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含头风饮(TFY)血清抗血小板释放5HT和阻滞内皮细胞钙通道作用(14C5HT释放法和45Ca2+摄取法)为指标,探讨了含药血清低温保存和血清灭活的影响。结果显示:含药血清经长时间低温保存后药效均显著降低(P<0.01);血清灭活后使其药效作用有所提高,但无明显差异。提示含药血清进行低温冰冻保存仍影响其药效,进行血清药理学实验以使用新鲜血清或保存时间较短的含药血清为宜  相似文献   

2.
以含药物血清抗血小板释放5HT(14C5HT释放法)和阻滞内皮细胞钙通道作用(45Ca2+掺入法)为指标,探讨了影响中药血清药理学方法开展的重要因素—制备含药物血清的采血时间,并进行了时效关系的研究。结果显示:给药后30min采血所得血清作用最佳  相似文献   

3.
中药复方组合化学研究方法初探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进行了中药复方组合化学研究的方法学探索。采用二元索引库筛选法进行川芎、天麻提取物的复方组合化学研究,以抗血小板释放5HT作用(14C5HT释放法)和阻滞血管内皮细胞钙通道作用(45Ca掺入法)为药效指标,采用中药血清药理学方法,测定不同组合复方灌胃给药后所取含药血清的药理效应。结果经分析比较,找出了活性最强的两组由互补的组成推出活性构件,即川芎、天麻醇提物  相似文献   

4.
以抑制血小板释放5HT作用(14C5HT释放法)为指标,用血清药理学方法进行头风饮药物动力学研究,计算了头风饮的药物动力学参数。  相似文献   

5.
以头风饮含药血清抗血小板释放5HT为指标,探讨了反应体系中含药血清的加入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含药血清与PRP的比值为1∶4时,抗血小板释放5HT作用最强;反应体系中含药血清加入量的药理效应曲线呈正态分布状,而不是S形。提示在采用血清药理学方法进行研究时,应考虑血清本身所含物质及血清体积等因素对体外实验结果的影响;对最佳反应体系进行探索,具有一定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6.
以抗血小板释放5HT(14C5HT 释放法) 和阻滞血管内皮细胞钙通道(45Ca 掺入法) 作用为指标,观察家兔灌胃头风饮四组剂量后所取含药血清的作用强度,结果表明给药剂量与含药血清作用间存在明显的量效关系  相似文献   

7.
中药血清药理学方法探讨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探讨了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中实验动物的选择、制备含药血清的给药方案、药物血清灭活与否及其与中药粗制剂作用比较时剂量和浓度的一致性等问题,提出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中可以扩大给药途径与方法,以及中药“血浆”药理学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以含头风饮(TFY)血清抗血小板释放5-HT和阻滞内皮细胞钙通道作用(^14C-5HT释放法和^45Ca^2 摄取法)为指标,探讨了含药血清低温保存和血清灭活的影响。结果显示:含药血清较长时间低温保存后药效均显较低(P<0.01);血清灭活后使其药效作用有所提高,但无明显差异。提示含药血清进行低温冰冻保存仍影响其药效,进行血清药理学实验以使用新鲜血清和保存时间较短的含药血清为宜。  相似文献   

9.
中药血清药理学的方法学研究——给药方案的研究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以抗血小板释放5-HT作用(^14C-5HT释放法)和阻滞血管内皮细胞钙通道(^45Ca掺入法)为指标,比较了ig6种给药方案所取含药血清的药理作用强度,探讨不同给药方案对中药血清药理学方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中药及中药复方的血清药物化学研究   总被引:51,自引:10,他引:51  
基于药物(直接作用于胃肠道的药物除外)起作用必须被吸收进入血液的事实及传统中药口服给药的用药特点,我们建立了从口服中药后血清中直接分离鉴定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其药代动力学特性的新方法-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研究方法,利用该方法已完成了茵陈蒿汤,越桔等中药的系统的血清药物化学研究工作,分析确定了其药效物质基础及药代动力学特征。  相似文献   

11.
中药血清药理学的方法学研究近况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薛洁  谢梅林 《中草药》2003,34(6):附9-附10
由于中药复方的特殊性,在体外试验中研究其作用及机制,存在困难,为此产生了中药血清药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实验方法学,尚有许多问题有待于规范化。就近几年血清药理方法学方面的动物选择、给药剂量、给药途径、给药时间以及血清处理等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相似文献   

12.
血清药理学、血清化学和中药药代动力学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目的:通过对血清药理学、血清化学和中药药动力学的讨论,探讨三者之间的关系,为现代中药研究提供思路。方法:综述分析相关文献,并结合我们的研究心得,对上述三者的关系进行理论研究。结果与结论;血清药理学与血清药物化学的紧密结合,将有助于中药药代动力学的研究和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阐明。  相似文献   

