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胺酰心安治疗心力衰竭20例管恒轩高海山南乐县人民医院南乐457400关键词胺酰心安;心力衰竭;β受体阻滞剂心力衰竭(心衰)是心血管内科常见而危重的病症。近年来对其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的研究有了很大突破,随之在治疗方面也有很大进展。舒张性心衰是近几年提出...  相似文献   

3.
唐新民  李义忠 《四川医学》1994,15(6):355-355
氨酰心胺对难治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体会水电七局医院(614900)唐新民,李义忠β-阻滞剂治疗心力衰竭的问题日益受到重视;现总结我院18例治疗结果。一、资料与方法(一)对象:均为住院心力衰竭病人,经休息、限盐、吸氧、去除诱因,应用利尿剂、洋地黄及扩血管药...  相似文献   

4.
卡托普利并氨酰心胺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心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该文对43例确诊为扩张型心肌病心衰者常规强心利尿治疗无效,改用卡托普利治疗,心率轻快者并用小剂量氨酰心胺治疗。结果显效21例,好转17例,总有效率达88.4%。对两者合用的作用机理及注意事项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掊酰环戊胺是一个新的桔酰苯胺类似物,其抗心律失常活性超过桔酰苯胺,用3J4J 5’三甲氧基苯甲酰氯与N。.(2-二乙氨乙基)一环戊胺合成。其中间体N’.(2.二乙氨乙蘑)环戍胺是一个新的化合物,用活性铝还原由环戊酮与2一二乙氨基乙胺生成的席夫碱而制得。  相似文献   

6.
贾百全  张彦 《河北医学》2006,12(10):986-988
目的:研究氨酰心安对急性心肌梗塞(Acute Myocard iald Infarction,AM I)QT离散度的影响。方法:40例AM I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n=20),治疗组给予氨酰心安25~150mg/d,对照给予常规治疗4周。比较两组治疗4周前后QT参数。结果:治疗4周后对照组QTd、QTcd、QT-max、QTm in、HR均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组QTmax无改变(P>0.5),QTm in延长(P<0.01),HR减慢(P<0.01),QTd、QTcd缩短。结论:氨酰心可安延长AM I患者的QTm in,对QTmax无影响,使QTd减小,有利于AM I患者心肌电活动的一致和稳定,减少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8.
9.
梁毅珊 《求医问药》2014,(19):56-57
目的:探讨分析碱性磷酸酶检测及γ-谷胺酰转移酶检测对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4年7月间我院收治的各类肿瘤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设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来我院进行健康检查的体检者200例设为对照组,分别对两组研究人员血清中碱性磷酸酶及γ-谷胺酰转移酶的含量进行测定,观察对比两组研究人员的检测结果,并将对比的结果及两组研究人员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 :经统计,76例肝癌患者血清中γ-谷胺酰转移酶的含量为(265.2)U/L,碱性磷酸酶的含量为(583.1)U/L;57例胃癌患者血清中γ-谷胺酰转移酶的含量为(108.3)U/L,碱性磷酸酶的含量为(359.2)U/L;67例其他肿瘤患者血清中γ-谷胺酰转移酶的含量为(83.6)U/L,碱性磷酸酶的含量为(179.7)U/L;20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中γ-谷胺酰转移酶的含量为(31.3)U/L,碱性磷酸酶的含量为(84.9)U/L。对照组健康体检者血清中γ-谷胺酰转移酶及碱性磷酸酶的含量均明显低于观察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患者血清中碱性磷酸酶、γ-谷胺酰转移酶的含量进行测定,能够对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进行及时准确的诊断和评估,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了解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的发生率,并分析其耐药现状,为临床合理选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提高医院感染防控意识.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间临床分离的101株肺炎克雷伯菌,其ESBLs表型筛选与确认及药敏结果判读严格按照NCCLS 1999版推荐的标准.结果:临床分离的101株肺炎克雷伯菌其产ESBLs菌株占21.8%;ESBLs阳性菌株对β -内酰胺类抗生素有较高的耐药性,尤其对阿莫西林、二、三代头孢菌素类的耐药率极高,均在83.3%以上;对喹诺酮类环丙沙星、氟哌酸 、酰胺醇类的氯霉素耐药率分别为66.6%、90.9%、72.7%,但其对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他定/克拉维酸、氨基糖苷类的丁胺卡那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0.0%、9.1%、17.3%、17.3%.结论:肺炎克雷伯菌ESBLs阳性菌株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有较高的耐药率,碳青霉烯类的亚胺培南可以作为其治疗的首选药;建议医院加大对产ESBLs菌株的检测,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高医院感染防控意识,预防和减少产ESBLs菌株引起的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多稀磷酯酰胆碱联合复方甘草酸单胺治疗脂肪性肝炎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脂肪肝患者30例,静点多稀磷酯酰胆碱10mL及复方甘草酸单胺60mL,1次/d;对照组:脂肪肝30例,静点葡醛酸钠、苷利欣,每日一次;疗程1个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86.7%,时照组有效率53.3%,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多稀磷酯酰胆碱联合复方甘草酸单胺治疗脂肪性肝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道两种新亚硝胺:N-3-甲基丁基-N-1-甲基丙酮基亚硝胺(NMAMBA)和N-2-甲基丙基-N-1甲基丙酮基亚硝胺(NMAMPA);以及甲基异戊基亚硝胺(NMIA),可由异戊胺(IAA)和NaNO_2,在接种串珠镰刀菌(Fusarium moniliforme)的葡萄糖硝酸铵(GAN)培养基中形成。前两者在pH6.0培养12~14d时产生最多;而NMIA则在pH4.5。培养8~10d形成最为合宜。乙酰甲基甲醇(AMC)对两种新亚硝胺的形成有促进作用,而丙酮酸钠只对NMAMBA的形成有促进作用。如除去GAN培养基中的某些金属离子,如Mg~(++)、Ca~(++)或Ca~(++),则能抑制NMIA, NMAMBA和NMAMPA的形成,表明真菌转甲基酶在其形成由起重要作用。本文对真菌利用IAA和NaNO_2合成NMAMBA和NMAMPA的机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乙醇胺的柱层析分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报道以薄层层析为先导,用柱层析法分离磷脂酰胆碱(PC)和磷脂酰乙醇胺(PE)。实验表明利用普通的柱层析法分离PC和PE是可行的,为不用昂贵仪器设备分离制备不同磷脂纯品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白念珠菌菌相转换基因HYR1上游N乙酰葡萄糖胺激活序列进行初步定位,探讨菌相转换可能的调控机制.方法:DNAssist 2.0软件分析HYR1基因上游1 800 bp内可能的N-乙酰葡萄糖胺激活序列片段,选择-1 800~ 43bp、-1 400~ 43 bp、-1 000~ 43 bp、-600~ 43 bp、-400~ 43 bp、-200~ 43 bp这些区域作为分析目标,PCR扩增这些片段,将其分别克隆至含β-半乳糖苷酶(LacZ)报告基因的载体PNG17中构建质粒重组体,分别命名pHYR1.8、pHYR1.4、pHYR1.0、pHYR 0.6、pHYR0.4、pHYR0.2,测序确认后转化酵母菌EGY48,培养含有不同重组体的酵母转化子,将不同的酵母转化子接种于含有N乙酰葡萄糖胺和β-半乳糖苷(X-gal)的培养基上,在不同条件下观察培养基的颜色变化.结果:成功构建6种重组体pHYR1.8、pHYR1.4、pHYR1.0、pHYR 0.6、pHYR0.4、pHYR0.2,经测序,插入片段与预期序列完全一致.酵母菌转化子生长良好,在N-乙酰葡萄糖胺作用下,含pHYR1.8和pHYR1.4的转化子使培养基成蓝色,含其他重组体pHYR1.0、pHYR 0.6、pHYR0.4、pHYR0.2的转化子不使培养基显色.结论:N-乙酰葡萄糖胺可能通过HYR1上游-1 400~-1 000 bp区域内的启动元件激活HYR1基因诱导白念珠菌菌相转换.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研究水飞蓟宾-磷脂酰胆碱复合物(SPC)对D-半乳糖胺(D-galN)和脂多糖(LPS)与卡介苗(BCG)诱导的小鼠肝损伤实验的影响,得出结论:SPC对D-galN和LPS+BCG诱导的肝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秦俊杰 《黑龙江医学》2010,34(7):516-518
目的比较匹维溴胺联合双歧三联活菌片与单剂匹维溴胺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将95例肠易激综合征病人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51例:应用匹维溴胺50 mg,po,tid,加双歧三联活菌片2.0 g,tid po;对照组44例:应用单剂匹维溴胺50 mg,po,tid,疗程均为8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9%,对照组为80%(P<0.05),治疗组疗效对缓解腹痛、腹胀、腹泻、便秘、黏液便优于对照组。结论匹维溴胺和双歧三联活菌片联合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更有效。  相似文献   

