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祝谌予教授素来推崇中西医结合,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糖尿病则是其中西医结合思想实际运用的例证之一。他传承老师施今墨的学术思想,结合自己临床观察及现代医学研究进展——糖尿病血管并发症多见的情况,创造性的提出用"活血化瘀"法治疗糖尿病,并结合现代医学关于微循环理论及自身免疫相关的学说进一步完善了具体的治疗方药,为推动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做出了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祝谌予(1914-1999),主任医师,教授,中医临床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中西医结合卫生事业倡导者、实践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一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历任北京中医学院教务长、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主任。现将祝谌予教授诊疗糖尿病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简述如下。1倡导较高层次的中西医结合祝谌予教授早年曾跟随名医施今墨先生学习中医,后东渡日本在金泽医科大学系统学习西医四年,受其求学经历影响,祝谌予教授力倡中西医结合,认为中、西医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只有相互佐证和补充,扬长避短,才能发挥中西医结合的优势,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属祖国医学“消渴病”范围 ,中医认为肾虚为本病之根本。自 1978年祝谌予教授提出糖尿病患者存在瘀血 ,报道了以活血化瘀为主治疗糖尿病取得满意疗效 ,此后 2 0年来 ,糖尿病瘀血研究及活血化瘀法的运用一直受到临床重视 ,现将近年来活血化瘀治疗糖尿病的临床应用情况综述如下。1 活血化瘀以活血化瘀药物为主 ,作为治疗的重要手段。如祝谌予〔1〕自拟降糖活血方 (木香、当归、益母草、赤芍、川芎、丹参、葛根 )治疗糖尿病取得满意疗效。魏江磊用补阳还五汤治疗原发成年型糖尿病 30例 ,合并冠心病、视网膜病变及白内障、肾脏病变、末梢…  相似文献   

4.
<正>北京协和医院期颐风云激荡, 协和中医六秩薪火相传。中医科糖尿病专业组在中西医结合大家祝谌予及郭赛珊教授的带领下,在中西医结合防治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也培养了许多中西医结合的优秀人才。学科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超越。利用协和医院的综合优势,因势利导,扬长避短,不忘初心,砥砺前行。1 创新学说,规范治疗20世纪70年代末祝谌予教授临床发现多数糖尿病患者存在血瘀证,率先报道了用活血化瘀法治疗的有效病例~([1]),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疗效。方法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合对照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在常规降血糖、降血压的基础上,根据中医辨证给予活血化瘀、利湿泄浊治疗。结果两组经治疗后,临床疗效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项指标治疗前后差值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中医药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为糖尿病肾病的治疗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喜读《中西医结合杂志》创刊五周年特刊——"中西医结合之路"。这是一本难能可贵的文集。说它难能可贵,首先是它的作者。他们中绝大多数是我国医学史上首次成批出现的西医学习中医的先驱;还有些是中医造诣很高,后学西医,同样献身于中西医结合事业的中医老前辈,他们对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的认识及掌握程度是远非近代中医史上"中西医汇通派"所能比拟的。  相似文献   

7.
活血化瘀法在糖尿病及其慢性微血管并发症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瘀血是糖尿病发展过程中的病理产物又是慢性并发症的致病因素和病理基础,自从祝谌予教授提出活血化瘀治疗糖尿病以来,糖尿病血瘀症及活血化瘀治疗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的研究领域异常活跃。本文就糖尿病血瘀证及活血化瘀治疗糖尿病的作用机制结合我们研究的结果,谈谈活血化瘀法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治疗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早期糖尿病肾病中医治疗用药规律。方法:通过以"早期糖尿病肾病"为主题词,"中医药治疗"、"中药治疗"、"中医治疗"为副主题词,检索"万方中文期刊数据库"1991~2011年国内公开发行的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学术刊物中明确西医诊断为早期糖尿病肾病,且中医治疗组方完整的文献资料,最终经筛选实际进行分析文献251篇,对其进行用药规律的初步归纳和一般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结果:251篇中医药治疗的文献报道中,共用中药149味,使用频次前10位的药物分别为黄芪、丹参、山药、生地、山茱萸、川芎、茯苓、大黄、当归、益母草。结论:早期糖尿病肾病用药是以补脾、益肾、活血药为主,在不同个体也体现出辨证论治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轻链蛋白型肾淀粉样变性1例;初期以"水肿"论治,辨证属脾肾虚弱证,佐以中药补肾健脾,活血化瘀,利水消肿;确诊轻链蛋白型淀粉样变性肾病后,采用BD方案化疗,中医治以补肾健脾、活血化瘀、利尿消肿为主;病情控制尚可,尿蛋白定量、血肌酐均降低。  相似文献   

