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模拟人后路髓核摘除构建椎间盘退行性变动物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髓核摘除术是治疗椎间盘突出的经典方法,但存在较高的复发率.目的:验证模拟人后路髓核摘除进行后外侧穿刺抽吸髓核,建立椎间盘退行性变动物模型的可行性.设计、时间及地点:观察对照实验,于2006-10/2007-02在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动物实验室完成.材料:选用日本大耳白兔20只,行椎间盘退行性变动物模型制备.方法:用持针器夹持21G穿刺针,行L<,1-2>及L<,3-4>椎间盘右后外侧穿刺髓核抽吸法摘除部分髓核组织,术后2,4,8,12周分别对造模后椎闻盘行组织学观察,并将L<,2-3>椎间盘作为对照.主要观察指标: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椎间盘组织学结构.结果:苏木精-伊红染色可见对照椎间盘大多髓核完整,髓核与纤维环分界清晰,纤维环结构接近正常,髓核组织中有大量髓核细胞.造模后第4周髓核细胞数量不断减少,第12周时髓核中主要为纤维组织,伴有极少量髓核细胞.结论:模拟人后路髓核摘除术建立后外侧纤维环穿刺髓核抽吸的椎间盘退行性变动物模型成功建立.可为应用组织工程修复重建退行性变椎间盘提供有效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2.
背景:合适的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是椎间盘组织工程研究的必要条件,但目前尚缺乏公认的模型制备方法。目的:采用C形臂辅助下经皮纤维环穿刺法制备兔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并评估其可行性。方法:选定新西兰大白兔L2/3和L3/4椎间盘作为穿刺干预椎间盘,L1/2和L5/6椎间盘作为空白对照组,采用C形臂辅助下经皮穿刺法干预椎间盘。于术后2,4,8,12周各选择2只兔麻醉后拍摄兔腰椎核磁共振影像,处死动物采集椎间盘,进行椎间盘髓核蛋白多糖测定。核磁共振检查观察椎间盘退行性改变,二甲基亚甲蓝染色分光光度法测定髓核中蛋白多糖含量变化。结果与结论:术后4周穿刺干预椎间盘髓核区域核磁共振信号强度及髓核内蛋白多糖含量同空白对照组相比均下降(P〈0.05),其后两者呈现逐渐下降趋势。结果证实,C形臂X射线机辅助下经皮纤维环穿刺法可用于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的制备。  相似文献   

3.
背景:合适的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是椎间盘组织工程研究的必要条件,但目前尚缺乏公认的模型制备方法。目的:采用C形臂辅助下经皮纤维环穿刺法制备兔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并评估其可行性。方法:选定新西兰大白兔L2/3和L3/4椎间盘作为穿刺干预椎间盘,L1/2和L5/6椎间盘作为空白对照组,采用C形臂辅助下经皮穿刺法干预椎间盘。于术后2,4,8,12周各选择2只兔麻醉后拍摄兔腰椎核磁共振影像,处死动物采集椎间盘,进行椎间盘髓核蛋白多糖测定。核磁共振检查观察椎间盘退行性改变,二甲基亚甲蓝染色分光光度法测定髓核中蛋白多糖含量变化。结果与结论:术后4周穿刺干预椎间盘髓核区域核磁共振信号强度及髓核内蛋白多糖含量同空白对照组相比均下降(P<0.05),其后两者呈现逐渐下降趋势。结果证实,C形臂X射线机辅助下经皮纤维环穿刺法可用于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的制备。  相似文献   

4.
