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观察皮下注射甘精胰岛素联合口服那格列奈治疗门诊2型糖尿病磺脲类药物继发性失效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门诊磺脲类药物继发性失效糖尿病患者22例,于睡前皮下注射甘精胰岛素,三餐前口服那格列奈治疗4周,观察治疗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空腹及餐后2h血糖明显下降,HomaA降低及Homaβ升高。结论甘精胰岛素联合那格列奈治疗磺脲类药物继发性失效糖尿病的疗效好,安全,方法简单易行,胰岛β细胞功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相似文献   

2.
沈丽芳 《当代医学》2011,17(35):97-97
目的 观察那格列奈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抽取2007年3月~2011年3月2型糖尿病的临床确诊患者46 例,将其完全分为A、B两组各23例.A、B两组分别采用诺和锐30和那格列奈与甘精胰岛素联合的方法进行治疗.观察两组的疗效.结果 A、B两组血糖、糖 化血红蛋白均明显下降,B组低血糖发生较少.结论 采用那格列奈与甘精胰岛素联合的方法治疗2型糖尿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甘精胰岛素联合那格列奈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12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意向性分析(ITT)人群共120例,研究组60例、对照组60例;符合方案集分析(PP)人群共108例,研究组55例、对照组53例.研究组给予甘精胰岛素和那格列奈治疗,对照组给予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甘舒霖R)和低精蛋白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甘舒霖N),疗程2个月.比较2组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G)、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ITT人群分析,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7% (P <0.05);PP人群分析,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6.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8% (P <0.05).与治疗前基线值比较,2组治疗后的HbA1C、FBG和2hPG均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HbA1C、FBG和2hPG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有7例(11.7%,7/60)和22例(36.7%,22/60)出现低血糖,研究组低血糖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那格列奈和甘精胰岛素联合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能明显降低血糖,提高临床疗效,并且低血糖发生率更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甘精胰岛素联合那格列奈强化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疗效.方法:选取该院在2013年10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78例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1∶1比例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各组均为39例患者,参照组单独采用那格列奈治疗,研究组在按照组基础上联合甘精胰岛素强化治疗,对2组血糖控制效果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FBG、2hPG、HbAlc均明显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甘精胰岛素联合那格列奈强化治疗可显著改善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提高治疗效果,具有积极的临床使用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那格列奈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将2010年3月~2011年9月期间收治的144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对照组各72例,观察组患者接受那格列奈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那格列奈联合中效胰岛素治疗,在治疗3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⑴观察组空腹血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治疗前后的降低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⑵观察组低血糖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那格列奈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确切、低血糖发生率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甘精胰岛素联合那格列奈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2型糖尿病患者资料,观察组用甘精胰岛素联合那格列奈治疗,对照组用诺和灵R注射治疗,比较两组指标变化和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2 hBG、FBG和HbAlc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降低较对照组更为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为8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甘精胰岛素联合那格列奈治疗2型糖尿病的效果值得肯定,可以在临床更多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甘精胰岛素与那格列奈联合治疗初发型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在同煤集团第三职工医院治疗的60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研究,经相关检查已经确诊为初发型2型糖尿病,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26~76岁,平均(42.0±2.3)岁.皮下注射甘精胰岛素,保持每天1次.通过对注射剂量的控制达到控制血糖的目的,在此基础上配合使用那格列奈对血糖进一步加以控制.结果 空腹血糖、三餐后测定餐后2h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的水平均出现明显下降的趋势,并且胰岛素的分泌量明显升高.结论 甘精胰岛素与那格列奈联合治疗初发型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显著,能有效地控制血糖的水平,提高胰岛素的分泌.  相似文献   

8.
