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梁永强 《眼科新进展》2013,33(2):187-189
目的 探讨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与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PACG)的临床疗效.方法 96例(102眼)PACG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6例(59眼)采用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对照组40例(43眼)采用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访观察两组患者眼压、视力、房角形态等.结果 观察组、对照组术后眼压分别为(14.5±3.0)mmHg(1 kPa =7.5 mmHg)、(16.7±2.7) mmHg,均较术前降低,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照组术后视力分别为0.45±0.20、0.26±0.16,较术前均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中央前房深度(central chamber thickness,CCT)分别为(3.20 ±0.49) mm、(1.96 ±0.39)mm,术后角膜边缘前房深度分别为0.403 CCT、0.290 CCT,较术前均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观察组CCT及角膜边缘前房深度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观察组房角开放>180°者59眼(100.0%),明显高于对照组31眼(72.1%),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在视力恢复及眼压控制上效果显著,并发症少,是治疗PACG的有效术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与单纯小梁切除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我院就诊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46例60眼,其中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30眼(A组),单纯行小梁切除术30眼(B组); 观察术后4、7d,1、3mo,患者BCVA(LogMAR视力)、眼压、中央前房深度及视野情况。

结果:术后3mo A组BCVA为0.20±0.18显著高于B组0.39±0.09(P<0.05)。 A组术前眼压(18.3±4.6mmHg)与术后3mo(17.2±1.9mmHg)无差异(P>0.05); 术前B组眼压(18.2±5.0mmHg)与术后3mo(12.4±2.1mmHg)有差异(P<0.05); 术后3mo,A组和B组眼压比较有差异(P<0.05)。术前A组前房深度(2.23±0.21mm)与术后3mo(3.46±0.10mm),B组术前前房深度(2.21±0.12mm)与术后3mo(3.36±0.09mm)均有差异(P<0.05)。A组术前视野缺损度(6.32±1.57db)与术后3mo(6.54±1.42db),B组术前视野缺损度(6.31±1.46db)与术后3mo(6.57±1.52db)均无差异(P>0.05)。

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与单纯小梁切除术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眼压均能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比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与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合并白内障的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100例100眼分为2组,A组50例50眼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加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B组50例50眼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加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术后随访12个月,记录并比较患者术前及术后12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眼压、前房深度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A组、B组术后12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分别为0.70±0.17和0.69±0.14,均较术前的0.27±0.02和0.26±0.04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A组、B组术后12个月的眼压分别为(14.93±2.97)mmHg(1kPa=7.5mmHg)和(14.82±3.01)mmHg,均较术前的(36.62±3.30)mmHg和(37.18±2.96)mmHg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但B组有27眼眼压高于21mmHg,需加用1~2种降眼压药物才能将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A组、B组术后12个月的前房深度分别为(4.56±0.04)mm和(4.60±0.07)mm,均较术前的(1.46±0.25)mm和(1.44±0.27)mm明显加深,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A组、B组术后12个月最佳矫正视力、眼压及前房深度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A组术后13眼出现浅前房,1眼前房少许出血,3眼发生恶性青光眼;B组术后未见浅前房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与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均能有效控制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眼压、提高视力。  相似文献   

4.
付中静 《眼科新进展》2008,28(11):812-812
目的比较单一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与药物联合小梁切除术控制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疗效。方法随机选取72例药物控制的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所有患者被随机分为2组,第1组137例(单纯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第2组235例(小梁切除术与辅助丝裂霉素C联合治疗)。术后每3个  相似文献   

5.
王丽丽  李达  杨阳  拓小华 《国际眼科杂志》2016,16(10):1937-1939
目的:探讨高眼压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33例34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均实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其中A组:18例18眼患者经联合用药48~72 h后,眼压仍在35 mmHg以上,在高眼压下施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B组:15例16眼患者经过药物治疗后眼压降至21 mmHg以下,施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术后观察视力、眼压。
  结果:患者34眼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发生爆发性脉络膜出血等严重的并发症。术后随访6~18mo,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视力均有明显改善,分别由术前0.02±0.01、0.04±0.02提高到0.2±0.06、0.3±0.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30眼眼压均控制在9~23mmHg,3眼联合降眼压药物后眼压控制正常,1眼滤过失败, A、B组患者术后眼压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基本降至正常,分别为17.9±9.1、15.4±8.4mmHg,两组患者术后眼压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对于持续高眼压下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应果断考虑高眼压下施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以防视功能进一步损害甚至丧失。只要术前全面考虑,术中精心操作,术后仔细护理,持续高眼压下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施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比观察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mitomycin C ,MMC)和单纯小梁切除术治疗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结果。方法  67例 (67眼 )分为两组 ,分别采用小梁切除术联合MMC和单纯小梁切除术治疗。结果 术后随访时间 6~ 18月 ,平均 (11. 12± 3 . 5 7)月。小梁切除术联合MMC组 (3 5眼 ) ,眼压控制绝对成功率为 82 . 86%(2 9眼 ) ,相对成功率为 94 .2 9%(3 3眼 ) ;单纯小梁切除术组 (3 2眼 ) ,眼压控制绝对成功率为 5 9. 3. 8%(19眼 ) ,相对成功率为 75 . 0 0 %(2 4眼 ) ;两组在眼压控制方面的差异具有显著意义 (P <0 . 0 5 )。术后主要并发症是前葡萄膜炎和虹膜后粘连。结论 小梁切除术联合MMC是药物治疗无反应的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治疗可供选择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7.
洪颖  张纯  李学民  王欣  王薇 《眼科研究》2010,28(11):1063-1068
目的评价超声乳化术对小梁切除术后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眼压的长期影响。方法研究为系列病例观察性研究。选取已接受小梁切除术具有功能性滤过泡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和年龄相关性白内障需行超声乳化术的患者19例,每例随机选择1眼进入研究。记录患者超声乳化术前,术后1、3、6个月,1年、2年的眼压和抗青光眼药物治疗情况。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比较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2年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对滤过泡和前房的生物测量值。结果共15例患者完成2年的随访,纳入的患者中2例因死亡、另2例因依从性差而失访。超声乳化术前及术后各随访时间点的眼压为(13.5±2.9)、(12.8±2.9)、(12.9±2.7)、(13.0±3.5)、(13.4±3.6)、(12.7±2.9)mmH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443,P=0.817)。超声乳化术后2年滤过泡的累积成功率为100%,绝对成功率为87%。UBM测量结果显示,术后前房深度加深,房角进一步开放的象限数量增加,滤过泡的高度下降,三者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411,P=0.001;χ2=8.775,P=0.006;Z=-2.927,P=0.003),但滤过泡的反射率及滤过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个月和术后2年的形态学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长期随访显示,小梁切除术后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进行超声乳化术眼压控制良好。  相似文献   

