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研究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踝部深度烧伤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隐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皮瓣修复15例足踝部深度烧伤创面。结果15例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6~9个月,皮瓣色泽、质地良好。结论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具有可靠的血液供应,手术创伤小,操作简便,是修复足踝部深度烧伤创面的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四肢深度电烧伤创面处理的最佳手术时机及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共48个四肢深度电烧伤创面的修复。在病情稳定后尽早手术清创,清除坏死组织,保留有活力的间生态组织,即刻采用皮瓣修复。结果48个接受治疗的创面,包括轴型皮瓣修复26处,随意皮瓣修复8处,肌皮瓣修复8处,游离皮瓣修复4处,交肢皮瓣修复2处。其中1例游离皮瓣由于基底感染血管栓塞而发生坏死,待肉芽组织生长后游离植皮修复。其余创面一期修复成功,较好地保存了患肢功能。结论四肢深度电烧伤创面应尽早手术清创,一期修复创面,酌情选择轴型皮瓣、随意皮瓣、肌皮瓣,必要时可选用游离皮瓣或交肢皮瓣,最大限度地保存患肢功能,降低伤残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大小腿联合皮瓣修复膝部及周围组织烧创伤等深度创面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01年1月至2009年6月膝部及周围组织深度烧创伤患者28例,应用局部筋膜皮瓣、轴型皮瓣、肌皮瓣、岛状皮瓣修复创面,观察重要神经、血管、肌腱等组织的覆盖情况,皮瓣术后的成活情况,肢体的外型及功能。结果 19例一次手术修复创面愈合,皮瓣完全成活,术后随访功能恢复良好,3例创面清创后二期修复创面愈合,6例有部分皮瓣坏死,其中4例功能部分恢复,2例功能欠满意。结论大小腿联合皮瓣修复膝部及周围组织烧创伤深度创面能满足大部分创面的覆盖需要及复杂创面修复,修复后大部分功能恢复良好。术中应依据创面情况和位置,争取一期修复创面,首选局部皮瓣、轴型皮瓣、肌皮瓣和岛状皮瓣,局部无条件时选用游离皮瓣。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海扶刀在治疗肿瘤过程中引起皮肤软组织深度损伤创面的修复方法.方法 选择2004年1月至2013年9月北京丰台右安门医院烧伤整形科收治的8例因海扶刀治疗肿瘤引起皮肤软组织深度烧伤患者,对其创面进行有效清创,彻底去除坏死组织及死骨,均以肌皮瓣转移修复,封闭创面.供瓣区3例植皮修复,其余均直接拉拢缝合.结果 术后8例患者肌皮瓣均完全成活,4例患者有窦道或局部创面形成,其中2例经换药后愈合,2例经二次手术清创后创面愈合;供瓣区愈合良好,植皮均一期成活;8例患者术后均随访6个月~2年,其中3例患者皮瓣明显臃肿,其余患者皮瓣色泽良好、质地柔软.结论 海扶刀在治疗肿瘤过程中引起的皮肤软组织损伤往往伴有深部组织缺损、骨质坏死、外露等,使用肌皮瓣转移修复创面,临床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总结严重电烧伤创面早期皮瓣、肌皮瓣修复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至2009年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科收治的严重电烧伤患者116例146处电烧伤创面,观察146处创面早期扩创一期皮瓣、肌皮瓣修复后的临床效果。结果 146处电烧伤创面全部治愈,手术后皮瓣、肌皮瓣一期愈合率96.4%。结论早期清创一期皮瓣、肌皮瓣修复严重电烧伤创面是一种有效方法,可以最大限度修复电烧伤部位外形和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应用下腹部多根皮管修复双手多处深度化学烧伤的手术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本组8例深度化学烧伤患者均采用下腹部多根皮管修复术治疗。手术分3次进行,第1次先在下腹部设计与创面相等数量的皮管,并行皮管成形术。第2次采用常规扩创,腹部皮管一端断蒂剖开形成超薄皮瓣修复创面。第3次行腹部皮管断蒂,手及腹部皮瓣修复术。结果本组36个皮管除1个因远端皮瓣面积较大并夹于指蹼中,造成皮瓣远端部分坏死,其余皮管全部成活,创面得到修复,其中有12个皮瓣臃肿,术后6个月行皮瓣修薄术。随访6个月至1年,患者手部外观及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复,疗效较为满意。结论应用下腹部多根皮管修复双手多处深度化学烧伤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术方法,特别对于双手屈曲畸形不能伸直手指的深度化学烧伤、痂皮干燥、组织干性坏死的患者,也适应深度电击伤患者,在无其他更好的皮瓣可供选择时本术式可作为备选之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报道胫后动脉踝上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创面的临床效果。 方法 对13例足踝部创面的患者,采用胫后动脉踝上穿支皮瓣转位修复术,其中足背创面5例,足跟部创面3例,踝部创面5例。