康志强 《当代医学》2013,(10):32-33
目的评估甘精胰岛素联合那格列奈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初次诊断的HbA1c>8.0%的2型糖尿病患者75例,给予甘精胰岛素联合那格列奈治疗12周,比较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胰岛功能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所有患者血糖及HbA1c均明显下降(P<0.01),餐后2h胰岛素、C肽水平、胰岛素分泌指数较治疗前明显升高,胰岛素抵抗指数较治疗前显著降低。结论甘精胰岛素联合那格列奈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能理想控制血糖且胰岛功能得到部分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那格列奈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中年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糖仪血红蛋白〉8.5%的中年2型糖尿病患者35例采用那格列奈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每餐前口服那格列奈唐力片,每晚10时注射甘精胰岛素针。测定治疗前后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的变化并观察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仅2例发生低血糖。结论在2型糖尿病患者的初始胰岛素治疗中,那格列奈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使用简便,安全性好,住院率低,有利于门诊早期开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甘精胰岛素联合那格列奈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1~8月在本院治疗的60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用甘精胰岛素联合那格列奈治疗,对照组用优泌林30R治疗,比较两组血糖控制效果和低血糖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和睡前血糖均显著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两组比较,血糖水平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低血糖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6.7%(5/30)和40%(12/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甘精胰岛素联合那格列奈治疗2型糖尿病降糖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甘精胰岛素和阿卡波糖合用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疗效及该治疗方案对胰腺β细胞分泌功能的改善。方法:90例T2DM患者均给予甘精胰岛素和阿卡波糖治疗16周,检测治疗前及治疗16周后的空腹血糖值(FPG)、餐后2 h血糖值(2 h 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C肽(FCP)、餐后C肽(PCP)的变化。结果:经16周治疗后患者FPG、2 h PG、HbA1c分别下降为(6.91±1.50)mmol/L(t=1.669)、(8.28±2.12)mmol/L(t=2.136)、(6.51±1.03)%(t=1.663),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FCP、PCP分别上升为(3.42±0.42)μg/L(t=2.178)、(3.78±0.32)μg/L(t=2.752),较治疗前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甘精胰岛素和阿卡波糖合用治疗T2DM降糖效果好,并具有改善胰腺β细胞的内分泌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治疗中甘精胰岛素与诺和灵N应用的有效性.方法 将50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甘精胰岛素组(25例)和诺和灵N组(25例),甘精胰岛素组患者每天服用甘精胰岛素,初始计量为0.20 U/kg;诺和灵N组患者每天服用诺和灵N,初始计量为0.10~0.15 U/kg.均在临睡前给予其皮下注射1次,每天1次.与此同时,在餐前15 min内,让两组患者口服初始计量为0.5 mg的胰岛素促泌剂瑞格列奈,每天3次.两组患者均治疗3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检测患者的空腹血糖(FPG)、餐后血糖(P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肝肾功能等,并对其身高、体重、腰臀围进行测量,将治疗过程中患者出现的低血糖情况详细记录下来.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FPG 、PPG、HbA1c均明显低于治疗前,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FPG、PPG、HbA1c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甘精胰岛素组患者治疗结束时的胰岛素量和治疗后低血糖发生率明显低于诺和灵N组,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甘精胰岛素与诺和灵N都能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进行有效的控制,但是在减少胰岛素剂量、防止低血糖发生方面甘精胰岛素较诺和灵N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甘精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性的影响。方法以63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甘精胰岛素联合口服阿卡波糖组(联合组,32例)和预混胰岛素组(预混组,31例),联合组每日给予皮下注射甘精胰岛素及餐前口服阿卡波糖,每日3次。预混组每日2次皮下注射门冬胰岛素。治疗2周后,监测并比较患者血糖变化,记录胰岛素使用情况。结果经过2周治疗后.联合组平均胰岛素使用量明显少于预混组,低血糖的发生率为40.63%,明显少于预混组(83.87%),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2周后两组平均血糖水平及高血糖曲线下面积(AU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联合组标准差、每日平均血糖波动幅度及低血糖AUC明显低于预混组,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口服降糖药对2型糖尿病控制不良时,联合应用甘精胰岛素能使血糖控制在较稳定水平,且血糖波动小,低血糖发生率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地特胰岛素联用格列齐特缓释片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68例经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不理想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地特胰岛素治疗组(ID组)和中性鱼精蛋白锌胰岛素NPH组,予睡前皮下注射胰岛素联合口服格列齐特缓释片治疗12周,比较两组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治疗后两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lc)均明显下降,C肽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但ID组低血糖事件及体重增加明显少于NPH组,且C肽水平也高于NPH组(P<0.05)。结论:地特胰岛素联用格列齐特缓释片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的方案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汤颖  全会标  高勇义 《海南医学》2014,(17):2522-2525
目的:观察甘精胰岛素联合用药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初诊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118例单用二甲双胍(1.0 g/d)治疗4周后,对血糖控制效果不显著的患者选为观察对象,将102例观察对象随机分为三组,甲组36例应用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乙组32例应用甘精胰岛素与吡格列酮联合治疗,丙组34例则应用甘精胰岛素与二甲双胍和吡格列酮三药联合治疗,各组治疗随访12周,治疗前后检测FPG、2 hPG、HbA1c,TC、TG、LDL-C、HDL-C指标,观察三组患者的FPG达标时间、甘精胰岛素日用量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共观察102例,其中男性53例,女性49例,三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指数(BMI)均衡性较好,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经联合用药治疗后FPG全部达标;2 hPG、HbA1c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HbA1c除丙组达标外,甲组和乙组只有部分患者达标,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的BMI均较治疗前有所增加,但增长幅度不大,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FPG达标所需时间为(15.55±2.17) d,乙组为(15.91±2.28) d,丙组为(15.23±1.91) d,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的甘精胰岛素日均用量为(14.68±1.28) U,乙组为(15.13±1.49) U,丙组为(14.21±1.19) U,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用药后均未出现过敏反应,无肝肾功能损害;有6例初服二甲双胍者稍感上腹不适,数日后症状自行消失;有5例患者稍有浮肿,经治疗后浮肿消退。结论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及早使用甘精胰岛素联合用药治疗能有效控制病情,三药联合效果优于二药联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合并不同慢性并发症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胰岛素(Ins)、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无并发症的T2DM患者62例(对照组)及存在不同并发症的T2DM患者143例,后者包括41例合并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肾病组)、65例合并周围神经病变(周围神经病变组)、37例合并多种并发症(多发并发症组).所有患者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及Ins释放试验,并检测HbA1c水平.结果 4组间OGTT结果及HbA1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肾病组空腹胰岛素(FIns)水平高于其他3组(P<0.05),周围神经病变组FIns水平低于其他3组(P<0.05);糖尿病肾病组、对照组、周围神经病变组、多发并发症组的餐后0.5 h Ins及餐后1 h Ins依次降低(P<0.05);糖尿病肾病组、周围神经病变组、对照组、多发并发症组的餐后2 h Ins依次降低(P<0.05).结论 合并不同慢性并发症T2DM患者的血清Ins水平存在差异,但其HbA1c水平并无差异,检测Ins水平可能对T2DM慢性并发症的评估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陈尹 《吉林医学》2009,30(9):788-789
目的:观察优泌林70/30联合盐酸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的降糖效果。方法:40例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优泌林70/30联合口服吡格列酮12周,为治疗组,同时对40例2型糖尿病患者继续用优泌林70/30,控制血糖达标,治疗12周为对照组。分别于治疗前后测TC、TC、HDL-C、LDL-C、FPG、HbAle、FINS、UAE。结果:两组治疗的结果,除外TG、LDL-C值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项目两组比较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优泌林70/30联合盐酸毗格列酮可迅速控制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降低胰岛素用量,使血糖长期稳定在较好水平。  相似文献   

18.
