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重建钢板前置和上置固定锁骨中段斜形骨折的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三维有限元法对重建钢板前置和上置固定锁骨中段斜行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进行比较,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方法 建立锁骨中段斜行骨折分别予以重建钢板前置位固定和上置位固定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相同的加载和约束条件下模拟轴向压缩、顺时针扭转、逆时针扭转和三点弯曲4种工况,评价不同内固定的最大等效应力、骨折块的最大综合位移和骨折断端的最大等效应力。 结果 ⑴压缩工况下前置位和上置位各评价指标无差异;⑵在顺时针扭转和弯曲时,前置位内固定装置的最大应力明显大于上置位,但骨折块的最大综合位移和骨折断端的最大应力差别不大;⑶在逆时针扭转工况下,上置位固定的各个指标数值虽大于前置位,但基本接近。 结论 对于重建钢板固定锁骨中段斜行骨折,前置位固定比上置位更容易出现应力集中,提示上置位固定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优于前置位。  相似文献   

2.
背景:锁骨中段粉碎性骨折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时,其钢板放置方法尚有争议,须经研究证实重建钢板前置与上置的生物力学差异,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指导。目的:比较前置与上置重建钢板固定锁骨中段骨折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采集12具成人新鲜锁骨标本(共24根),致中段锁骨粉碎骨折,分别采用6孔钢板固定并将标本随机分为3组:钢板上置组(n=9):重建钢板经塑形后,固定于锁骨骨折标本上方,保证骨折线两端均有3枚螺钉;钢板前置组(n=9):重建钢板经塑形后,固定于锁骨骨折标本上方,保证骨折线两端均有3枚螺钉;正常标本组(n=6):无任何干预措施。测试各组试件的生物力学特性,并进行比较。结果与结论:三点弯曲强度、扭转强度和刚度测量表明,钢板上置组和钢板前置组与正常标本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拉伸试验表明,钢板前置组内固定抗拉强度和刚度优于钢板上置组(P0.05);抗拔力亦明显优于钢板上置组(P0.05);同时钢板前置组内固定应力遮挡小,明显优于钢板上置组(P0.05)。提示钢板前置是治疗锁骨中段粉碎性骨折的一种可靠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锁骨骨折是一种常见骨折,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医学技术的进步,治疗的目的趋向于让患者更快的回归社会,术式更加微创化。本文回顾分析了近5年锁骨骨折的相关文献,综述目前锁骨骨折的治疗,锁骨中段1/3骨折倾向于A型骨折使用髓内固定,B型及C型骨折倾向于桥接钢板固定;锁骨外侧1/3骨折,倾向于Endobutton技术重建喙锁韧带;内侧1/3骨折倾向于使用外侧锁定钢板内侧使用。未来锁骨骨折的治疗趋势也将继续围绕使患者更快回归社会及术式微创化进行改进。  相似文献   

4.
篇名(作者)总期数:起始页一上肢1肩部锁骨骨折内固定术后钢板断裂一例报告(程延等)14:56同种异体肌腔重建缘锁韧带联合锁骨钩钢板治疗111度肩锁关节脱位(祝建光等)16:11重建钢板与克氏针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的比较研究(段永壮等)16:19骨钩钦板治疗肩锁关节脱位及锁骨外侧端骨折(杨  相似文献   

5.
