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背景:前臂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特别适宜手部远端的组织缺损修复,所以了解贵要静脉远端的营养血管及与邻近骨、皮和前臂内侧皮神经的血供关系对临床上前臂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的设计有重要意义。目的:研究前臂尺侧缘远端的动脉穿支,为前臂尺侧缘贵要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的设计提出解剖学理论。设计:单一样本实验。单位: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军区骨科研究所临床解剖学研究中心。材料:实验于2004-05/10在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军区骨科研究所临床解剖学研究中心实验室完成。研究材料为30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上肢标本(由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军区骨科研究所临床解剖学研究中心提供)。方法:将30侧成人上肢标本,以尺骨茎突为观测标志点进行显微解剖。主要观察指标:重点观察:①前臂尺侧缘远端的动脉穿支来源。②动脉穿支与贵要静脉远端的营养血管。③营养血管与邻近骨、皮和前臂内侧皮神经的血供关系。④贵要静脉的浅深交通支。结果:①前臂尺侧缘远端的动脉穿支来自:尺动脉的皮支5~9支,外径(0.7±0.3)mm,尺动脉腕上皮支1~3支,外径(0.6±0.3)mm。在尺骨茎突上方6.0~16.0cm,骨间前动脉发骨皮穿支二三支,骨间后动脉发骨皮穿支1~3支,二者外径在0.4~1.2mm,分布尺骨中下段骨膜及相应区域的皮肤。②上述动脉穿支均发皮支、筋膜支、骨膜支、贵要静脉和皮神经营养血管支,形成贵要静脉旁血管链和皮神经干血管链以及深、浅筋膜和骨膜血管网。结论:前臂尺侧缘远端的动脉穿支是贵要静脉营养血管的来源,营养血管与邻近的骨、皮和前臂内侧皮神经的营养血管同源,是设计贵要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的解剖学基础。以尺动脉腕上皮支为蒂的远端蒂复合瓣,旋转轴点可达腕关节平面,用于转位修复手部远处的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2.
背景:前臂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特别适宜手部远端的组织缺损修复,但由于皮瓣旋转轴点较高,时常难以满足修复手部远侧创伤缺损的需要,还会对供区造成较大的损害。目的:观察前臂桡侧缘远端动脉穿支的解剖走行,为前臂桡侧缘头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的设计提出解剖学理论。设计:单一样本实验。单位: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军区骨科研究所临床解剖学研究中心。材料:实验于2004-08/12在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军区骨科研究所临床解剖学研究中心实验室完成。30侧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上肢标本(由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军区骨科研究所临床解剖学研究中心提供)。方法:以桡骨茎突为观测标志点,采用游标卡尺、直尺测量血管外径、距离。主要观察指标:①前臂桡侧缘远端的动脉穿支。②头静脉的营养血管。③营养血管与邻近骨、皮和前臂外侧皮神经的血供关系。④头静脉的浅深交通支。结果:前臂桡侧缘远端的动脉穿支来自:桡动脉的皮支6~11支,外径(0.7±0.3)mm;掌浅支的皮支2~6支,外径(0.5±0.3)mm;桡骨茎突返支的皮支1~2支,外径(0.5±0.1)mm;鼻烟壶支的皮支1~2支,外径(0.6±0.2)mm。在桡骨茎突上方8.0~15.0cm,桡动脉肌间隙骨皮穿支1~3支,外径(1.1±0.2)mm,分布桡骨体部中下段的裸露区及相应区域的皮肤。上述动脉穿支均发皮支、筋膜支、骨膜支、头静脉和皮神经远端营养血管支,形成头静脉旁血管链和皮神经干血管链以及深、浅筋膜和骨膜血管网。结论:前臂桡侧缘远端的动脉穿支是头静脉营养血管的来源,营养血管又与邻近的骨、皮和前臂外侧皮神经的营养血管同源,是设计头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的解剖学基础。以桡骨茎突返支(或鼻烟壶支)为蒂的远端蒂复合瓣,旋转轴点可达腕关节平面,用于转位修复手部远处的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3.
