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观察研究、对比分析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与中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的临床疗效,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正确选择白内障手术方法。方法:总结分析我院2011-01/2013-05施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的137例185眼和中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的139例185眼患者资料,观察比较术中后囊膜破裂,术后视力,角膜水肿,角膜散光,眼压等情况。结果:术后第1d,视力恢复中切口组高于超声乳化组,术后第3d;1,3mo视力恢复两组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1d角膜水肿情况超声乳化组(45眼)高于中切口组(20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665,P=0.0006);两组病例术中后囊膜破裂无显著差异(χ2=0.094,P=0.759)。采用矢量分析法计算术后1wk;1,3mo平均性手术诱发性角膜散光,在术后各时间点两组术式诱发性角膜散光度数有显著性差异(u=6.661,6.880,4.187,均P=0.00)。术前、术后1d;1wk;1,3mo不同时间点,两组患者之间眼压无显著性差异(u=1.858,0.963,0.471,1.349,1.388;P=0.063,0.335,0.638,0.177,0.165)。而囊外摘除组与超声乳化组,术后第1d较术前眼压均升高,有显著差异(u=19.86,19.39;均P=0.00),此后1wk;1,3mo,术眼眼压较术前均有显著性降低,降压幅度大约为2~3mm Hg,两组眼压变化趋势相同。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与中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均能有效治疗白内障,两组患者术后视力相当,对眼压的影响无明显差异,且两组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但由于中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具有操作简便、恢复快、仪器价格低廉等优势,且基层医院大规模防盲手术对象大部分为硬核白内障,结合当地基层医院和医生的实际情况,中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安全、有效、易于操作,更适宜对高龄硬核白内障患者开展大规模防盲手术。  相似文献   

2.
朱飞  李武军 《国际眼科杂志》2017,17(10):1878-1882
目的:对比手法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对Ⅱ~Ⅲ级核白内障患者角膜内皮细胞影响,探讨目前最常用的这两种手术治疗Ⅱ~Ⅲ级核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差异性.方法:回顾性研究.选择2013-06/2015-12我院收治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大于2000个/mm2,晶状体核为Ⅱ~Ⅲ级,随访时间至少6mo,资料完整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84例84眼,其中手法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42例42眼(小切口组),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42例42眼(超声乳化组).记录并比较术前、术后1d,1wk,1、6mo两组患者的裸眼视力和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基本资料、裸眼视力和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六角形细胞比例及晶体核分级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切口组和超声乳化组术后裸眼视力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x2=148.01,P<0.001;x2=165.97,P<0.001),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裸眼视力均逐渐改善;术后两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较术前均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7.74,P<0.001;F=24.56,P<0.001).超声乳化组术后1d,六角形细胞比例较术前明显下降(P=0.002),但术后1 wk即恢复至手术前水平(P=0.894).术后每个观测点两组间裸眼视力、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与六角形细胞比例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手法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手术及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均可提高裸眼视力,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下降,而角膜内皮六角形细胞的比例影响不明显,两种手术方式对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大于2000个/mm2,晶状体核为Ⅱ~Ⅲ级核的白内障患者具有相同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分析西藏高原地区白内障患者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与超声乳化两种不同手术方式的术后视力、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方法:收集2014-10/2015-01西藏自治区藏医院眼科收治的白内障患者413例413眼,随机分成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超乳组)200例200眼,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小切口组)213例213眼。分别比较两组术后1、5 d裸眼视力、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1、5d两组患者裸眼视力≥0.5分别为小切口组150眼(70.4%),196眼(92.0%),超声乳化组156眼(78.0%),185眼(92.5%);与小切口组相比,超乳组术后1d与术前视力差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切口组和超乳组术后5d与术后1d裸眼视力差值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33)。核硬度Ⅰ级白内障患者,术后超乳组视力≥0.5患眼数与小切口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核硬度Ⅱ级白内障患者,术后超乳组视力≥0.5患眼数明显多于小切口组(P<0.01);核硬度Ⅲ级白内障患者,术后超乳组视力≥0.5患眼数明显多于小切口组( P<0.01);核硬度Ⅳ级白内障患者,术后超乳组视力≥0.5患眼数与小切口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核硬度Ⅴ级白内障患者,术后超乳组视力≥0.5患眼数与小切口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小切口组与超乳组患者角膜水肿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小切口组与超乳组患者虹膜反应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本研究表明老年性白内障仍是西藏地区白内障患病的主要病因之一,目前手术治疗白内障仍是最有效的治疗方式。超声乳化组核硬Ⅱ、Ⅲ级的白内障患者术后1d 视力提高较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组显著,而核硬度Ⅰ、Ⅳ、Ⅴ级无统计学差别。