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考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自体树突状细胞(DCs)活化骨髓细胞、净化骨髓的作用,采用免疫磁珠从2例血液学缓解的CML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s)分离DCs,另取BMMNCs置T-25塑料培养瓶建立Dexter培养体系,分为3份,第1份为对照,第2份加rhIL-2,第3份加自体DCs.每周取半量非贴壁细胞、计数、行CFU-GM检测,然后加等量新鲜培养基继续培养.当非贴壁细胞总数<2×105时终止培养,收集贴壁细胞做CFU-GM集落形成试验并检测CD34和P210表达.取贴壁细胞形成的CFU-GM集落,抽提RNA,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BCR/ABL的表达.结果发现,在DCs加入CML骨髓Dexter培养体系培养后1-2周,非贴壁细胞的CFU-GM产量明显下降,与rhIL-2的体系基本平行,同时体系中的P210阳性细胞显著减少.不过,培养3周后含DCs的体系CFU-GM产量下降减缓,而含rh-IL-2的体系CFU-GM产量持续下降.在含自体DCs的Dexter体系,贴壁细胞中CD34+细胞和P210+细胞比例最低,只是贴壁细胞产生的CFU-GM集落中,BCR/ABL(+)的集落比例与不合DCs的体系比较无明显差别.这些结果说明自体DCs加入CML骨髓Dexter培养体系能减少白血病的祖细胞,包括成熟的祖细胞和原始的祖细胞,自体DCs有可能用于CML骨髓的体外净化.  相似文献   

2.
树突状细胞(DC)是有效的抗原呈递细胞,我们从初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CMLCP)患者的外周血中培养出DC,探讨其对特异性抗白血病T细胞(AntiLBT)的作用。病例和方法1 病例 初诊CMLCP患者16例。均有t(9;22)染色体异常。其中男10例,女6例。年龄32(18~45)岁。分别将与其中6例患者HLA相合的6名健康亲属作为正常对照。2 单个核细胞(MNC)的分离制备 取肝素抗凝的外周血或骨髓2~3ml,按文献[1]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或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  相似文献   

3.
目的体外诱导和鉴定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树突状细胞(CML—DC),并探讨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总RNA体外转染对其介导的特异性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l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杀伤作用的影响。方法分离14例CM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加入rhIL-4、rhGbl—CSF、rhTNF-α诱导培养CML—DC。分别于培养第1、3、6、14d用倒置显微镜进行形态学观察.流式细胞术检测免疫学表型,染色体G显带技术检测其染色体核型,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Il检测bcr—abl融合基因。并于CML-DC培养第5d,加人CML细胞总RNA脂质体转染,或裸总RNA转染,或不加任何试剂继续培养的DC,共三种CML—DC.分别致敏T淋巴细胞.另设以IL-2培养的T淋巴细胞为对照组,比较不同组别的致敏T淋巴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CML骨髓单个核细胞诱导前CDlct、CD83表达均在5%以下。而诱导成熟的CML—DC细胞CDla、CD8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0.13~3.43%、26.76+2.79%,较诱导前均明显增高(P〈0.01)。CML-DC细胞均存在Phl染色体,并表达bcr-abl融合基因。总RNA脂质体转染CML—DC、裸总RNA转染CML—DC、单纯CML—DC分别致敏的T淋巴细胞在效:靶比为20:1时对CML单个核细胞的杀伤效率分别为75.33±3.11%、37.23±2.92%、29.62±1.61%,均明显高于对照组f9.87+3.43%,P〈0.01)。总RNA脂质体转染的CML—DC所诱导的CTL杀伤活性最强.与后三组杀伤活性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CML—DC既具有CML白血病源性.又具有DC细胞的特性,并能诱导特异性CTL杀伤白血病细胞。经脂质体转染CML细胞总RNA可以提高CML-DC介导的CTL特异性杀伤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细胞因子联合培养诱生的白血病树突状细胞 (DC)表型和抗原提呈功能。方法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和K5 6 2细胞应用GM CSF IL 4 TNF α联合培养后进行细胞表型和激活淋巴细胞对白血病细胞杀伤活性的检测。结果 CML DC和K 5 6 2 DC具有DC的形态特征和超微结构 ,表达CD1a、CD80和CD86等DC相关抗原 ,并可激活淋巴细胞产生增殖反应 ,并产生针对白血病细胞的特异性细胞毒性 ,同时此种DC可不同程度地分泌IL 12并协助淋巴细胞产生IFN γ。结论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和K5 6 2细胞在细胞因子的诱导下 ,可分化为具有DC形态和功能的特异性抗原提呈细胞。  相似文献   

