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提起治吐血三要法,大家都会想到明代医家缪希雍(1546-1627)。其著作《先醒斋医学广笔记》中提到了“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补肝,不宜伐肝;宜降气,不宜降火。”即世称治吐血三要法,对后世治疗血证影响极大。笔者近来在学习探讨明代医家王肯堂(1549-1613)的学术思想过程中,发现王肯堂在重订《灵兰要览》中也详细地阐明了治血三要法的观点,那么,“治血三要法”到底是王肯堂还是缪希雍首先提出来的?笔者认为应是王氏而非缪氏,特作如下阐述。1 王、缪的学术交往 王肯堂与缨希雍同是行医于江苏金坛的明代杰出医…  相似文献   

2.
血证是诸多血液病最常见的证候之一,缪希雍提出治疗吐血的治法可广泛用于诸多血证之中,并不局限于吐血病。其所提的三法即活血、补肝、降气,是慢性血证的主要治法。  相似文献   

3.
“吐血三要法”——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补肝,不宜伐肝;宜降气,不宜降火。是明代医家缪仲淳在《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吐血》(简称《笔记》)中提出的,至今对治疗吐血有重要指导意义。但临床有但见吐血,即按图  相似文献   

4.
赵霞  张金生 《中医研究》1999,12(2):50-52
《血证论》为血症专著,其辨证施治,理法方药皆系统完备。在病机方面注重“火”论,鲜明提出“血证气盛火旺者十之八九”。并详列三十余种血证的辨证方法,还介绍了血脱,瘀血,乘肺,瘀血攻心等危重变证的诊断治疗。并创立了被誉为血证治法准绳的四大法——止血,祛瘀,...  相似文献   

5.
唐宗海,字容川,晚清著名医家,四川彭县人(1862~1918)。唐氏著有《中西医汇通五种》。其中《血证论》为其代表作。此书为罕见的血证诊治专书。血证虽与心、肝、脾均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唐氏尤重视肝对血证的影响。下面将唐氏血证从肝论治归纳为十二法。  相似文献   

6.
“肠风下血”之证,中医医家称谓“近血”。表现为:先血后便(或无便),去肛门近,其血凝聚於大肠(约在乙状结肠直肠部位)。“近血”有两种证治,一为“脏毒下血”,一为“肠风下血”。脏毒下血与痔漏相似,用中西医结合外治疗法获得满意疗效,而  相似文献   

7.
腰痛治肝法     
廖铦 《中医杂志》2000,41(5):277-277
腰痛的病位,不外在经在脏。在经多外感,病为太阳膀胱经、少阴肾经的经脉受邪,气血不通而痛,论治重祛邪。在脏多内伤,病属肾,腰为肾之府,虚则腰部失养而痛,论治重补。但于临证之际,有些腰痛,从肾、从太少两经论治,疗效并不确切。究其原因,为此类腰痛病变的原因为肝脏失调,病位偏在肝脏的缘故。如肝脏气血失调,影响循行腰两侧的足厥阴肝经,可产生腰痛。厥阴肝经在腰部与带脉相连,肝病失调涉及带脉,影响其经脉的循行部位,发生腰痛。因此,着眼肝脏气血,兼顾相关经脉,治疗以上类型的腰痛,就能取得较  相似文献   

8.
9.
夏小军 《中医研究》2008,21(11):5-7
1源流 塞流、澄源、复旧,乃古人治疗崩漏之大法。崩之与漏,病势已有缓急之分,病性亦有虚实之别,且可相互转化,然总因冲任损伤,经血失固所致。欲治崩漏,首当调养冲任,镇注血海,以控制出血;之后究其根源,治其本根,以调整周期,乃治法之真谛也。  相似文献   

10.
冠心病从肝论治五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冠心病是危害人们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近年来的报道多从活血化瘀、芳香通痹、温阳宣散、益气养阴等方面进行治疗,取得了不少成果。然而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许多学者指出,冠心病的发生是多种因素造成的,除长期高脂肪饮食、缺乏运动、吸烟、高血压、肥胖等影响外,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中占有重要地位,并从七情致病的角度进行探讨,提出本病的麦生与七情过度以及体质有关,同中医肝主流泄、肝致血功能失调有密切关系。祖国医学认为,肝与心在生理病理上有密切联系。若长期精神忧郁、紧张或抱怨,致使心肝气滞,气机阻遏,气滞血郁而致心脉…  相似文献   

11.
胃痛从肝论治四法章铨荣(浙江省新昌县人民医院,312500)导致胃痛的原因较多,而肝胃不和则是引起胃痛的重要因素之一。经多年的临床观察和实践,我们认为肝火、肝(气)郁、肝寒、肝(阴)虚等最易导致肝胃不和引起胃痛,从而归纳出胃痛用清肝、疏肝、温肝、柔肝...  相似文献   

