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探讨预防脑卒中患者肩关节半脱位的护理方法。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70例,预防护理组35例,开展系统性预防肩关节半脱位的护理,通过肢体摆放、矫正肩胛骨位置、指导其进行主动和被动运动。对照组35例,按常规护理,病程均1个月。结果两组治疗1个月后进行比较,预防性护理组肩关节半脱位发生率为30%,对照组肩关节半脱位发生率为70%。结论脑卒中后采取正确的护理措施,能有效预防肩关节半脱位的发生,并对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在脑卒中偏瘫所致肩关节半脱位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80例脑卒中偏瘫所致肩关节半脱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早期康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5.0%(P<0.05)。结论 在脑卒中偏瘫所致肩关节半脱位患者中应用早期康复治疗效果确切,可有效预防二次性损伤及废用综合征,促进肩关节半脱位的功能恢复,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软组织贴扎技术在脑卒中偏瘫患者肩关节脱位预防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7月医院诊治脑卒中患者82例,根据预防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n=45)和观察组(n=37)。对照组采用常规临床预防治疗,观察组联合软组织贴扎技术预防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预防治疗后5例发生肩关节半脱位,发生率为13.5%,显著低于对照的12例,发生率为26.7%(P<0.05)。2组预防治疗前上肢运动功能评分、肩肘关节活动度评分及改良的Barthel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预防治疗后上肢运动功能评分、肩肘关节活动度评分及改良的Barthel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在肩关节半脱位常规预防基础上联合软组织贴扎技术治疗效果理想,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中国医药科学》2016,(1):217-219
目的分析临床脑卒中肩关节半脱位患者行神经肌肉电刺激配合肌内效贴疗法的临床效果。方法从我院于2012年1月~2015年3月所接收脑卒中肩关节半脱位患者中抽选60例进行实验研究,根据不同疗法治疗分为对照组合研究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基础康复疗法,研究组患者给予神经肌肉电刺激配合肌内效贴疗法,临床预后评定疾病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临床疾病效果为93.3%、预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3%,对照组患者临床疾病效果为73.3%、预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针对脑卒中肩关节半脱位患者行神经肌肉电刺激配合肌内效贴疗法作用显著,可提高疾病效果,改善肢体功能,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综合治疗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肩关节半脱位的疗效情况.方法:将56例脑卒中肩关节半脱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8例和对照组28例,2组患者均采用神经科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增加康复及针灸治疗1个月.治疗前后分别对偏瘫侧上肢运动功能采用患者上肢疼痛VAS评分、简化Fugl- meyer评分、BI评分进行分析.结果:经相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应用肌肉触发电刺激的方法治疗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的疗效。方法将40例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患者予以肌肉触发电刺激的康复治疗,治疗前后应用表面肌电评估系统及影像检查评估治疗效果。结果 2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组间比较肩关节半脱位疗效差异明显。结论肌肉触发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改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的疗效。方法采用综合康复治疗36例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治疗方法包括正良姿位摆放、主动及被动运动、半导体激光照射治疗、低频治疗、熏蒸、肩吊带及药物治疗等。治疗4周。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量表和目测类比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患肩关节的活动功能、患侧上肢运动功能和疼痛进行评定。结果 36例患者经过为期4周的综合康复治疗后,其病情均有明显改善,显效24例(66.67%),有效10例(27.78%),无效2例(5.55%)。治疗后患侧肩关节活动功能、疼痛和患侧上肢运动功能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均P<0.05)。结论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具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肩关节半脱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在大连市友谊医院老年病分部康复病房就诊的80例脑卒中肩关节半脱位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对照组40例,采取常规护理措施,试验组4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针对抑郁的康复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Fugl-Meyer及Barthel评分。结果试验组Fugl-Meyer及Barthel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卒中合并肩关节半脱位患者康复护理,可以处进肩关节的康复,恢复上肢的运动,调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脑卒中发病率不断上升,并呈年轻化趋势,其并发症治疗越来越被临床医师所重视,脑卒中肩关节半脱位是其主要并发症。有报道称:发病半年以上者,有78.3%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肩关节半脱位,肩关节半脱位是影响上肢功能恢复的主要原因,一般发病后3周内就可发生。笔者采用补阳还五汤合外治治疗56例脑卒中伴肩关节脱位病人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电针齐刺配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对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的康复效果。