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苯巴比妥预防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苯巴比妥预防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效果。方法:以出生后1天内住院的180新生儿为研究对象,预防组于生后24小时内给予苯巴比妥5mg(kg.d),每日2次口服,疗程3天,对照组不同苯巴比妥,用经皮胆红素测定仪测定胆红素,比较两组胆红素的变化。结果:预防组总红素均值明显低于对照组,预防组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病率为27.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8.9%(P<0.01)。结论:生后预防口服苯巴比妥可降低新生儿胆红素浓度和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2.
抚触预防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相似文献   

3.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由于血中胆红素浓度升高造成皮肤及巩膜的黄染。新生儿时期胆红素易透过血脑屏障,有可能引起部分新生儿发生胆红素脑病,导致远期智力低下、听力损害及神经异常。采取合理治疗与积极护理措施,对预防新生儿胆红素脑病具有重要作用。2002年1月至2005年12月,我院儿科收住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107例,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剖宫产儿术后少奶期纯母乳喂养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影响。方法 :随机将 15 2例剖宫产儿分为两组 ,母乳喂养加人工辅助 84例为实验组 ,纯母乳喂养 6 8例为对照组。对照观察排便、皮肤颜色与血清胆红素。结果 :两组在排便次数、排尽胎粪时间、血清胆红素浓度上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结论 :由于剖宫产儿出生头几天内奶汁不足 ,纯母乳喂养会导致胎粪排尽延迟 ,血清胆红素偏高 ,建议实施个体化喂养方案 ,少奶期适当施行混合喂养 ,但忌用橡皮奶头和小勺 ,以免形成乳头错觉。  相似文献   

5.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由于血中胆红素浓度升高造成皮肤及巩膜的黄染。新生儿时期胆红素易透过血脑屏障,有可能引起部分新生儿发生胆红素脑病,导致远期智力低下、听力损害及神经异常。采取合理治疗与积极护理措施,对预防新生儿胆红素脑病发生具有积极意义。2001年1月至2004年10月,我院儿科收住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109例,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指新生儿期血清胆红素浓度增高引起巩膜、皮肤、粘膜黄染 ,是新生儿期常见的症状。引起此病的原因除生理性黄疸外 ,还有ABO溶血症、新生儿感染等。血中过高的间接胆红素可通过未成熟的血脑屏障与富含脑磷脂的脑组织亲和 ,引起核黄疸 ,造成神经系统严重后遗症 ,甚至危及生命。蓝光治疗 (光疗 )作为降低血清间接胆红素的有效方法 ,已在临床广泛应用。光疗主要是通过护理工作实施 ,增加对光疗的认识 ,把握好光疗的每个环节 ,是提高疗效 ,减少副作用的关键。现将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  相似文献   

7.
选取2009年12月~2011年12月本院收治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84例,随机分成对照组、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取综合护理方法,比较两组患儿治疗1周后的情况。结果:对照组优11例,良22例,差9例,优良率78.57%;观察组优23例,良17例,差2例,优良率95.24%。两组优良率有显著性差异(χ2=12.95,P<0.05),有统计学意义。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采取综合护理方法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加快患儿康复,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开塞露灌肠预防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开塞露灌肠对预防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方法对86例足月剖宫产手术分娩的正常新生儿分为开塞露灌肠组和常规护理组,开塞露灌肠组于出生后30min内、出生后第1天、第2天用开塞露灌肠,常规护理组按常规护理。结果开塞露灌肠组第1次排胎粪时间,第1次排黄粪时间明显早于常规护理组。生理性黄疸高峰期的血清胆红素水平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开塞露灌肠组发生高胆红素血症0例,常规护理组发生高胆红素血症5例,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05)。结论开塞露灌肠是预防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简单、有效的护理干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口服苯巴比妥对预防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作用。方法:选择80例母婴同室的新生儿,随机分成服药组和对照组各40例,于生后1天在服药组开始口服苯巴比妥5mg/kg,每日2次,共3天。对照组不服用药物。结果:服药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病率和胆红素整体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口服苯比妥 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0.
11.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时期较常见的疾病,严重者可导致核黄疽,引起神经系统不可逆性损伤。蓝光照射是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主簧方法。我科对110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进行蓝光治疗,并加强护理措施。110例患儿全部治愈,无核黄疽及并发症的发生,有效地提高了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12.
有报道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近年来有上升趋势 ,健康新生儿血清胆红素≥ 2 0 5 μmol/L的比率高达 5 1.6% [1] 。而高胆红素血症会引起脑损伤已为医学界所认可 ,一旦出现核黄疸 ,对脑的损伤不可逆 ,将对家庭和社会产生严重影响。笔者对在我院出生的 79例正常足月新生儿进行抚触预防高胆红素血症的研究 ,取得了较好效果 ,现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2 0 0 2年 1~ 7月在我院产科出生的足月正常新生儿中抽取 13 1例 ,随机分为 2组 ,抚触组 79例 ,对照组 5 2例。产妇无内科合并症和产科并发症 ;新生儿无产伤、感染、ABO溶血…  相似文献   