5.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变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 ,男 ,32岁。以头皮脓肿伴发热 1个月入院。明显乏力、盗汗。无腹胀、骨痛、关节痛及皮肤瘙痒。当地查血常规示白细胞增高 ,转来我院。查体 :体温 37℃ ,血压 12 0 76mmHg(1mmHg =0 .17kPa)。贫血貌 ,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头顶部皮肤 2cm× 2cm溃疡 ,表面无渗液。心肺无异常。肝肋缘下 0 .5cm ,脾肋缘下 12cm ,腹部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下肢轻度凹陷性水肿。血常规 :Hb 91g L ,WBC 4 6 4× 10 9 L ,BPC14 5× 10 9 L ,白细胞分类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 0 .0 2 ,分叶核粒细胞 0 .0 2 ,嗜碱粒细胞 0 .0 1,淋巴细胞 0 .0 5 ,幼稚细胞 0 .90…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体外诱导生成的自体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粒)来源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DC)体内回输的疗效、安全性及对体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3例慢粒慢性期患者(Ph染色体、BCR-ABL融合基因均为阳性)接受体外诱导的自体慢粒来源DC的静脉回输,DC回输数量为(4.1~5.9)×106,每周1次,共回输4次.通过检测回输前后迟发型超敏反应,回输前后外周血CD3 、CD4 、CD8 T细胞百分率的变化,以了解机体产生的免疫反应.回输前后定期检查患者的白细胞计数、骨髓细胞形态学、外周血Ph染色体阳性的细胞数、BCR-ABL融合基因阳性细胞所占比率,以观察慢粒的缓解情况.结果:3例患者在DC回输前迟发型超敏反应均为阴性,在第2次DC回输后呈阳性.DC回输后CD3 T细胞百分率明显升高,其中2例患者的CD4 T细胞百分率明显升高;在DC回输的过程中及之后的3个月,白细胞基本在正常值范围内,骨髓象为慢粒缓解期.Ph染色体阳性的细胞数有下降趋势,BCR-ABL融合基因阳性细胞所占比率有所下降.结论:回输自体来源DC激活了机体抗肿瘤免疫反应,可能具有促进慢粒缓解的作用,为慢粒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CML)细胞冻融抗原 (CLA)致敏的树突状细胞 (DC)对特异性抗白血病的作用 ,将CML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来源的DC在体外用CLA致敏 ,再与CML患者的经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共同培养。应用乳酸脱氢酶释放法观察其对自身CML细胞 ,K5 6 2细胞和Raji细胞的杀伤活性 (CIK +CLA DC组 ) ,与未致敏的DC +CIK(CIK +DC组 ) ,CIK组及CIK +CLA组进行比较。结果表明 ,效靶比为 2 5∶1时细胞杀伤活性最强 ,在该效靶比下 ,4组细胞对自身CML细胞的杀伤活性分别为 (6 8 8± 14 2 ) % ,(5 2 5± 9 4 ) % ,(2 0 7± 7 5 ) %和 (2 4 2± 8 7) %。CIK +CLA DC组杀伤活性最强 ,与其余 3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CIK +DC组比CIK组杀伤活性强 (P <0 0 1) ;CIK组与CIK +CLA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CIK +CLA DC组在效靶比为 2 5∶1时对自身CML细胞 ,K5 6 2细胞和Raji细胞的杀伤活性分别为 (6 8 8± 14 2 ) % ,(14 6± 6 2 ) %和 (12 7± 10 2 ) % ,与K5 6 2细胞和Raji细胞比较 ,具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CIK对CML患者自身细胞具有一定的杀伤活性 ;CIK与CML DC共培养组对自身CML细胞杀伤活性比CIK组强 ;CIK与CLA抗原致敏CML DC共培养组具有最强的杀伤活性。CLA抗原  相似文献   

8.