13.
中药复方血清药理研究方法学探讨——Ⅳ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家兔灌胃桂枝汤,1日1次,连续3d药以及1日2次,连续3d给药,末次给药后0.5-9h采血,分离血清,观察各含药血清对病致细胞病变作用的影响。结果:上述各方法制备的含药血清抗副感流毒致CPE作用所表现出的有效时间点分别为:无明显有效时间点、4-5h、2h、5-7h、1-6h,1日2次给药3d及1日3次给药后采集的含血清可引起培养细胞明显的退行性改变。  相似文献   

14.
中药复方血清药理学方法规范化探讨   总被引:57,自引:0,他引:5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给药后血清的特殊药理活性检测以观察药物(包括中药)作用已有长久历史,但作为观察中药特别是中药复方作用的常规则刚起步,历时近10年,日本和我国的一些研究都取得了较好结果,表明其不失为值得推广应用的方法,但这一方法也存在一些问题与局限性。在中药复方血清药理学的实验研究中,含药血清的制备技术的规范化研究是一切研究的基础,其中包括给药天数、给药次数、给药剂量、采血时间、含药血清的灭活与保存等一系列问题需要探讨。1目前国内外中药复方血清制备方法研究现状1984年由日本学者在日本第一届和汉医药学会上提出的给动…  相似文献   

15.
关于中药血清药理学方法的思考   总被引:20,自引:5,他引:20  
中药血清药理学概念最初由日本学者田代真一于1984年正式提出[1],作为一种新兴的实验技术和研究方法,其理论体系还有待完善。笔者对此提出一些个人观点。 1 技术方法的规范化研究 中药血清药理学技术方法的规范化研究主要包括中药血清的制备方案与药理(效)作用的评价方法两个主要方面。 含药血清制备技术的规范化是研究的基础,其中包括供体(实验动物)的选择、供体给药方案(给药剂量、给药次数、给药天数)、含药血清的采取时间,含药血清低温保存及灭活处理的影响,含药血清的去蛋白处理等。 1.1 血清供体的选择要求 在血清药理…  相似文献   

16.
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中含药血清添加量问题的商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霖  张云  汪受传 《山西中医》2006,22(1):51-52
中药复方血清药理学体外实验研究中,含药血清添加量是实验中不可忽略的问题,在文献报道中含药血清的添加量是多样的,此实验中同样看到高浓度血清对细胞毒性作用,并就体外实验含药血清添加量的确立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7.
中药血清药理学实验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中药血清药理学是研究和探索中药药效作用的一种体外实验方法 ,对成分复杂的中药及粗提物制剂的药理实验提供了正确性、真实性和可靠性的保证 ,引起了医药界人士的广泛关注。由于含药血清与机体内环境相一致 ,从而排除了体内各种因素对中药及其制剂有效成分的影响 ,其科学性、可行性使中药药理研究易于深入到细胞分子水平 ,可对成分不明或复方中药制剂进行药效学和药动学研究。目前血清药理研究的成果及水平呈直线上升的趋势 ,实验报道越来越多。血清药理学实验的步骤很多 ,在许多重要环节上如处理不当 ,可使实验结果表现出假阳性或假阴性 ,…  相似文献   

18.
以抗血小板释放5-HT(^14C-5HT释放法)和阻滞血管内皮细胞钙通道(^45Ca掺入法)作用为指标,观察家兔灌胃头风饮四组剂量后所取含药血清的作用强度,结果表明给药剂量与含药血清作用间存在明显的量效关系。  相似文献   

19.
张灵娜  林兵  宋洪涛 《中草药》2015,46(17):2662-2666
对近年来中药血清药理学、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概况进行归纳和分析,主要包括含药血清与药效的关系、含药血清的制备和血清药物化学对完善中药质量控制标准的作用。总结血清药理学、血清药物化学在体外药效研究中的优点和不足,设想中药血清指纹图谱与微透析采样技术的合理联用,推动中药血清药理学、血清药物化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3,自引:19,他引:4  
运用中药血清药理学方法研究中药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通过对中药血清药理方法学中对实验动物、给药剂量和给药方案、采血方案、血清灭活与保存、血清添加量和对照组的设立等的确立,建立最佳的实验方案进行研究。文献检索研究表明,中药复方对神经系统有调节作用,能保护心肌细胞,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预防哮喘,增强免疫,抗菌抗炎抗病毒,抗纤维化并能延缓糖尿病肾病的发展。中药血清药理学在神经、心血管、呼吸、免疫、消化、生殖、泌尿、骨骼系统以及在抗菌、抗炎、抗肿瘤、抗病毒等方面都有很好的应用,为中药复方药理作用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