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清HBs Ag水平检测在干扰素联合阿德福韦酯(ADV)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疗效评估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化学发光法检测60例CHB患者在干扰素联合ADV治疗前和治疗过程中HBs Ag水平,以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HBV DNA,并以连续监测法监测ALT水平并分析HBV DNA与HBs Ag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30例CHB患者治疗前HBV DNA水平为(7.1±0.6)log10 IU/ml,HBs Ag水平为(3.5±0.4)log10 IU/ml。经干扰素联合ADV治疗3个月后HBs Ag下降,6个月后显著下降(P=0.000);治疗6个月后HBV DNA显著下降(P=0.000);治疗12个月后HBs Ag和HBV DNA均降至较低水平,分别为(2.1±0.3)log10 IU/ml和(2.7±0.3)log10 IU/ml;治疗3个月后ALT水平显著下降,治疗6个月后基本正常;治疗12个月无CHB患者产生耐药;患者HBs Ag水平与HBV DNA水平呈正相关。结论干扰素联合ADV治疗可显著降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ALT水平、提高HBe Ag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及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定期检测HBs Ag浓度有助于评估ADV联合干扰素治疗CHB的疗效、及时发现耐药及是否需延长疗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NAs)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停药后病毒学复发与停药时HBs Ag定量、HBV DNA载量的关系。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4年6月于济宁市传染病医院门诊经NAs治疗达到《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制订的停药标准计划停药的CHB患者205例。停药前检测HBs Ag定量、HBV DNA载量,其中HBV DNA103IU/ml的采用Roche COBAS Taq Man 480ⅡPCR进一步检测高灵敏度HBV DNA载量。停药后随访1年,HBV DNA载量103IU/ml定义为病毒学复发。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和Fisher精确检验。结果停药1年所有CHB患者的总病毒学复发率为65.9%(135/205)。20%(41/205)患者HBV DNA103IU/ml。HBs Ag定量≤100 IU/ml患者的复发率为23.9%(11/46),100 IU/ml患者的复发率为78.0%(124/15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4,P0.000 1)。高灵敏度HBV DNA载量20 IU/ml患者的复发率为56.4%(62/110),≥20 IU/ml患者的复发率为76.8%(73/9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P=0.002)。同时符合HBs Ag定量≤100 IU/ml、高灵敏度HBV DNA定量20 IU/ml的患者复发率为14.3%(5/35),余下患者复发率为76.5%(130/17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9,P0.000 1)。结论达到我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制订的停药标准停止抗病毒治疗后,CHB的复发与停药时HBs Ag定量、HBV DNA载量有一定关系,参考HBs Ag定量和(或)高灵敏度HBV DNA载量作为抗病毒治疗的停药指标,如HBs Ag定量≤100 IU/ml、高灵敏度HBV DNA载量20 IU/ml可达到最大的安全停药。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2a治疗HBe 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儿的疗效。方法随机入组的来自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31例2~16岁儿童CHB患儿,按年龄分为小龄组(2~6岁,n=17)及大龄组(7~16岁,n=14)。所有患儿均接受PEG-IFNα-2a治疗(首剂104μg/m2,1次/周,逐渐增加剂量至135μg/周),疗程24~72周不等。研究过程中监测ALT、HBV DNA、HBV血清学标志物及HBs Ag定量水平等指标,比较两年龄组在不同时间点的生化学、病毒学、血清学应答,分析疗效与年龄、疗程及治疗过程中HBs Ag定量水平动态变化的关系及安全性。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小龄组与大龄组各时间点的生化学、病毒学应答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治疗24周时小龄组的HBs Ag阴转率明显高于大龄组(41.2%vs 7.1%;χ2=4.644,P<0.05);治疗52及72周时小龄组的HBs Ag定量水平分别为129.22±78.99和51.80±31.54 IU/ml;大龄组患儿52及72周HBs Ag定量水平分别为4677.12±2557.85和1031.37±546.37 IU/ml,与基线相比小龄组患儿52及72周HBs Ag定量水平下降幅度显著高于大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25、2.23,P值均<0.05)。