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观察现代宫廷理筋术结合经筋灸法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Chronic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 CNLBP)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7月—2020年2月期间六安市中医院诊治的CNLBP患者8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41例。两组患者均予以基础康复治疗,研究组加用现代宫廷理筋术结合经筋灸法治疗。治疗4周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指地距离(Finger and floor dis-tance, FFD)、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评分、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腰背肌静、动态耐力及血清抗氧化指标[过氧化氢酶(catalase, 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水平。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7.37%(37/38)明显高于对照组82.05%(32/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经筋刺法联合普拉提训练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8例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随机分为经筋组(29例)、训练组(29例)和结合组(30例)。经筋组采用经筋刺法治疗,训练组采用普拉提训练治疗,结合组采用经筋刺法与普拉提训练结合的方法治疗,三组均连续治疗8周。治疗后评价三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比较三组患者的腰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Roland-Morris功能障碍问卷调查表(Roland-Morris disability questionnaire,RMDQ)评分及腰部静、动态肌耐力情况。结果:治疗后,经筋组、训练组、结合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82.76%、79.31%、86.67%,三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合组的疗效优于经筋组和训练组,经筋组的疗效亦优于训练组。治疗后,三组患者的VAS、RMDQ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且结合组的VAS、RMDQ评分改善情况优于经筋组、训练组(P0.05),经筋组的评分改善情况优于训练组(P0.05)。治疗后,三组患者的静、动态肌耐力均显著改善(P0.05),且结合组的改善情况优于经筋组、训练组(P0.05),经筋组的改善情况优于训练组(P0.05)。结论:经筋刺法结合普拉提训练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可明显缓解疼痛,改善腰部功能及静、动态肌耐力,应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依据"肝肾-经筋"理论,探讨骨性关节炎的中医分期综合治疗.方法:通过文献研究方法,以<内经>藏象、经筋理论为指导,根据"治未病"、"杂合以治"为依据,探讨骨性关节炎的分期综合治疗.结果与结论:骨性关节炎早期以局部经筋病变为主,中后期除经筋病变外,尚有脏腑病变尤其以肝、肾为主.辨证治疗在分期的基础上,采用经筋辨证和脏腑辨证,早期以外治推拿、针灸等方法为主,中后期当辩证论治内服汤药综合配合外治两种方法.通过分期综合治疗,提高治疗该病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针刀经筋层松解术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整群选取2015年9—11月期间在该院进行治疗的75例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展开研究,通过双盲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38)实施针刀经筋层松解术治疗,对照组(n=37)采用常规针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疼痛评分及患者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治愈率为78.95%,对照组治愈率为10.81%.观察组活动疼痛评分为(3.6±1.0)分,感觉疼痛评分为(3.0±0.7)分;对照组活动疼痛评分为(4.6±1.1)分,感觉疼痛评分为(4.2±1.2)分.观察组疗效满意率为92.11%,对照组疗效满意率为78.38%.各项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比于传统针灸术,针刀经筋层松解术在非特异性下腰痛的治疗中具有同样的效果,并能够更好的改善患者的疼痛,方法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5.
