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据流脑流行10年一周期的规律,预防我区1986年将出现流行高峰年,全区平均流行强度可达50/10万,但由于1985-1986年分别对15岁以上儿童进行流脑菌苗普种,和以后每年对2.5岁以下儿童进行基础免疫,7岁年龄组加强等预防措施,全区流脑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大幅度下降,没有再出现流行同峰年。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实施人工免疫后的流脑流行特征,对兴化市1982年以来的流脑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回顾性整理发现,流脑流行强度显降低,发病仍以低年龄为主,≤1岁组发病率达24.04/10万,每隔10年左右出现不同程度局部流行,使原有的流行规律未有明显变化,A群流脑多糖体菌苗年度季节性接种,使部分儿童因流动等原因未能得到及时免疫而成为免疫空白,是流脑发病的主要原因。可采取多种不同免疫接种形式,实施有效接种,使流脑流  相似文献   

3.
李可群  辜荫华 《中国公共卫生》1999,15(11):1029-1029
流脑是严重危害儿童、青少年身体健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在使用流脑多糖菌苗前,有周期性流行的规律,每8~10年出现一次流行高峰。我市在50~70年代出现了3次不同程度的流行高峰。为掌握本市实行流脑多糖菌苗预防接种以来流脑流行的特征变化,为今后防治工作提供依据,现将1980~1997年流脑疫情及健康人群免疫资料分析如下。资料 (1)流脑疫情资料:来源于本市1980~1997年传染病疫情报告资料及各区县对流脑患者访视调查资料。(2)流脑患者致病菌群调查资料:对临床诊断为流脑的病人,采集脑脊液,由北京市…  相似文献   

4.
赵云  林正旭  李全霞 《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2):2339-2340
[目的]了解济南市历城区55年来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有效控制流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传染病报告系统报告数据,分析流脑流行病学特征。[结果]20世纪60~80年代发病率较高,并有两次流行高峰,分别是1962~1968年,1975~1977年,年发病率都在39.16/10万以上,85年全面接种流脑疫苗以后发病率明显下降。病例全区散发,呈明显冬春季高峰,85%病例为15岁以下儿童。[结论]防制流脑应采取以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性预防措施,预防接种的重点人群为15岁以下儿童。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安阳市50多年来流脑流行特征,掌握其流行规律,为今后进一步做好流脑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安阳市1953-2005年流脑疫情、个案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53年来流脑共发病11637例、年均发病率为8.95/10万,死亡667例,死亡率为0.51/10万,以20世纪60年代发病率最高,70年代明显下降,2000年以后下降到最低水平;发病季节高峰在1~5月;发病年龄主要在15岁以下儿童;以托幼散居儿童、中小学生居多。结论对15岁以下的儿童进行流脑疫苗的接种,提高有效接种率是控制流脑流行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衢州市流脑的流行特征和规律,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衢州市1950—2006年流脑的流行特征进行分析。结果1950—2006年衢州市累计报告流脑病例30294例,死亡1455例,年平均发病率为28.11/10万,病死率为4.80%。全年均有发病,冬春季高发,3月份为发病高峰,占报告发病总数的42.85%。病例主要集中在15岁以下儿童,职业以散居儿童和幼托儿童为主,占36.60%。结论加强流脑监测,关注菌群的变迁,实施预防接种,对控制流脑的发生和流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对武汉市1949~1998年汉脑疫情资料进行了分析。其年均发病率48.75/10万。死亡2113例,病死率3.52%。每隔7~12出现一次流行高峰,共出现过四个高峰:1957、1965~、967、1978、1985年。且发病率与病死率呈分离现象,发病以15岁以下为主,且发病有向大年龄组转移的趋势,每年的2~4月为流行高峰季节,发病数占全年的75%以上,15岁以下人群仍然是预防重点。流脑A群多糖菌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泰安市近50年来流脑流行特征.掌握其流行规律。为今后进一步做好流脑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泰安市1961-2007年流脑疫情资料利用Excel软件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1961~2007年流脑共发病93640例,死亡4735例,年平均发病率和年平均死亡率分别为35.50/10万、1.80/10万,病死率平均为5.06%。发病率以20世纪60年代最高,70年代明显下降,2000年以后下降到最低水平,不同年代间发病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发病季节高峰在2~5月;发病年龄主要在15岁以下儿童;以散居儿童、中小学生为主。[结论]对15岁以下的儿童进行流脑疫苗接种.提高有效接种率是控制流脑流行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衢州市流脑的流行特征和规律,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衢州市1950-2006年流脑的流行特征进行分析。结果1950-2006年衢州市累计报告流脑病例30294例,死亡1455例,年平均发病率为28.11/10万,病死率为4.80%。全年均有发病,冬春季高发,3月份为发病高峰,占报告发病总数的42.85%。病例主要集中在15岁以下儿童,职业以散居儿童和幼托儿童为主,占36.60%。结论加强流脑监测,关注菌群的变迁,实施预防接种,对控制流脑的发生和流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济南市流脑流行特征,为有效控制流脑流行、制订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济南市1951~2003年流脑发病法定报告资料和流脑防治资料进行分析。[结果]50多年来,济南市流脑发病呈逐年下降态势,期间出现3次大的流行高峰;发病主要集中在3~7岁年龄段,发病率为8.47/10万,散居儿童占63.35%,2~4月占71.24%;城乡结合部的历城区发病率最高。[结论]济南市流脑发病率呈明显下降趋势,这与流脑疫苗的应用有关。  相似文献   

