,x2=29.145,P =0.000).(2) IUGR组在生后1、2、4周、达完全经口喂养前和住院期间的日均热卡摄入[62(51,69) kcal/kg vs 56(45,64) kcal/kg、83 (71,94) kcal/kg vs 76(66,88) kcal/kg、107(94,120) kcal/kg vs 95(85,108) kcal/kg; 103(96,110) kcal/kg vs 97(89,106) kcal/kg、121(111,131) kcal/kg vs 111 (101,119) kcal/kg](1 kcal=4.1840 kJ).蛋白质摄入[1.7(1.3,2.0) g/kgvs 1.6(1.2,1.8) g/kg、2.6(2.1,2.9) g/kg vs 2.3(1.9,2.7) g/kg、3.3(2.7,3.6) g/kgvs2.7(2.4,3.2) g/kg、3.1(2.6,3.4) g/kgvs 2.8(2.4,3.3) g/kg、3.4(3.1,3.8) g/kgvs3.1(2.8,3.5) g/kg]均高于非IUGR组(P<0.05).热卡累积损失[407(360,483)kcal/kg vs 448(393,527) kcal/kg、534(369,689) kcal/kg vs 612(453,758) kcal/kg、367(12,724) kcal/kg vs 718(330,996) kcal/kg、381 (231,609) kcal/kg vs 656(394,959) kcal/kg、0(0,350) kcal/kg vs 387(85,826) kcal/kg].蛋白质累积损失[12.3(10.2,15.5) g/kg vs 13.7(11.7,16.4) g/kg、12.8(7.8,19.4) g/kg vs 17.5(11.9,22.7) g/kg、6.2(0,22.6)g/kg vs 21.7 (7.3,30.3)g/kg、6.6(1.8,23.0)g/kg vs22.1(7.2,32.5) g/kg、1.9(0,16.7)g/kg vs 20.1 (0,32.6) g/kg]则相应低于非IUGR组(P<0.05).(3)非EUGR组的日均体重增长速度高于EUGR组[(12.7±2.2)g/kgvs (10.3±2.1) g/kg,t=6.137,P=0.000];开始喂养时间[1.0(1.0,3.0)dvs 3.0(2.0,5.0)d]、禁食时间[3.0(1.0,5.5)d vs 4.0(3.0,9.0)d]、最低体重出现时间[4.0(3.0,6.0) dvs6.0(5.0,8.0)d]、恢复出生体重时间[11.0(9.0,14.0) dvs 13.0(10.0,17.0)d]均短于非EUGR组(P<0.05);需机械通气治疗者比例(70.4% vs 51.0%)低于非EUGR组(P<0.05).(4)非EUGR组在生后2周的日均热卡摄入[81(70,91) kcal/kg vs 73(63,85) kcal/kg]和生后1周[1.6(1.4,2.0) g/kgvs 1.4(1.1,1.8) g/kg]、生后2周[2.4(2.1,2.7) g/kg vs 2.1(1.8,2.6) g/kg]、达完全经口喂养前[3.0(2.5,3.4) g/kg vs 2.7(2.3,3.1)g/kg]的蛋白质摄入高于EUGR组(P<0.05),而生后2周的热卡累积损失[546(403,707) kcal/kg vs 655(494,795) kcal/kg]和生后1周[13.1(10.9,15.1) g/kg vs 14.8(12.0,16.6) g/kg]、生后2周[15.5(11.4,19.8) g/kg vs 20.0(12.1,24.0) g/kg]的蛋白质累积损失低于EUGR组(P<0.05),在其余各阶段的日均热卡、蛋白质摄入量及累积损失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IUGR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率低于非IUGR组(34.9% vs 56.7%),孕母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儿窘迫发生率则高于非IUGR组(54.0% vs 24.2%、25.4% vs 7.5%),新生儿窒息、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败血症、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胆汁淤积症和孕母胎膜早破、胎盘早剥/前置胎盘的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 EUGR组新生儿败血症发生率(11.3% vs0%)和孕母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率(31.0% vs 14.3%)高于非EUGR组(P<0.05),但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窒息、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胆汁淤积症和孕母胎膜早破、胎盘早剥/前置胎盘、胎儿宫内窘迫的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UGR早产儿发生EUGR的风险远高于非IUGR者;导致非IUGR早产儿发生EUGR的危险因素包括:日均体重增长速度、最低体重出现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开始喂养时间、禁食时间、机械通气治疗、营养摄入与累积损失、疾病等因素.  相似文献   

15.
