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采用25例突因外伤致死的健康成人新鲜下肢50侧,通过显微外科解剖、血管造影、染料试验等方法,探讨了本皮瓣的应用解剖学,其结论如下:腓肠外侧皮动脉出现率本组为100%,主要来源于动脉91.9%。其动脉末端在外踝上14.31±3.83cm处与腓动脉穿支形成吻合弓,为本皮瓣的血供来源。吻合弓的出现率本组为88.64%。皮瓣最佳形成部位为小腿上段后外侧。  相似文献   

2.
采用25例突因外伤致死的健康成人新鲜下肢50侧,通过显微外科解剖、血管造影、染料试验等方法,探讨了本皮瓣的应用解剖学,其结论如下:腓肠外侧皮动脉出现率本组为100%,主要来源于腘动脉91.9%。其动脉末端在外踝上14.31±3.83cm 处与腓动脉穿支形成吻合弓,为本皮瓣的血供来源。吻合弓的出现率本组为88.64%,皮瓣最佳形成部位为小腿上段后外侧。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外侧皮动脉蒂小腿后侧皮瓣行吻合血管的游离移植可行性。方法对22例成人下肢新鲜标本进行了解剖学观察测量。结果外侧皮动脉出现率100%,其起始处外径1.28±0.25mm,血管走行恒定,并恒与腓肠外侧皮神经伴行,血管全长20.0±5.7cm,远端与腓动脉穿支有联系。以此为蒂制成的小腿后侧皮瓣有伴行静脉及小隐静脉可供吻合,回流良好。临床应用此皮瓣行带神经的吻合血管的游离移植7例,均获成功。结论本游离皮瓣具有一定的优点,适用于中小面积或功能部位组织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4.
Guo外侧皮动脉蒂小腿后侧皮瓣的解剖及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了解Guo外侧皮动蒂小腿后侧皮瓣行吻合血管的游离移植的可行性。方法 对22例成人下肢新鲜标本进行了解剖学观察测量。结果 Guo外侧皮动脉出现率100%,其起始处外径1.28±0.25mm,血管走行恒定,并恒与腓肠外侧皮神经伴行,血管全长20.0±5.7cm,远端与腓动脉穿支有联系。以此为蒂制成的小腿后侧皮瓣有伴行静脉及小隐静脉可供吻合,回流良好。临床应用此皮瓣行带神经的吻合血管的游离移植7例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腘外侧皮动脉蒂小腿后侧皮瓣行吻合血管的游离移植可行性。方法对22例成人下肢新鲜标本进行了解剖学观察测量。结果 腘外侧皮动脉出现率100%,其起始处外径1.28±0.25mm,血管走行恒定,并恒与腓肠外侧皮神经伴行,血管全长20.0±5.7cm,远端与腓动脉穿支有联系。以此为蒂制成的小腿后侧皮瓣有伴行静脉及小隐静脉可供吻合,回流良好。临床应用此皮瓣行带神经的吻合血管的游离移植7例,均获成功。结论本游离皮瓣具有一定的优点,适用于中小面积或功能部位组织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6.
骨盆骨折出血超选择动脉栓塞的影像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骨盆动脉吻合的影像学特点及骨盆骨折出血超选择动脉栓塞的方法。[方法]自1999年1月-2005年6月,60例患者因血流动力学不稳而行骨盆动脉造影。男42例,女18例;年龄21—52岁,平均34.5岁。对造影片上骨盆动脉吻合出现的类型及数量进行观测。[结果]从骨盆的动脉造影上观测到的动脉吻合支为:腰动脉与髂腰动脉100%;髂腰动脉与旋髂深动脉88.33%:闭孔动脉与腹壁下动脉吻合(或髂外动脉)36.67%;臀下动脉与阴部内动脉吻合26.67%;骶外侧动脉与骶中动脉及对侧骶外侧动脉吻合100%;臀下动脉与旋股内外动脉及股深动脉升支吻合56.67%;臀上动脉与臀下动脉吻合61.67%。[结论]骨盆骨折出血时,应实施超选择栓塞即栓塞出血动脉的断端及其吻合支,从而减少动脉栓塞引起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股上部直接皮动脉皮瓣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切取股上部直接皮动脉皮瓣的解剖学依据并回顾其临床疗效.方法 对20侧灌注红色乳胶成人尸体下肢标本,进行解剖学观察;对其中2侧新鲜下肢标本,予股上部直接皮动脉灌注中华墨汁,观察皮瓣墨染范围.在50例股前外侧皮瓣切取手术中,对发现的股上部直接皮动脉进行追踪解剖.观察股上部直接皮动脉的出现率、动脉起始来源、走行并测量其管径.临床对42例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患者.采用股上都直接皮动脉皮瓣移植修复.结果 20侧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股上部直接皮动脉血管出现率为75.0%(15侧,15条).其中2侧新鲜下肢标本,股上部直接皮动脉皮瓣墨染面积分别为11.0 cm×18.0 cm、11.0 cm×19.0 cm.观察50例股前外侧皮瓣切取手术中,股上部直接皮动脉出现率为72.0%(36例,36条).出现的这51条股上部直接皮动脉中,血管起源类型有三种:起源于旋股外侧动脉(共29条,占56.9%);起源于股深动脉(共8条,占15.7%);起源于股动脉(共14条,占27.4%).股上部皮支血管从起点发出后,向大腿外下方于深、浅筋膜之间走行人皮肤,其穿出点多位于髂前上棘-髌骨外上缘连线中点上方3.0 cm、外侧2.5cm范围内,行程[(10.7±3.3)cm,(x)±s,下同].起始外径(2.7±0.2)mm,伴行静脉外径分别为(2.8±0.4)mm、(2.4±0.3)mm.本组42例股上部直接皮动脉皮瓣,皮瓣切取面积为6.0 cmx8.0cm~11.0cm×18.0 cm(游离皮瓣11例,带蒂皮瓣31例).术后3例皮瓣边缘部分坏死,经换药和皮片移植后愈合,其余皮瓣全部存活.结论 该皮瓣血供良好,不携带肌肉,切取容易,可携带股前外侧皮神经,既可带蒂转移,亦可作吻合血管的游离移植.  相似文献   