方法 该院2021年9月至2022年10月收治的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102例,按照数字抽签方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1例。两组均予以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观察组加用电针齐刺,均治疗4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相关指标,上肢功能及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0.2%,46/51)高于对照组(74.5%,38/51),治疗后观察组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低于对照组,Constant-Murley量表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上肢部分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9.8%,5/51)略高于对照组(3.9%,2/5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电针齐刺配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对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的康复效果好于单用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前者能明显减轻症状,改善上肢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神经训导技术(中医导引反馈技术)在脑卒中偏瘫合并肩关节半脱位患者康复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附属康复医院30例脑卒中偏瘫合并肩关节半脱位患者,采用神经训导系列技术进行治疗,包括神经训导仪治疗、上肢潜能开发训练、神经训导式作业疗法训练、干扰电治疗等,1次/d,20min/次,共治疗40次。采用自身对照的研究方法,治疗前后分别采集患侧耸肩肌、肩外展肌表面肌电信号数据;分别摄取双侧肩关节X线片及进行物理诊断检查,并进行患侧上肢运动功能(采用简化rugl—Meyer量表)评定。结果治疗后患侧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及三角肌、斜方肌表面肌电信号数据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分别为(25±11)分比(8±4)分,(56±26)μV比(10±10)μV,(76±24)μV比(13±12)μ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其中,治疗后上肢肩关节半脱位恢复正常者9例,恢复至轻度17例,显效率30%(9/30),有效率70%(21/30)。结论神经训导康复技术治疗脑卒中偏瘫合并肩关节半脱位疗效显著,是恢复脑卒中偏瘫合并肩关节半脱位患者中枢神经功能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对脑卒中肩关节半脱位患者实施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87例脑卒中肩关节半脱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和观察组(4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康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肩峰-肱骨头间距及治疗满意度。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肩峰-肱骨头间距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和4周后,观察组患者肩峰-肱骨头间距分别为(20.44±3.88)、(17.77±3.37)mm,均短于对照组的(22.87±4.35)、(19.70±3.7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满意度95.2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脑卒中肩关节半脱位患者实施康复治疗效果优于常规治疗,可明显改善肩峰-肱骨头间距,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上肢负重结合电针治疗对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的疗效情况。方法将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两组均接受常规内科药物治疗、常规康复训练和电针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上肢负重。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摄取双侧肩关节X线并进行指诊,并采用患侧上肢疼痛VAS评定、改良Fugl-Meyer(FMA)评定、修订的Barthel指数(MBI)评定。结果 治疗前两组各项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1个月后,治疗组肩关节半脱位复位率(42.5%)显著高于对照组(15.0%)(P<0.05)。结论上肢负重结合电针治疗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用电针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肩关节脱位伴肱骨大结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09~2014-09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肩关节脱位伴肱骨大结节骨折患者,按治疗方式分为3组,其中非手术治疗组患者23例(A组),切开复位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治疗组患者19例(B组),切开复位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组患者17例(C组)。通过对接受三种治疗方法的患者进行术后随访,应用Neer评分进行比较3组患者肩关节功能。结果:非手术治疗组患者肩关节Neer评分的优良率为69.57%,解剖型钢板治疗组94.74%,可吸收螺钉治疗组为88.24%。解剖型钢板治疗组、可吸收螺钉治疗组肩关节功能Neer评分明显高于非手术治疗组。结论:在肩关节脱位伴肱骨大结节骨折患者的治疗中,采用非手术治疗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均可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但确实有效的内固定可以使患者更早的进行功能锻炼,肩关节功能恢复更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正确的体位护理,促进脑卒中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保护肩关节防止半脱位、防止骨盆后倾和髋关节外展、外旋、预防、缓解痉挛、早期诱发分离运动及继发性关节挛缩、畸形及肌萎缩、向大脑传入正常冲动、增强患者对患侧的感知能力,促进患者的康复。方法将5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根据病情、病程,对治疗组患者采取不同的体位护理,同时配合肢体功能锻炼,针灸等治疗。