4例急诊外伤创面伴有骨、肌腱外露者急诊修复。5例急诊创面采用VSD负压吸引后亚急诊行皮瓣修复, 4例为术后皮肤坏死,二期行皮瓣修复。皮肤缺损面积为1.5 cm×2.0 cm~7.0 cm×14.0 cm,切取皮瓣面积为2.5 cm×3.5 cm~8.0 cm×15.0 cm。 结果 本组13例皮瓣全部成活,供区植皮均成活。术后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0个月。皮瓣质地接近周围皮肤,外观无臃肿。供区皮肤直接缝合者,术后瘢痕较小;供区植皮者,无明显瘢痕增生。踝关节活动良好,患肢均可负重行走。 结论 采用胫后动脉踝上穿支皮瓣转位修复足踝部创面,具有手术操作简单、安全的特点,是一种较好的术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劈裂的臀大肌肌皮瓣在骶尾部褥疮修复中的应用。方法对解放军总医院整形修复科2009年10月至2013年6月25例患者骶尾部褥疮创面共实施33块以臀上动脉分支为主要供血动脉的劈裂臀大肌肌皮瓣修复术,皮瓣的移动采用旋转推进的方法。对部分坏死组织较多及存在感染的创面,术前应用封闭负压疗法。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至3年。本组共33块劈裂的臀大肌肌皮瓣均成活良好,创面封闭理想,所转移皮瓣无明显隆起,供瓣区直接闭合,无明显凹陷,外观恢复较满意。结论臀大肌肌皮瓣修复术是骶尾部褥疮的重要修复手段,劈裂的臀大肌肌皮瓣经旋转推进后除具有全层的臀大肌肌皮瓣所具有血供充分、提供的组织量大等优点外,同时具有操作简单,转移后受区无明显隆起,供区直接缝合且无明显凹陷,臀部曲线自然流畅等优点。劈裂的臀大肌肌皮瓣是修复骶尾部褥疮的一种新型并且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臀大肌皮瓣在骶尾部难愈创面修复中的意义。方法对25例骶尾部难愈创面实施臀大肌肌皮瓣修复术。对部分坏死组织较多及存在感染的创面,术前应用封闭负压疗法。结果本组25例患者实施臀大肌肌皮瓣修复术,其中1例术后出现皮瓣下血肿、切口裂开,经引流、换药,皮瓣成活好,其余24例手术均成功,创面封闭理想,外观恢复较满意。结论臀大肌肌皮瓣修复术是骶尾部难愈创面的修复手段之一,它具有血供充分,提供的组织量大,操作较为简便等优点,同时封闭负压疗法可为手术创造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内踝前动脉穿支为蒂的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中前部背侧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2015年2月,唐山市第二医院手二科收治足中前部背侧软组织缺损11 例,其中男10 例、女1 例,年龄22~56 岁;左足4 例,右足7 例;重物碾压伤5 例,绞伤3 例,车祸伤3 例。11例患者创面均伴有肌腱、骨、关节外露,软组织缺损范围为5.0 cm×3.0 cm~15.0 cm×9.0 cm;均择期手术采用内踝前动脉穿支为蒂的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术治疗。结果 本组1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随访6个月~3年。所有患者皮瓣均完全成活,外形满意,皮色好,耐磨,两点辨别觉8~12 mm;供区植皮全部成活。末次随访时,伤肢可负重行走,满足患者日常生活需要。结论 内踝前动脉穿支为蒂的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供血充足,同受区颜色与质地接近,感觉恢复满意,可有效修复足中前部背侧软组织缺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颞浅血管蒂组织皮瓣在修复下眼睑缺损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04年6月至2007年10月对本院8例下眼睑缺损患者行带有颞浅血管蒂组织皮瓣修复缺损,分别于术前和术后2周行泪膜破裂时间(BUT)、泪液分泌量、角膜荧光素染色测量和比较,并术后随访.结果 术后皮瓣全部成活,皮瓣与眼睑皮肤颜色、质地和外形相近.患者术后BUT[(9.50±2.61)s]较术前[(4.35±2.46)s]延长;术后泪液分泌量[(10.86±3.40)mm]较术前[(4.5±1.78)mm]明显增多,均P<0.05.术后角膜荧光素染色点明显减少(均P<0.05).8例患者眼睑外观和功能明显改善,临床效果满意.结论 颞浅血管蒂组织皮瓣安全可靠,易于操作,带有颞浅血管蒂的皮瓣转位是一种较为理想的修复下眼睑缺损的方法 .  相似文献   

13.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联合皮片移植修复四肢深度烧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负压封闭引流(VSD)技术联合皮片移植治疗四肢深度烧伤的临床效果。方法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对32例患者分组,VSD治疗组17例手术清创后应用VSD技术;常规治疗组15例采用传统换药方法,去除坏死组织并控制感染,促进肉芽组织生长。两组患者创面新鲜后,分别移植断层皮片修复创面。结果VSD治疗组经持续负压吸引7~10d后,去除VSD敷料,13例肉芽组织新鲜,移植刃厚或中厚皮片,4例仍有肌腱、骨组织外露,更换VSD敷料,再次行持续负压吸引7—10d,至肉芽组织新鲜,移植刃厚或中厚皮片,术后皮片成活;常规治疗组中10例传统换药后经1次手术,5例患者经2次手术移植刃厚皮片封闭创面。