锁骨外侧端骨折及肩锁关节脱位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其中锁骨外侧端骨折发生在锥形韧带外侧,在临床上约占锁骨骨折的12%~15%。自2001年7月~2010年8月,笔者对20例肩锁关节脱位及10例锁骨外侧端骨折行切开复位锁骨钩钢板内固定,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背景:锁骨位置表浅,受到外界的应力极易发生骨折,重建钢板内固定是一种常用的修复方式,但钢板放置的最佳位置尚无统一观点。目的:采用有限元方法对比分析锁骨中段斜行骨折前置位和上置位重建钢板内固定的生物力学数据,以寻找更加有效的钢板放置位置。方法:从2012年9月至2013年9月在接受体检的健康群体中随机选择6名健康男性进行研究,均予以锁骨螺旋CT扫描,利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建立锁骨中段骨折重建钢板上置位和前置位内固定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模拟不同的工况,对相关生物力学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结论:压缩工况下,前置位和上置位各生物力学相关指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均0.05);顺时针扭转和弯曲时,前置位最大应力显著大于上置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骨折块最大综合位移比较二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逆时针扭转工况下,逆时针扭转和弯曲时,二者各指标数值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如果在弯曲工况条件下,位移方面两种位置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在骨折断端应力和内固定应力方面,前置位均显著大于上置位,具有更明显的应力集中效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均0.05)。提示利用重建钢板前置与上置内固定修复锁骨中段骨折会出现一定的生物力学差异,其中,采用重建钢板前置内固定是一种较为可靠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根据锁骨的解剖特点,探讨一种微创治疗锁骨骨折的新方法。方法:通过对80根锁骨的解剖观测,设计小切口加经皮顺行穿针治疗锁骨骨折的新术式,并将此术式应用于临床34例锁骨骨折患者。结果:锁骨弓段最凸点位置约在锁骨中1/3与内1/3交界处,最凸点周围有3cm左右的适合穿针的凸起区,凸点向内、向外的弓角在15°~25°之间,能够满足顺行穿针的需要;34例锁骨骨折患者采用1~2cm小切口加锁骨凸点处经皮顺行穿针治疗。所有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18个月(平均6.8个月)。X线示骨折愈合,愈合时间7~10周(平均7.3周)。外观良好,病人满意。结论:根据锁骨骨折的解剖特点设计的这种小切口加经皮顺行穿针术式是一种简单、实用的治疗锁骨骨折的微创技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锁骨上神经在锁骨上区域的分布规律,为临床手术提供参考。方法 前瞻性研究。纳入2017年9 月—2018 年12月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西院骨五科在骨折复位内固定手术中同时完成锁骨上神经解剖的锁骨骨折患者30例(30侧),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18 ~ 46 岁。30 例手术均取锁骨上切口,术中仔细分离出锁骨上神经各个分支,统计每例的神经分支数目,并了解其在锁骨上区域的走行及分布关系。以锁骨两端中点连线为锁骨横轴,在C形臂X线机透视下,术中用克氏针标记锁骨上神经各分支横跨锁骨上缘处;将锁骨横轴全长视为单位“1”,以锁骨横轴内侧端为 “0”点、外侧端为 “1”点,在X线影像上测量锁骨上神经各分支标记点到“0”点的距离,进而比较分支数目不同时,其内、外分支分布具体位置的差异。结果 30例锁骨区域解剖显示,有 15例锁骨上神经拥有三支分支(内、中、外支),14例拥有两支分支(内、外支),1例拥有一支分支(中支)。利用相对测量方法测量出15例有三支分支患者解剖观察结果示外侧支出现于0.64±0.081、中间支出现于0.47±0.12、内侧支出现于0.27±0.08 ;14例有两支分支患者解剖观察结果示外侧支出现于0.61±0.07、内侧支出现于0.30±0.07;一支分支患者解剖观察结果示中间支出现于0.57。统计学分析显示,不同分支数目患者间内、外支神经分支分布区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锁骨上神经在锁骨上区域出现的部位具有一定规律,掌握这一规律可为术中避免损伤锁骨上神经及二期钢板取出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研究喙锁韧带解剖重建与垂直重建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 30具新鲜成年肩关节尸体标本,将肩关节其他附着的软组织切除,仅剩余肩胛骨-喙锁韧带-锁骨的结构,随机平均分为3组,每组10例,组1保留喙锁韧带,组2按经典Steven术式垂直重建锥韧带,组3按原韧带足印区中心点解剖重建锥韧带。分别将3组标本行垂直方向抗拉伸力学生物力学实验,记录造成喙锁韧带断裂或重建失效的拉力。结果组1未出现锁骨及喙突骨折,造成喙锁韧带断裂的拉力为(650.41±35.88)N;组2出现2例锁骨骨折、2例钢板从锁骨骨道脱出,5例钢板从喙突骨道脱出和1例喙突骨折,造成喙锁重建失效的拉力为(725.68±35.37)N;组3出现3例锁骨骨折,1例钢板从锁骨骨道脱出,5例钢板从喙突骨道脱出和1例喙突骨折,造成喙锁重建失效的拉力为(765.15±13.68)N。结论喙锁韧带重建时锥韧带垂直重建与解剖重建的垂直方向抗拉力均优于原喙锁韧带,解剖重建的抗拉效果优于垂直重建。  相似文献   

10.