背景:前臂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适合手部修复,但需要远端蒂复合皮瓣的系统解剖学研究的支持。目的:分析前臂内侧皮神经-贵要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的解剖学基础。设计:单一样本观察。单位: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军区临床解剖学研究中心。材料:实验于2003-03/08在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军区骨科研究所临床解剖学研究中心实验室完成。选用30侧成人上肢新鲜标本,由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军区临床解剖学研究中心提供,经肱动脉内灌注入红色乳胶,直至指端的细小动脉染色,使之充分显示小血管的分支、分布和吻合。方法:以尺骨茎突为观测标志点,重点显微解剖:①前臂内侧皮神经-贵要静脉下1/3段的营养血管来源、分支分布、吻合及其与尺骨骨膜血管的关系。②贵要静脉浅深交通支。主要观察指标:①前臂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的来源、分支、吻合及其与邻近骨、皮的血供关系。②贵要静脉浅深交通支。结果:①在前臂的下1/3段,前臂内侧皮神经-贵要静脉的营养血管来自尺动脉穿皮支5 ̄9支,外径(0.7±0.3)mm;尺动脉腕上支的升支、降支沿途发数皮支营养贵要静脉,外径(0.6±0.3)mm。在尺骨茎突上6.0 ̄16.0cm之间,骨间前动脉发骨皮穿支2 ̄3支,外径(0.7±0.2)mm;骨间后动脉发骨皮穿支1 ̄3支,外径(0.6±0.3)mm。二者分布尺骨中下段骨膜及相应区域的皮肤。上述穿皮支均发皮支、筋膜支、骨膜支、皮神经-浅静脉营养血管支,形成皮神经干血管链和贵要静脉旁血管链以及深、浅筋膜和骨膜血管网。②尺动脉有两条伴行静脉,一粗一细伴行动脉两侧,动脉皮支的伴行静脉汇入。尺动脉腕上皮支的2条伴行静脉,一端汇入尺静脉的尺侧支,另一端与腕上皮支同穿深筋膜入皮下,直接汇入贵要静脉,汇入部位在尺骨茎突上(2.3±0.8)cm,外径(2.8±0.5)mm。结论:前臂内侧皮神经-贵要静脉的营养血管与骨、皮营养血管同源,其远端蒂皮瓣、复合瓣的旋转轴点可达腕关节平面,适用于转位修复手部远处的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4.
张发惠  张志宏  郑和平  张国栋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44):226-228,F0003
背景:前臂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特别适宜手部远端的组织缺损修复,所以了解贵要静脉远端的营养血管及与邻近骨、皮和前臂内侧皮神经的血供关系对临床上前臂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的设计有重要意义。 目的:研究前臂尺侧缘远端的动脉穿支,为前臂尺侧缘贵要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的设计提出解剖学理论。 设计:单一样本实验。 单位: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军区骨科研究所临床解剖学研究中心。 材料:实验于2004—05/10在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军区骨科研究所临床解剖学研究中心实验室完成。研究材料为30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上肢标本(由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军区骨科研究所临床解剖学研究中心提供)。 方法:将30侧成人上肢标本,以尺骨茎突为观测标志点进行显微解剖。 主要观察指标:重点观察:(1)前臂尺侧缘远端的动脉穿支来源。(2)动脉穿支与贵要静脉远端的营养血管。(3)营养血管与邻近骨、皮和前臂内侧皮神经的血供关系。(4)贵要静脉的浅深交通支。 结果;①前臂尺侧缘远端的动脉穿支来自:尺动脉的皮支5-9支,外径(0、7&;#177;0.3)mm,尺动脉腕上皮支1-3支,外径(0、6&;#177;0、3)mm。在尺骨茎突上方6.0-16、cm,骨间前动脉发骨皮穿支二三支,骨间后动脉发骨皮穿支1-3支.二者外径在0.4-1.2mm,分布尺骨中下段骨膜及相应区域的皮肤。(2)上述动脉穿支均发皮支、筋膜支、骨膜支、贵要静脉和皮神经营养血管支,形成贵要静脉旁血管链和皮神经干血管链以及深、浅筋膜和骨膜血管网。 结论:前臂尺侧缘远端的动脉穿支是贵要静脉营养血管的来源,营养血管与邻近的骨、皮和前臂内侧皮神经的营养血管同源,是设计贵要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的解剖学基础。以尺动脉腕上皮支为蒂的远端蒂复合瓣,旋转轴点可达腕关节平面,用于转位修复手部远处的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5.
