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患者女,47岁。因发现上腹部肿块3年伴隐痛不适1年于1996年4月入院。查体:上腹饱满,腹肌软,剑突下可触及一约10.O×8.5cm质韧肿块,表面光滑,边界清,无压痛,活动度中等。肝、脾、胆囊未触及,肝肺界正常。化验检查: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AFl;,、CEA、pp等均正常。B超:考虑肝血管瘤。CT示:肝左叶前下方见一均11.0x10.0x6.scm不均匀强化肿块(gr值为48-64Hu),前缘与腹膜界限不清,下缘与胃窦相连。查体中还发现病人左侧甲状腺11度肿大,可触及一约3.0X2.ocm质硬肿块,表面光滑,无压病,随吞咽上下活动,听诊无…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局部注射和肝动脉灌注含内皮抑素基因的重组质粒抑制大鼠肝癌生长的差异。方法:将肝癌大鼠分为局部注射对照组、肝动脉灌注对照组、局部基因治疗组、肝动脉基因治疗组4组。分别给予200μl生理盐水及200出质粒与脂质体的混合物(含20μg基因)。结果:2个对照组之间的各项指标均未见到统计学差异,(P〉0.05)。局部基因治疗组的抑瘤效果最为明显,与对照组相比(P〈0.05)。而且与肝动脉治疗组相比,在肿瘤体积增长率、生存时间、AI、VEGF表达率方面相比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0.01)]。肝动脉治疗组与肝动脉对照组相比,只有肺转移灶、AI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由于肝动脉给予基因药物受到血液容量、血液成分及脂质体转运效率影响,其抑瘤效果明显低于局部基因注射治疗组的抑瘤效果。采用正确的途径是影响基因治疗肿瘤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56例肝癌自发性破裂出血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外科手术治疗肝癌自发性破裂出血的效果。方法:56例肝细胞性肝癌(肝癌)自发性破裂出血患者,其中6例行填塞术,13例行单纯缝合术,8例行肝固有动脉或造反性肝动脉结扎术,18例行肝动脉化学栓塞术,11例行肝切除术。结果:1)手术止血率:平均为93.0%(52/56),其中填塞术为66.7%(4/6),缝合术为74.6%(11/13),肝动脉结扎术为100%(8/8),肝动脉化学栓塞术为94.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耳缘静脉及肝动脉注入羟基喜树碱(10-Hydroxycamptothecine,HCPT)后,家兔血浆、肝组织中的HCPT浓度随时间变化趋势及其药代动力学特征。方法:家免84只随机分为2组,按5mg/kg分别经耳缘静脉或肝动脉注入HCPT后,于不同时间点取外周血和肝组织。血浆及肝组织匀浆经甲醇沉淀处理后,采用UV—HPLC法测定HCPT浓度,计算并比较2种途径给药后血浆及肝匀浆的HCPT药动学参数。结果:建立的测定生物样本中HCPT的UV-HPLC检测法,在80~512μg/L线性关系良好,定量下限为80μg/L,相对回收率为95.4%~103.6%,日内及日间差异RSD均〈7.5%,符合生物样本分析的有关要求。肝动脉灌注HCPT与耳缘静脉注射HCPT相比较,血浆、肝匀浆HCPT的药代动学参数Cmax、AUC(0-tn)、AUC(0-∞)、T(1/2α)、T(1/2β)、CL、MRT(0-tn)和MRT(0-∞)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UVHPLC检测法简捷、灵敏、准确,适用于生物样本的HCPT浓度测定及药代动力学研究。经肝动脉灌注治疗原发性肝癌较静脉注入HCPT可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并减轻其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
