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PB-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免疫表型、预后因素及治疗策略。方法:对我院2007年1月-2014年4月收治的12例原发乳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B-DLBCL)患者进行了回顾性总结。结果:所有患者均因自觉乳腺肿块就诊,行手术切除或肿块穿刺而发现本病。Ann Arbor分期I期41.7%(5/12),II期58.3%(7/12)。病理免疫组织化学显示,生发中心型(GCB)来源1例(11.1%),非生发中心型(non-GCB)来源8例(89.9%),其余3例未明确细胞起源。中位随访53(12-92)个月,除1例未接受相关治疗的患者死亡外,其余患者均存活。结论:PB-DLBCL较罕见,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患者对化疗敏感,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2.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70岁,主因间断发热 5 个月,发现子宫内膜病变 5 天于 2019 年 7 月入院.患者既往月经规律,已绝经 26年.孕4产 2,阴道分娩 2 女婴,人工流产 1 次,葡萄胎 1 次.无血液病既往史.近半年体重减轻 5 kg.5 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发热,常于下午出现,体温最高达 38.2...  相似文献   

3.
患者女,60岁,4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右侧腰背部隐痛,在当地医院给予抗炎及对症处理,无明显效果,于2012年2月14日人我院治疗.查体:全身未触及浅表淋巴结肿大,右肾区轻叩击痛,余未见明显异常.CT示:右肾增大,有肾中下部见一约140cm×106 cm大小分叶状肿物,增强扫描呈低密度影,病变与右腰大肌、腰方肌分界不清,腹腔未见肿大淋巴结,诊断右肾巨大占位,提示肾癌可能.肝肾功能、血常规、肿瘤标记物正常范围内,骨髓活检未见异常.术中所见:肾脏包膜表面血管扩张充盈,有肾体积明显增大,与周围腰肌粘连严重,遂将右肾与粘连的腰肌一并切除.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原发结外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免疫分型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复习94例原发结外DLBCL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并进行随访,应用Kaplan-Meier法、Log-rank检验及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生存分析。参照Hans等的分型原则将其分为生发中心B细胞型(GCB型)和非生发中心B细胞型(non-GCB型),标记抗体包括CD20、CD10、bcl-6、MUM-1和Ki-67。结果 (1)本组患者中,以胃肠道受累为主,有39例(41.5%),其次包括鼻咽部、牙龈、腮腺、甲状腺、睾丸、卵巢、皮肤等。(2)肿瘤细胞均表达CD20抗原;CD10、bcl-6、MUM-1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9.4%(37/94)、72.3%(68/94)、45.7%(42/94),Ki-67阳性指数25%~95%,中位数为80%。Hans分型:53.2%(50/94)为GCB型,46.8%(44/94)为non-GCB型。(3)89.4%(84/94)的患者接受化疗,66.8%(60/94)的患者接受手术。患者的2、3和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71.3%、61.7%和36.2%,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方案(CHOP)治疗组的2、3和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70.3%、60.8%和37.8%。GCB型2、3和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78.0%、70.0%和48.0%,non-GCB型2、3和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63.6%、52.3%和2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00,P=0.003)。结论 Hans分型、结外病变数量、IPI评分、化疗是原发结外DLBCL患者独立的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总结原发扁桃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T-DLBCL)的临床特征、免疫表型及预后因素。方法:收集2009年10月至2018年2月初诊的37例PT-DLBCL患者临床资料,包括临床特征、分型、分期、疗效及预后,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7例中男性22例(59.5%),女性15例(40.5%),中位年龄57(16-86)岁。能明确细胞起源的36例患者中,生发中心B细胞(GCB)型占66.7%,非生发中心B细胞(non-GCB)型占33.3%。Ann Arbor分期Ⅰ期占40.5%,Ⅱ期占59.5%,无Ⅲ、Ⅳ期患者。中位随访时间44(10-101)月,2例患者(5.4%)失访。中位治疗6(3-8)个疗程后对35例患者进行评估。结果显示,26例(74.3%)达完全缓解(CR),8例(22.9%)达部分缓解(PR),1例(2.8%)患者疾病稳定(SD)。3年及5年无进展生存(PFS)均为82.5%,3年及5年总生存(OS)均为95.5%。5例(13.5%)患者接受了放疗。年龄60岁(P0.05)或年龄 70岁(P0.05)的患者PFS均较相对年轻患者短;LDH水平增高(P0.001)、治疗方案中未使用R(P0.05)的患者OS相对短。结论:PT-DLBCL患者对放、化疗敏感,预后较好,大多数患者治疗后可获得长期生存,联合免疫化疗的效果优于单纯化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不同分期系统在原发肠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预后判断能力和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点、治疗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2009年1月至2017年7月原发肠道DLBCL患者共68例,所有患者均经过手术治疗。