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通过观察电针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A)模型大鼠白介素-17(IL-17)和白介素-23(IL-23)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RA的作用机制。方法:6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取8只为正常组,其余大鼠采用Ⅱ型胶原和弗氏不完全佐剂复制RA模型。将造模成功的24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泼尼松组和电针组,每组8只。电针针刺大鼠双侧的"足三里"和"昆仑"穴,强度为1~2mA,频率2Hz/100Hz,每次30min,每日1次,连续治疗10次。分别在造模前、造模后和治疗结束后测量大鼠的踝关节直径,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蛋白印迹法检测大鼠血清和膝关节内的IL-17和IL-23含量。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踝关节直径、血清和膝关节内的IL-17和IL-23的含量均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经电针和泼尼松治疗后的大鼠踝关节直径、血清和膝关节内的IL-17和IL-23的含量均降低(P0.05);电针组与泼尼松组相比,除膝关节IL-17含量电针组高于泼尼松组外(P0.05),其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对RA大鼠有治疗作用,减少血清和膝关节中IL-17和IL-23的分泌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电针对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血清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IL-8和IL-10的影响,探讨电针防治缺血性脑病的作用机理。方法:雄性Sprague Dawley(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组,以上三组又各分为6 h和24 h两个亚组。假手术组仅予手术血管分离,插入线栓,不进行治疗。模型组及电针组采用改良Longa线栓法复制大脑中动脉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模型组仅造模,不作任何治疗;电针组治疗取百会(GV 20)及大椎(GV 14),采用电针疏密波刺激30 min。应用Elisa法测定各组大鼠IL-6、IL-8和IL-10水平。结果:脑缺血再灌注后6 h,模型组血清IL-6、IL-8及IL-10水平均较假手术组高(P<0.01,P<0.05,P<0.05);电针组血清IL-8水平低于模型组(P<0.05),血清IL-6及IL-10水平与模型组无统计学差异。脑缺血再灌注后24 h,电针组血清IL-6及IL-8水平低于模型组(均P<0.05),血清IL-10水平三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电针早期介入脑缺血损伤可以调节血清IL-6、IL-8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不同波形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血清白介素-6(IL-6)的影响。方法将9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电针A组(连续波,频率为2 Hz)50例、电针B组(疏密波,频率为2/100 Hz)48例,分别按组接受不同频率电针治疗,10 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对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并采用ELISA法对治疗前后血清IL-6进行检测。结果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B组临床愈显率87.5%,明显优于电针A组,治疗后血清IL-6含量明显下降(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2/100 Hz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明显提高愈显率,提高临床疗效;电针能够降低患者血清IL-6含量,这可能是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电针联合西医常规疗法与单纯西医常规疗法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AIS)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浆白介素(IL)-17、IL-10水平的影响。方法:将60例AIS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脱落2例)和对照组(30例,脱落4例)。对照组予神经保护、改善脑循环等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电针治疗,针刺穴取百会、印堂和患侧曲池、足三里、三阴交等,百会-印堂、曲池-合谷、足三里-三阴交连接电针,采用疏密波,频率2 Hz/15 Hz,每日1次,连续治疗10 d。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两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ELISA法检测两组血浆IL-17、IL-10水平。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MBI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1),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M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血浆IL-17水平较治疗前降低、IL-10水平较治疗前升高(P<0.01),观察组患者血浆IL-17水平低于对照组、IL-10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联合西医常规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电针对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血清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IL-8和IL-10的影响,探讨电针防治缺血性脑病的作用机理。方法:雄性Sprague Dawley (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组,以上三组又各分为6 h和24 h两个亚组。假手术组仅予手术血管分离,插入线栓,不进行治疗。模型组及电针组采用改良Longa线栓法复制大脑中动脉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模型组仅造模,不作任何治疗;电针组治疗取百会(GV 20)及大椎(GV 14),采用电针疏密波刺激30 min。应用Elisa 法测定各组大鼠IL-6、IL-8和IL-10水平。结果:脑缺血再灌注后6 h,模型组血清IL-6、IL-8及IL-10水平均较假手术组高(P<0.01, P<0.05, P<0.05);电针组血清IL-8水平低于模型组(P<0.05),血清IL-6及IL-10水平与模型组无统计学差异。脑缺血再灌注后24 h,电针组血清IL-6及IL-8水平低于模型组(均P<0.05),血清IL-10水平三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电针早期介入脑缺血损伤可以调节血清IL-6、IL-8水平。  相似文献   

6.