临床资料:患者男,62岁,因上腹胀痛伴便频,稀便半年余,加重20+天于2000年7月收入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查体心肺(-),周身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右上腹压痛,可触及7cm×5cm肿块,质中、边界欠清、活动;肝脾未及,移浊(-),肠鸣音无亢进。CT示升结肠占位性病变,考虑为癌;钡剂下消化道造影示升结肠肝曲肿物伴肠套叠。术中见结肠肝曲8cm×6cm肿物,其下肠套叠,肝、脾、胃、胰(-)、腹水(-)、盆腔(-)、右结肠动脉旁可触及两枚1.1cm~0.9cm淋巴结,于2000年7月14日行右半结肠切除术。 病理:大体示结肠长39cm,剖…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比较Ⅱ期不能手术的原发性肝癌施行超分割放射治疗辅以肝动脉插管化疗、肝动脉结扎(A组65例)与常规分割放射治疗辅以肝动脉插管化疗、肝动脉结扎(B组65例)的疗效。方法:全组130例均经剖腹探查判定不能手术。分期为Ⅱ期,且经病理学诊断。分组系根据探查时间顺序采用单、双号的原则。2个组均先化疗后放射,且6d/周化疗,3d周超分割或5d周常规分割放射治疗交替夹心。肝动脉化疗采用顺铂10mg滴注。放射治疗采用6-8MV X射线或^60Coγ射线,超分割采用250cGy/次,2次/d。结果:A组的甲胎蛋白定量下降一半者占89.7%(35/39),B组占67.6%(25/37)。A组1、3、5生存率为90.8%、63.1%、23.1%,B组分别为73.9%、41.5%、9.2%,A组高于B组(P<0.05)。A组的PR率、Ⅱ步手术切除占总例数的比例分别为90.8%、35.4%,B组分别为70.8%、12.3%,A组高于B组(P<0.01)。两组主要不良反应相近(P>0.05)。结论:超分割放射治疗辅以肝动脉插管化疗、肝动脉结扎,系治疗不能手术肝癌有效、合理的治疗方案。该方案能有效地减轻症状、缩小瘤体,提高手术切除率、延长生存期,且操作较为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肝动脉灌注化疗与全身化疗治疗胃肠道肿瘤肝转移癌的疗效和毒副作用。方法:60例病人被随机分成动脉灌注组(30例)和全身化疗组(30例),动脉灌注组:25例病人施行肝动脉化疗药灌注并行肿瘤供血动脉栓塞,5例病人单纯肝动脉药物灌注,化疗方案:亚叶酸钙+氟尿嘧啶+羟基喜树碱+顺铂。全身化疗组:化疗药同动脉灌注组。结果:与全身化疗组比较,动脉灌注组近期有效率、半年和1年生存率明显提高,统计学分析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进展时问、中位生存时间、3年生存率无明显差异(P〉0.05),恶心呕吐、腹泻、脱发的发生率显著减少(P〈0.01),白细胞减少、口腔炎显著减少(P〈0.05)。结论:与全身化疗比较,肝动脉灌注化疗对治疗胃肠道肿瘤肝转移癌效率高、副作用轻、生存情况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8.