慢性髓系白血病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髓系白血病(CML)细胞起源于CML多能造血干细胞,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功能强大的抗原提呈细胞。CML细胞在GM-CSF、IL-4、TNF-α等细胞因子的共同作用下,在体外可以诱导生成CML-DC,在自体或异体条件下均能刺激T细胞的显增殖,发挥特异性的抗CML细胞毒效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无血清培养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树突状细胞(DCs)并观察其杀瘤效应。方法小牛血清(FCS)、无血清(SFM)及自体血清分别培养CML—DCs,以SCF,GM—CSF,TNF—α,IL-4(A)与GM—CSF,TNF—α,IL-4(B)两组不同的细胞因子作对照。结果SFM同FCS培养体系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自体血清体系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CML—DCs HLA—DR高表达(〉50%),CD80,CD83舜口CD86表达比例不高(〈50%)。CML—DCs能刺激正常人T淋巴细胞增殖,但增殖倍数不高。经10~12d培养,5例CML—DCs行染色体G显带分析,含Ph染色体比例分别为100oA3例,98%及60%各1例,同培养前标本携带Ph比例基本吻合。在效靶比40:1,以CML—DCs同自身T细胞,自体Ph叶。单个核细胞(MNCs)共孵育,测其杀伤率为(38.5士6.5)%。结论建立了CML—DCs无血清培养方法。CML—DCs携带Ph染色体,能刺激自体T细胞杀伤自身白血病细胞。  相似文献   

10.
慢性髓系白血病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慢性髓系白血病(CML)细胞起源于CML多能造血干细胞,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功能强大的抗原提呈细胞。CML细胞在GM-CSF、IL-4、TNF-α等细胞因子的共同作用下,在体外可以诱导生成CML-DC,在自体或异体条件下均能刺激T细胞的显著增殖,发挥特异性的抗CML细胞毒效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DC)对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增殖能力、免疫表型、分泌细胞因子水平以及抗白血病细胞作用的影响。方法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诱导DC和CIK细胞,将DC与CIK共培养,以CIK细胞单独培养为对照。用台盼蓝活细胞计数计算细胞扩增倍数,MTT法测定杀伤活性,流式细胞术分析免疫表型,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分泌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12(IL-12)的水平。结果DC-CIK细胞增殖能力明显高于CIK细胞(P<0.05);DC、CIK细胞共培养后,CD3 CD8 、CD3 CD56 双阳性细胞比率较同条件下CIK细胞组显著增多(P<0.05);共培养3d,DC-CIK细胞上清液中IL-12I、NF-γ分泌量均比CIK细胞单独培养的分泌量高(P<0.01,P<0.05);在5∶1~40∶1的效靶比范围内,DC-CIK细胞对白血病细胞的杀伤率显著高于CIK细胞(P<0.05),且杀伤率与效靶比呈正相关。结论DC增加CIK细胞的增殖能力和抗白血病活性。可作为一种临床有效的抗白血病免疫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2.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远期疗效的观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不同方案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GL)的远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地分析331例CGL患者的治疗随访情况,对不同治疗组中位慢性期、生存期及疾病转变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甲异靛作缓解后治疗者中位慢性期及生存期长于以白消安作缓解后治疗者,100个月转恶率低于后者;单独应用甲异靛治疗组与单独应用羟基脲治疗组中位慢性期、生存期及60,100个月转恶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二者远期疗效均优于单独应用白消安治疗组;联合化疗组从中位慢性期、生存期及60,100个月转恶率看疗效并不优于甲异靛、白消安及羟基脲治疗组;干扰素治疗组中位慢性期及生存期较常规化疗组明显延长,60,100个月转恶率明显低于常规化疗组。