极低出生体重儿母乳喂养与配方乳喂养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在进行母乳喂养、早产儿配方乳喂养条件下黄疸消退、体重增长、耐受全胃肠营养的时间及常见并发症的区别.方法 对2002年10月至2005年4月我科收治的111例极低出生体重儿提供母乳喂养的39例,另72例采用早产儿配方乳喂养,观察两组在黄疸消退日龄、回升到出生体重日龄、过渡到全胃肠道营养日龄、住院天数等的差别,并比较两组在喂养不耐受、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酸中毒的发生率方面的不同.结果 两组过渡到全胃肠道营养日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06,P<0.01);两组在喂养不耐受和酸中毒发生率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4.203和4.811,P<0.05);黄疸消退日龄、回升到出生体重日龄差异两组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70和0.27, P>0.05);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率的两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χ^2=0.01,P>0.05).结论 在极低出生体重儿应积极进行母乳喂养,这对于早日过渡到全胃肠道营养、减少喂养不耐受发生率、缩短住院天数、降低酸中毒发生率均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生后1周内血胃泌素(GAS)和胃动素(MOT)水平的动态变化。方法用放射免疫法分别测定2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体重<1500 g)、20例低出生体重儿(体重1500~2500 g)生后12 h、24 h、72 h和7天的血GAS、MOT水平,将15例健康足月儿(体重>2500 g)作对照组。结果 (1)极低出生体重儿组生后12 h、24 h、72 h和7天GAS、MOT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MOT水平低于低出生体重儿组(P<0.01或P<0.05),GAS水平与低出生体重儿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各组生后72 h内血GAS、MOT水平变化不明显,对照组和低出生体重儿组7天时明显高于72 h(P<0.01),极低出生体重儿组MOT 7天时高于72 h(P<0.05),GAS水平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33周组各时间点GAS、MOT水平均低于≥37周组(P<0.01)。结论 GAS、MOT水平与新生儿体重、胎龄密切相关。极低出生体重儿生后1周内消化功能低下,GAS、MOT水平先降后升,但变化幅度没有低出生体重儿和足月儿明显,提示功能追赶需要更长时间,临床应选择合适的喂养时机和方式。  相似文献   

17.
影响极低出生体重儿体重增长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Wu YJ  Yu JL  Gu R 《中华儿科杂志》2005,43(12):916-919
目的探讨影响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体重增长的相关因素。方法对1998年7月—2004年3月重庆医科大学儿童医院新生儿病房收治的51例VLBW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早开奶、热卡摄入量和蛋白质摄入量对体重增长有显著性影响(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示,热卡摄入量和蛋白质摄入量是影响体重增长的显著因素,回归方程为Y(体重增长)=-6·426+0·120X1(热卡摄入量)+3·737X2(蛋白质摄入量)(P<0·01)。达到体重增长目标对象中单纯胃肠内营养组和部分胃肠外营养组热卡摄入量分别为(520·62±21·59)kJ/(kg·d)[(124·43±5·16)kcal/(kg·d)]、(451·49±68·41)kJ/(kg·d)[(107·98±16·35)kcal/(kg·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开奶组出生体重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和胃肠外营养液体量占总液量比例>75%时间平均秩分别为18·58、20·24、20·11,晚开奶组分别为33·00、32·48、31·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LBW在生后应保证足量热卡和蛋白质的供给,对于小于胎龄儿和有严重并发症的患儿更应该加强营养的补充,对VLBW应尽早喂养,同时需要胃肠外营养作为肠内营养的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