VSD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创面细菌培养阳性率比较,P〈0.05,创面疼痛,肉芽组织生长和愈合时间比较,P〈0.01。结论VSD技术方法简便,易于掌握,能有效减轻患者痛苦,降低创面细菌检出率,促进肉芽组织生长,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因此,值得在深度创面治疗上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应用足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修复前足软组织缺损的效果。 方法 自2012 年 1月至 2016 年9月,共从住院病人组织缺损患者中选择10例前足软组织缺损患者应用足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进行修复。 结果 9例患者的皮瓣均顺利成活。1例患者有皮瓣远端皮缘坏死现象,经切痂换药后创面愈合。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6~12 个月,平均 9.5个月。皮瓣外形不臃肿,色泽、质地优良,耐磨无破溃。 结论 采用足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修复前足软组织缺损,具有手术切取方便,其术后皮瓣质地柔软,外形美观,供区损伤小等特点,是修复前足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应用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小腿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股前外侧皮瓣移植修复小腿下段皮肤软组织缺损12例,皮瓣供区直接缝合或游离植皮修复。结果12例皮瓣全部成活,功能恢复满意;3例供区瘢痕较大,但下肢功能不受影响。结论股前外侧皮瓣移植是修复小腿下段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报告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带蒂移植修复股部残端软组织缺损临床应用结果。方法自2006年1月~2012年1月,应用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带蒂移植修复股部残端软组织缺损12例(男9,女3)。患者年龄22~55岁(平均36岁)。伤后时间:6~28天,平均12天。股部残端软组织缺损范围5cm×10cm^6cm×14cm。皮瓣以腹壁下动脉穿支为蒂,旋转180°修复残端缺损,供区直接缝合。结果 1例皮瓣发生小的皮缘裂开,术后1月自然愈合,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1.8~4.0年(平均2.8年),受区外形较好。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结论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带蒂移植适宜修复股部残端软组织缺损,该技术安全、可靠以及可降低对供区的损伤。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后踝上皮瓣的解剖特点,总结后踝上皮瓣治疗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经验,为后踝上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2012年8—10月收集8侧新鲜成人下肢标本,股动脉灌注红色乳胶,解剖观察胫后动脉在小腿下段内侧的皮穿支及其营养腓肠神经、腓肠外侧皮神经的情况;观察腘窝外侧皮动脉穿出部位、走行、分布及与胫后动脉踝上穿支吻合情况,测量腘窝外侧皮动脉长度及直径。回顾性分析2007年2月—2012年6月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全军创伤骨科中心采用后踝上皮瓣移植修复的15例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1例,女4例;年龄18~49 岁,平均33岁;创面位于小腿下1/3段3例,足踝部7例,足底负重区5例。15例患者均采用后踝上皮瓣移植修复;术后观察患者皮瓣成活情况,创面完全愈合后1个月,有骨折者骨折临床愈合后3个月采用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评分系统评定踝关节功能。结果 8侧下肢标本观察示,胫后动脉在小腿下段发出2~4支肌间隙皮动脉,均有分支向外上方走行,供应腓肠神经及腓肠外侧皮神经,并与腘窝外侧皮动脉间有确定的吻合支;均见腘窝外侧皮动脉,起于股骨内外髁连线上方(1.8±0.47)cm处,于腘窝后正中线外侧(1.1±0.14)cm处穿出深筋膜并沿腓肠肌外侧头表面下行;腘窝外侧皮动脉均与腓肠外侧皮神经伴行,腘窝外侧皮动脉全长(14.21±3.89)cm、直径(1.23±0.24)mm。临床应用后踝上皮瓣移植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15例,移植皮瓣全部成活13例,2例远端部分坏死。12例患者获随访6~18个月,平均11个月。患者皮瓣质地及外观良好,术后踝关节功能优8例,良4例。结论 后踝上皮瓣血管蒂位置相对隐蔽,外伤后不易损伤,且修复范围大,成活率高,是治疗足踝部软组织大面积缺损的一种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