腰背痛一直是困扰人类生活与工作的常见疾患之一,每年由腰背痛所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经济损失数额巨大。下腰痛(low back pain,LBP)是以腰骶部疼痛为特征的一组疾病,中老年人患病率高达70%,由于急性腰背痛复发及慢性疼痛从而导致丧失工作能力的概率为75%~85%。根据LBP联邦指南,将下腰痛分为坐骨神经痛/根性疼痛综合征、特异性下腰痛和非特异性下腰痛。非特异性下腰痛是指始发于腰部,既没有神经根受累也没有严重潜在疾患的下腰痛,至今缺乏针对非特异性下腰痛的诊疗规范。非特异性下腰痛是骨伤科门诊中的常见病,其病因复杂、表现多样、检查不明确、治疗效果不佳等困扰着临床医生,临床上绝大部分腰痛属于非特异性下腰痛。此病有反复发作的特点,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非特异性下腰痛的治疗方法众多,主要为运动疗法、传统的中医治疗以及物理疗法,目前预防治疗和微创疗法对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的研究也有所增加。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将近些年来国内外学者对非特异性下腰痛的治疗进展进行系统陈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应用flexi-bar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临床疗效,为指导临床及家庭训练制定更简单、有效的运动处方。方法 选择2019年1月-2019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就诊的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60例,采用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腰椎稳定性训练,试验组在此基础上联合flexi-bar训练。两组都将接受为期4周的运动干预,每周3次,每次40 min,包括5 min的热身和5 min的放松。试验组训练过程中15 min进行flexi-bar运动,在站立、双桥、卷腹和四点支撑体位下进行,flexi-bar振动保持30 s,休息30 s,每个动作做3组。两组训练前后分别应用疼痛数值评定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Oswestry腰背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压力生物反馈仪 (pressure biofeedback unit,PBU)进行疼痛、腰椎功能和腹横肌激活能力的评估。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NRS评分、ODI评分及腹横肌激活压力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4周的治疗,两组NRS评分、ODI评分及腹横肌激活能力压力值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1),且试验组患者NRS评分、ODI评分及压力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应用flexi-bar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可显著改善患者腰椎功能,缓解腰部疼痛症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探讨认知-行为疗法对急性非特异性腰痛(ANLBP)患者的影响.方法 将60例ANLBP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常规卧床休息1周,同时给予蜡疗及口服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治疗,干预组在给予蜡疗及口服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治疗的同时进行认知行为治疗.于患者入院时、治疗2周时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和中文版Roland-Morris功能障碍调查表(RMDQ)评价.结果 干预2周时干预组较对照组VAS、RMDQ评分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对ANLBP患者在药物及理疗基础上进行认知行为综合治疗,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10.
根据腰脊神经后支分布的解剖特点,应用曲氨耐德复合利多卡因行腰脊神经后支阻滞治疗非特异性腰痛,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毫米波联合针灸对非特异性腰痛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北京朝阳中西医结合急诊抢救医院2020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82例非特异性腰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实施针灸治疗,观察组实施毫米波联合针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腰部功能、疼痛程度、炎性因子水平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腰部功能、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腰部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IL-1β、TNF-α及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青年人群发生非特异性下腰痛(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 NLBP)的相关危险因素,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于2021年3~6月针对多个社区的青年人群进行现场问卷调查,统计NLBP发病情况。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青年人群NLBP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共发放调查问卷370份,其中有效问卷356份,有效率为96.22%。NLBP组96例,发生率为36.97%。单因素分析显示,NLBP组与非NLBP组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工作姿势、劳动强度、日均工作时间、有无振动作业、每周锻炼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30岁、BMI≥24.00kg/m2、固定姿势、振动作业、每周锻炼<2次是青年人群发生NLBP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年龄≥30岁、BMI≥24.00kg/m2、固定姿势、振动作业、每周锻炼<2次可增加青年人群NLBP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3.
腰痛是全球生产力损失的首要原因,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造成严重影响,其中最常见的类型是慢性非特异性腰痛。临床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方法虽丰富,但由于其没有已知的病理原因,治疗的重点就放在减少疼痛和减低对日常社会活动的影响上。运动疗法因其便于实施、种类多且成本小的特点,已获专家共识和指南推荐,但哪种运动疗法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效果最好,目前证据还不充分。本文旨在对中西医不同运动方式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干预效果及特点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期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针刀软组织松懈术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临床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方便选取2015年10月—2017年4月该院收治的118例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实验组(针刀软组织松懈术,59例)和对照组(针灸,59例),对比观察两组治疗后腰痛及腰部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实验组治疗后腰部自感痛VAS(2.2±0.5)分,活动痛VAS(3.8±0.6)分,ODI指数(24.7±8.2)%,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刀软组织松懈术可有效改善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的腰痛症状及腰部功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李亮  张利恒 《黑龙江医学》2015,39(2):210-211
目的验证仰卧起坐对产后妇女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作用。方法将234例产后妇女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各117例。A组接受仰卧起坐练习,B组不接受任何训练。随访期12~17个月,平均15个月。分别于产后3个月和12个月统计产后妇女的VAS评分。通过SPSS软件进行t检验。结果所有产后妇女均得到随访,两组间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t=12.098,P<0.05)。结论仰卧起坐能够明显减少产后妇女非特弄性下腰痛的发生,说明腹肌对非特异性下腰痛的发病及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阿是穴斜刺法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近期及远期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以阿是穴斜刺法,对照组予以电针疗法。两组均治疗2个疗程,半年后随访。观察并比较治疗前、结束时以及半年后随访时患者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ODI评分和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随访时治疗组ODI评分和VAS评分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结束时及随访期的愈显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两种方法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均有良好效果,治疗组在改善临床症状及远期疗效方面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7.