背景:前臂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适合手部修复,但远端蒂血管缺少具体可操作性的描述,临床应用还比较困难。目的:探讨前臂外侧皮神经-头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和旋转点下移的解剖学基础。设计:单一样本观察。单位: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军区临床解剖学研究中心。材料:实验于2004-01/05在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军区临床解剖学研究中心实验室完成。选用30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上肢标本(由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军区临床解剖学研究中心提供)。方法:以桡骨茎突为观测标志点,重点显微解剖:①前臂外侧皮神经-头静脉下1/3段的营养血管来源、分支分布及吻合。②前臂外侧皮神经-头静脉营养血管与桡骨膜血管的关系。③头静脉浅深交通支。主要观察指标:①前臂外侧皮神经-头静脉营养血管的来源、分支及吻合。②前臂外侧皮神经-头静脉营养血管与邻近骨、皮的血供关系。结果:①在前臂的下1/3段,前臂外侧皮神经-头静脉的营养血管来源:该营养血管来自:桡动脉穿皮支6~11支,外径(0.7±0.3)mm;掌浅支穿皮支2~6支,外径(0.5±0.3)mm;桡骨茎突返支穿皮支一二支,外径(0.8±0.1)mm;鼻烟壶穿皮支一二支,外径(0.6±0.2)mm。在距桡骨茎突上8.0~15.0cm,桡动脉肌间隙骨皮穿支1~3支,起始外径(1.1±0.2)mm。骨膜支分布桡骨体部中下段的裸露区,皮支外径(0.8±0.2)mm。②在前臂的下1/3段,前臂外侧皮神经-头静脉的营养血管分布:前述穿皮支发皮支、筋膜支、皮神经-浅静脉营养血管,形成皮神经-头静脉血管链以及深、浅筋膜血管网。结论:前臂外侧皮神经-头静脉营养血管与肌、骨、皮营养血管同源,以桡动脉皮支为蒂前臂外侧皮神经-头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旋转轴点在腕关节平面,可用于手部远处组织缺损修复。  相似文献   

6.
张发惠  林松庆  郑和平  张国栋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48):222-225,F0003
背景:前臂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特别适宜手部远端的组织缺损修复,但由于皮瓣旋转轴点较高,时常难以满足修复手部远侧创伤缺损的需要,还会对供区造成较大的损害。目的:观察前臂桡侧缘远端动脉穿支的解剖走行,为前臂桡侧缘头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的设计提出解剖学理论。设计:单一样本实验。单位: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军区骨科研究所临床解剖学研究中心。材料:实验于2004-08/12在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军区骨科研究所临床解剖学研究中心实验室完成。30侧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上肢标本(由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军区骨科研究所临床解剖学研究中心提供)。方法:以桡骨茎突为观测标志点,采用游标卡尺、直尺测量血管外径、距离。主要观察指标:①前臂桡侧缘远端的动脉穿支。②多头静脉的营养血管。③营养血管与邻近骨、皮和前臂外侧皮神经的血供关系。④多头静脉的浅深交通支。结果:前臂桡侧缘远端的动脉穿支来自:桡动脉的皮支6-11支.外径(0.7&;#177;0.3)mm;掌浅支的皮支2-6支,外径(0.5&;#177;0.3)mm;桡骨茎突返支的皮支1-2支,外径(0.5&;#177;0.1)mm;鼻烟壶支的皮支1-2支,外径(0.6&;#177;0.2)mm。在桡骨茎突上方8.0-15.0cm,桡动脉肌间隙骨皮穿支1-3支,外径(1.1&;#177;0.2)mm,分布桡骨体部中下段的裸露区及相应区域的皮肤。上述动脉穿支均发皮支、筋膜支、骨膜支、头静脉和皮神经远端营养血管支,形成头静脉旁血管链和皮神经干血管链以及深、浅筋膜和骨膜血管网。结论:前臂桡侧缘远端的动脉穿支是头静脉营养血管的来源,营养血管又与邻近的骨、皮和前臂外侧皮神经的营养血管同源,是设计头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的解剖学基础。以桡骨茎突返支(或鼻烟壶支)为蒂的远端蒂复合瓣,旋转轴点可达腕关节平面,用于转位修复手部远处的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7.