8.
带感觉神经的足背动脉蒂跗外侧动脉皮瓣修复前足缺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前足皮肤缺损的修复及感觉功能恢复的方法。方法在足背外侧设计以足背动脉为蒂的跗外侧动脉皮支穿出点为中心的逆行皮瓣修复前足皮肤缺损,用足背外侧皮神经与跖底神经吻合,足外侧供区用腹股沟全厚皮打包植皮。结果17例跗外侧动脉皮瓣及植皮全部成活,感觉、外形良好、不需要二期整形。结论跗外侧动脉皮瓣逆行转移修复前足皮肤缺损,皮瓣薄、有神经支配、解剖位置恒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跗内和(或)外侧动脉蒂胫前动脉踝上穿支皮瓣的解剖学特点,以及修复伴足背动脉缺损足前部创面的可行性. 方法 20侧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测胫前动脉踝上分支直径、走行,跗内侧动脉、跗外侧动脉走行、吻合情况.据此设计皮瓣,12例前足创面患者,足背动脉缺损,创面范围13.0 cm×6.0 cm ~ 15.0 cm× 8.0 cm,均采用跗内和(或)外侧动脉蒂胫前动脉踝上穿支皮瓣覆盖.皮瓣范围14.0 cm×8.0 cm ~ 17.0 cm×9.0 cm.供区直接缝合或游离植皮覆盖. 结果 胫前动脉在距踝间连线近心端(3.1±0.8)cm处有一恒定穿支,穿支起始处外径(1.1±0.2)mm.胫前动脉穿支、胫前动脉、跗外侧动脉、跟外侧动脉相互吻合形成一血管轴,胫前动脉穿支、胫前动脉、跗内侧动脉、足底内侧动脉相互吻合形成一血管轴.术后皮瓣及植皮均顺利成活,供、受区切口均I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6~18个月,平均10个月.皮瓣色泽、质地、外形良好.患足负重行走正常,皮瓣及皮瓣供区无溃疡. 结论 跗内和(或)外侧动脉蒂胫前动脉踝上穿支皮瓣修复伴足背动脉缺损足前部创面,皮瓣无效蒂短,血供可靠,符合整形外科原则.  相似文献   