背景:椎间盘退变的病理生理学机制至今尚未明了,需要构建更稳定和简便易得的椎间盘退变模型,观察其病理及影像表现,揭示其内在因素.目的:实验希望通过病理学及影像学枪测,来验证利用抽吸法构建兔椎间盘退变模型的可行性、以及造模的简便和稳定性.材料:10月龄健康新西兰大耳白兔42只,雌雄不拘,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1只.速眠新由长春市军需大学兽医研究所提供.方法:设两组兔椎间盘高度指数均为100%.利用21G皮肤穿刺针分别在实验组白兔L4-5单节段刺入,抽吸髓核8~12mg造模;对照组不做处理.造模完毕,两组兔分别于4,12,20周各取7只进行指标检测.主要观察指标:利用椎间盘高度指数百分比、X射线片、MRI及Alcian blue组织染色观察退变椎间盘的变化.结果:4,12,20周实验组退变椎间盘高度指数百分比分别为(81.0±3.2)%,(75.0±2.5)%,(71.0±1.8)%,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退变椎间盘T2加权像信号明显降低,Alcian blue组织染色显示退变椎间盘组织中聚集蛋白多糖含量明显降低.结论:抽吸法构建兔椎间盘退变模型简便可靠,其退变过程的病理及影像表现与人椎间盘退变过程的病理及影像表现十分相似.  相似文献   

5.
建立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的方法学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国内外近年来建立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的方法及原理进行回顾,并对比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及临床相关性,探讨具有操作方法简便,可重复性强的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建立方法。 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1998-01/2004-08的与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相关的文献,检索词“animal model,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并限定文献语种为英文。 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然后筛除非随机临床试验的研究,对剩余的文献开始查找全文,以是否为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作为纳入标准。 资料提炼:共收集到15篇关于建立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的随机和非随机试验研究,14篇文献为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纳入综述,排除1篇为非随机试验研究。14篇文献包括448个实验对象,通过对不同的建模方法进行分类,并对不同分组模型优缺点及临床相关性进行评定。 资料综合:椎间盘退变模型可以划分为实验诱发和自发性模型,实验诱发的动物模型又可以细分为机械型(应力型、脊柱不稳致椎间盘退变模型)和结构型(手术直接损伤型、化学损伤型)。①应力动物模型:外部压力作用于椎间盘,导致内部应力的重新分配,随后在局部出现生物学效应。②脊柱不稳致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通过手术间接破坏关节面或棘突等支撑组织,反复刺激脊柱肌肉或进行脊柱相邻节段融合等方法间接对脊柱施加过度运动而实现。③手术直接损伤型动物模型:通过外科手术的方法干扰纤维环或终板引发间盘的退变是目前广泛应用的一种建模方法。④化学损伤型动物模型:旨在通过选择性的降解蛋白多糖减少间盘容积从而达到减轻受累神经根压力的作用。通过注入木瓜凝乳蛋白酶的治疗方法已经在兔和狗的动物实验中得以证实。⑤自发性模型:一些特殊的动物种系中,随着年龄的增加,椎间盘的水分、固定电荷密度和膨胀压逐渐降低,而在脊柱周围肌肉和椎体松质骨中无此变化。自发间盘退变的动物模型主要是间盘形态功能之间不稳定的平衡,遗传因素的影响可以改变这种平衡而加速退变。 结论: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表现在观察时间相对较短,部分观察指标无法监测。小动物椎间盘退变模型与人椎间盘退变之间存在差距,但通过大鼠和兔的椎间盘退变模型仍可对人椎间盘进行很好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白细胞介素-1β作用下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颜登鲁  李健  高梁斌  张志 《实用医学杂志》2006,22(20):2342-2345
目的:制作白细胞介素-1β(IL-1β)作用下推间盘退变(IVDD)的动物模型.方法:新西兰大白兔32只,随机分为两组.IL-1β组(IL组),椎间盘内(L3~4、L4~5、L5~6)注射20μL(10 ng/mL)IL-1β;力学组(ME组),咬除椎体棘突及一侧上下关节突.IL组动物椎间盘(T12~L1、L1~2、L2~3)作为对照组(SH组).各组分别于术后6周及12周分批处死.HE染色在偏差显微镜下进行椎间盘组织观察;透射电镜观察椎间盘组织超微结构.结果:标本大体形态学变化IL组与ME组在6周及12周时椎间盘髓核组织外观基本一致,呈现退变性改变;SH组6周与12周时椎间盘髓核组织外观基本一致,椎间盘退变不明显.HE染色显微镜下椎间盘细胞病理形态学变化IL组与ME组在6周与12周时髓核组织呈现退变性改变,SH组6周与12周时椎间盘退变不明显.透射电镜下椎间盘细胞病理形态学变化IL组与ME组的变化基本相似,6周时椎间盘细胞呈现退变性改变,12周时加重.SH组椎间盘髓核细胞及纤维环细胞在6周与12周时均无明显退变.结论:IL-1β作用下IVDD动物模型与外力作用下IVDD相似,成功建立了IL-1β作用下的IVDD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7.