郭春艳  谢苗荣  滕一星  沈潞华 《北京医学》2015,37(11):1068-1071
目的 评价糖尿病早期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与心肌背向散射积分及心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 入选60例无心脏相关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为糖尿病组,同时选取56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行超声心动图常规指标及心肌背向散射积分检查.糖尿病组患者测定HbA1c水平.结果 两组心肌收缩功能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二尖瓣舒张晚期峰值流速(A)高于对照组(P<0.01),E/A低于对照组(P<0.01),等容舒张期时间(IVRT)较对照组延长(P<0.05).糖尿病组室间隔背向散射积分标化值(IVS-IBS%)和左室后壁背向散射积分标化值(LVPW-IBS%)高于对照组(P<0.01).糖尿病组室间隔和左室后壁的背向散射积分周期变化幅度(CVIB)低于对照组(P<0.05).HbA1c与E/A(r=-0.31,P<0.05)呈负相关.HbA1c与IVS-IBS%(r=0.58,P< 0.01),LVPW-IBS%(r=0.55,P<0.01)呈正相关.IVS-IBS%与E/A(r=-0.35,P<0.05)呈负相关,LVPW-IBS%与E/A(r=-0.35,P<0.05)呈负相关.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在心肌收缩功能受损之前即存在心肌声学及舒张功能的异常改变.背向散射积分是检测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心肌损伤的有效工具,2型糖尿病患者HbA1c与左室心肌背向散射积分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那格列奈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及安全性的临床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新型口服降糖药物———那格列奈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 将4 6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入那格列奈组和对照组(瑞格列奈组) ,进行为期12周的观察。测定指标包括空腹指尖血糖、空腹静脉血浆血糖、餐后2h指尖血糖、餐后2h静脉血浆血糖和HbA1c等。结果 ①那格列奈治疗12周后患者空腹血浆血糖、餐后2h血浆血糖及HbA1c均有显著下降,均值分别下降1.6 3mmol/L、4 .4 3mmol/L、1.7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治疗后两组间空腹血浆血糖及餐后2h血浆血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与治疗前比较,那格列奈治疗后血胆固醇、血压及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④药物观察期间未发生低血糖及消化道反应等。结论 那格列奈有明确的降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HbA1c的作用,副反应发生率低,是2型糖尿病患者一个安全有效的口服降糖药物。  相似文献   

20.
Objective: To probe glycemic excursions in type 2 diabetic patients whose hemoglobin A1c (HbA1c) was kept ≤6.0%. Methods: Totally 36 cases with type 2 diabetes (T2DM) with HbA1c≤6.0% and 30 cases with normal glucose tolerance (NGT) from December 2005 to December 2007 in our department were subjected prospectively. 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system (CGMS) was employed to record their continuous blood glucose level for 3 d. The blood glucose profiles including the mean blood glucose (MBG), standard differentiation (SD), mean amplitude of glycemic excursions (MAGE) and absolute means of daily differences (MODD) were analyzed. Results: T2DM group had obviously postprandial hyperglycemia, in about 2 h after meal, especially after breakfast. Fifty-two hypoglycemic episodes occurred during the monitoring period in T2DM groups, of which 73.1% (38 episodes) were absence of symptomatic hypoglycemia with the lowest value of blood glucose only 2.0 mmol/L. And 20 episodes took place during the day hours, while 32 episodes observed during the night hours. Compared with NGT groups, SD, MAGE and MODD were all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2DM groups. MBG wa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HbA1c in T2DM groups, but SD, MAGE, NGE and MODD were all independent of HbA1c. MAGE was independent of MODD. Conclusion: The amplitude of glycemic excursions is higher in normol-controlled T2DM groups than the NGT groups Thus ideally glycemic control is not only to make HbA1c reach standard, but also to lessen glycemic excursions and reduce hypoglycemia episod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