对患者分别使用Lugano分期、TNM分期、Blackledg分期及Musshoff分期系统进行分期;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行log-rank检验;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4个分期系统对生存率的预测价值;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不同分期、治疗方案与生存预后的相关性。结果: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52 (1-105)个月,中位PFS时间为41(1-86)个月,中位OS时间未能达到。常见发病部位为回盲部(30. 9%),其次为小肠(29. 4%)和结肠(29. 4%)、多部位受累(7. 4%)和直肠(2. 94%)。患者5年PFS率和OS率分别为44. 9%和51. 1%,KaplanMeier生存曲线及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应用不同的分期系统描述PI-DLBCL患者PFS和OS的累积活存率时,4种分期系统均不能明显的区分开各期的生存曲线; ROC曲线结果显示,Lugano分期系统对PI-DLBCL患者1年PFS(AUC=0. 826; P=0. 015)和1年OS(AUC=0. 792; P=0. 001)预测能力较其他分期系统好。手术联合化疗(±放疗)组(62例)与单纯手术组(6例) 3年PFS率分别为53. 9%、16. 7%(P=0. 116),3年OS率分别为66. 7%、16. 7%(P=0. 015);联合利妥昔单克隆抗体化疗组(36例)较未联合化疗组(26例) 3年PFS率分别为66. 0%、44.0%(P=0. 139),3年OS分别为70. 2%和39. 2%(P=0. 148)。回盲部患者较其他部位发病患者有较高的PFS和OS(P均0. 05)。多因素分析显示,仅骨髓侵犯是影响患者PFS的独立预后因素(P 0. 05)。结论:对于原发肠道DLBCL患者,骨髓侵犯是影响患者PFS的独立危险因素。从本组有限的数据初步得出,在4个分期系统中,Lugano分期对PI-DLBCL患者生存率的预测能力优于其它分期系统,可考虑将其作为PI-DLBCL生存率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原发CD5+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e novo CD5+DLBCL)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的关系,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0例原发CD5+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治疗效果及预后。结果表明:9例患者发病年龄超过60岁,均为Ann-Arbor/cotsword分期Ⅲ-Ⅳ病例,发病初骨髓累及5例;除1例治疗中断外,其余均使用了含利妥昔单克隆抗体的化疗方案,治疗后评价为:完全缓解5例,部分缓解2例,稳定2例,进展1例。8例患者在2年内复发或疾病进展死亡,其中3例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累及并导致死亡。中位生存期16(1-23)个月,预计2年生存期为20.4%。结论:原发CD5+DLBCL淋巴瘤临床少见,但预后差,应提高对原发CD5+DLBCL疾病的认识,探寻R-CHOP以外的治疗方案并加强中枢神经系统的防治。  相似文献   

9.
原发皮肤淋巴瘤是一组异质性的淋巴增殖性疾病,主要特征为皮肤受累。病理类型与系统淋巴瘤继发的皮肤改变相似,但生物学行为、治疗和预后截然不同。2005年,WHOEORTC(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Research and Treatment of Cancer)将原发皮肤淋巴瘤分为T细胞及B细胞淋巴瘤,临床以T细胞淋巴瘤多见,原发皮肤B细胞淋巴瘤又分4个亚型:原发皮肤滤泡中心淋巴瘤(PCFCL)、原发皮肤边缘带B细胞淋巴瘤(PCMZL)、原发皮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原发中枢神经系统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病理学诊断特征。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经泰安市中心医院病理科确诊的15例原发中枢神经系统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原发中枢神经系统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病理形态学特点及免疫表型。 结果患者男性10例,女性5例,年龄52~64岁;15例患者临床表现为头痛头晕,反应迟钝或行走不稳。CT检查均发现颅内占位,4例发生了转移,分别转移到睾丸、肝脏、肺脏和乳腺,其余患者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检查均未见全身其他部位肿瘤。光镜下肿瘤细胞表现为弥漫性生长,特征性的分布于血管周隙;肿瘤细胞大多相似于中心母细胞,与反应性小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活化的小胶质细胞以及反应性星形细胞混杂。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肿瘤细胞均弥漫强表达白细胞分化抗原20(CD20)及B细胞系特异性激活蛋白(PAX5),其中3例表达白细胞分化抗原10(CD10),7例均表达B细胞淋巴瘤因子6(Bcl-6)及多发性骨髓瘤致癌蛋白(MUM1),余5例均表达MUM1,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指数70%~90%。 结论原发中枢神经系统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是一种相对少见的淋巴瘤,以弥漫性分布于血管周隙的中心母细胞样细胞为特征;临床表现与其发生部位有关,掌握其共同的特征并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方能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1.