何斌  杨坚  彭方亮  李锋 《中国实验诊断学》2011,15(10):1645-1647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上影响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大量研究表明椎间盘退变是主要原因之一[1]。而建立一种可靠的腰椎间盘突出动物模型为反复探讨及研究椎间盘退变的发病机制提供有利的条件进而发现有效的治疗方法。目前常构建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主要有应力型椎间盘突出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在同一新西兰兔体内建立两种腰椎间盘退变程度不同的模型,为今后运用磁共振T_2 mapping成像定量动态观察椎间盘退变过程提供实验基础。方法每只新西兰兔(n=6)均选L4/5及L7/S1椎间盘为空白对照组,L5/6椎间盘为终板下椎骨缺血组,L6/7椎间盘为纤维环穿刺组。在X线透视导引下经皮穿刺新西兰兔(n=6)L6/7椎间盘纤维环,同时经皮穿刺兔L5/6椎间盘两侧终板下椎骨并注射平阳霉素。造模前、造模后第4、7、10及13周使用1.5 T磁共振成像仪进行新西兰兔腰椎矢状位T_2WI扫描检查。用生物化学方法检测椎间盘组织蛋白多糖含量。结果纤维环穿刺组的腰椎间盘T_2WI信号在造模后第4周开始降低,而终板下椎骨缺血组的腰椎间盘T_2WI信号在造模后第13周才发生下降。造模术后第13周新西兰兔两个空白对照组(L4/5、L7/S1)椎间盘之间的腹、背侧纤维环及髓核组织的蛋白多糖含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造模术后第13周终板下骨缺血组的椎间盘腹、背侧纤维环及髓核组织的蛋白多糖低于两个空白对照组(L4/5和L7/S1)(P0.01),明显高于纤维环穿刺组(P0.01)。结论采用微创方法可在新西兰兔体内同时构建纤维环穿刺或终板下椎骨缺血诱导的腰椎间盘退变模型。与纤维环穿刺模型相比,终板下椎骨缺血模型的椎间盘呈缓慢的退变过程。  相似文献   

9.
背景:椎间盘退变的病理生理学机制至今尚未明了,所以制作一种与自然椎间盘退行性病变过程相类似的、适用于这些治疗方法的动物模型有助于对椎间盘退行性变的诱因、病理生理变化及某些治疗方法的研究.目的:模拟人后路髓核摘除术进行后外侧穿刺抽吸髓核建立椎间盘退行性变动物模型的可行性研究及其优点.方法:随机选取日本大耳白兔20只,根据解剖结构观察结果,为防止纤维环后外侧穿刺损伤血管,采用右后外侧入路,行L1~2和L3~4椎间盘后外侧穿刺髓核抽吸法摘除部分髓核组织,将L2~3椎间盘纳入对照组.术后2,4,8,12周分别对造模后椎间盘及对照椎间盘(L2~3)行X射线及MRI影像学观察.结果与结论:日本大耳白兔2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术后2,4,8,12周实验组椎间盘高度指数持续下降(P<0.05),说明造模后椎间盘间隙高度会逐渐降低,并丘各时间点椎间盘高度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造模后2,4,8,12周时实验组椎问盘MRI T2WI信号逐渐下降,并且随时间延长逐渐降低,呈低信号改变.通过影像学观察发现本模型退行性变的征象与人腰椎间盘退行性变的征象一致,提示模拟人后路髓核摘除术建立后外侧纤维环穿刺髓核抽吸的椎间盘退行性变动物模型成功建立,为运用组织工程修复重建退行性变椎间盘的研究提供有效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0.