1 病例介绍 例1.患者女性,51岁。因皮肤、巩膜进行性黄染、尿黄2个月,于2008年12月17日收治入院。体检:全身皮肤巩膜重度黄染,无出血点及蜘蛛痣,心肺(-),腹平软,肝睥肋下未触及,未扪及肿块,全腹无压痛及反跳痛,莫菲征(-),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肝动脉血流通畅与否、靶冷冻区域肝动脉直径大小及相互关系.对氩氦超低温冷冻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成年犬12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6只,分别行肝动脉暂时阻断及氩氦冷冻术(实验组)和氩氦冷冻术(对照组)每只动物均取近肝门和远离肝门两个冷冻靶点分别于术后即刻、7d、14d处死实验动物.观察肝脏大体改变,测量冷冻范围,取靶区肝组织行病理检查。结果:1)两组同一时间点在同一冷冻部位实验组温度更低:每组两个不同冷冻部位在同一时间点近肝门处温度较高。2)近肝门冷冻靶点最大坏死直径均大于远肝门靶点;在同一冷冻靶点位置,实验组坏死直径大于对照组坏死直径。3)病理检查可见实验组坏死更彻底、持续时间更长.在术后14d远肝门区仍可见直径约1mm血管受损。结论:肝动脉血流和肝动脉直径大小及二者的协同作用是影响氩氦超低温冷冻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不能切除的肝癌术中治疗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1964年4月-1993年7月对200例不能切除的肝癌术中多种模式治疗。患者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按治疗方法分为两组。1组:115例单纯作肝动脉插管化疗(HAI),其1、2年生存率分别为10.4%和1.7%,仅1例生存65个月;Ⅱ组:86例术中作肝动脉栓塞化疗(HACE)和加用肝动脉结扎(HAL)或伴有波刀肿瘤固化(MIC)、或伴有纯酒精肿瘤内注射(EIT)的多模式治疗,其中1、2、3和5年生存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CD3AK细胞肝瘤内局部注射结合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近期观察疗效。方法:对20例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外周血行CD3AK细胞培养后肝瘤内局部注射并结合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术,并与同期24例中、晚期原发性肝癌单纯行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术(TACE)相对照。结果:完全缓解(CR)1例,部分缓解(PR)15例,有效率RR(CR+PR)80.0%,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明显提高(P<0.01)。结论:CD3AK细胞局部注射结合化疗治疗中、晚期恶性肿瘤的近期疗效增加(P<0.05),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明显提高,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2.
患者,男,52岁。因纳差、上腹胀满2月,黄疽2天于1997年12月10日入院。2月前站,患者纷差,上腹部胀满。1月前在山东省立医院检查,胃镜示:贲门癌、十二指肠降段转移癌,病理检查均为腺癌。CT示: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癌,肝、胆、胰均未见异常。本特殊治疗。2天前,尿黄、皮肤黄染,急来院。查体:T36℃,P80次/分,R20次/分,BP18/llkPa。皮肤黄染,全身钱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巩膜明显黄染,心肺正常。腹软,剑突下轻压痛,未触及肿块,肝脾未触及,肝肾区无叩痛,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下肢无浮肿。辅助检查:肝功、ALT正常,(;G.…  相似文献   

13.
肝动脉埋泵化疗预防肝癌术后复发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肝动脉埋泵灌注化疗对肝癌根治术后复发的预防作用。方法:287例肝癌行根治术后随机分4组,分别埋置肝动脉化疗泵组、门静脉化疗泵组、肝动脉门静脉双埋化疗泵组、对照组(未置泵组)。所有泵内化疗2年,并追踪观察其术后复发情况。结果:肝动脉埋泵化疗组患者其术后复发率明显低于门静脉埋泵化疗组和对照组(P<0.01),与肝动脉门静脉双埋泵化疗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同时肝动脉埋泵化疗能明显提高肝癌根治术后的一、二、三年生存率。结论:肝动脉埋泵化疗能延长肝癌术后的生存期及降低术后复发率。经胃十二指肠动脉的肝动脉埋泵化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观察肝动脉导管灌注CD3AK细胞联合TAE治疗晚期HCC的效果。方法:40例晚期HCC分为两组,实验组20例,采用肝动脉导管灌注CD3AK细胞联合TAE治疗;对照组20例,单纯TAE治疗。并检测两组AFP及T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45%、30%(P<0.01),治疗后实验组CD4、CD4/CD8比值明显升高(P<0.01),而对照组则轻度下降。AFP两组均明显下降,以实验组为著(P<0.005)。结论:肝动脉导管灌注CD3AK细胞联合TAE治疗晚期HCC,是一种最有希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尔基体蛋白73(GP73)、甲胎蛋白(AFP)和糖类抗原199(CA -199)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PLC)诊断的意义。方法:54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均为邯郸市人民医院住院患者,采用酶偶联吸附法(ELISA 法)检测 GP73、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 AFP、CA -199,并与55名健康对照者进行比较。结果:原发性肝癌组血清 GP73、AFP 及 CA -199水平较对照组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1)。PLC组 GP73、AFP 及 CA -199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 =0.729、0.651、0.627,P 均<0.05)。三项肿瘤标记物联合测定的阳性率为87.0%,明显高于单项分别测定 GP73、AFP、CA -199阳性率,其阳性率分别为48.1%、77.8%和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血清 GP73、AFP、CA -199联合检测可明显提高原发性肝癌的阳性检出率,对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1病例摘要 患者女性,52岁,因进行性四肢乏力5月余,于2008年6月14日住入本院神经内科。3年前发现有高血压病,月经正常。查体:BP:19.7/12.3kPa(148/92mmHg),一般情况可,心肺无殊,腹平软,肝脾肋下未触及,无压痛反跳痛,未触及包块。  相似文献   

17.