治疗52周,小龄组与大龄组HBV DNA阴转率、HBe Ag阴转率、HBe Ag血清学转换率、HBs Ag清除率与血清学转换率均有增加的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延长治疗至72周的患儿HBV DNA阴转率100%,HBe Ag血清学转换率为80%,HBs Ag血清学转换率为60%。25例停药随访的患儿均无复发。研究中常见的不良反应为流感样症状、血象改变、食欲下降。治疗前后身高、体质量与同龄儿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小儿CHB而言,PEG-IFNα-2a是可选治疗方案,PEG-IFNα-2a的疗效与患儿年龄和疗程有关。年龄越小,HBs Ag定量水平下降幅度越大,HBs Ag阴转率越高;延长疗程可提高疗效。治疗过程中HBs Ag定量水平变化具有预测疗效的价值。儿童应用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鉴别急性乙型肝炎(AHB)和慢性乙型肝炎(CHB)急性发作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就诊的96例AHB和124例CHB急性发作患者的临床资料。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AHB和CHB急性发作在发病年龄和性别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AHB以性接触和医源性传播为主,而CHB急性发作以母婴垂直传播为主。基线ALT水平≥1072 U/L诊断AHB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8.6%和79.2%;抗-HBc-Ig M滴度≥13.6 S/CO诊断AHB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4.5%和89.3%。入院2周时AHB组HBs Ag、HBe Ag和HBV DNA较基线的下降值均显著高于CHB急性发作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入院第8周时AHB患者HBs Ag阴转率、抗-HBs阳转率、HBe Ag阴转率、抗-HBe阳转率和HBV DNA阴转率均显著高于CHB急性发作患者(P值均0.05)。结论明确传播途径、基线高ALT水平和抗-HBc-Ig M水平、快速HBV DNA阴转和HBV血清学标志物转换均有助于AHB和CHB急性发作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HBe Ag阳性与HBe 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特点及免疫状态。方法将23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按照HBe Ag阳性或阴性,分为HBe Ag阳性组和HBe Ag阴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严重程度、肝功能、HBV DNA及免疫球蛋白、补体及T淋巴细胞亚群等免疫指标有无差异。结果 HBe Ag阴性组和HBe Ag阳性组相比,发病年龄更大(F=33.075,P=0.000),HBV DNA载量更低(F=56.429,P=0.000),总胆红素水平更高(F=4.187,P=0.042),重度及重型患者比例略高,但各项免疫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HBe Ag阴性CHB患者较HBe Ag阳性者的年龄更大,而肝功能损害更重,存在更迫切的抗病毒治疗指征,可联合监测HBs Ag、ALT及HBV DNA水平的动态变化以预测抗病毒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替比夫定(TLD)与干扰素(IFN)α治疗HBe 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1年4月至2013年10月于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厦门第三医院就诊的84例CHB患者,将其分为TLD组和IFNα组,每组各42例。观察两组治疗12、24、48周时ALT复常率、HBV DNA阴转率、HBe Ag血清学转换率、HBe Ag定量情况以及药物的安全性。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治疗12、24、48周时IFNα组和TLD组ALT复常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1.43%vs 33.33%、35.71%vs 50.00%、66.67%vs 76.19%,P值均0.05);治疗12、24周时两组HBe Ag血清学转换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9.52%vs 7.14%、23.81%vs 14.29%,P值均0.05);治疗48周时,两组HBe Ag血清学转换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2.86%vs 21.43%,χ2=4.42,P=0.04);治疗12、24、48周时TLD组HBV DNA阴转率高于IFNα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1.90%vs 30.95%、26.19%vs 54.76%、52.38%vs 76.19%,χ2值分别为4.53、7.16、5.19,P值分别为0.02、0.01、0.03);IFNα组患者治疗48周时,HBe Ag定量低于TL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89.0±96.2)COI vs(356.3±104.5)COI,t=2.45,P=0.02];两组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TLD治疗HBe Ag阳性CHB具有强效抗病毒作用,其治疗12、24、48周时HBV DNA阴转率高于IFNα组,但治疗48周时TLD组HBe Ag血清学转换率低于IFNα组。治疗期间两药的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轻度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肝组织纤维化程度分期与临床的相关性。