结果在整个治疗的过程中经体位护理组的运动功能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正确的体位护理,配合肢体功能锻炼,针灸等治疗对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脑卒中患者肩部并发症的预防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2003年1月~2005年6月,对脑卒中患者开展了预防肩部并发症的护理.方法为患者保持良好的肢体位置,以维持肩关节的相对稳固,防止肩关节脱位,进行被动及主动训练,以保证肩关节的正常活动度,改善局部循环,增加组织代谢,防止肩关节内血运瘀滞及粘连性病理改变.结果实验组肩痛、肩关节半脱位、肩手综合征、关节挛缩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运用多通道功能性电刺激四肢联动治疗偏瘫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的康复疗效。方法 :将60例偏瘫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日常康复治疗和普通四肢联动训练;治疗组在日常康复治疗的同时辅以多通道功能性电刺激四肢联动。治疗4周后,采用肩峰与肱骨头间距(AHI)评定肩关节半脱位改善程度;用简化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量表(FMA-UE)、改良Barthel指数(MBI)等评估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比较两组治疗显效率。结果:治疗后,治疗组AHI值低于对照组;FMA-UE、MBI评分和显效率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在日常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运用多通道功能性电刺激四肢联动可改善患者肩关节半脱位症状,提高患者上肢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8.
《中国医药科学》2019,(24):49-51
目的探讨肩髃穴埋线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1月~2019年6月于我院治疗的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101例,按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51例,治疗组50例。对照组在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增加点按肩髃穴,治疗组在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增加肩髃穴微创埋线。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AHI测量值、Fugl-Meyer运动量表评分,VAS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后和与治疗前比较,Fugl-Meyer运动量表评分皆显著升高,治疗组的临床有效率为100.0%,与对照组的98.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治疗后和与治疗前比较,VAS评分与X线AHI测值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治疗后的VAS评分与X线AHI测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Fugl-Meyer运动量表评分均显著升高,治疗组治疗后的Fugl-Meyer运动量表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肩髃穴埋线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疾病成熟有效,值得在临床上应当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针刺联合康复技术治疗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的疗效及对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的作用。方法选择粤北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在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90例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康复技术治疗,观察组联合使用针刺、康复技术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肩部功能恢复质量、疼痛改善效果。结果 对比两组治疗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5.5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AHI、NHISS评分、F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AHI评分、NHISS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FMA评分高于治疗前,观察组AHI评分、NHISS评分低于对照组,FM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VAS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7 d、1个月直至治疗结束两组组内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但是观察组VAS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在康复技术治疗的基础上增加针刺治疗,对于整体疗效来讲较为理想,能有效恢复肩关节正常位置,降低疼痛,改善功能,减少神经损伤,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回归正常生活。  相似文献   

20.
《抗感染药学》2016,(3):608-610
目的:评价玻璃酸钠关节腔注射与肩胛上神经阻滞疗法联用对肩周炎患者关节运动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6月间收治的肩周炎患者94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47例与对照组47例;观察组患者均给予肩胛上神经阻滞疗法与玻璃酸钠关节腔注射治疗,对照组患者均给予传统手法肩关节黏连推拿松懈术治疗,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及肩关节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职后的总有效率为100.00%高于对照组为78.72%(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肩关节运动功能评分值经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肩关节运动功能评分值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肩胛上神经阻滞疗法与玻璃酸钠关节腔注射治疗肩周炎患者,对关节运动功能恢复具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