18.
邹永胜  王旭  黄永茂  游春芳  陈枫  钟利  向成玉  陈庄 《西部医学》2012,24(2):227-229,232
目的了解本地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对6种常用抗菌药物的药敏情况以及碳酰氰间氯苯腙(CCCP)对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最低抑菌浓度(MIC)的影响。方法纸片扩散法(K-B法)进行6种抗菌药物的药物敏感性检测;PCR技术检测受试菌株携带acra、acrb基因的情况;常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大肠埃希菌对两种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MIC,并对比加入CCCP后MIC的变化。结果 71株大肠埃希菌对三类6种抗生素耐药结果中环丙沙星(CIP)耐药率最高52株(73.24%),氨曲南(ATM)最小30.99%,耐药模式以多药耐药为主(51.11%);外排泵基因acra,acrb在多重耐药菌中阳性率高达91.89%和81.03%;加入CCCP前后多重耐菌株和敏感株的MIC值的变化差值经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地大肠埃希菌存在明显的多重耐药现象;外排泵基因acra和acrb是大肠埃希菌多药耐药的重要原因之一;主动外排泵抑制剂CCCP能够降低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对多耐药大肠埃希菌的MIC。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三种检测技术及其产ESBLs菌耐药现状。方法对本院2005年6月-2006年12月收集到的200株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中的40株ESBLs阳性菌进行研究。对200株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用VITEKAMS32测定ESBLs,同时用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推荐纸片筛选法和确认法进行对照监测。结果仪器法、确认法、纸片筛选法检测ESBLs菌株分别为18.97%、18.58%、16.41%,产ESBLs菌对大多数抗生素的耐药率显著高于非产ESBLs菌,且多重耐药显著,但对泰能均敏感。结论ESBLs菌阳性率高、耐药性强、耐药谱广,临床检验时应重视对其选择准确、快速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找出芳香胺对发光菌毒性作用的定量结构与毒性相关的QSAR表达式,为预测该类化合物的毒性数据提供一种可行的方法:方法:用量子化学MOPAC-AM1法计算化合物的结合参数,结合分子积参数VX对毒性数据进行QSAR分析得出回归方程,即QSAR表达式。结果 QSAR方程为-logEC50=0.467+0.352VX-0.06310644+0.00167ΔHf n=12 r=94.02% S=0.1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