Ma WH  Li YH  Gao XQ  Luo YX  Chen S  Wang XT  Wen KH 《中国针灸》2010,30(10):849-852
目的:探寻电针辅助麻醉中可达到最佳麻醉效果的电针频率。方法:将60例择期甲状腺手术患者随机分为A、B、C组,每组20例。A组选用2Hz/100Hz疏密波刺激,B组选用2Hz/15Hz疏密波刺激,C组为不接电针的对照组。刺激双侧合谷、内关穴。针刺诱导15min后行颈丛神经阻滞。观察各组镇痛效果,比较各组患者在麻醉前(T1)、诱导后切皮前(T2)、术中牵拉甲状腺时(T3)、术毕(T4)4个时间点血浆皮质醇(COR)、β-内啡肽(β-EP)浓度的变化。结果:镇痛效果显著率以B组(80.0%,16/20)为最高,A组(50.0%,10/20)居中,C组(10.0%,2/20)最低。T2时间点A组COR含量最高;T3时间点B组COR含量最低。术毕时3组COR含量均达到最高水平,仍然以B组最低。B组血浆β-EP在T3、T4两个时间点较前明显降低(均P0.05)。结论:在电针辅助麻醉中2Hz/15Hz的疏密波刺激频率比2Hz/100Hz的麻醉效果更佳,更能抑制手术麻醉带来的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针刺复合麻醉对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围手术期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体外循环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修补术、二尖瓣膜置换术及肺动脉瓣膜狭窄切开术的患者30例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15例。A组采用全麻加电针内关、列缺、云门,B组单纯全麻,对围术期前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2(IL-2)、白介素-10(IL-10)的数据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体外循环(CPB)后2h、CPB后24h血清中促炎性因子TNF-α均较术前上调表达,抗炎性因子IL-2、IL-10表达下调;两组间的炎性因子变化比较,在CPB后2h、CPB后24h这2个时间点,A组的促炎性因子的表达上调幅度较B组相对较小,而抗炎性因子的表达下调幅度亦相对较小,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控制麻醉深度相同的条件下,针药复合麻醉相对于单纯全麻,在围手术期能部分改善围术期免疫抑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参麦注射液对瓣膜置换术患者血清肌钙蛋白T(TnT)及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的影响。方法:接受瓣膜置换术治疗的心脏瓣膜病患者38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9例。研究对象均接受相同的麻醉与体外循环,观察组患者于体外循环开始前静脉滴注参麦注射液。对照组患者在相同时间内静脉滴注等量的生理盐水。对麻醉后不同时间段患者的血清TnT及IL-6、IL-8水平进行对比分析。结果:T1时段,两组患者血清Tn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T3、T4时段,两组患者血清TnT、IL-6、IL-8水平均显著上升,但是观察组患者血清TnT、IL-6、IL-8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瓣膜置换术加用参麦注射液处理可通过控制和降低患者血清TnT及IL-6、IL-8水平,来减轻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和炎症反应,促进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9.
Ouyang BS  Che JL  Gao J  Zhang Y  Li J  Yang HZ  Hu TY  Wu YJ  Yang M 《中国针灸》2010,30(10):840-844
目的:探讨电针对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63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32例)与单纯针刺组(31例)。采取整体与局部相结合的配穴方法,穴取百会、风池、曲池、外关、关元、足三里等,电针组在疼痛关节附近选一组阿是穴接电针仪,采用连续波,留针30min,然后针背俞穴,接电针仪,留针15min;单纯针刺组取穴、针法均与电针组相同,只是不予接电针仪。均隔日治疗1次,10次为一疗程,治疗3个疗程。观察患者外周血和关节滑液中白介素变化。结果:电针与单纯针刺对患者外周血和关节滑液中白介素系列IL-1、IL-4、IL-6、IL-10均有较显著的作用(P0.01,P0.05),但从治疗后指标变化的绝对值和改善值来看,电针降低外周血和关节滑液中IL-1的作用优于单纯针刺组(均P0.05);升高关节滑液中IL-4作用优于单纯针刺(P0.05);降低外周血和关节滑液中IL-6作用两组基本相当(P0.05),但改善值上外周血中IL-6的变化,电针组优于单纯针刺组(P0.05);治疗后在外周血和关节滑液中IL-10升高的绝对值上电针组与单纯针刺组作用基本相当(均P0.05),但其改善值电针组优于单纯针刺组(均P0.05)。结论:电针能有效降低RA患者外周血和关节滑液中致炎性IL-1、IL-6的含量,提高抑炎性IL-4、IL-10的含量,改善RA发生、发展的内环境。  相似文献   

10.