两组在术后5d视力、角膜水肿、虹膜反应等并发症无明显差异,因此,在没有条件进行超声乳化手术的情况下,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手术同样可以达到相似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一种规范化的的高度近视白内障超声乳化方式,总结手术注意点.方法 选取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91例(91眼)均予以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并总结.结果 所有病例的术后裸眼视力均优于术前裸眼视力.术后第1天裸眼视力≥0.2共72眼(79.12%),≥0.5共37只眼(40.66%);术后3月裸眼视力≥0.2共85只眼(93.41%),≥0.5共42只眼(46.15%).最佳矫正视力≥0.2共89只眼(97.80%),最佳矫正视力≥0.5共72只眼(79.12%).术前散光度平均1.10D±0.78D,术后3月散光度平均1.25D±0.72D.术后散光度与术前散光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t=1.166,P=0.261).无瞳孔严重变形、视网膜脱离、囊样黄斑水肿、瞳孔夹持、青光眼以及顽固性葡萄膜炎等并发症.结论 低能量,高负压,低灌注,连续环形撕囊,双手劈核技术对于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更加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非超声乳化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与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效果的差异.方法 对104例(106只眼)白内障患者施行巩膜隧道式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91例(104只眼)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结果 非超声乳化组术后第1天裸眼视力等于或大于0.8者或以上者占54.72%,术后一周裸眼视力大于0.8者或以上者占83.02%,角膜水肿占54.72%,虹膜损伤占34.91%;而超声乳化组术后裸眼视力术后第一天等于或大于0.8者占74.04%,术后一周裸眼视力等于或大于0.8者占97.11%,角膜水肿20.19%,虹膜损伤7.69%.两组经方差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较非超声乳化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具有术后组织反应轻,组织损伤小及术后视力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软核白内障环形撕囊非超声乳化摘出的手术方法。方法对56例(60眼)晶状体核硬度为三级以下的白内障运用环形撕囊、充分水分离及晶状体核翻转技术,进行白内障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摘出术。结果56例(60眼)均囊袋内植入人工晶状体,术后第1天,裸眼视力大于0.6者58眼(96.67%),术后6月复查,未见虹膜后粘或人工晶状体夹持者。结论此手术方法是基层及无超声乳化设备的医院开展高质量白内障手术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同轴1.8mm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临床效果评价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Yao K  Wang W  Wu W  Tang XJ  Li ZC  Jin CF 《中华眼科杂志》2011,47(10):903-907
目的 观察同轴1.8mm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的临床效果,并与传统同轴3.0mm小切口超声乳化手术进行比较.方法 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实施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89例(89只眼)随机分为2组.微切口组:同轴1.8mm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45例(45只眼);小切口组:传统同轴3.0mm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44例(44只眼).取随访资料完整者,微切口组40例(40只眼),小切口组40例(40只眼)进行分析.分别记录两组超声乳化所用的平均超声能量(AVE)和有效超声时间(EPT),术后1d、1周、1个月和3个月随访,检查并记录视力、角膜内皮密度、中央角膜厚度,手术源性散光.采用两均数t检验和x2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所用EPT和AV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49,P=0.882;t=-0.769,P=0.444).术后1d,微切口组裸眼LogMAR视力0.16±0.14优于小切口组0.23±0.12,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371,P=0.020).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两组矫正视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469,-1.437,-1.585;P=0.146,0.155,0.117).术后1d、1周、1个月和3个月,两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中央角膜增厚程度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1周、1个月及3个月,同轴微切口组手术源性散光分别为(0.62±0.28)D,(0.48±0.28)D,(0.47±0.25)D,(0.40±0.24)D;同轴小切口组手术源性散光分别为(1.27±0.65)D,(1.18±0.59)D,(1.02±0.56)D,(0.79±0.48)D,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940,-7.247,-5.779,-4.788;P =0.000,0.000,0.000,0.000).微切口组手术源性散光于1周后明显下降(t=2.517,P=0.014)并趋于稳定,小切口组手术源性散光则于术后1个月出现明显下降(t =2.105,P=0.038).结论 同轴1.8mm微切口与传统的同轴3.0mm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相比,能有效减少手术源性散光,且散光状态更早稳定,对术后视力早期恢复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严重粘连性小瞳孔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安全性及手术技巧。方法对26例(32只眼)粘连性小瞳孔白内障,术中采用透明角膜切口,散瞳后瞳孔直径(2.5±0.5)mm。以晶状体调位钩及chopper钩辅助,松解粘连,扩大瞳孔至4~5 mm,连续环形撕囊后进行原位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及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结果术后3个月随访,术眼视力均较术前提高,其中视力≥0.5者20只眼(62.5%)。术后患眼瞳孔接近圆形或椭圆形,部分患者瞳孔直径较术前偏大。但其中2只眼再发部分后粘连,1只眼后囊少许破裂,仍植入人工晶状体,无人工晶状体明显偏位。结论采用上述技术不仅顺利完成小瞳孔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且手术安全有效,视力恢复较好,保持或接近生理性圆,手术并发症相对减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2种先天性白内障手术方式预防后发性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先天性白内障患者89例(98眼),按手术方式分为2组,A组42例(47眼)为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后囊膜撕囊术组;B组47例(51眼)为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后囊膜撕囊+前段玻璃体切割术组,分别观察2组术后视力和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情况。