13.
14.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10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8年 1月~ 2 0 0 2年 12月 ,我们诊治新生儿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红素血症 10 9例 ,现对其进行综合分析 ,旨在提高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防治水平。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10 9例患儿的诊断均符合新生儿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标准[1] 。男 6 2例 ,女 4 7例 ;足月儿 74例 ,早产儿 2 7例 ,过期产儿 8例 ;顺产 6 0例 ,剖宫产 4 4例 ,产钳助产及胎头负压吸引 5例 ;出生体重 <2 5 0 0 g 34例 ,2 5 0 0~ 4 0 0 0 g 6 4例 ,>0 0 0 g11例 ;日龄 <7d 86例 ,≥ 7d 2 3例。血清总胆红素 (TBIL )均 >2 0 .6 μmol/L ,其中2 2 0 .6~ 342 .0…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的早期护理干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将126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早期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干预2 d后血清胆红素浓度及黄疸消退时间。结果:两组干预2 d后血清胆红素浓度低于干预前(P<0.05),观察组干预2 d后血清胆红素浓度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黄疸消退时间早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护理干预有利于高胆红素血症患儿黄疸消退,且操作简便,无其他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杜菱 《临床荟萃》1999,14(24):1110-1111
目的:探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及其变迁。方法:分阶段的对我院1991年1月至1月和1997年1月至10月的住院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者的发病原因进行临床分析对比。结果:1991年1月至10月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中前三位依次为感染性因素(39.62%)、围产期因素(26.42%)、ABO溶血病(22.64%)。而1997年1月至10月的统计资料中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病因素中素上升到首位(40  相似文献   

17.
黄疸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一种临床现象,主要表现为皮肤粘膜及巩膜发黄,某些重症黄疸,能导致神经细胞中毒性病变,甚至可以危及患儿生命。根据血清胆红素浓度及持续时间的不同可分为生理性黄疸与病理性黄疸,后者又称为高胆红素血症。临床报道有20%~30%的新生儿会出现可见性黄疸。近年来,由于母乳喂养的推广及其他原因,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明显增高。我院自儿科住院部成立两年以来,采用经皮测胆仪(TCB)对新生儿黄疸进行动态监测,有利于早期发现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更好的对患病新生儿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18.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130例临床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130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采用蓝光照射治疗,并对家长耐心宣教,在光疗中给予精心护理,结果全部患儿均治愈出院.认为光疗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简单易行,能有效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且经济方便,患儿无痛苦.同时提示,光疗中是否能做到新生儿护理会影响患者的愈后.  相似文献   

19.
对130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采用蓝光照射治疗,并对家长耐心宣教,在光疗中给予精心护理,结果全部患儿均治愈出院。认为光疗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简单易行,能有效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且经济方便,患儿无痛苦。同时提示,光疗中是否能做到新生儿护理会影响患者的愈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周围动静脉同步换血疗法的护理。方法在严密监护下,对21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进行泵替代人工反复抽血控制换血治疗。结果新生儿黄疸治疗效果好。结论换血前精心准备,换血中相互配合,正确操作,密切监测,换血后继续观察、加强护理是换血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