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制备甘草酸二铵-壳聚糖纳米粒(DG-CS NPs),评价其制剂学性质及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效果。方法:喷雾干燥法制备DG-CS NPs,正交设计法优化;考察纳米粒的形态、粒径分布及体外释放特征。硫酸葡聚糖诱导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小鼠,以疾病活动指数法评价DG-CS NPs的治疗效果。结果:DG-CS NPs大小在300~600 nm,载药量为(51.25±1.75)%。DG-CS NPs的药物释放受环境pH的影响,对UC具有显著的治疗与改善效果。结论:喷雾干燥法制得DG-CS NPs对UC模型小鼠具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不同脱乙酰度及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壳聚糖(CS)对壳聚糖纳米粒体外性质的影响,为载药壳聚糖纳米粒的处方优化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以去甲斑蝥素(NCD)为模型药物,以不同脱乙酰度、不同相对分子质量壳聚糖为主要膜材,采用离子交联法制备壳聚糖纳米粒(CS-NP),考察纳米粒的形态、粒径、Zeta电位、药物包封率、载药量及体外释放特征。结果该方法制备的CS-NP外观呈圆形,粒径均匀。随着CS的脱乙酰度的降低,纳米粒粒径增大,Zeta电位降低,药物包封率及载药量均下降,且体外释药速度加快;随着CS的相对分子质量降低,纳米粒粒径变小,Zeta电位、药物包封率及载药量无明显变化, 但体外释药速度增加。结论CS的脱乙酰度、相对分子质量对纳米粒的体外性质有较大的影响,可通过选用不同脱乙酰度或相对分子质量的CS,制备得到不同粒径的壳聚糖纳米粒,并达到调节药物释放速度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对纳米粒表面进行修饰以提高其靶向性,包括被动靶向修饰、主动靶向修饰和物理化学靶向修饰等,是目前药学领域研究的一个新热点,本文对其研究进展作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4.
表面氨基游离的白藜芦醇壳聚糖纳米粒制备方法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索表面氨基游离的白藜芦醇壳聚糖纳米粒制备方法,以便连接配体实现主动靶向。方法:采用氯化钠沉淀法制备表面氨基游离的壳聚糖纳米粒;比较不同固化程度纳米溶液的浊度、体外释放、包封率、载药量和粒径等性质。结果:固化程度不同的纳米溶液经超声或水浴加热处理后,浊度降低值不同;含不同固化剂的纳米溶液均有明显缓释效果,随固化剂加入量增加,释放速度减慢;固化程度对包封率和载药量无明显影响。加固化剂200 μL的壳聚糖纳米粒粒径为487 nm,多分散指数为0.144。结论:制备的白藜芦醇壳聚糖纳米粒粒径相对较小,表面氨基游离,可用于主动靶向给药系统的设计。  相似文献   

5.
载药壳聚糖纳米粒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郝英魁  杨学东 《中国药学杂志》2005,40(17):1292-1295
 目的介绍载药壳聚糖纳米粒的研究进展,为其深入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广泛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和归纳。结果壳聚糖纳米粒的制备方法很多,由于具有无毒、黏膜黏附性、生物相容性及生物可降解性等性质而广泛用作药物载体,主要用于传送亲水性大分子如疫苗、多肽、蛋白及某些抗肿瘤药。结论载药壳聚糖纳米粒是近年来国内外在控释技术及靶向给药领域的研究热点,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将推动载体给药系统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科研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制备磷酸川芎嗪羧甲基壳聚糖纳米粒(CMC-TMP-NP),并对其体外释放行为进行研究。方法:采用乳化交联法制备CMC-TMP-NP,以包封率为评价指标,通过正交设计实验对处方和工艺进行优化;通过测定CMC-TMP-NP的包封率、载药量、粒径、形态和体外释放率评价其质量。结果:优选出CMC浓度为4mg/mL、投药比为1:2、交联度为3,进行制备CMC-TMP-NP;制备出的纳米粒粒径分布均匀且表面呈圆整球形,平均粒径为192.6nm、多分散系数为0.219、平均包封率为(85.17±1.25)%、平均载药量为(9.38±1.28)%。结论:实验制备的CMC-TMP-NP包封率高,粒径分布均匀,体外能显著延缓药物释放。  相似文献   

7.
目的:制备壳聚糖修饰的雷公藤多苷聚乳酸纳米粒(LMWC-TG-PLA-NPs),并对其进行大鼠体内肾靶向性评价.方法:采用改良的自乳化溶剂蒸发法制备雷公藤多苷聚乳酸纳米粒(TG-PLA-NPs),并用50%脱乙酰度的低分子量壳聚糖(LMWC)对纳米粒进行表面修饰;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其形态,粒度分析仪测定其粒径,离心法测定其包封率与载药量,透析袋法研究其体外释药特性.采用肾微透析与肾动脉插管给药联用的组合技术,将LMWC-TG-PLA-NPs分别经尾静脉和肾动脉2种途径给药,以TG-PLA-NPs为对照组,定时收集各组肾组织透析液,测定透析液中药物浓度,绘制药物浓度-时间曲线,计算2种途径给药后肾脏的AUC比值作为肾靶向参数(RTP),评价LMWC-TG-PLA-NPs的肾靶向性.结果:制备的LM WC-TG-PLA-NPs,形态圆整,平均粒径为(207.6±3.4) nm,多分散系数为(0.078±0.009),包封率为(61.83±2.43)%,载药量为(10.70±0.37)%,在含20%乙醇的pH 7.4的PBS缓冲液中体外释药有缓释特征,LMWC-TG-PLA-NPs的RTP为71.97%,是对照组TG-PLA-NPs的3.6倍.结论:制备的LMWC-TG-PLA-NPs包封率和载药量均较高,具明显的缓释特征和肾靶向性,壳聚糖修饰的聚乳酸纳米粒有望成为降低雷公藤多苷毒副作用的新型载体.同时,也建立了以静脉给约后与肾动脉给药后肾脏的AUC比值作为肾靶向参数来评价肾靶向性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8.