背景:锁骨解剖钢板与重建固定带哪种内固定材料更加适合锁骨中段骨折呢? 目的:比较锁骨解剖钢板与重建固定带微创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运用锁骨解剖钢板和通用重建带经皮微创治疗锁骨中段骨折各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两种方法的内固定时间、内固定后患者骨折愈合情况、功能恢复情况、并发症情况。 结果与结论:解剖钢板组骨重建时间较重建带组明显缩短(P < 0.05)。56例患者骨折全部愈合,未出现骨不连和感染等不良并发症,两组各有2例出现螺钉松动,患者Neer评分,目测类比疼痛评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说明锁骨解剖钢板与重建固定带微创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疗效相仿,但前者可以减少术中折弯的过程,操作简单,而后者对于长斜型,不规则型锁骨骨折的治疗有其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螺旋CT多平面重建(MPR)、表面遮盖显示法(SSD)及最大密度投影法(MIP)在肩胛骨骨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0例肩胛骨骨折患者的MPR、SSD及MIP图像;所有病例均用Mareoni Ultra Z型螺旋CT机扫描,并在图像工作站上用MPR、SSD及MIP技术获得多平面和三维图像。结果 MPR、SSD及MIP重建图像清晰显示了40例共45处肩胛骨骨折及7例肩关节脱位;MPR、SSD及MIP能多方位、立体、全面地显示肩胛骨骨折部位和程度。MPR在显示微小骨折方面较好,而MIP、SSD在显示骨折的位置、形态、范围及移位方面较好。结论 MPR、SSD及MIP是诊断肩胛骨骨折的有效方法,对肩胛骨骨折分类、手术入路及内固定器选择等方案的制定有帮助。  相似文献   

12.
目的直观立体地显示复杂胸椎骨折的图像,探讨螺旋CT医学图像三维重建在复杂胸椎骨折诊断中的价值及其对手术的指导意义。方法对92例胸椎骨折患者采用螺旋CT进行薄层扫描和三维重建进行诊断。CT扫描全部采用Siemens SOMATOM Sensation16型多排高速螺旋CT机,1.0mm层厚。扫猫所得断层资料通过网络传送至计算机工作站进行处理,采用Window.NT3.51平台上Insisht三维重建软件进行三维重建。结果三维CT图像能够围绕X轴和Z轴任意旋转、切割以从不同角度观察,能够清晰显示复杂的胸椎骨折和狭窄椎管的解剖形态特点。结论三维CT重建在胸椎骨折方面具有很大的临床应用价值,有助于提高脊柱骨折手术的安全性和精确性并对患者预后的估计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3.
Over the past two decades antibiotic-impregnated hip spacers have become a popular procedure in the treatment of hip joint infections. Besides infection persistence and/or reinfection, major complications after hip spacer implantation include spacer fracture, -dislocation, and bone fracture. Moreover, in cases with extensive loss of femoral and/or acetabular bone alternative reconstructive techniques should be used for a stable spacer fixation and prevention of fractures or dislocations. The present article reviews the different types of spacer fractures and dislocations and offers some suggestions about reconstructive techniques for management of extensive loss of femoral and/or acetabular bone at the site of hip spacer implantation.  相似文献   

14.