方法选取59例(HBe Ag阳性45例,HBe Ag阴性14例)轻度CHB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B超检查,并进行肝穿刺活检,光镜下观察样本,将病理结果与血清ALT、AST、HBV DNA、肝纤维化标志物透明质酸(HA)及B超检查记录的肝脏门静脉(MPV)宽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HBe Ag阳性的轻度CHB患者HBV DNA中位滴度为8.3×107copies/ml,HBe Ag阴性的轻度CHB患者HBV DNA中位滴度为3.2×105copies/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血清ALT、AST、HA值及MPV宽度在HBe Ag阳性和HBe Ag阴性的轻度CHB患者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中,肝组织纤维化分期分别与HA值、MPV宽度呈正相关(HA:r=0.533、P=0.023和r=0.702、P=0.046;MPV:r=0.546、P=0.044和r=0.762、P=0.028);而与血清ALT、AST及HBV DNA水平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 HBV DNA滴度在HBe Ag阳性的轻度CHB患者中升高;轻度CHB患者的肝组织纤维化程度与HA值及MPV宽度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pegylated interferon,Peg-IFN)+核苷(酸)类似物[nucleos(t)ide analogues,NAs]和NAs+NAs二种方案治疗NAs治疗应答不佳/耐药的HBe 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的疗效和安全性,探求具有停药终点的优化治疗方案。方法选择NAs抗病毒治疗应答不佳/耐药的HBe Ag阳性CHB患者110例,根据既往NAs用药史、耐药检测结果及个人意愿,采用Peg-IFN+NAs(IFN组)或NAs+NAs(NA组)进行抗病毒治疗。比较2组在治疗48周和96周时完全病毒学应答(HBV DNA20 IU/ml)率、HBe Ag血清学转换率及HBs Ag清除/血清学转换率。结果 IFN组58例,NA组52例,2组分别有45例和42例完成96周疗程。在治疗48周IFN组和NA组完全病毒学应答率分别为96.55%(56/58)和67.31%(35/52);96周分别为100%(45/45)和71.43%(30/42),IFN组均高于NA组(P值均为0.001)。IFN组在治疗48周和96周HBe Ag血清学转换率(20.69%、46.67%)高于NA组(5.77%、2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0.013)。24、48、96周时IFN组HBs Ag水平明显低于NA组。截至96周IFN组8例(17.78%)HBs Ag清除,其中3例(6.67%)发生HBs Ag血清学转换。NA组在治疗96周出现1例(2.38%)HBs Ag清除。IFN组的HBs Ag清除率高于NA组(P=0.045)。结论对于NAs治疗应答不佳/耐药的CHB患者,采用Peg-IFN+NAs和NAs+NAs的治疗方案均可有效抑制病毒复制;在HBe Ag血清学转换及HBs Ag清除方面,Peg-IFN+NAs联合治疗方案更具优势。采用以IFN为基础的联合治疗可使NAs应答不佳/耐药患者获得可靠的停药终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比较HBV血清标志物HBe Ag与抗-HBe同时阳性、同时阴性及单独阳性患者的病毒复制情况。方法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HBV血清标志物,从中筛选出HBe Ag与抗-HBe同时阳性或均为阴性以及HBe Ag单独阳性或抗-HBe单独阳性的标本,检测该类标本HBV DNA定量值。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检测447例患者HBV血清标志物,所有患者HBs Ag均为阳性。HBe Ag与抗-HBe同时阳性患者32例,阳性率为7.16%,其中HBV DNA5×102拷贝/ml占84.38%,5×102拷贝/mlHBV DNA1×104拷贝/ml占12.50%,1×104拷贝/mlHBV DNA1×107拷贝/ml占3.13%;HBe Ag与抗-HBe同时阳性组的HBV DNA含量分布低于HBe Ag单独阳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21,P0.01);抗-HBe阳性组的HBV DNA含量分布低于抗-HBe阴性组(χ2=74.12,P0.01);HBe Ag阴性的患者218例,HBV DNA1×104拷贝/ml共9例(4.13%)。结论HBe Ag与抗-HBe同时阳性过去认为是不常见模式,但临床上并不少见,且病毒复制处于较高水平的仍占一定比例;当抗-HBe出现后,病毒复制减弱。血清HBe Ag阴性情况下,部分患者病毒仍存在较高水平复制。因此,HBe Ag存在与否不能作为抗病毒、疗效评价、传染性强弱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HBV相关肝细胞癌患者经长期抗病毒治疗后HBV RNA水平及意义。方法本研究选取2019年6月—2020年8月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HBV相关肝细胞癌患者60例。入组患者至少2年接受核苷(酸)类似物(NAs)抗病毒治疗,至少2次间隔3个月经罗氏试剂检测高敏HBV DNA 20 IU/m L。所有患者均进行肝功能、HBV血清标志物及HBV RNA检测。多组间比较运用Kruskal-Wallis H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HBV RNA影响因素。结果60例HBV相关肝细胞癌经长期抗病毒治疗患者,HBV RNA检测阳性者9例,占比15%。根据AFP结果,分为AFP阳性组及AFP阴性组,两组HBV RNA水平分别为0(0~3.57)、0(0~2.