12.
失眠“从肝论治”浅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章着重论述了失眠的发生源于脑,而非独咎于心。阐明了肝魂具有调节大脑抑制与兴奋、睡眠与觉醒之平衡协调的功能,为失眠从肝论治确立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对血分之病变,中医主张“治血先治肝”,因肝藏血,五脏功能的协调发挥,均依赖血之濡养,肝之功能正常,血之功能也随之协调。故“治血先治肝”是中医很重要的诊治思想。  相似文献   

14.
血是由脾胃等器官消化饮食后,运化水谷精微,化生营气,上输到心肺,再经肺的“气化”作用而成.所谓“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血除可营养全身组织外,尚主宰其他重要功能,如目之视物、足之步行、掌指的握摄活动、皮肤的感觉等.如果出现血虚、血热、血寒、血瘀等病证,则人体阴阳会受到极大影响,更有可能导致生命危殆,所以血是人的生命之本.对血分之病变,中医主张“治血先治肝”,因肝藏血,五脏功能的协调发挥,均依赖血之濡养,肝之功能正常,血之功能也随之协调.  相似文献   

15.
“上燥治气,下燥治血,此为定评。”语出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意思是说,上部燥病治气分,下部燥病治血分,叶氏对燥病指出了原则性的治疗方法,为指导后世临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故有必要深入探讨。 叶氏“上燥治气,下燥治血”的指导思想上始自《内经》,后受刘完素、朱丹溪、李梃、喻嘉言、张景岳等医家理论  相似文献   

16.
17.
林金长辨治蛇伤“血证”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循毒类蛇伤中毒时(主要为尖吻蝮、圆斑蝰蛇、蝮蛇),由于该类蛇毒对血液、心血管系统的毒性作用,导致溶血和广泛性难以制止的体内外各种出血,常因大量出血而造成失血性休克和严重贫血导致死亡。因此,及时有效地制止出血是抢救治疗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此目前中西医抢救都存在一定难度,一般常用止血西。药,效果并不理想。我院林金长主任医师,从事蛇伤治疗卅余年,治疗蛇伤‘恤证”有独到经验。在应用有效蛇药“泉州蛇药”或抗蛇毒血清的基础上,运用辨证施治的方法,历经千余例临床验证,疗效满意,出血多能在1至3日内制止,凝血机…  相似文献   

18.
明代医家方广在《丹溪心法附余》中提出:“治崩次第:初用止血以塞其流,中用清热凉血以洽其源.末用补血以还其旧。”时至今日,演化为“塞流”、“澄源”、“复旧”的程序化治疗方法,医家多宗其说.教科书亦多引用,影响可谓深远。然就此三法之“次第”验之于临床。则疑点颇多,笔者不揣浅陋,略陈管见以就教于同道。1谨守病机洽源为先无论是方医之初衷.还是今日之新意.如果以止血塞流为初法,貌似稳妥,实则不然,临证之际无论暴崩还是温下、如见血止血,往往事倍功半.效果不佳,究其原【则&方氏先塞后浪之次第有悻于中医治病求本…  相似文献   

19.
崩漏从肝论治五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崩漏一证从肾论治较多。近年来随着对肝脏的进一步研究 ,笔者认为 ,肝失和调也是崩漏发病的重要病机。“妇人多郁” ,由于临床上不少患者通过调肝治疗而取效 ,因此与补肾法一样 ,调肝法也是治疗崩漏之大法 ,值得深入探讨。1 临床常用调肝法1.1 疏肝化瘀法肝郁挟瘀是临床上最常见之崩漏。症见经血量多 ,色黯有块 ,或漏下不止 ,色如咖啡 ,胸胁胀痛或刺痛 ,双乳胀痛 ,抑郁寡欢 ,胸闷叹息 ,舌淡红或有瘀斑、瘀点 ,或舌暗红等。治宜疏肝理气、化瘀止血。方用四逆散疏肝理气 ,顺其条达之势 ,气行则血活 ,再加花蕊石、蒲黄、益母草、当归等活血化…  相似文献   

20.
阳萎,指的是阳事不举(阴茎不能勃起),或举而不坚,不能发生性关系的男科常见病。有学者曾进行过统计,发现大部分阳萎患者属于功能性原因,少数有器质性病变。中医学者诊治此病,大多从肾着手,认为主要病机为肾虚。此有充足理论根据以及临床指导意义,因为肾藏精,司二阴,主生殖,肾开窍于阴,苦劳伤于管,肾虚不能荣于阴器,故萎弱也。”(《诸病源候论》)所以,临床治疗此病之中成药大部分以补肾为主,温补肾阳,强壮命门之火,如男宝、肾气丸、三肾丸等比比皆是。即使用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