马桂芝  张奕  陈雷 《浙江中医杂志》2012,47(11):787-789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频率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清白介素-6的干预,探寻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参数及可能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将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电针A组(连续波频率为2Hz)、电针B组(连续波频率为100Hz),每组40例,对治疗前后证候总积分及疼痛指数进行观察、采用ELISA法对治疗前后血清白介素-6进行检测.结果:电针A组疗效优于电针B组,电针治疗前后血清白介素-6检测结果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A组疗效优于电针B组,降低患者血清白介素-6的浓度,可能是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针药复合麻醉中不同频率电针对肺切除患者的镇痛作用及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筛选针药复合麻醉中的最佳电针频率。方法:将163例择期行肺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A组(31例)、B组(34例)、C组(32例)、D组(34例)和E组(32例)。5组均穴取后溪、支沟、内关、合谷,A组采用假针刺,将无针体针灸针粘贴在穴位处,针柄连接电针;B组采用频率2Hz电针刺激;C组采用频率2Hz/100Hz的电针刺激;D组采用100Hz的电针刺激;E组采用经皮穴位电刺激,频率2Hz/100Hz,均诱导30min后行静脉诱导全身麻醉,术中维持电刺激至手术结束。观察术中麻醉药用量以及术前1天、术中和术后1天T淋巴细胞表面抗原(CD3+、CD4+、CD8+、CD4+/CD8+)和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的变化。结果:丙泊酚用量B组和D组较少,芬太尼用量B组、D组、E组较少。各组CD3+、CD4+随着时间的变化呈现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均P<0.01),E组和C组相比其他3组能较好抑制术后CD3+、CD4+的降低(均P<0.05);各组CD8+随着时间的变化改变不大(均P>0.05),E组和D组相比其他3组能较好抑制术后CD8+的降低(均P<0.05)。各组CD4+/CD8+随着时间的变化改变不大(均P>0.05),E组、C组相比其他3组能较好抑制术后CD4+/CD8+的降低(均P<0.05)。各组NK细胞随着时间的变化呈现逐步增高的趋势(均P<0.01),各组对NK细胞的调节功能相当(均P>0.05)。结论:经穴2Hz、经穴100Hz和经皮穴位电刺激2Hz/100Hz在镇痛方面效果最佳。经皮穴位电刺激2Hz/100Hz和经穴2Hz/100Hz在免疫功能的调节方面作用最佳。推荐采用经皮穴位电刺激2Hz/100Hz,不仅能减少术中镇痛药用量,而且能明显改善肺切除手术患者的免疫抑制状态。  相似文献   

12.
Ma W  Zhu YM  Zhou H  Fu GQ  Pan H  Shen WD 《中国针灸》2011,31(11):1020-1024
目的:观察针药复合麻醉对肺切除患者应激反应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将80例择期行开胸肺切除术患者分为A、B、C、D4组,每组20例.各组均行全麻,并予单肺机械通气,全麻前30 min开始针刺,穴取后溪、支沟、内关、合谷,接HANS-200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A组将无针体针灸针粘贴在穴位处,不开启电针;B组予连续波型,频率2 Hz;C组予连续波型,频率100 Hz;D组予疏密波型,频率2 Hz/100 Hz.监测术中麻醉药物追加量、心率(HR)、血压;术前、术后1天检测静脉血免疫指标(CDt/CD+8),入室后及出室前测定患者血浆肾上腺素(E)及皮质醇(Cor)含量.结果:①术中芬太尼追加量,B、C组较A、D组少(P<0.05,P<0.01).②各组插管(T1)时刻平均动脉压(MAP)较麻醉诱导前(T0)均明显升高(均P<0.01),B、C、D组升高幅度较A组小(均P<0.01);A组T1时刻心率(HR)较T0时刻升高(P<0.05),其他组变化不明显(均P>0.05),B、D组变化幅度较A组明显减少(均P<0.05),其他时刻各组MAP、HR均较平稳.③术后A组CDt/CDt较术前降低(P<0.05),其他组变化不大(均P>0.05).④术后各组患者血浆E及Cor含量均明显升高(均P<0.01),D组E含量较A组增长较少(P<0.05);B、D组较A组,B组较C、D组Cor含量增长较少(均P<0.01).结论:针刺复合麻醉可以在少用麻醉药或用量相同情况下减轻应激反应而保护脏器功能,并且减轻气管插管时血压、心率的波动,维持术后患者CD+/CD+的稳定,其中2 Hz电针组与2 Hz/100 Hz电针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针药复合麻醉对肺切除患者应激反应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将80例择期行开胸肺切除术患者分为A、B、C、D4组,每组20例.各组均行全麻,并予单肺机械通气,全麻前30 min开始针刺,穴取后溪、支沟、内关、合谷,接HANS-200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A组将无针体针灸针粘贴在穴位处,不开启电针;B组予连续波型,频率2 Hz;C组予连续波型,频率100 Hz;D组予疏密波型,频率2 Hz/100 Hz.