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474,P=0.141);根据BCLC分期不同,分为BCLC A期、B+C+D期,两组HBV RNA水平分别为0(0~2.0)、0(0~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607,P=0.544);根据HBe Ag水平不同,分为HBe Ag阳性组和HBe Ag阴性组,两组HBV RNA水平分别为2.99(0~4.80)、0(0~0.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400,P=0.001)。根据HBs Ag滴度不同,分为HBs Ag≤100 IU/m L、100 IU/m L HBsAg 1500 IU/m L、HBsAg≥1500 IU/m L3组,3组HBV RNA水平分别为0 (0~0)、0 (0~0.20)、2.00 (0~4.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7.899,P=0.019)。纳入年龄、ALT、AST、GGT、ALP、AFP、HBsAg、HBeAg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HBsAg水平与HBV RNA定量相关(r=0.292,P 0.05)。结论长期NAs抗病毒治疗的HBV相关肝细胞癌患者,在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后,HBV RNA仍可检测到; HBsAg滴度可能与血清HBV RNA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HBs Ag定量对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5年8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慢性HBV感染的重型肝炎患者61例,并随访患者90 d。患者血清HBs Ag水平通过微粒子发光法检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用于选取HBs Ag的临界值,据此将患者分为4组:HBs Ag1.63 log10IU/ml组、1.63 log10IU/ml~2.61 log10IU/ml组、2.61 log10IU/ml~3.62 log10IU/ml组和HBs Ag3.62 log10IU/ml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2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Fisher精确检验。多组间生存曲线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Cox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用于分析与慢性重型乙型肝炎预后相关的因素,获得每个变量的风险比(HR)。相关性比较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4组患者的生存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261,P0.001)。HBs Ag1.63 log10IU/ml组的90 d生存率显著低于2.61log10IU/ml~3.62 log10IU/ml组(χ~2=10.283,P=0.001)和HBs Ag3.62 log10IU/ml组(χ~2=17.236,P0.001)。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Bs Ag[HR=0.562,95%可信区间(95%CI):0.364~0.870,P=0.010]、血尿素氮(HR=1.111,95%CI:1.042~1.185,P=0.001)、肝性脑病(HR=4.123,95%CI:1.729~9.830,P=0.001)和MELD评分(HR=1.093,95%CI:1.024~1.166,P=0.007)是影响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90 d生存率的独立因素。HBs Ag与HBV DNA呈低度正相关(r=0.326,P=0.01)。结论血清HBs Ag水平为预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预后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2010年10月至2013年6月来我院门诊及住院慢性HBV感染者中HBV前C(Pre C)区/基本核心启动子(BCP)区基因突变与其病程进展的相关性。方法:165例慢性HBV感染者血清生化指标检测,血清HBV DNA含量和HBe Ag定性检测,HBV Pre C区/BCP区突变率比较,分析Pre C区l896、BCP区1762/1764变异在HBV携带者(As C)、慢性乙型肝炎(CHB)和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CHB-LC)患者中的分布。结果:血清生化指标在慢性HBV感染者病程发展中呈现相关性。与As C组比较:CHB组、CHB-LC组患者血清ALT、AST、AFP、TBA水平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呈显著正相关,而TP、Alb、A/G水平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呈负相关。HBe Ag(+)、HBe Ag(-)的标本中,BCP的突变率高于前C区突变率,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BCP区1762/1764双突变的突变率高于Pre C1896突变率。As C、CHB、CHB-LC 3组患者Pre C A1896、BCP区1762/1764变异率依次升高,与As C组比较,CHB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CHB-LC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对165例慢性HBV感染者观察,HBe Ag(+)/HBe Ag(-)患者及其病程不同发展阶段,Pre C/BCP出现相关联的突变率。特别需要注意的是HBe Ag(-)的慢性HBV感染者BCP区的突变率高于Pre C区的突变率,需要慎防HBV复制的危害性。