非特异性腰痛的对因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特异性腰痛是长期困扰临床医师的难题,目前存在着诊断混乱、疗效差的状况。为了明确病因以及做到对因治疗,我院进行了长期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并做了大量的文献调研,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几类非特异性腰痛的病因诊断及对因治疗措施。(1)脊神经后支综合征:因脊神经后支主干受机械刺激所致,治疗方法有液氮冷冻脊神经后支等。(2)腰椎间盘源性腰痛:由于腰椎间盘变性所致,可行腰椎间盘切除。(3)小关节综合征:小关节本身病变引发腰痛的情况很少,多数是由于小关节脱位刺激了旁边的脊神经支所致。治疗方法同脊神经后支综合征。(4)腰椎不稳:由椎间连接松驰所致,可行腰椎融合。(5)棘上棘间韧带损伤:因棘间韧带损伤所致,疗法有封闭加小针刀松解术等。(6)内脏源性腰痛:是盆腔疾患的牵涉性痛,治疗原发病是关键。此几类非特异性腰痛的病因诊断及对因治疗措施供同行参考、商榷。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密集型银质针导热术、脊神经后支针灸治疗非特异性腰痛的临床疗效。探讨更安全、有效、简单、易行的治疗措施。方法将非特异性腰痛患者102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密集型银质针导热术治疗,治疗组给予脊神经后支针灸治疗。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近期及远期效果无差异。结论脊神经后支针灸治疗非特异性腰痛,疗效确切、操作简单、痛苦程度减少、经济负担减轻、并发症降低。  相似文献   

19.
腰痛是常见的一种健康和社会问题,是所有年龄段都会出现的症状,在中老年阶段发病率最高。根据持续时间可分为急性腰痛、亚急性腰痛和慢性腰痛,临床上绝大部分腰痛是慢性非特异性的。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持续时间在12周以上,没有明确的病理解剖学原因,也没有具体的方法推荐给临床医生治愈慢性非特异性腰痛。因其致病因素不明确、持续时间长、预后易反复等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治疗方法纷繁多样,目前尚无高质量证据的研究表明哪种治疗方法疗效最好。其中,运动疗法具有危害小、成本低、便于实施等特点,成为临床上改善慢性非特异性腰痛主流的治疗方法。虽然运动疗法在中国急/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专家共识、美国医师学会临床实践指南中被推荐用于慢性腰痛的治疗,但哪种特定的运动方式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疗效更好,目前证据还不够充分。运动疗法主要有核心稳定性训练、抗阻训练、有氧运动、伸展运动、普拉提、瑜伽、太极、麦肯基疗法等,随着研究的深入,运动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研究有所增多,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运动疗法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进展进行系统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小六合针法治疗非特异性腰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临床对照研究方法,将60例非特异性腰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30例采用小六合针法治疗,30例采用常规毫针针刺方法治疗对照治疗,均隔日治疗1次,共治疗7次。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累积效应和立即效应的止痛效果,比较2组的治疗情况;此外,采用腰痛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患者治疗满意度评分,评价2组的临床效果。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在治疗后,不同时间节点的VAS评分、ODI评分和患者治疗满意度评分均显著改善(P <0.05)。2组间比较,小六合针法组的VAS评分和ODI评分均低于常规毫针针刺方法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小六合针法组的治疗满意度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小六合针法能显著缓解非特异性腰痛患者的腰痛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疗效确切,满意度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