正淋巴瘤来源于淋巴造血系统,属于一类恶性肿瘤,可累及全身系统,分为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s lymphoma,HL))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发生于结外的淋巴瘤大多数为NHL,原发于睾丸或侵犯睾丸的NHL较罕见,我院泌尿外科收治1例睾丸原发NHL患者,根据术后病理结果诊断为原发于睾丸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Iarge B-cell Iymphoma,DLBCL),结合文献复习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原发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预后。方法:收集甘肃省人民医院2013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15例原发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临床特点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15例患者的中位发病年龄为59(19-89)岁;男性7例,女性8例,首发症状均为骨痛; 15例患者病理类型均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Has分型GCB亚型5例(5/15),Non-GCB亚型10例(10/15)。15例患者中,11例(11/15)患者接受化疗,3例(3/15)患者接受手术治疗,1例患者未治疗(1/15),中位接受化疗疗程数为5(1-9)疗程。评估近期疗效,8例患者达CR(8/15),3例达PR(3/15),1例SD(1/15),1例失访(1/15),1例未治疗(1/15),1例PD(1/15)。年龄、病理亚型、性别、分期、β2-MG水平、LDH水平、是否应用利妥昔单抗与完全缓解率均无统计学相关性(P0.05),IPI评分与近期完全缓解率相关(P0.05)。中位随访时间19(1-38)个月,10例存活,其中6例仍完全缓解,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为15(1-38)个月。结论:原发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首发症状以骨痛为主,病理亚型以Non-GCB为主,治疗以联合化疗为主,IPI评分与治疗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13.
患者女,79岁,发现阴道脱出物半年,加重伴不规则阴道出血10余天.专科检查:阴道左侧壁及后壁可扪及5 cm×7 cm不规则硬质结节,与阴道口、右侧壁粘连,接触性出血明显.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阴道镜:阴道左侧壁及后壁见5 cm×7 cm不规则肿物,占据阴道,无法暴露宫颈.盆腔MRI:阴道内见8.4 cm×2.9cm×...  相似文献   

14.
1病例报告男,80岁。因帕金森病长期住我院治疗。2个月前发现左侧口腔内一肿物,伴明显疼痛。1个月前发现右侧头皮下肿物,表面皮肤稍红,质地硬,触之无明显波动,压痛明显。13 a前因胃癌进行胃次全切除,术后诊断为蕈伞样管状腺癌,并进行过化疗。查体:颌下浅表淋巴结触及肿大,约蚕豆大小。头颅无畸形,右侧头皮下可触及一肿物,质硬,大小4 cm×3 cm,表面出现暗红色糜烂,少许渗血,局部结痂,触之无明显波动,压痛明显。左侧口腔内见一4 cm×5 cm大小肿块,略呈菜花状,局部表面黏膜溃疡、出血,推舌至右侧,咽部无充血。局麻下行口腔肿块活检。显微镜下瘤…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经Ommaya囊注射甲氨喋呤治疗原发颅内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22例经Ommaya囊注射甲氨喋呤治疗原发颅内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经手术或活检,病理确诊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随后经全身CT检查明确身体其他部位无淋巴瘤侵犯,术中或术后全部患者均行Ommaya囊置入术,术后给予患者Ommaya囊内注入甲氨喋呤(12 mg)+地塞米松(5 mg),共注射6次(1次/周)。结果治疗后总有效率达100%,其中完全缓解9例(40.9%),部分缓解13例(50.1%),顺利接受全身化疗21例。结论经Ommaya囊注射甲氨喋呤治疗原发颅内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张一卓 《临床荟萃》2006,21(12):908-910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中最普通的一种类型,大约占新诊断患者的30%~40o%.大多数患者在诊断时就是一种系统性疾病,大约75%的患者处于大肿块Ⅱ期,Ⅲ期,或Ⅳ期。化疗是一种主要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7.
李莉娟  郭晓嘉  张连生 《临床荟萃》2014,29(10):1134-1139
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 NHL)是恶性淋巴瘤的一大类型,在中国所占比例明显高于霍奇金淋巴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是非霍奇金淋巴瘤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在临床、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等方面具有高度异质性,其治疗方案也呈多样化.近10年来,DLBCL的诊断及治疗取得了重要进展,现就其规范化治疗方案及最新治疗研究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8.
19.
笔者报告收治的原发性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rimarygastric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PG-DLBCL)1例。患者女,44岁。临床上有消化不良、恶心和呕吐,无B症状(盗汗,不明原因发热,体温>38℃且持续时间超过3d,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