针刺髓核构建退行性变椎间盘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背景:目前对椎间盘退行性变尚无有效治疗方法,实验性椎间盘退行性变模型的建立,是研究椎间盘退行性变病理过程和尝试基因治疗等的基础,建立的动物模型要求与人类的椎间盘退行性变具有相似性和可比拟性。目的:拟建立一种稳定、重复性强的椎间盘退行性变动物模型。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5—10/2006-03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临床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选用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3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手术组15只,对照组15只。方法:手术组以18#腰穿针针刺L1~5节段椎间盘,至少穿刺5次,直至胶冻样髓核组织出现为止:对照组做同样皮肤切口,拨开肌肉,暴露椎间盘后即缝合。主要观察指标:手术8周以后通过MRI和组织病理学检查观察腰椎间盘退行性变情况。结果:①对照组腰椎MRI检查未见异常;手术组L1~2腰椎间盘则相继出现T2加权像低信号、T1加权像信号无明显改变等变化。②组织学切片显示,手术组椎间盘髓核纤维软骨样变性。结论:针刺髓核的方法可以成功构建椎间盘退行性变新西兰大白兔模型。  相似文献   

11.
背景:国内外构建的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大部分是在手术直视下进行的,手术切开操作对动物的损伤较大。目的:透视引导下穿刺构建兔椎间盘退变模型,观察椎间盘退变过程中影像学及病理学的变化规律。方法:透视引导下穿刺新西兰大白兔L2/3、L3/4、L4/5椎间盘,不同时间点进行X射线及MRI扫描与病理学检测,测量椎间盘的T2WI信号强度。结果与结论:椎间盘穿刺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椎间盘逐渐退变,椎间隙逐渐变窄,椎间盘T2WI信号逐渐减低,椎体边缘骨质增生,髓核、纤维环变性、坏死,最终纤维环完全撕裂。表明透视引导下穿刺后椎间盘逐渐发生退变,病理改变与人类椎间盘退变的病理改变相似,且建模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成功率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背景:国内外构建的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大部分是在手术直视下进行的,手术切开操作对动物的损伤较大。目的:透视引导下穿刺构建兔椎间盘退变模型,观察椎间盘退变过程中影像学及病理学的变化规律。方法:透视引导下穿刺新西兰大白兔L2/3、L3/4、L4/5椎间盘,不同时间点进行X射线及MRI扫描与病理学检测,测量椎间盘的T2WI信号强度。结果与结论:椎间盘穿刺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椎间盘逐渐退变,椎间隙逐渐变窄,椎间盘T2WI信号逐渐减低,椎体边缘骨质增生,髓核、纤维环变性、坏死,最终纤维环完全撕裂。表明透视引导下穿刺后椎间盘逐渐发生退变,病理改变与人类椎间盘退变的病理改变相似,且建模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成功率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背景:已有大量的动物模型用于研究椎间盘退变,但是尚缺乏一种符合人类椎间盘退变规律的动物模型。目的:探讨直立位下构建椎间盘退变模型的可行性及造模的简便、易行性。方法:新西兰大白兔42只,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将兔子固定在PVC管中,实验组将PVC管直立,对照组将PVC管平放。结果与结论:4周时实验组和对照组间椎间盘高度指数、MRI及纤维环改变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髓核PAS染色后灰度值明显增加(P<0.05)。8,12周实验组和对照组椎间盘高度指数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退变椎间盘T2加权像信号明显降低,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纤维环排列紊乱,PAS染色显示退变椎间盘髓核的灰度值明显变大(P<0.05)。说明通过强迫直立位下因自身身体重力负荷对椎间盘产生影响可以成功建立椎间盘退变模型。  相似文献   

14.
背景:已有大量的动物模型用于研究椎间盘退变,但是尚缺乏一种符合人类椎间盘退变规律的动物模型。目的:探讨直立位下构建椎间盘退变模型的可行性及造模的简便、易行性。方法:新西兰大白兔42只,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将兔子固定在PVC管中,实验组将PVC管直立,对照组将PVC管平放。结果与结论:4周时实验组和对照组间椎间盘高度指数、MRI及纤维环改变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髓核PAS染色后灰度值明显增加(P〈0.05)。8,12周实验组和对照组椎间盘高度指数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退变椎间盘T2加权像信号明显降低,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纤维环排列紊乱,PAS染色显示退变椎间盘髓核的灰度值明显变大(P〈0.05)。说明通过强迫直立位下因自身身体重力负荷对椎间盘产生影响可以成功建立椎间盘退变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