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了解维生素K1注射液在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中的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09年1-12月诊断为肝硬化失代偿期的947例中使用了维生素K1患者用药情况、凝血酶原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临床表现等进行分析。结果 947例患者中使用了维生素K1的有631例,占总数的66.6%;发生不良反应的有19例,占总数的3.0%,主要表现为面部潮红伴皮疹,胸闷、心慌、发热等。631例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均值为(16±0.86)s。结论维生素K1注射液在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应该慎重,使用期间还应定期监测患者的肝功能、凝血时间、心电图等,出现不良反应及时处理,以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2.
为总结维生素K1用于病理中的不良反应,促进合理用药,我科2005年7月-2007年8月对应用维生素K1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病例进行分析。结果,维生素K1的不良反应主要有腹痛、过敏、胸闷、头晕、呼吸困难、面部潮红、出汗、心动过速、低血压等。认为使用维生素K1应密切观察其不良反应,临床合理使用,以减少其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比较清开灵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临床用于儿童患者的不良反应及安全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提取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四川省数据库中2006年1月1日至2008年1月4日14岁以下患者使用清开灵注射液(清开灵组)及双黄连注射液(双黄连组)不良反应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符合纳入条件者90例,用药剂量均符合药品说明书的相关规定;两组60%以上的不良反应都发生在用药过程中;清开灵注射液80%用于上呼吸道感染,而双黄连50%病例用于上呼吸道感染,25%病例用于支气管炎;清开灵注射液不良反应主要为皮疹和发热寒战,而双黄连注射液不良反应主要为皮疹,比例达70%。结论两种注射液的不良反应均以皮疹为主,但清开灵致发热寒战的比例较高,临床应注意区分患者出现的发热症状是由药品引起还是疾病本身所致,及时采取正确措施加以处理。  相似文献   

4.
韩庆礼 《临床医学》2011,31(5):113-113
目的探讨头孢曲松钠注射液药品的不良反应。方法统计2008年12月至2010年10月在夏邑县人民医院使用头孢曲松钠注射液药品出现不良反应的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有1例曾有青霉素过敏史。结果使用头孢曲松钠注射液药品不良反应多发生在用药的1 h内,产生严重的变态反应时对患者的皮肤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有严重的危害。结论头孢曲松钠注射液药品可使患者产生不良反应,涉及患者身体的多个系统,引起系统功能障碍,所以对头孢曲松钠注射液药品要合理的使用,减少对患者身体的损害。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上高县中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我院2011年上半年收集的35例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35例药品不良反应中,60岁以上的患者21例,占60.00%;静脉给药的药品不良反应为31例,占88.57%;由抗生素引起的不良反应共16例,占45.71%;其次为中药制剂8例,占22.86%;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多见,有15例,占42.86%。结论:医护人员应当提高对药品不良反应的认识,临床药师应加强临床合理用药监护,降低ADR发生率,保障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特点与规律,分析其原因,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通过调取湖南省脑科医院2014-2016年中药注射剂的用药数据及不良反应报告单219份,进行回顾性分析和统计学处理。结果 219例不良反应,年龄40岁占69.41%,高于其他年龄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注射用血栓通、参麦注射液、生脉注射液等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药注射剂具有较高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在30 min以内占57.89%,皮肤及其附件是不良反应最常累及的器官占35.66%;不良反应的原因主要是注射剂为复方制剂或联合用药占49.8%。结论从中药注射剂的各个环节进行安全监测,合理用药,减少和避免不良反应的重复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进一步推进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报告工作的开展.方法:对我院2006年收集到的78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回顾性分析.结果:静脉滴注用药57例,占73.1%;由抗菌药物引发的ADR58例,占74.3%;皮肤类不良反应40例,占51.3%;0~9岁的儿童31例,占39.7%;喹诺酮类17例,占29.3%;头孢菌素类16例,占27.6%.结论:临床应重视药品不良反应(ADR)的报告和监测,合理谨慎用药,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探究我院2012~2013年化学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以此确保临床合理、安全用药。选取我院2012~2013年上报的200例化学药物不良反应报告,统计分析上报数据:年龄、性别、用药类型、药品剂量、不良反应分类、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等,以此发现不良反应几率最高的化学药物,分析反应特点。在200例化学药物不良反应报告中,年龄60岁人群是发生的主要人群,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同时,在化学药物方面,200例化学药物不良反应报告中包含75种药物,其中105例使用的药物为抗感染药物,占52.5%。在给药方式方面,100例为静脉滴注,占50%;86例为口服,占43%。85例不良反应表现为皮肤及附件损害,占42.5%,为最常见的不良反应表现。在临床治疗中,应加强化学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关注老年人用药,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尽量减少静脉给药,避免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确保用药安全,为患者健康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严重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规律和特点,为临床用药提供帮助,为药品安全监管确定重点。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监测中心2010年上报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249例发生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49例药品严重不良反应涉及273种药物,其中化学药品225种(82.4%);静脉滴注用药引起严重不良反应231例(92.8%);引起严重药品不良反应前5位药品为细辛脑注射剂/粉针剂23例(9.2%)、头孢曲松钠粉针剂18例(7.2%)、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粉针剂14例(5.6%)、胸腺肽粉针剂12例(4.8%)、左氧氟沙星注射液7例(2.8%)。结论临床应合理选择给药途径,重点监测《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品种药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痰热清注射液的安全性,探讨不良反应发生的一般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某市87例痰热清注射液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在该次调查获取数据中,ADR在各年龄组段均有分布。主要不良反应为:皮肤及附件损害30例(34.49%),全身性损害20例(22.99%),呼吸系统12例(13.80%),胃肠系统损害11例(12.65%),不良反应发生时间多在用药1h内。结论:应加强对痰热清注射液不良反应的监测,严格按照《中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使用,生产厂家及时完善说明书不良反应内容。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清开灵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与发生规律,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1994-2011年国内医学期刊报道应用清开灵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案例313例,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清开灵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性别年龄无关,临床表现主要为过敏反应,严重者出现过敏性休克;不良反应在30min内发生者有249例,占79.55%;首次用药发生者有290例,占92.65%,提示不良反应以首用即发型和速发型为主。结论:应用清开灵注射液时应密切观察,尽量减少和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100份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特点、注意事项、临床表现和治疗,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抽取河南省人民医院2009年度药物不良反应报告100份,借助统计学方法进行归纳和分析。结果:药物不良反应涉及药品60种,其中抗感染药物11种,占药品总数18%,占病例总数29%;中成药12种,占药品总数20%,占病例总数25%;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占91%;老年患者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常见不良反应为皮肤及其附件损伤;严重药物不良反应占5%。结论:药物不良反应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加强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有助于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对2011年收集并上报的166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性别及年龄、引发ADR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ADR涉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上报的ADR中以静脉给药方式为主,占95.2%;以抗感染药最多,占71.1%;ADR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54.8%。结论应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深入宣传ADR监测对临床合理用药的重要意义,增强医务人员对ADR监测的责任意识,保障临床用药合理、安全、有效,避免ADR的重复发生。  相似文献   