背景:前臂后皮肤很适合手背侧修复,但对前臂后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远端蒂动脉穿支缺少具体可操作性的研究,临床实际应用起来还较为困难。目的:研究前臂背侧远端的动脉穿支,为前臂后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复合瓣的合理设计提出解剖学理论。设计:单一样本观察。单位: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军区骨科研究所临床解剖学研究中心材料:实验于2004-05/10在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军区骨科研究所临床解剖学研究中心实验室完成。研究材料为33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上肢标本(由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军区骨科研究所临床解剖学研究中心提供)。方法:将33侧经成人上肢标本,以尺、桡骨茎突为观测标志点进行显微解剖。主要观察指标:①前臂背侧远端的动脉穿支。②前臂后皮神经远端的营养血管。③营养血管与邻近肌、骨、皮的血供关系。结果:①以指总伸肌为中心,前臂背侧远端的动脉穿支主要循其两侧的肌间隙和腱间隙穿出,构成远端外侧与内侧2条纵向的吻合筋膜血管丛:即前臂背外侧血管丛,以外侧肌间隙为轴线,由骨间前动脉腕背支的外侧终支、桡侧骨皮穿支、骨间后动脉的桡侧骨皮穿支和桡动脉腕背支及其穿支组成;前臂背内侧血管丛:以内侧肌间隙为轴线,由骨间前动脉腕背支的内侧终支、尺侧骨皮穿支、骨间后动脉的尺侧骨皮穿支和尺动脉腕背支及其穿支组成。②上述动脉穿支发皮支、筋膜支和前臂后皮神经营养血管,形成皮神经干血管链以及深、浅筋膜血管网。骨间后动脉的肌骨膜支分布尺骨骨膜,其桡侧骨穿皮支与桡骨中下段裸区的骨膜血管吻合,是构成远端蒂复合瓣的解剖学基础。结论:前臂背侧远端的血供具有多源性、明显纵向性和营养血管同源性的解剖学特点,可以设计3种不同供血的前臂后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或复合瓣,旋转轴点可达腕关节平面,适宜手背远侧的组织缺损修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前臂皮神经-浅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的构建,为临床手部损伤修复提供解剖学理论。方法:实验于2003-12/2004-12在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军区临床解剖学研究中心实验室完成。94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上肢标本(由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军区临床解剖学研究中心提供)。取90侧标本解剖观测前臂皮神经-浅静脉下1/3段营养血管的来源、分支、吻合及其与尺、桡骨血供关系:①前臂皮神经-浅静脉营养血管的来源、分支及吻合。②前臂皮神经-浅静脉营养血管与桡骨、尺骨骨膜血供的关系。另用4侧标本行远端蒂复合瓣摸拟手术设计。结果:取90侧成人上肢标本进入结果分析。前臂皮神经-浅静脉下1/3段为多源性供血,①前臂外侧皮神经-头静脉的营养血管来自桡动脉穿皮支6~11支,掌浅支穿皮支2~6支,桡骨茎突返支穿皮支一两支,鼻烟壶穿皮支一两支。桡动脉肌间隙骨皮穿支1~3支分布桡骨体部中下段的裸露区。②前臂内侧皮神经-贵要静脉的营养血管来自尺动脉穿皮支5~9支。骨间前动脉和骨间后动脉发骨皮穿支两三支与1~3支,分布尺骨中下段骨膜。③前臂后皮神经营养血管来自桡侧副动脉穿皮支2~6支,骨间后动脉尺侧骨穿皮支1~3支,桡侧骨穿皮支一两支,骨间前动脉腕背支穿皮支3~5支。骨间后动脉发肌骨膜6~8支,分布尺骨中上段背侧骨膜。上述穿皮支平均外径在0.5~0.8mm,发皮支、筋膜支、皮神经-浅静脉营养血管,形成皮神经-浅静脉血管链以及深、浅筋膜血管网。结论:前臂下1/3段的皮神经、浅静脉、骨膜、筋膜和皮肤的营养血管同源,可以设计3种皮神经-浅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旋转轴点在腕关节平面,可用于手部创伤修复。  相似文献   

9.