11.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以下简称流脑)在我国50年代至70年代共发生了3次周期性流行,流行周期为8~10年,流行菌群以A群萘瑟氏(Nm)为主,我市流脑流行周期和流行菌群与全国基本一致。为控制流脑在80年代出现第4次周期性流行,从1979年对儿童进行流脑A群多糖菌苗(以下简称流脑苗)试种,1984年后实行常规运转。为探讨我市以提高易感人群免疫水平的防治措施对流脑发病的影响,特收集各年份流脑疫情、流脑监测资料及流脑苗接种人数等资料,加以整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1999-2017年江苏省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的发病流行变化趋势,为有效预防控制流脑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1999-2017年江苏省流脑病例的流行情况进行描述和分析。结果 1999-2017年江苏省累计报告流脑病例814例,年均发病率00575/10万,其中2004年发病率最高,2017年降到最低;流脑发病主要集中在15岁以下儿童,占5644%;12月份到次年4月份为流脑发病高峰,占8713%,其中2月发病最多;病例以学生和散居儿童为主,分别占4092%和 2277%;2006-2017年,C群脑膜炎奈瑟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Nm)是主要流行菌株,占有明确菌群结果的5634%。结论 江苏省流脑发病呈下降趋势,但病死率有所上升,保持较高接种覆盖率,适时对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开展流脑疫苗补充免疫,同时加强流脑菌群变迁监测,是控制流脑流行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流脑A群多糖菌苗划片免疫九年流行病学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据预测1984年前后保定市为流脑大流行高峰年。为预防其出现,于1980~1984年对保定市区1~15岁儿童进行了两轮流脑多糖菌苗的按区划片免疫,接种率达80.01%。1985~1988年只对12~24月龄幼儿进行接种,接种率为97.15%。9年间免疫组观察833 333人发病4人,发病率为0.48/10万;对照组观察304 085人,发病25人,发病率为8.22/10万。菌苗保护率为94.16%,效果指数1:17.12。不仅有效地防止了保定市1984年大流行高峰年而且使1980~1988年连续9年流脑发病率维持在1/10万左右,是历史上最低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不同地区儿童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免疫状况,为制定流脑免疫对策,控制流脑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阜阳市三区1~15岁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ELISA方法检测A群流脑血清抗体水平。结果共调查970名儿童,流脑抗体阳性854人,阳性率为88.04%;不同地区流脑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52,P〈0.01);1~3岁组儿童与其他年龄儿童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城乡差异无显著性(χ2=0.36,P〉0.01)。结论儿童流脑抗体阳性率较高。3岁以下儿童免疫水平偏低,是流脑散发或局部流行的高危人群,应加强免疫接种工作。  相似文献   