盐酸青藤碱壳聚糖纳米粒的制备及体外释放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目的:制备盐酸青藤碱壳聚糖纳米粒,并考察其性质和体外释药特性。方法:通过微乳液-离子交联法制备盐酸青藤碱壳聚糖纳米粒,考察纳米粒的形态、粒径和zeta电位,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其载药量和包封率,透析法研究其体外释药特性。结果:制得的纳米粒呈球形或类球形,平均粒径为98.3nm,包封率为67.2%,体外模拟释药结果表明载药纳米粒药物释放速率在24h内持续稳定。结论:微乳液-离子交联法制备盐酸青藤碱壳聚糖纳米粒简便可靠,体外释药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9.
胰岛素壳聚糖纳米粒的制备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制备胰岛素壳聚糖纳米粒。方法采用酶水解和超滤膜分离技术,得到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壳聚糖,由凝胶渗透色谱法测定其相对分子质量;采用溶剂扩散法制备纳米粒,研究纳米粒的空间结构,测定其粒径、表面电位(zeta电位)、模型药物胰岛素包封率及体外释放。结果通过控制酶水解条件,经超滤分离得到3种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壳聚糖,凝胶渗透色谱法测得的重均相对分子质量(MW)分别为10 289,41500和101 870。经溶剂扩散法制备得到的壳聚糖纳米粒,呈类圆形球体,粒径分布较窄,且随制备工艺中乙醇加入量的增加、分散用超声次数的增多,以及壳聚糖分子量的降低,粒径变小。壳聚糖纳米粒带正电荷,zeta电位值大于+30 mV。放射免疫法测得的药物包封率为72.66%。在壳聚糖酶存在条件下,前1 h体外释放药物较快,1 h后趋于平稳,并能持续释放6 h。结论选用合适相对分子质量壳聚糖制备胰岛素壳聚糖纳米粒,方法简便,药物包封率高,并有一定的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综述了近几年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粒的制备方法,并概述其表面修饰手段及脑靶向性,包括PEG修饰、表面活性剂修饰、糖类修饰、生物黏附修饰、配基修饰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以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为模型,考察其对N-三甲基壳聚糖(TMC)包衣的盐酸多柔比星脂质体的摄取情况, 以评价TMC包衣盐酸多柔比星脂质体的体外血管内皮细胞靶向性。方法 采用pH梯度法制备盐酸多柔比星脂质体,以不同取代度的TMC进行包衣,用DAPI定位细胞核,采用激光扫描共聚焦荧光显微镜观察不同TMC包衣盐酸多柔比星脂质体在HUVECs胞浆及胞核的转运及摄取情况。结果 盐酸多柔比星脂质体性质稳定,包封率均在80%以上,粒径在100~200 nm, 随着TMC季铵化程度的增大,TMC包衣盐酸多柔比星脂质体的Zeta电位显著增大(P<0.05),同时HUVECs对其摄取能力增强,多柔比星能较快释放到胞浆并转运至胞核。结论 TMC包衣盐酸多柔比星脂质体具有较强的体外内皮细胞靶向作用,且与TMC的季铵化程度有关,为进一步研究其体内靶向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扶正化瘀中药体外对大鼠纤维肝肝细胞白蛋白合成、分泌的影响。方法:苦杏仁甙,丹参水溶性提取物,冬虫夏草,秋水仙碱作用于体外原代单层培养的大鼠纤维肝肝细胞,用ELISA方法检测。结果:除水仙碱外,苦杏仁甙+冬虫夏草,冬虫夏草,丹参水溶性提取物具明显提高大鼠纤维肝肝细胞合成、分泌白蛋白的作用(P<0.05),以苦杏仁甙+冬虫夏草作用最明显。病因是否去除,对大鼠纤维肝肝细胞合成、分泌白蛋白功能和药物对其作用有明显影响(P<0.05-0.01)。结论:苦杏仁甙+冬虫夏草,冬虫夏草,丹参水溶性提取物能促进大鼠纤维肝肝细胞合成、分泌白蛋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不同中医辨证分型肝癌患者肝癌细胞体外化疗药物敏感性.方法:选取60例肝癌切除标本,利用MTT法测定不同证型肝癌患者对6种常用化疗药物的体外敏感性.结果:脾气虚组、肝气郁结组、瘀血阻络组之间各药敏感性有逐步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各药在肝瘀脾虚阻络组敏感性明显下降.结论:不同中医辨证分型肝癌患者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存在一定差异,中西医结合个体化治疗肝癌,就是要根据具体患者药敏实验结果结合辨证论治设计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