HBV Pre C区/BCP区突变率可以预测到慢性HBV感染者病情的发展程度,对临床此类患者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分析低ALT水平慢性HBV感染者血清HBs Ag水平与肝组织炎症分级及纤维化分期的关系,探讨影响肝组织学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3年12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就诊的慢性HBV感染者511例,检测肝组织学、血清HBs Ag定量、HBV DNA定量。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Nemeny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法判断HBs Ag水平与肝组织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的相关性。结果 511例患者有不同程度肝组织异常。年龄≥40岁组HBe Ag阳性率、HBs Ag定量、HBV DNA定量均低于年龄40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统计值分别为86.80、2.99、7.25,P值分别为0.000 1、0.003、0.000 1)。不同年龄组肝组织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70.03、61.92,P值均0.000 1)。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HBe Ag阳性和HBe Ag阴性患者,HBs Ag水平与肝脏炎症分级及纤维化分期均呈负相关关系(r值分别为-0.245、-1.51、-0.153、-0.181,P值分别为0.000 1、0.019、0.012、0.005)。结论低ALT水平慢性HBV感染者年龄是影响肝脏组织学进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且HBs Ag水平与肝组织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均呈负相关关系,提示HBs Ag水平可作为此类患者无创性判断肝脏组织学状态的一项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2a)初治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效果和疗效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2011年1月-2015年6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肝病科就诊的PEG-IFNα-2a初治的HBeAg阳性CHB患者111例。随访基线及治疗后12、24、48周时血清HBs Ag定量、HBeAg定量、HBV DNA定量、ALT水平。治疗48周时,111例患者中出现HBeAg血清学转换者35例(48周转换组),未转换者76例(48周未转换组)。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各指标预测治疗终点疗效的效能,通过比较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各指标预测价值。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评估各自变量对HBeAg血清学转换影响大小。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的HBeAg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61,P0.05);治疗12周时HBs Ag定量(t=-3.225)、HBs Ag下降情况(Z=-2.202)、HBeAg定量(Z=-5.025)、HBeAg下降情况(Z=-3.569)、HBV DNA定量(Z=-3.261)、HBV DNA下降情况(t=2.202)2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治疗24周时HBs Ag定量(t=-3.222)、HBs Ag下降情况(Z=-1.860)、HBeAg定量(Z=-5.951)、HBeAg下降情况(t=5.514)、HBV DNA定量(Z=-2.311)、ALT水平(Z=-2.234)2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4周HBeAg定量预测价值较高(AUC=0.88,P0.001),当截断值为0.18 log10S/CO时,其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4.03%、64.52%、85.10%、83.30%。此外12周HBeAg定量(AUC=0.81)和24周HBeAg下降情况(AUC=0.80)也有较好的预测价值。基线HBeAg2.91 log10S/CO[比值比(OR)=10.086,95%可信区间(95%CI):1.64~61.93,P=0.013]、24周ALT1.45倍正常值上限(OR=5.228,95%CI:1.27~21.45,P=0.022)和24周HBeAg下降1.5 log10S/CO(OR=5.780,95%CI:1.38~24.25,P=0.016)为48周HBeAg血清学转换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基线HBeAg水平,治疗12周时HBs Ag、HBeAg、HBV DNA水平及下降情况,治疗24周时HBs Ag、HBeAg水平及下降情况以及同期HBV DNA、ALT水平对48周HBeAg血清学转换均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自体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探索CHB治疗的新策略。