14.
涟源市2006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我市药品不良反应(ADR)的特点。方法对我市收集的382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82例临床ADR病例报告中男性209例,占54.7%;女性173例,占45.3%,男性高于女性;20~59岁的年龄阶段发生ADR的报告例数278例;最易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为抗感染药(149例);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67例)。结论加强药物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特点、注意事项、临床表现和治疗,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抽取河南省人民医院2009年度药物不良反应报告100份.借助统计学方法进行归纳和分析.结果:药物不良反应涉及药品60种,其中抗感染药物11种,占药品总数18%.占病例总数29%;中成药12种,占药品总数20%,占病例总数25%;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占91%;老年患者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常见不良反应为皮肤及其附件损伤;严重药物不良反应占5%.结论:药物不良反应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加强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有助于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以促进合理用药。方法对开封市第一人民医院2010-01-2010-0646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进行评价,从患者一般情况、用药途径、药品种类、药物不良反应(ADR)所致器官损害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 46例药物不良反应中,男性比女性多,45岁以上患者发生的药物不良反应多于其他年龄段;46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中涉及药物41种,其中抗感染药物18种,占43.9%,居首位,其次为中药制剂10种,占24.4%,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以皮肤损害为主,胃肠道反应和神经系统损害次之。结论临床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合理使用抗生素;用药前要询问患者的过敏史,用药后认真观察,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中药注射液致老年患者临床不良反应的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对69例使用中药注射液治疗且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用药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时间及不良反应临床表现等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归纳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提出合理用药建议.结果 老年患者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性别无关,发生不良反应的时间多在用药后24...  相似文献   

18.
对52例茵栀黄注射液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发生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不良反应的类型、临床特点及其相关因素等。52例不良反应病例中,49例(94%)发生在首次用药的过程中,男女性别比例无明显差异,主要集中在30~6O岁;严重不良反应为过敏性休克。茵栀黄注射液所致的不良反应与患者的个体因素、药物的应用方式等密切相关,应加强其应用监测,严格应用规范,以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田华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30):7505-7505
目的:了解维生素K1注射液引起过敏反应的特点,提示临床医生的重视维生素K1注射液的不良反应。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维生素K1注射液所致11例过敏反应。结果:本组患者女性多见(63.6%),静脉给药者占81.8%,及时停药对症处理预后良好。结论:严格掌握维生素K1的适应证,注意给药方法可以减少或减轻其所致过敏反应。  相似文献   

20.
目的:考察中药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adversedrugreactions,ADR)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原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010年1月-2014年12月收集的244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统计结果进行分析。结果:244例不良反应中,男性137例,女性107例,60岁以上患者发生率最高,占47.95%。引起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构成比最高的为参麦注射液32例,占13.1196,其次为丹红注射液(12.7096)、银杏达莫注射液(10.66%)。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23.8%。结论:熟练掌握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积极应对不良反应,有利于提高中药注射剂的合理使用水平,提高临床疗效,做到安全、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