15.
自1984年我区对易感儿童接种流脑A群菌苗,使周期性发病高峰不典型,15岁以下儿童发病明显减少,接种菌苗前后7年15岁以下儿童发病数分别占同龄儿童总病例数的74.42%、25.58%。讨论了流脑与呼吸道传染病的关系,建议做为流脑菌群的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16.
对武汉市 1949~ 1998年流脑疫情资料进行了分析 ,其年均发病率 48.75 / 10万。死亡 2 113例 ,病死率 3.5 2 %。每隔 7~ 12年出现一次流行高峰 ,共出现过四个高峰 :195 7、196 5~ 196 7、1978、1985年。且发病率与病死率呈分离现象。发病以 15岁以下为主 ,且发病有向大年龄组转移的趋势。每年的 2~ 4月为流行高峰季节 ,发病数占全年的 75 %以上。 15岁以下人群仍然是预防重点。流脑 A群多糖菌苗是今后预防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贵州省1951-2014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特征及免疫策略,为制定和调整流脑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贵州省1951-2014年流脑监测资料及流脑免疫策略进行分析。结果 1951-2014年贵州省共报告流脑病例175 622例,死亡20 993例,1951-2014年贵州省流脑发病率0.014~220.41/10万,年均死亡率0.004~1.75/10万。全省流脑发病率从2006年的0.504/10万降至2014年的0.014/10万,下降97.22%;2007-2014年贵州省流脑年均发病28例、年均死亡4例,均分别较1951-2006年下降99.04%和98.93%。贵州省流脑发病具有明显季节性,76.68%的病例发生在冬春季,高峰在2月;80%以上的病例为15岁以下的散居儿童和学生,流脑发病占比较大(50%)的是毕节、遵义和铜仁市,自2006年MPV联合免疫策略实施以来,全省流脑发病率大幅下降,无明显发病高峰,总体呈散发。结论接种MPV是降低贵州省流脑发病及死亡的有效措施,MPV常规与A群MPV应急接种联合免疫策略的实施对降低贵州省流脑发病及死亡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了解贵州省流脑流行趋势,为预防控制流脑制定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1951年以来贵州省流脑的发病资料,并利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1951~2010年贵州省流脑发病率在0.047~220.41/10万,死亡率0.013~25.98/10万,有6个流行高峰。近年来贵州省流脑发病率和死亡率呈明显下降趋势,2010年全省流脑发病率和死亡率较2005年分别下降91.8%和71.7%。2006~2010年,全省流脑发病和死亡排前3位的地区是安顺、铜仁和遵义,其中安顺病例占发病总数的34.9%;1~3月发病268例,占发病总数的73.0%;发病主要为小于15岁儿童,占发病总数的79.5%;病例以学生和散居儿童为主,分别占发病总数的57.8%和28.1%,2010年散居儿童构成较2009年上升35.1%。2006~2008年幼托儿童发病构成分别为3.7%、1.4%、7.0%,2009、2010年幼托儿童无流脑发病。自2007年贵州省检测出首例C群Nm阳性病例,2007~2010年共检出4例C群Nm阳性病例。结论近年来贵州省流脑发病率和死亡率呈持续下降趋势,预防控制效果显著。但病例以15岁以下学生和散居儿童为主,C群流脑病例呈增多趋势,散居儿童依然是贵州省常规免疫的薄弱环节。  相似文献   

19.
流脑A群多糖体菌苗控制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周期的探讨康波,冯应祥,罗宏伟,穆广科,张训尚,从国华,严秀梅周口市位于河南省东部,属黄淮平原地区。既往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以下简称流脑)发病率较高的地区,且发病符合8—10年一个流行高峰周期的规律 ̄[1]。...  相似文献   

20.
智华 《健康生活》2007,(3):22-23
据介绍,流脑发病期在2-4月份达到高峰,以15岁以下青少年和儿童发病率最高。 为此,医学专家提醒,冬春之交,更要当心流脑扑面来,捕捉流脑变化多端的蛛丝马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