10.
股前外侧区穿支动脉的形态学研究及皮瓣设计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蒂的皮瓣设计方法,以便增加术前多普勒定位的准确性。方法6具动脉灌注明胶-氧化铅混悬液的新鲜成人整尸标本,解剖观测股前外侧区穿支,通过血管造影术和拍摄X线片测量其直径、行程、分支和定位。用3D—doctor和Scion Image软件分别测量穿支供血的趋向性、三维重建和单穿支供血面积。结果股前外侧区共有外径大于0.5mm穿支16支,平均外径0.8mm,平均供血面积45.61cm^2,其中20%为肌间隙穿支,80%为肌皮穿支。平均蒂长为(3.15±1.43)cm。自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发出的穿支在浅筋膜中的平均长度为2.63cm。结论改良的氧化铅-明胶灌注技术可以为皮动脉和穿支皮瓣的研究提供高质量的血管造影图像。本研究发现股前外侧单穿支皮瓣的最大供血面积是30cm×20cm。以股前外侧区穿支设计的穿支皮瓣可以移植到下肢或身体其他部位。  相似文献   

11.
跗外侧动脉蒂小腿前外侧皮瓣的解剖基础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跗外侧动脉蒂小腿前外侧皮瓣的解剖特点,以及修复足前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取20条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尸体标本,解剖观察其跗外侧动脉、腓动脉外踝上穿支、腓浅动脉等血管的分支、走行和吻合.据此设计跗外侧动脉蒂小腿前外侧皮瓣,对8例足前部组织缺损患者进行带蒂皮瓣转移修复.足背皮肤软组织缺损5例,足底皮肤软组织缺损3例.足前部缺损范围5 cm×4 cm ~ 9 cm×5 cm.供区游离植皮或直接缝合.跗外侧动脉、腓动脉穿支、胫前动脉穿支、腓浅动脉相互吻合,在足外侧、外踝前、小腿前外侧形成一条纵行血管轴.皮瓣范围6 cm×4 cm ~ 10 cm×6 cm.结果 术后8块皮瓣全部成活.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6~12个月,平均8个月,皮瓣色泽、质地、外形良好,皮瓣无溃疡发生.患者能自由行走.结论 以跗外侧动脉为蒂切取小腿前外侧皮瓣,皮瓣血运可靠,血管蒂长,可修复足前部任何区域,供区损伤小.  相似文献   

12.
跗外侧动脉皮瓣移植修复手足皮肤缺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跗外侧动脉皮瓣移植修复手足部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在足背外侧设计以足背动脉为蒂的跗外侧动脉皮支穿出点为中心的逆行皮瓣修复手足部皮肤缺损,皮瓣的足背外侧皮神经在足部与跖底神经吻合,手部动脉与桡动脉浅支吻合,神经与桡神经浅支吻合,足外侧供区用腹股沟全厚皮打包植皮。结果手术时间:带蒂皮瓣转移85~240min,平均160min;游离皮瓣185~425min,平均430min。术后51例皮瓣全部成活。35例随访8~36个月,平均19个月,跗外侧动脉皮瓣及植皮全部成活,感觉、外形良好,不需要二期整形。结论跗外侧动脉皮瓣逆行转移修复手足部皮肤缺损,皮瓣薄、有神经支配、解剖位置恒定。  相似文献   