含羟基喜树碱方案经肝动脉灌注检索治疗原发性肝癌3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凯  李强 《陕西肿瘤医学》2002,10(3):199-199
目的:观察羟基喜树碱(HCPT)联合方案经肝动脉灌注栓塞治疗手术无法切除的原发性肝癌的效果。方法:按Seldinger法经皮股动脉穿刺插管或手术置入肝动脉植入式药泵后,给予HCPT+5-Fu MMC 碘化油行化疗栓塞治疗38例原发性肝癌。结果:有效率(CR+PR)42.1%(16/38),半年生存率为84.2%,1年生存率为52.6%,毒副作用以消化道反应和骨髓抑制、发热为主。结论:含HCPT方案经肝动脉灌注栓塞化疗对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疗效确切,副反应轻。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肝动脉灌注联合静脉化疗预防大肠癌术后肝转移癌的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治疗组28例大肠癌病人,术后3wk行肝动脉灌注联合静脉化疗6个周期,对照组28例则仅予以静脉化疗6个周期,所有病例术前、术后、化疗前后均行影像学检查以评价治疗效果,随访44mo,评价肝转移及毒副反应。结果治疗组肝转移率为:7.1%(2/28),对照组为:25.0%(7/28),但经统计学处理P〉0.05,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两组均无发生因化疗引起的造血系统、肝、肾功能的损害。无化疗相关的死亡病人。结论肝动脉灌注联合静脉化疗时可有效减少大肠痛术后的肝转移的发生,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患者,男,刀岁。因巩膜及全身皮肤黄染1周于1996年12月3日入院。查体:神清,消瘦,巩膜及全身皮肤黄染,左锁骨上淋巴结无肿大,心肺无异常。腹平软,可触及肿大胆囊,剑突下压时隐痛,未及包块。实验室检查:Hb90g/L,RBC3.05×1012/L,WBC4.0Xl&/L,N0.ed,L0.31。ALT<4On,1filL:149.2~,DBIL131.4~。$ffifel:m,尿胆素(一),胆红素(H)。粪常规:灰白糊便。OB(一)。B超示:①胆总管扩张;②胆囊肿大。CT示:①肝内胆管并树枝状扩张,肝外胆管及胆总管全程扩张,胆囊增大呈球形,为梗阻性黄疽,梗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联合内皮素抑制剂灌注对乙型肝病病毒相关肝细胞癌的疗效分析。方法经组织学或临床诊断确诊为乙型肝病病毒相关肝细胞癌患者30例,随机分为捏皮塑抑制剂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TA-CE)的观察组和单纯TACE的对照组,各15例,两组患者均接受至少2个周期相应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血液AFP水平、疗效、不良反应发生以及肝外转移情况。对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个月CT灌注参数进行对比。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在疗效、血液AFP水平、不良反应情况对比上无明显差异( 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肝动脉灌注值(ALP)、血流量(BP)、肝脏灌注指数(HPI)参数显著低于术前水平(P<0.05),且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联合内皮素抑制剂治疗乙型肝病病毒相关肝细胞癌,在术后CT灌注参数变化以及术后1年肝外转移发生率上均明显优于单独使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