张发惠  郑和平 《中国临床康复》2005,9(46):79-82,T0004
目的:探讨前臂皮神经-浅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的构建,为临床手部损伤修复提供解剖学理论。 方法:实验于2003-12/2004-12在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军区临床解剖学研究中心实验室完成。94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上肢标本(由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军区临床解剖学研究中心提供)。取90侧标本解剖观测前臂皮神经-浅静脉下1/3段营养血管的来源、分支、吻合及其与尺、桡骨血供关系:①前臂皮神经-浅静脉营养血管的来源、分支及吻合。②前臂皮神经-浅静脉营养血管与桡骨、尺骨骨膜血供的关系。另用4侧标本行远端蒂复合瓣摸拟手术设计。 结果:取90侧成人上肢标本进入结果分析。前臂皮神经-浅静脉下1/3段为多源性供血,①前臂外侧皮神经-头静脉的营养血管来自桡动脉穿皮支6~11支,掌浅支穿皮支2~6支,桡骨茎突返支穿皮支一两支,鼻烟壶穿皮支一两支。桡动脉肌间隙骨皮穿支1~3支分布桡骨体部中下段的裸露区。②前臂内侧皮神经一贵要静脉的营养血管来自尺动脉穿皮支5~9支。骨间前动脉和骨间后动脉发骨皮穿支两三支与1~3支,分布尺骨中下段骨膜。③前臂后皮神经营养血管来自桡侧副动脉穿皮支2~6支,骨间后动脉尺侧骨穿皮支1~3支,桡侧骨穿皮支一两支,骨间前动脉腕背支穿皮支3~5支。骨间后动脉发肌骨膜6~8支,分布尺骨中上段背侧骨膜。上述穿皮支平均外径在0.5~0.8mm,发皮支、筋膜支、皮神经-浅静脉营养血管,形成皮神经-浅静脉血管链以及深、浅筋膜血管网。 结论:前臂下1/3段的皮神经、浅静脉、骨膜、筋膜和皮肤的营养血管同源,可以设计3种皮神经-浅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旋转轴点在腕关节平面,可用于手部创伤修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小腿皮神经-浅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的构建,为临床足部损伤修复提供解剖学理论。方法:实验于2004-01/08在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军区临床解剖学研究中心实验室完成。64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由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军区临床解剖学研究中心提供。60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以外踝尖、内踝最凸出点为观测标志点,重点显微解剖:①隐神经-大隐静脉、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的来源、分支及吻合。②皮神经-浅静脉营养血管与胫骨、腓骨、腓肠肌和比目鱼肌的供血关系。另用4侧标本行远端蒂复合瓣摹拟手术。结果:①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来源:隐动脉(3~5支)穿皮支、膝下内动脉穿皮支、胫后动脉肌间隙支(2~7)、骨皮穿支(1~2)支、踝前内侧穿皮支、踝上穿皮支和踝管筋膜穿皮支(4~5支)。②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来自腓动脉肌间隔穿支4~8支,最远的跟外侧动脉穿支距外踝尖上(1.0±1.3)cm,外径(0.6±0.2)mm。③腓肠肌内、外侧头动脉沿途发2~6支的肌皮穿支营养皮神经浅静脉。④胫后动脉肌间隙支营养胫骨、比目鱼肌内侧半。⑤腓动脉肌间隔穿支营养腓骨、比目鱼肌外侧半。上述穿皮支平均外径在0.3~1.6mm,发出皮支、筋膜支、皮神经-浅静脉营养血管,形成皮神经-浅静脉血管链以及深、浅筋膜血管网。结论:小腿皮神经、浅静脉、骨膜、筋膜和皮肤的营养血管同源,可以设计4种皮神经-浅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用于足部和小腿下段的创伤修复。  相似文献   

11.
背景:隐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为踝足部组织缺损的修复提供了一种成功率高的修复方法,但其旋转轴点高,对远端蒂血管分布特点缺少具体可操作性的描述,临床实际应用起来还较为困难。目的:研究小腿内侧远端的动脉穿支,为合理设计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复合瓣提出解剖学理论。设计:单一样本实验。单位: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军区骨科研究所临床解剖学研究中心材料:实验于2004-05/10在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军区骨科研究所临床解剖学研究中心实验室完成。研究材料为34侧经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由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军区骨科研究所临床解剖学研究中心提供)。方法:将34侧经成人下肢标本,以内踝最凸出点为标志点,在小腿内侧远段进行显微解剖。主要观察指标:重点观察:①小腿内侧远端的动脉穿支。②隐神经-大隐静脉远端的营养血管。③营养血管与邻近肌、骨、皮的血供关系。结果:①小腿内侧远端的动脉穿支有9个来源:胫后动脉肌间隙支、胫前动脉踝上支、腓动脉或胫后动脉骨皮穿支、内踝前动脉内踝支、胫后动脉踝管支、足底内侧动脉内踝支、足底外侧动脉内踝支、足底内侧动脉浅支内踝支和跗内侧动脉内踝支。②上述动脉穿支发出皮支、筋膜支、骨膜支、隐神经和大隐静脉营养血管,形成深筋膜上下血管网、浅筋膜、皮神经浅静脉血管链和骨膜血管网。动脉穿支构成了小腿内侧远端前、中、后3条纵向的吻合筋膜血管丛:内踝前动脉和胫前动脉踝上支的前纵向血管丛,骨皮穿支的中纵向血管丛,踝管动脉穿支和胫后动脉肌间隙支的后纵向血管丛。结论:小腿内侧远端的血供具有多源性、明显纵向性和营养血管同源性的解剖学特点,是构成远端蒂复合瓣的解剖学基础,可以设计以胫后动脉肌间隙支、内踝前动脉穿支和以踝管区动脉穿支血管蒂的3种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或复合瓣,旋转轴点在内踝平面,适宜小腿远段、踝足部及其远侧的组织缺损修复。  相似文献   