结论 白消安不宜用于缓解后的治疗,维持治疗方案以甲异靛或甲异靛联合羟基脲为佳;羟基脲联用甲异瞬可提高疗效;干扰素有助于延长CGL患者慢性期及生存期,延缓急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深入研究大鼠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的生物学功能,建立一种有效的细胞培养方法.方法:提取大鼠骨髓细胞,采用GM-CSF + IL-4进行体外诱导分化,对最终培养的细胞采用形态、表型、功能综合鉴定.结果:大鼠骨髓细胞培养12 d,光镜下呈现典型的树突状细胞形态.细胞表面分子抗原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表达也增加.各时间点分子抗原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其中第12天刺激T细胞增殖能力强.结论:该方法是一种经济、实用、有效的体外诱导扩增大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的培养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白血病细胞RNA冲击的完全缓解期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CR)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衍生的树突细胞(mRNA-DC)体外刺激自体T细胞抗白血病免疫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应用联合细胞因子(GM-CSF、IL-4)培养法从AML-CR患者贴壁BMMNC诱导DC,在诱导的第5天用脂质体DOTAP介导法以自体白血病细胞的总RNA冲击DC,然后以含10 ng/m l的TNF-α的培养基继续培养24 h促进其成熟,培养7 d后收获细胞,作为mRNA-DC。以流式细胞术检测DC特征性表型的表达;以MTT法测定mRNA-DC对自体T细胞的促增殖活性;将mRNA-DC与T细胞按1∶3混合,共培养7 d,收获活化的T细胞,采用酶联免疫斑点法(ELISPOT)测定分泌γ干扰素(IFN-γ)阳性细胞数;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法测定细胞毒活性。结果14例AML-CR患者BMMNC均可在体外分化为具有特征性形态和表型的成熟DC;当刺激细胞与反应细胞比例为1∶16时,mRNA-DC可刺激自体T细胞产生明显的增殖活性[(36.84±5.68)%],与未冲击DC组[(12.20±3.16)%]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9);ELISPOT分析显示分泌IFN-γ的mRNA反应性的T细胞得到明显扩增;体外活化的T细胞在效靶比为20∶1时,对自体白血病细胞显示明显的杀伤活性[(45.46±6.34)%],与未冲击的DC组[(12.32±1.32)%]及单纯IL-2组[(13.26±2.2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5)。结论应用白血病细胞RNA冲击的DC疫苗免疫可以作为一种可行、有效的防治微量残留白血病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异基因骨髓移植治疗慢性髓系白血病118例分析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目的 分析异基因骨髓移植治疗慢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长期存活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TBI 或改良BU/CY 预处理方案进行异基因骨髓移植,治疗慢性髓系白血病。118 例患者中慢性期91 例,加速期19 例,急变期2 例,第2 次以上慢性期6 例。结果 109 例植活。慢性期和加速期患者的5 年存活概率分别为69 .6 % 和51 .0 % ;5 年复发概率分别为3 .2 % 和12 .5 % 。结论 病期、预处理方案和脾大对植活时间无影响, 慢性期患者脾大与复发呈正相关; 两种预处理方案对慢性期患者移植效果的影响,差异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将间期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应用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GL)移植后疗效判断及体内残留Ph阳性细胞的检测。方法 应用FISH、细胞遗传学技术、RT-PCR技术对10名正常人、7例未治疗CGL患者和11例移植后CGL患者体内Ph阳性细胞进行检测。结果 对11例CGL患者移植后1周-6年不同时期的40个样本的实验研究发现:①移植后1个月内FISH及RT-PCR技术较之常规染色体检查更易检测出Ph阳性的样本,但6个月后RT-PCR更敏感;②残留Ph阳性细胞随移植后时间延长呈线性递减,转阴的中位时间为移植后第57天(22-170天);③1例复发患者移植后1个月Ph阳性残留细胞为33.65%,半年后复发,而染色体检查于移植后6个月方发现异常,RT-PCR检测结果持续阳性,无法观测其变化。结论 间期FISH检测比染色体核型、RT-PCR更能准确地评价移植后体内残留的白血病细胞的负荷量;采用FISH法动态观察残留白血病细胞的变化,可以判断疗效,发现早期复发,及时进行干预性治疗。  相似文献   