10.
笔者在长期临床诊治中通过对肿瘤的积累认识,渐渐悟出:在临床实践中单纯用清热解毒或活血化瘀方药治肿瘤是不理想的,也是没有前途的.中西医结合是一条光明大道.就是:西医诊断、中医辨证、中草药治疗三步曲.而中医辨证的核心是阴阳、气血、脾肾.  相似文献   

11.
祝谌予教授早年拜北京四大名医施今墨先生为师学习中医,后又东渡日本,就读于日本金泽医科大学学习西医。深受施今墨先生中西医结合思想的影响,把老师提出的“中医改进之方法,舍借用西学之生理、病理以互相佐证,实无他途”的学术思想,作为终身实践并为之奋力的目标。他主编的《祝选施今墨医案》、《施今墨先生的中西医结合思想和我对中西医结合的看法》等书著和文章中,都留下了祝谌予教授禀承施今墨先生的思想,为中西医结合事业不断求索与不断奋斗的印记。  相似文献   

12.
"全军中西医结合科研思路与方法学讲习班"不久前在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结束。来自全军各大院校和地方的40余名学员参加了学习,听取了20多个有关中西医结合科研思路与学习方法学的专题报告。举办这次学习班,对推动全军中医、中西医结合工作将起积极作用。(王发渭)宁夏中西医结合分会利用中西医结合研究会活血化瘀审稿会期间,在银川市举办了为期10天的"活血化瘀研究"讲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疗效.方法: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和对照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在常规降血糖、降血压的基础上,根据中医辨证给予活血化瘀、利湿泄浊治疗.结果:两组经治疗后,临床疗效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项指标治疗前后差值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中医药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为糖尿病肾病的治疗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中医临床研究》2014,(3):I0002-I0002
编辑寄语从疗效入手,发挥中西医优势,为临床医疗服务。95岁高龄的国医大师邓铁涛讲:中国医学要超越世界,关键在西医学习中医,实践中医,弘扬中医,中医药学与新技术革命相结合,创造中国新医学。西医学习中医,其学术内涵关键是中医药学与新技术革命相结合,从而在理论层面和临床层面为中医现代化服务。西医学习中医,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一方面要求在中西医结合自身的专业人才培养中,强化对中医基本理  相似文献   

15.
中西医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血瘀证125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糖尿病本病不仅成为威胁生命的主因,而且糖尿病所引起的血管病变特别是心脑血管的病变已成为患者生命的主要威胁。然而血管病变与中医的瘀血证关系密切,可包括在中医"瘀血证"范畴。笔者以中西医结合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糖尿病血瘀证,并与单纯西药降糖治疗进行比较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尹翠梅教授治疗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翠梅教授从事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三十余载,谙熟歧黄,精于西医,熟读已故祝老(祝谌予教授)治疗糖尿病的著作,并勘于临床,疗效卓著。且尹教授勇于创新,提出痰浊瘀血互结于络脉壁的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新机理。笔者有幸随尹教授学习,受益匪浅,现将尹教授治疗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经  相似文献   

17.
中医对糖尿病病因病机认识的三维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探寻中医对糖尿病认识的轨迹 ,类比中西医对糖尿病的认知 ,复于临床观测抽象后得出 ,糖尿病发病的根本病因 ,在于体质 ,饮食、情志、劳倦、药石所伤惟作用于特定的体质后始能致病 ;糖尿病脏腑的损伤以肾、脾最为关键 ,提示临床治疗糖尿病应以固肾健脾为总则 ,在此总则下适时施以清热生津、益气养阴、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燥湿化痰诸法。  相似文献   

18.
总结经验,探讨在中医院校背景下康复治疗学专业分化的教学模式,首先在前两年完成医学基础课程后,在后期分化为物理治疗和作业治疗方向,课程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其次,在重视学习现代康复医学的基础上,同时也要发挥中医特色,突出以针灸推拿为主要特色的技能学习,吸收中国传统康复的理论和技术精华,指导中西医结合康复的教育建设.  相似文献   

19.
总结经验,探讨在中医院校背景下康复治疗学专业分化的教学模式,首先在前两年完成医学基础课程后,在后期分化为物理治疗和作业治疗方向,课程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其次,在重视学习现代康复医学的基础上,同时也要发挥中医特色,突出以针灸推拿为主要特色的技能学习,吸收中国传统康复的理论和技术精华,指导中西医结合康复的教育建设.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中医治疗崩漏的临床疗效,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可有效治疗糖尿病并发症。疗效高,方便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