监测术中麻醉药物追加量、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术前、术后1天检测静脉血免疫指标( CD4+/CD8+),入室后及出室前测定患者血浆肾上腺素(E)及皮质醇(Cor)含量.结果:①术中芬太尼追加量,B、C组较A、D组少(P<0.05,P<0.01).②各组插管(T1)时刻MAP较麻醉诱导前(T0)均明显升高(均P<0.01),B、C、D组升高幅度较A组小(均P<0.01);A组T1时刻HR较T0时刻升高(P<0.05),其他组变化不明显(均P>0.05),B、D组变化幅度较A组明显减少(均P<0.05),其他时刻各组MAP、HR均较平稳.③术后A组CD4+/CD8+较术前降低(P<0.05),其他组变化不大(均P>0.05).④术后各组患者血浆E及Cor含量均明显升高(均P<0.01),D组E含量较A组增长较少(P<0.05);B、D组较A组,B组较C、D组Cor含量增长较少(均P<0.01).结论:针刺复合麻醉可以在少用麻醉药或用量相同情况下减轻机体应激反应而保护脏器功能,并且减轻气管插管时MAP、HR的波动,维持术后患者CD4+/CD8+的稳定,其中2Hz电针组与2 Hz/100 Hz电针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针刺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及血清白介素-6(IL-6)含量的影响。[方法]以热凝法阻断一侧大脑中动脉造成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采用放免法测定大鼠脑组织及血清IL-6含量。[结果]脑缺血后3、6、12、24 h缺血组脑组织IL-6含量与正常组比较均显著增高(P0.01),针刺后3、6、12 h脑组织中IL-6含量较同时段缺血组显著降低(P0.01),并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脑缺血后血清中IL-6含量3 h急剧升高,3、6、12 h段缺血组血清IL-6含量与同时段假手术及正常组比较显著升高(P0.01),治疗后3、6、12 h针刺组血清IL-6含量较同时段缺血组显著降低(P0.01),24及48 h针刺组血清IL-6含量明显升高,与正常组及假手术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通过对IL-6的调节,发挥其抗炎、神经保护作用,促进受损神经元修复,可能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针刺对脑肿瘤术后患者血清IL-6、NSE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白介素 6 (IL- 6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NSE)在全身麻醉 (简称全麻 )和针药复合麻醉 (简称针麻 )手术前后变化及其在两种麻醉方式下变化趋势的差异 ,比较两种不同麻醉方式对这些指标的不同影响。方法 随机收集 2 8例大脑半球肿瘤患者分到针麻组和全麻组 ,分别在针麻和全麻下施行开颅肿瘤切除术。每例患者术前 2 4 h及术后 3、2 4、4 8、72、96 h分别采取静脉血标本。以固相醇联免疫吸附法 (SPEIA)测定血清 NSE水平 ,以双抗体夹心 EL ISA法测定血清 IL- 6水平。结果 针麻组患者血清 IL- 6、NSE水平在术后各时点均升高 ,不同时点之间均值存在差异 (P<0 .0 5 ) ;术后 4 8h和 72 h,针麻组血清 IL- 6值低于全麻组 (P<0 .0 5 ) ,术后 3h和术后 72 h,针麻组血清 NSE值低于全麻组 (P<0 .0 5 )。结论 针刺能抑制脑肿瘤术后血清 NSE和 IL- 6的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电针对心脏手术病人细胞因子的影响,并对针药复合麻醉用于心脏手术予以评价。方法:选择房间隔缺损修补术30例,分为全麻组(A组)、针麻组(B组)和全麻复合电针组(C组)。分别于麻醉前、转流前、停转流后30min和术后24h采集外周静脉血,测定细胞培养上清液中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2(IL-2)、IL-6和IL-10的水平。结果:IFN-γ和IL-2水平于停转流后三组均降低;术后24h,各组进一步降低,但C组明显高于B组。IL-6和IL-10水平于术后24h三组均显著升高,但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全麻复合电针不能完全改善体外循环(CPB)引起的IL-2、IFN-γ抑制,但要好于全麻和针麻,提示全麻复合电针对应激反应的良好控制可部分改善CPB引起的免疫功能抑制。针刺对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引起的炎性细胞因子反应无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针灸扬刺修复大鼠皮肤缺损创面作用及对其相关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将20只SD健康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均分模型组和电针组,模型组制备全层皮肤缺损模型后每天仅给予碘伏消毒包扎。电针组则在制备模型后当日即开始电针扬刺治疗,其后每日1次,共14次。术后每天对2组大鼠进行一般行为观察,术后3、7、14 d对2组大鼠创面面积愈合情况进行观察记录,术后3 d、7 d ELISA检测2组大鼠血清炎性因子TNF-α(肿瘤坏死因子-α)、IL-1β(白细胞介素-1β)、IL-6(白细胞介素-6)水平。