方法收集2009年12月1日至2012年12月1日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收治的84例CHB患者,称为CIK治疗组,采集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体外经干扰素γ、白细胞介素2、抗CD3单克隆抗体等细胞因子诱导成CIK,分次自体回输,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12、24、48周患者肝功能、HBV血清标志物变化及HBV DNA水平;50例接受恩替卡韦(ETV)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称为ETV治疗组。将两组HBe Ag阳性和HBe Ag阴性患者分组进行比较分析,同时对不良反应和肾功能进行评估。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随着观察时间延长,CIK治疗组无论是HBe Ag阳性患者还是HBe Ag阴性患者,其ALT水平均降低,其中HBe Ag阳性患者治疗12、24周时与ETV治疗组相比,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03、4.72,P值均0.01);CIK治疗组在不同时间点的HBe Ag阴转率和血清转换率均高于ETV治疗组,其中治疗24周和48周时两组间的HBe Ag阴转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6.85、4.83,P值均0.05)。无论是HBe Ag阳性还是HBe Ag阴性,在治疗12、24、48周后,CIK治疗组的HBV DNA阴转率均低于ETV组,尤其两组HBe Ag阳性患者的HBV DNA阴转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5.62、26.89、12.54,P值均0.01),但随着观察时间延长,CIK治疗组HBV DNA阴转率逐渐升高。结论 CIK治疗CHB后在48周随访观察期内是安全有效的。虽然与ETV治疗相比,HBV DNA下降水平较低,但治疗后随着观察时间的延长,HBe Ag阴转率和血清转换率明显高于ETV治疗组,提示CIK治疗后可能存在持久的免疫应答效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国产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b(peg-IFN-α-2b)治疗血清HBe 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效果。方法 2015年1月~2017年12月纳入血清HBe Ag阳性的CHB患者500例,被分为A组150例,给予国产peg-IFN-α-2b治疗,和B组350例,给予peg-IFN-α-2a治疗。两组均治疗24~48 w。在治疗结束后,随访24 w。结果治疗前,A组血清HBV DNA定量为(6.1±0.7) lg cps/ml、谷丙转氨酶(ALT)为(81.1±29.8)u/l、体质指数为(22.1±2.9)、血清HBe Ag定量为(3.1±0.6) lg s/co和HBs A定量为(4.4±0.6) IU/ml,与B组的(6.2±0.67) lg cps/ml、(80.7±27.9) U/L、(21.9±2.9)、(3.1±0.1) lg s/co和(4.4±0.5) IU/ml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随访24 w结束时,A组血清ALT复常率为64.0%,血清HBV DNA阴转率为60.0%,与B组的66.9%和62.9%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也无显著性相差(P0.05)。结论应用国产peg-IFN-α-2b治疗血清HBe Ag阳性的CHB患者能获得与peg-IFN-α-2a治疗相似的疗效,但价格便宜,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基线HBsAg定量值对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PEG-IFNα-2b)治疗低水平HBsAg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HBsAg清除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8年9月于吉林省肝胆病医院接受核苷酸类似物治疗达到HBV DNA20 IU/ml、ALT水平正常、0.05 IU/mlHBsAg定量1500 IU/ml,序贯PEG-IFNα-2b治疗的HBeAg阴性CHB患者51例。收集基线及治疗12、24、36、48周时血清HBsAg定量、抗-HBs定量、HBV DNA定量、ALT检测结果。治疗48周时,出现HBsAg清除为应答组(19例),HBsAg未清除为非应答组(32例)。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分析基线HBsAg定量对治疗48周HBsAg清除的预测价值。结果 PEG-INFα-2b治疗48周时HBsAg清除19例(37.25%),其中基线HBsAg定量≤10 IU/ml者7例、10 IU/mlHBsAg定量≤100 IU/ml者9例、100 IU/mlHBsAg定量≤500 IU/ml、500 IU/mlHBsAg定量≤1000 IU/ml及1000 IU/mlHBsAg定量≤1500 IU/ml各1例; HBsAg血清学转换8例(15.69%),其中10 IU/L抗-HBs≤100 IU/L 4例,100 IU/L抗-HBs≤500 IU/L 3例,抗-HBs500 IU/L 1例。应答组基线HBsAg定量明显低于非应答组[16.38(2.25~61.62) IU/ml vs 363.73(110.14~927.72) I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442,P0.001)。治疗12、24周两组血清ALT水平均升高,应答组与非应答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2.00(55.00~123.00) U/L vs49.00(34.00~65.00) U/L、78.00 (46.00~88.00) U/L vs 48.08 (29.79~71.75) U/L,Z值分别为-2.286、-2.617,P值均0.05]。PEG-INFα-2b治疗12、24周时,应答组HBsAg水平下降幅度明显高于非应答组[91.77 (49.62~99.28)%vs 44.03(15.75~68.90)%,99.00(98.00~100.00)%vs 77.94(37.02~89.60)%,Z值分别为-3.312、-5.100,P值均0.05]。