结果A组发生后发性白内障者24眼,占51.06%;其中21眼行YAG激光后囊膜切开,3眼不合作者行手术后囊膜切开术。B组发生后发性白内障者10眼,占19.61%;其中8眼行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2眼不合作行手术后囊膜切开术。2组术后后发性白内障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与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后囊膜撕囊术相比,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后囊膜撕囊+前段玻璃体切割术能更好地减少先天性白内障术后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Lu Y  Shi X  Yu F  Guo H 《眼科学报》2010,25(1):31-33
目的:探讨白内障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向超声乳化术转型中的技术转变.方法:对2009年4月-2009年12月"光明工程"中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转型期193例193眼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期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吸除术患者43例48眼作对照.结果:对照组术后第1日裸眼视力大于或等于0.5的比例高于治疗组(P<0.05),术后第1周、第1个月裸眼视力大于或等于0.5及术后第1个月最佳矫正视力大于或等于0.5的比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术后主要并发症比率均低于治疗组(均P<0.05).结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向超声乳化术转型中,因技术差异较大,发生后囊破裂和角膜内皮水肿的几率较高,转型此手术要有熟练的显微手术基础、处理并发症的能力和一定的设备条件.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低倍镜补偿景深下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和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869例1258眼白内障患者手术治疗的情况,其中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手术者共计247例432眼;采用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者共计622例826眼,对患者的术后视力、角膜内皮计数、角膜水肿情况及并发症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wk,1mo 视力恢复情况和术后1d 角膜水肿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 >0.05);角膜内皮计数损失,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手术组较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组略好(P<0.05)。
  结论:基层医院手术显微镜景深不够清晰的情况下,仍可采用低倍镜补偿景深开展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超声乳化联合折叠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青光眼术后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 88例(90眼)青光眼术后白内障随机分为治疗组43例(45眼)和对照组45例(45眼),治疗组采用透明角膜切口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折叠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照组常规采用白内障囊外摘出术.随访术后1周、1个月、3个月裸眼视力及角膜散光度.结果 治疗组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裸眼视力>0.5者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在术后3个月平均角膜散光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抗青光眼术后透明角膜切口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折叠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有利于减少术后角膜散光,获得更好的裸眼视力.  相似文献   

13.
陈健  郑直  张区 《临床眼科杂志》2007,15(5):414-416
目的研究两种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的角膜地形图的变化特点及手术性散光的差异。方法分别行5.5 mm(A组)和3.5 mm(B组)的巩膜隧道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28只眼和22只眼,术前、术后用角膜地形图仪进行角膜形态的分析。结果术后1周B组裸眼视力高于A组,两组裸眼视力分布情况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X~2=4.37,P<0.05);两组术后1个月和3个月裸眼视力分布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X~2=2.18,0.15,P>0.05)。术后3个月A组圆形6只眼(21.43%),蝴蝶结形20只眼(71.43%),不规则形2只眼(7.14%);B组圆形8只眼(36.36%),蝴蝶结形14只眼(63.64%),纵向10只眼。两组患者术后1周的角膜散光较术前有显著差异,B组术后1个月无显著差异,A组术后3个月无显著差异。术后1周A组的SRI明显高于B组,SAI则无显著差异。两组术后1周SRI、SAI均高于术前,至术后3个月则与术前无显著差异。结论3.5 mm反眉状巩膜隧道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术眼早期的视力和角膜地形图明显优于5.5 mm切口手术术眼,提示3.5mm切口手术具有术后视力恢复快且稳定的优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预劈核与非预劈核两种劈核方式,探讨撕囊镊预劈核的技术优点.方法:将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149例149眼随机分为预劈核组(A组)77眼和非预劈核组(B组)72眼.分别使用撕囊镊预劈核和非预劈核技术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记录术中超声能量、平均超声乳化时间、术中并发症、术后1d,1wk裸眼视力和术后1、3d,1wk角膜水肿等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将两组中同级核硬度的亚组进行比较,A组的平均超声乳化时间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前者术后第1、3d角膜水肿轻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裸眼视力A组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wk两组裸眼视力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中出现晶状体后囊膜破裂A组2眼(2.6%),B组有3眼(4.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8,P>0.05).结论:与非预劈核相比,撕囊镊预劈核操作更简便,术中超声时间更短,角膜水肿程度更轻,术后早期裸眼视力更好.  相似文献   

15.