13.
上唇动脉蒂逆行鼻唇沟岛状皮瓣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探索应用上唇动脉为蒂的逆行鼻唇沟皮瓣的可能性,采用8例成人尸体标本,进行显微解剖,观察上唇动脉的走行与鼻唇沟区皮肤血供的关系。结果,上唇动脉由面动脉在口角外约10mm处由鼻翼外侧连线下2/3发出,上唇动脉出现率100%,起始处外径(0.8±0.1)mm,主干长达90mm。双侧上唇动脉在中线相互交通形成弓形动脉,该动脉走行于距红唇缘深面约6mm的粘膜下组织内,动脉有恒定的伴行静脉。在一侧上唇动脉起始处切断同侧面动脉近心端,可由对侧面动脉通过上唇动脉供应鼻唇沟区域血运。为临床应用上唇动脉为蒂的逆行鼻唇沟岛状皮瓣,提供了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高位皮动脉型股前外侧皮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股前外侧皮瓣在缺乏第一肌皮动脉穿支或皮支细小时游离皮瓣的可能性。方法临床应用高位皮动脉为血管蒂的股前外侧游离皮瓣修复手足部皮肤缺损。结果本组应用5例皮瓣全部成活,一期修复后外观、感觉、功能均达到优良。结论高位皮动脉型股前外侧皮瓣具有血供可靠,切取面积大,手术操作简便等优点。当股前外侧皮瓣缺乏第一肌皮动脉穿支或皮支细小时,应用高位皮动脉为血管蒂的游离股前外侧皮瓣,是一种确实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5.
在52侧成人下肢标本上,对膝外侧动脉供血区的皮肤作了应用解剖学研究。这一皮瓣主要是由膝上外侧动脉发出的直接皮动脉供血。皮瓣的营养血管是恒定的、可靠的。皮动脉以很小的角度在股骨外侧髁稍上方由膝上外侧动脉发出,从股外侧肌、股二头肌肌间隙穿出深筋膜,并和旋股外侧动脉、腘动脉直接皮支、膝下外侧动脉有丰富的吻合。测量了皮瓣血管蒂的管径、长度、皮动脉的分支范围,并讨论了临床应用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动脉和静脉完全换位在游离皮瓣动脉危象中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10月至2017年4月,对13例四肢软组织缺损患者采用游离皮瓣修复,皮瓣血管吻合后出现顽固性动脉危象,反复吻合血管均不能缓解,遂将皮瓣内的动、静脉完全换位与受区处动、静脉吻合,即皮瓣内静脉与受区动脉吻合重建皮瓣血供,皮瓣内动脉与受区静脉吻合重建皮瓣回流。其中游离下腹部皮瓣5例,股前外侧皮瓣8例;修复手部创面10例,小腿创面3例。软组织缺损面积16cm×7cm^6cm×4cm;皮瓣面积18cm×8cm^7cm×4cm。结果10例皮瓣完全成活,3例皮瓣大部分成活,边缘部分坏死,1例经换药后结痂愈合,2例行植皮治疗。术后皮瓣表现为皮色由紫红色变为暗红色最后接近正常皮色,皮瓣边缘会有不同程度的瘀斑形成;皮瓣切口渗血由暗红色变为鲜红色;早期皮瓣肿胀明显,后期肿胀消退。术后随访6~32个月,平均16个月,创面愈合良好,皮瓣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晰,质地柔软。结论动脉和静脉完全换位在游离皮瓣移植后出现顽固性动脉危象时可作为一种备选方案,挽救皮瓣,减少对患者的创伤。  相似文献   

17.
膝上外侧骨皮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介绍以膝上外侧动脉或膝最上外侧动脉为蒂的股骨远端皮瓣、骨瓣、骨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前臂远端皮肤软组织、骨及复合组织缺损的方法。方法 在30侧红色乳胶灌注的下肢标本上,解剖观察了膝上外侧动脉及膝量上外侧动脉的起始、走行、分支、分布及吻合情况,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以膝上外侧动脉或膝最上外侧动脉为蒂的股骨远端骨皮瓣。结果:应用膝上外侧动脉蒂骨皮瓣3例、皮瓣、例、骨瓣1例,膝最上外侧动脉蒂骨皮瓣1例、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报道带膝上外侧动脉蒂逆行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膝关节周围组织缺损的结果。方法:应用股前外侧皮瓣和肌皮瓣逆行转移修复膝关节周围缺损,该皮瓣以膝上外侧动脉为蒂,通过膝上外则动脉与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之间的吻合支营养股前外侧皮瓣,血供丰富。皮瓣大小12~15cm×3~7cm,供区均原位缝合,结果:修复膝关节周围缺损4例,小腿淋巴水肿桥接淋巴通道1例,皮瓣均成活。术后外形及功能恢复良好。结论:作者认为该皮瓣是膝关节周围组织缺损修复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掌背动脉的解剖和临床应用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解掌背动脉的解剖资料,对43只成人尸体手第1 ̄4掌背动脉解剖发现:第1掌背动脉86%由桡动脉发出,14%由拇指主要动脉或桡动脉浅支替代,第2掌背动脉86%起自腕背动脉。第3、4掌背动脉67%由腕背动脉与掌深弓深支吻合而成。第1 ̄4掌背动脉有皮支4 ̄8支,并有远近两个吻合点、掌背血管具有多源性和吻合丰富的特点,且分布优势在掌指关节。设计皮瓣手术切取方便,特别适用于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修复。临床已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掌背动脉的解剖资料,对43只成人尸体手第1~4掌背动脉解剖发现:第1掌背动脉86%由桡动脉发出,14%由拇指主要动脉或桡动脉浅支替代,第2掌背动脉86%起自腕背动脉,第3、4掌背动脉67%由腕背动脉与掌深弓深支吻合而成。第1~4掌背动脉有皮支4~8支。并有远近两个吻合点。掌背血管具有多源性和吻合丰富的特点,且分布优势在掌指关节。设计皮瓣手术切取方便,特别适用于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修复。临床已应用12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