12.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背景有关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的血管分布特点缺少具体可操作性的研究.目的探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远端蒂的血管分布规律,为临床足部损伤修复的术式设计提供解剖学依据.设计单一样本研究.单位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军区临床解剖学研究中心,解放军第九十七医院骨科.对象32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由解放军南京军区临床解剖学研究中心提供).方法解剖观测远端蒂部的血管来源和小隐静脉深交通支.主要观察指标①远端蒂腓肠神经的营养血管.②远端蒂小隐静脉的营养血管.③远端蒂小隐静脉的浅深交通支.结果远端蒂部的营养血管有2~5支来自跟外侧动脉穿支、腓动脉终末穿支外径分别为(0.6±0.2),(0.8±0.2)mm,距外踝尖上分别为(1.0±1.3),(2.8±1.0)cm;腓动脉肌间隔穿支0~3支,出现率依次为96.7%,66.7%和20.0%,外径分别为(0.9±0.3),(1.0±0.2)和(0.8±0.4)mm,距外踝尖上分别为(5.3±2.1),(6.8±2.8)和(7.0±4.0)cm.远端蒂中的小隐静脉营养血管来源有两种类型,①神经-静脉营养血管;②静脉-神经营养血管.小隐静脉浅深交通支距外踝尖上(3.4±0.9)cm,外径(1.7±0.5)mm,汇入腓静脉.结论跟外侧动脉穿支、腓动脉终末穿支及腓动脉肌间隔穿支发出深筋膜支、皮支、神经及静脉营养支,形成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血管链,深、浅筋膜血管网.小隐静脉浅深交通支汇入腓静脉.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小腿皮神经营养血管肌皮瓣治疗下肢创伤性慢性骨髓炎的临床效果,选择2002-01/2008-06在北京积水潭医院烧伤整形科患者25例,经彻底清创后,应用小腿皮神经营养血管肌皮瓣移植治疗小腿及足部创伤性慢性骨髓炎,其中隐神经营养血管肌皮瓣移植6例,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肌皮瓣移植19例,皮瓣面积5 cm×3 cm~18 cm×12 cm,肌瓣面积3 cm×3 cm~8 cm×5 cm,血管蒂长5~12 cm不等.移植肌皮瓣 25 例全部成活.随访6~24个月,肌皮瓣外形、质地良好,骨髓炎未见复发.提示小腿皮神经营养血管肌皮瓣血供可靠,临床应用效果满意,是一种修复下肢创伤性慢性骨髓炎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The posterior antebrachial cutaneous nerve branches from the radial nerve proximal to the elbow and supplies sensation to the posterior aspect of the forearm. With a high‐frequency linear transducer, the posterior antebrachial cutaneous nerve was identified in 8 healthy volunteers. Under aseptic conditions and with an ultrasound‐guided in‐plane technique, 1% lidocaine was injected circumferentially around the nerve. In each participant, the block was successful, and neither incidental blocks of other nerves nor any other complications were observed. Thes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posterior antebrachial cutaneous nerve can be blocked to provide anesthesia or analgesia to the posterior forearm.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应用不同的前臂背侧岛状皮瓣修复手背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骨问背侧动脉岛状皮瓣(35例),骨间前动脉桡侧骨皮支逆行岛状皮瓣(15例),桡神经浅支营养血管为蒂的逆行岛状皮瓣(12例),尺神经腕背支营养血管为蒂的逆行岛状皮瓣(8例),桡动脉鼻烟窝皮支逆行岛状皮瓣(8例)5种不同的前臂背侧岛状皮瓣逆行转移修复78例手背皮肤软组织缺损。【结果】术后71例皮瓣完全成活,i例骨间背侧动脉岛状皮瓣,2例骨间前动脉桡侧骨皮支逆行岛状皮辩,2例桡神经浅支营养血管为蒂的逆行岛状皮瓣,2例尺神经腕背支营养血管为蒂的逆行岛状皮辩远端皮瓣部分坏死,经局部换药2~4周,创面愈合。术后经3个月至2年随访,皮瓣血运、弹性、质地良好。【结论】应用前臂背侧岛状皮瓣逆行转移修复手背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手术操作简单、安全,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