停药随访24周19例HBsAg清除者均维持应答,HBsAg血清学转换7例。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基线HBsAg水平可预测治疗48周HBsAg的清除率,其最佳预测值为86.36 IU/ml,ROC曲线下面积为0.875(95%可信区间:0.764~0.986),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4.4%和84.2%。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4.21%和84.37%。结论核苷酸类似物经治的HBs Ag低水平(≤100 IU/ml)的CHB患者,序贯PEG-INFα-2b治疗能够明显提高HBs Ag清除和血清学转换,特别是治疗早期HBs Ag降幅明显、ALT水平明显升高者,有助于治疗48周HBs Ag的清除。基线HBs Ag定量86.36 IU/ml可预测48周HBs Ag的清除。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患者肝纤维化进展与血清病毒学标志的演变关系。方法选择468例CHB患者,根据其不同的肝纤维化程度由轻及重(S0-1,S2,S3-4)分为三组,分别统计三组患者肝纤维化分级与HBe Ag状态及HBV DNA载量的关系。结果随着肝纤维化进展(S0-S1→S2→S3-S4),HBe Ag阳性者的比例逐渐下降(60.00%>23.25%>16.75%),HBe Ag阴性的比例逐渐升高(23.53%<33.82%<42.65%),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756,P<0.001);不同血清HBV DNA载量的患者,肝纤维化水平不同(χ2=58.790,P<0.001),随着肝纤维化的进展,血清HBV DNA呈逐渐下降趋势(r=-0.343)。HBe Ag阳性CHB患者中,其肝纤维化进展与HBV DNA载量的差异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8.011,P<0.001),肝纤维化水平与HBV DNA载量亦呈负相关(r=-0.290)。结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随着肝纤维化进展(S0-S1→S2→S3-S4),其血清HBe Ag阳性的比例与HBV DNA载量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其中HBe Ag持续阳性患者的HBV DNA载量随肝纤维化进展表现出相似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96周的疗效。方法收集2011年7月-2014年7月在江苏省泰兴市人民医院门诊和住院的62例CHB患者,给予恩替卡韦0.5 mg/d抗病毒治疗96周。所有病例分为两组,HBe Ag阳性组患者43例,HBe Ag阴性组患者19例。其中HBV DNA106拷贝/ml患者38例,HBV DNA106拷贝/ml患者24例。比较两组治疗24、48及96周的疗效。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在治疗24、48、96周时,HBe Ag阳性组患者HBV DNA阴转率分别为34.88%、65.12%、74.42%,明显低于HBe Ag阴性组的78.95%、89.47%、1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3、0.047、0.038)。两组患者的ALT复常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102、0.779、0.638)。在38例HBV DNA载量106拷贝/ml和24例HBV DNA载量106拷贝/ml的两组中,治疗24、48、96周时,两组患者HBV DNA阴转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4.21%vs70.83%、57.89%vs 95.83%、76.32%vs 95.83%,P值分别为0.005、0.001、0.002);两组患者ALT复常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940、0.150、0.280)。结论恩替卡韦治疗CHB有很好的抗病毒活性,在抑制病毒复制的同时能改善肝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ALT小于2倍正常值(ULN)CHB患者的肝脏病理特点,分析其与性别、年龄、病程、血清HBe Ag状态、肝组织HBs Ag和HBc Ag的表达、ALT及HBV DNA水平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147例ALT〈2 ULN的CHB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患者均行肝组织活检及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肝组织中HBs Ag和HBc Ag表达。结果本研究纳入147例ALT〈2 ULN的CHB患者中,肝组织中重度炎症以上(≥G2)者115例(78.2%),肝组织中重度纤维化以上(≥S2)者80例(54.4%),其中S4者3例(2.1%)。不同性别、血清HBe Ag状态、肝组织HBs Ag和HBc Ag表达患者之间肝脏炎症及纤维化程度无显著差异(P均〉0.05)。经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肝脏炎症分级与纤维化程度和年龄呈正相关(rs=0.566、0.185,P均〈0.05),与病程、ALT及HBV DNA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肝脏纤维化分期与年龄、ALT水平呈正相关(rs=0.317、0.227,P均〈0.05),与病程、HBV DNA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学改变,对于ALT〈2 ULN,尤其年龄较大的患者,应尽早行肝组织病理学检查,对研究判断病情、指导抗病毒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