17.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异基因骨髓移植后残留白血病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异基因骨髓移植(alo-BMT)后残留白血病情况。方法: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技术测定46例经alo-BMT植活的CML患者骨髓细胞M-bcr/ablmRNA表达。结果:alo-BMT能使约70%CML患者在移植后3个月bcr/ablmRNA转阴。其中4例患者在移植后+1.5~2.0个月时为bcr/ablmRNA(+),于+3个月转为阴性;1例于+9个月转阴。1例无病存活6年以上患者,其bcr/ablmRNA为阳性;另1例无病存活4年以上患者bcr/ablmRNA为阴性。结论:RT-PCR是当前检测残留白血病最灵敏的方法,但不能忽视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18.
Ph染色体阳性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多因素预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影响Ph阳性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GL)患者生存期的因素。方法 对209例CGL患者的临床体征、血常规和骨髓象进行单因素预后分析,然后对有意义的单因素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综合分析。结果 209例患者中位生存时间57个月(3-179个月),5年生存率48%。经COX回归多因素综合分析,外周血原始粒细胞、早幼粒细胞、出现有核红细胞、骨髓原始粒细胞(≥0.04)为影响生存期的4个主要因素。依评分指数公式分为低危、中危和高危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76.0,56.0和31.5个月(P<0.01),5年生存率分别为70.42%、46.30%和18.18%(P<0.01)。结论 提出适合我国CGL患者的预后评分指数公式。  相似文献   

19.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DC)是目前所知的最有效的激活初始型T细胞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presentingcell,APC),也是功能最强的APC,在肿瘤免疫治疗中具有独特的地位[1]。Porgodor等[2,3]发现用MHCⅠ类分子限制性抗原多肽冲击致敏从小鼠骨髓诱导的DC可以在体内诱导产生抗原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并发现经抗原肽冲击致敏的DC皮下免疫的小鼠可以产生特异的抗肿瘤效应。DeMatos等[4]报道用冻融抗原(lysates)冲击的DC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自体白血病细胞裂解物 (ACL)冲击的完全缓解期的急性髓系白血病 (AML CR)患者骨髓细胞衍生的树突状细胞 (DC)体外能否刺激自体T细胞产生特异性抗AML细胞的细胞毒活性。方法 应用羊红细胞玫瑰花结程序从AML CR患者的骨髓中分离出去T细胞的骨髓单个核细胞 (TD BMNC) ,并培养在含联合细胞因子 (GM CSF、IL 4、SCF或TNF α)的条件下以产生DC ,并在培养的第 5天用ACL进行冲击。培养 7d后收获细胞 ,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其成熟DC表型。同时 ,这些细胞与经抗CD3抗体激活过的自体T细胞在低浓度IL 2条件下共培养 7d ,以产生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用乳酸脱氢酶释放实验测定溶细胞活性。结果  1 2例AML CR患者培养的骨髓单个核细胞均分化为成熟DC。其中 6例完成CTL活性实验。当效∶靶 =2 0∶1时 ,ACL冲击的DC致敏的自体T细胞与单纯IL 2或IL 2加无抗原冲击的DC组比较对自体AML细胞有明显的杀伤活性 ,而对K562细胞均无明显影响 (P <0 .0 1 )。结论 用AML CR患者白细胞裂解物冲击的骨髓细胞衍生的DC体外致敏自体T细胞可以产生AML细胞相关抗原特异性的CT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