白内障防盲手术中不同手术方式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比研究白内障防盲手术中5种不同的手术方式.方法 统计白内障手术347例(347眼),普通白内障囊外摘出术(ECCE)120例,小切口劈核术88例,小切口吸核术26例,小切口软核翻转术67例,晶状体超声乳化46例.对比研究5组的术后视力和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 小切口劈核术、小切口软核翻转术与晶状体超声乳化术的术后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52=0.064,P54=0.076),但3组均好于普通ECCE组(P21=0.0063,P41=0.0022,P51=0.0057);小切口吸核术术后视力明显低于普通ECCE组(P31=0.0042),可能与患者多为先天性白内障和外伤性白内障有关.不同的术式术后并发症有所不同.结论 小切口术式可以减轻术后散光、提高视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比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与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囊外摘除术治疗青海地区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3年10月份青海省残疾人康复中心完成的扶贫白内障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式,我们将738例(756只眼)白内障患者分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治疗组(A组)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治疗组(B组)。对比分析两组患眼的近期疗效和并发症。结果 术后2、5、10 d,两组患眼视力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眼手术过程中纤维素性渗出膜、虹膜后粘连、后囊混浊、晶状体表面色素沉积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是B组的0.86倍。两组患者术后第l天角膜水肿情况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青海地区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术和小切口白内障摘出术对视力改善无显著影响,但超声乳化吸出术治疗白内障的近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比较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术与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囊外摘出术的术后视力。方法 将老年性白内障患者随机分 2组 ,A组行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术 ,B组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囊外摘出术 ,观察术后第 1天、3 0天的视力。结果 共观察 2 3 0例 ,2 3 0眼。A组 13 4眼 ,B组 96眼。两组术后视力差异无显著意义 (Uc =1 0 68,P >0 0 5 )。结论 超声乳化吸出术与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囊外摘出术的术后视力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青少年白内障手术中同期晶状体后囊浑浊的手术处理方法。方法 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术(phacoemulcification)、非超乳的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small incision ECCE)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手术当中囊抛光不干净或者白内障术后后发性白内障63例65眼于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后一期采用后囊截开或撕囊术,对照组选用同期类似患者31例31眼行白内障术中常规后囊抛光术,术后视力和并发症两组进行对比。统计结果进行组间t检验。结果 截囊组术后视力最佳1.5,最差0.3,术后2月平均视力0.6,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t检验,P<0.05),术后随访6~22月对照组继发后发性白内障21只眼(并发率67.3%)。撕后囊组无後发性白内障和眼后节并发症发生。后发障发生率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青少年白内障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同期采用后囊截开或撕囊术对眼内组织损伤小。术后反应轻,人工晶体在眼内稳定性好,后发性白内障及眼后节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2.2mm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效果,并与传统3.2mm超声乳化手术进行比较。 方法 将拟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78例84眼随机分为2.2mm微切口组及3.2mm传统切口组,分别行2.2mm或3.2mm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术中观察前房深度变化、角膜切口灼伤情况,术后1d、1周及1个月时观察随访,对比观察2组患者视力及角膜散光变化。结果 微切口组和传统切口组患者术中前房深度良好,均无明显浪涌现象,术毕时切口水密良好,均无切口组织热灼伤情况。术后1d、1周裸眼视力微切口组≥0.5者分别为32眼(76.19%)、37眼(87.01%),优于传统切口组≥0.5者分别为22眼(52.38%)、31眼(73.8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34、0.041),术后1个月时两组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术后1d、1周及1个月,微切口组手术源性散光分别为(0.76±0.29)D、(0.54±0.25)D、(0.48±0.22)D,传统切口组手术源性散光分别为(1.55±0.63)D、(101±0.51)D、(0.81±0.39)D,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0)。术后1个月时,微切口组及传统切口组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分别为(13.52±8.42)%、(14.01±8.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2mm微切口超声乳化手术与传统3.2mm传统超声乳化手术相比,能有效减少手术源性散光,对术后早期视力恢复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眼白内障手术中后囊的处理。方法:高度近视眼白内障患者22例30只眼,平均眼轴长度31.62mm,行3.0mm常规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行后囊连续环形撕囊术12只眼,行后囊切开联合前部玻璃体切割术18只眼,未植入人工晶体。结果:所有病例在术后裸眼视力提高,后囊连续环形撕囊组视力≥0.1者100%,其中视力≥0.3者占58.3%;后囊切开联合前部玻璃体切割组视力≥0.1者为88.9%,其中视力≥0.3者占50%。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后囊连续环形撕囊组中未出现并发症;后囊切开联合前部玻璃体切割组一例出现脉络膜脱离,二例3只眼发现视网膜破孔。结论:后囊连续环形撕囊术是减少高度近视患者白内障术后并发症的安全,经济,有效的方法,在未植入人工晶体眼也适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