AO重建钢板治疗肱骨干下1/3段骨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应用AO重建钢板治疗肱骨干下1/3段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应用AO重建钢板经后正中入路治疗不伴桡神经损伤的肱骨干下1/3段骨折35例,其中AO/ASIF A型13例、B型19例、C型3例.结果:术后随访10~24个月,平均18个月,所有患者均获骨性愈合.按Rodriguez疗效标准评价,优27例、良8例.无并发症发生.结论:AO重建钢板治疗肱骨干下1/3段骨折具有固定牢靠、愈合快、功能恢复良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胫骨及胫骨平台骨折合并交叉韧带断裂一期手术治疗的中期疗效。方法对术前MRI怀疑合并交叉韧带损伤的23例高能量损伤的胫骨或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骨折内固定后行抽屉试验及Lachman's试验检查,并进一步膝关节镜检。结果 23例抽屉试验及Lachman's试验均为阳性,与镜检一致,一期骨折内固定+交叉韧带重建治疗。术后经7~28个月随访,未发生感染、骨筋膜室综合征、关节僵硬等并发症。采用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分法评估疗效,优16例,良5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91.3%。结论对于胫骨及胫骨平台骨折合并交叉韧带断裂,在不影响骨道制作条件下,微创复位固定,一期修复损伤交叉韧带能够在最小的创伤下最大程度地恢复关节面的平整和稳定关节,早期功能锻炼,避免了二次手术及关节僵硬,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快速成型技术在骨盆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骨盆骨折Tile分型C型旋转不稳定性骨折42例患者,其中男性24例,女性18例;年龄17~54岁。根据入院顺序随机分为2组,每组21例。其中试验组男性13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37.3岁;对照组男性11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35.5岁。两组间损伤严重度评分(IS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试验组骨盆进行快速成型建模,在模型上模拟手术操作后再进行实际手术;将术中指标与未进行建模模拟手术的对照组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113.4±12.3)min和(159.3±47.4)min,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中出血量和输血量分别为(762.3±87.4)mL和(503.3±43.4)mL,而对照组分别为(972.1±75.4)mL和(862.3±81.7)mL,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复位满意率为90.5%,而对照组为85.7%,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功能评分优良率95.2%,对照组优良率90.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快速成型技术可有效缩短复杂骨盆骨折的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创伤,对骨盆骨折的治疗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骨盆骨折脱位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CT三维重建在骨盆骨折脱位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7例骨盆骨折脱位患者,术前均行X线、GE Light speed 16CT扫描和CT三维重建成像。其中使用CT三维重建成像技术做骨盆图像任意角度旋转,获得骨盆各个方位的图像,并根据需要摄片。结果37例CT三维重建成像均能较清晰显示骨盆骨折、脱位在三维层面即矢状面、额状面及水平面上的移位方向和程度,以及骨盆变形和损坏情况。临床根据骨折脱位和损坏的程度,选择了恰当的治疗方案和手术入路,其中26例行切开复位重建钢板螺钉内固定术,11例采取保守疗法。术后26例随访1—1.5年,平均16个月。依据Matta评分标准:优18例,良6例,尚可2例。结论CT三维重建获得三维空间图像,能直观、全面、精确地显示骨盆的立体形态和各部位解剖结构的空间关系,为临床选择手术入路和治疗方案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评价应用大块髂骨植入胫骨平台重建胫骨平台粉碎骨折合并平台缺损的疗效。方法:本组13例胫骨平台粉碎骨折AO分类均为C3型,取自体大块髂骨植入一侧胫骨平台,用拉力螺钉、“T”型钢板和“高尔夫”型钢板内固定重建胫骨平台关节面。结果:本组13例随访6~18个月,植入的大块髂骨无塌陷,术后6个月膝关节HSS评分78~95分,平均90.3分。结论:应用大块自体髂骨植入重建胫骨平台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PC机在颌面部外伤中三维(3D)重建的临床应用可行性。方法37例颌面部外伤患者.其中男性23例,女性14例,年龄13-71岁。进行3D重建的颌面部外伤患者采用螺旋方式扫描.扫描完成后在CT机上先进行薄层重建,然后将重建图像传送至PC工作站。应用PC机3D重建软件的适当模板进行容积重建(VR),部分加表面重建(SSD),形成彩色3D图像。结果37例颌面部骨折病例,经PC机上重建后的3D图像与轴位、冠状位扫描后的图像及二维图像进行比较,不仅显示了CT机上3D图像所显示的所有诊断信息.而且更方便、更快捷。结论PC机辅助颌面部3D重建在临床上具有明显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采用M型锁定重建钢板后路治疗骶髂关节复合体损伤的不稳定骨盆骨折的效果。方法采用M型锁定重建钢板后路治疗骶髂关节复合体损伤13例。骨折按Tile分型。骨折复位按Tornetta和Matta标准术后X线平片上骨折移位的最大距离。功能评估采用Majeed评分系统。结果 13例患者无骨折不愈合、骨折移位或脱位、内固定松动等并发症发生。根据Tornetta和Matta标准评定优良率92.3%,按Majeed评分系统术后功能优良率84.6%。结论 M型重建锁定重建钢板后路治疗骶髂关节复合体损伤是一种较好的固定骨盆后环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