结果:①一般行为:在精神状况、反应能力、摄食量等方面,术后第2天模型组和电针组均恢复至术前水平。②创面面积愈合率:3 d后2组大鼠创面均有不同程度愈合,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7 d和14 d后电针组的创面愈合率比模型组高,并随治疗时间延长而创面愈合率相应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血清炎性因子表达:3、7 d后电针组血清TNF-α、IL-1β、IL-6含量均少于模型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扬刺能够有效降低全层皮肤缺损大鼠血清促炎因子的表达水平,具有一定抗炎作用,并可加速创面修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清肺口服液含药血清对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的人胚肺成纤维细胞(HELF)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白细胞介素-8(IL-8)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RSV攻击体外培养的HELF细胞后,以清肺口服液含药血清,利巴韦林含药血清及空白血清干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RealTime-PCR)测定各组人胚肺成纤维细胞ICAM-1、IL-8 mRNA表达变化。结果:病毒感染后ICAM-1、IL-8以GAPDH为内参的△Ct值明显小于正常细胞组及生理盐水血清对照组,而清肺口服液含药血清、利巴韦林含药血清作用后△Ct值显著增大。结论:(1)RSV病毒作用后ICAM-1及IL-8 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2)清肺口服液可以降低ICAM-1、IL-8的表达,缓解RSV感染后细胞的异常变化,起到间接预防RSV肺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电针“内关”穴治疗心肌肥厚的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40只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模型+p38抑制剂组、模型十电针组,每组10只.采用皮下注射盐酸异丙肾上腺素3 mg/(kg·d)建立心肌肥厚大鼠模型,模型+p38抑制剂组在造模基础上每日皮下注射0.3 mg/kg p38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p38 MAPK)特异性抑制剂SB 203580;模型十电针组电针“内关”穴,采用连续波,频率2 Hz,强度1 mA,通电20 min,1次/d,共14 d.其他两组不予治疗干预.放射免疫法技术检测心肌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含量,免疫印迹法检测p38MAPK、磷酸化p38 MAPK(p-p38 MAPK)含量.观察电针“内关”穴对TNF-α和IL-1β、p38 MAPK、p-p38 MAPK的影响.结果:与正常组大鼠比较,模型组大鼠TNF-α和IL-1β、p38 MAPK、p-p38 MAPK均显著升高(均P<0.01);经抑制剂和电针处理后,模型+p38抑制剂组和模型十电针组大鼠TNF-α、IL-1β、p38 MAPK、p-p38 MAPK均明显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正常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模型+p38抑制剂组和模型十电针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内关”可以明显抑制心肌肥厚p38 MAPK的磷酸化,这种保护作用可能通过抑制TNF-α、IL-1β等炎性因子的表达实现对p38 MAPK信号通路调节.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高频电针(100Hz)结合膝关节腔内注射臭氧对膝骨关节炎(KOA)患者血清IL-1及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95例KOA患者随机分为三组,100 Hz电针治疗组(A组,n=65); 膝关节腔内臭氧注射治疗组(B组,n=65); 100 Hz电针结合膝关节腔内臭氧注射治疗组(C组,n=65),疗程均为3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检测患者血清IL-1及TNF-α水平,并进行WOMAC 指数评分。结果:治疗后,三组患者的血清IL-1、TNF-α含量均较治疗开始前有所降低; 且C 组改善水平优于A、B 组,B组改善水平优于A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三组患者WOMAC 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降低; 且C 组WOMAC评分好于A和B 组,B 组WOMAC评分优于A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频电针结合膝关节腔内注射臭氧可显著抑制KOA患者血清 IL-1、TNF-α的表达,改善患者WOMAC指数评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