8.
三联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张文九  陈陶阳  戴追 《国际眼科杂志》2011,11(11):1971-1972
目的:评价小切口非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例20眼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采取小切口非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进行治疗,术后随访3mo。结果:术后视力较术前提高者占90%,术后1wk眼压全部在正常范围,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可有效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 Schlem m管缝线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15例 16眼 ,其中急性闭角型 11例 11眼 ,慢性闭角型 4例 5眼的患者施行了 Schlem m管缝线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按照风间成泰的手术方法是做二层巩膜瓣并切除深层巩膜瓣 ,剪除 Schlemm管外壁 ,并从管断端口分别植入Schlemm管内 6 - 0尼龙线 6~ 8mm ,穿透性小梁切除及相应虹膜剪除 ,水密缝合浅层巩膜瓣。术后观察眼压、前房形成、眼内炎性反应、视力、术后并发症以及有无滤过泡等情况。随访 3~ 10个月 ,平均 (6 .95± 2 .73)个月。结果 患者术前平均眼压 (30 .2 5± 16 .33) m m Hg(1k Pa=7.5 mm Hg) ,术后 3、6、9个月平均眼压分别为 (18.0 1± 5 .4 4 )、(16 .92± 5 .2 4 )、(16 . 33± 0 .6 5 ) mm Hg,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t值分别为2 .74 0、3.0 2 4、3.399,P值分别为 0 .0 13、0 .0 0 7、0 .0 0 4 )。术前平均用药 (2 .5 0± 1.33)种。随访期间眼压≤ 2 1mm Hg14眼(87.5 % )。术后 8眼 (40 % )有少量前房积血 ,大部分 3~ 5 d吸收。 2眼有前房内有形渗出 ,5 d消失。 3眼形成滤过泡 ,其他眼随访未形成滤过泡。无脉络膜脱离、持续性低眼压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Schlemm管缝线植入联合小梁  相似文献   

10.
小切口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目的 探讨小切口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 回顾 2 0 0 2年 4月~ 2 0 0 2年 9月在我院接受滤过性手术的闭角型青光眼 5 0例 ( 64眼 )。随机分为 2组 :观察组 2 7例 ( 3 5眼 ) ,采用小切口小梁切除术 ;对照组 2 3例 ( 2 9眼 ) ,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分析两组术后 6月内的眼压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等。结果 两组术后第 1周内眼压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观察组眼压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尔后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两组术后早期滤过泡渗漏和前房积血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浅前房、脉络膜脱离的发生率 ,住院时间等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观察组低于对照组。结论 小切口小梁切除术手术方法简单 ,术后并发症少 ,术后恢复快 ,且可以达到与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同样的降眼压效果  相似文献   

11.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持续高眼压下的复合式小梁切除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持续高眼压下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手术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 对30例(30只眼)眼压控制不良的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结果 30只眼手术均顺利完成,未出现爆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玻璃体脱出等严重的并发症.术后2-12月,30只眼中24只眼眼压控制在10-21 mmHg,5只眼加用降眼压药物眼压控制正常;20只眼视力较术前有所提高.结论 对持续高眼压下用药治疗不理想的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应果断行手术治疗,以防视功能进一步受损,只要术前考虑全面,术中精心操作,术后周全护理,持续高眼压状态下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三种手术方式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初步疗效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三种手术方式的适应症和初步临床疗效观察。方法采用非随机临床对照研究方法。拟订手术适应症,对临床收治的63例72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进行手术处理:单纯抗青光眼手术——复合式小梁切除术(Trabeculectomy,Trab)、青-白联合手术——复合式小梁切除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晶体囊袋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Phacotrabeculectomy+IOL,PhacoTrab+IOL)和单纯白内障手术——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晶体囊袋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Phaco+IOL)。比较不同适应症下三种手术方式初步的临床疗效。包括眼压控制情况、前房深度和房水流畅系数(C值)的变化,超声生物显微镜(UBM)观察房角和滤过泡,以及用抗青光药物辅助情况及并发症等。随访时间平均(11.7±4.9)个月。结果均经统计学处理。结果三组术后在随访期内均能将眼压控制在理想范围,术后眼压较术前明显降低(三组P值均<0.001),前房深度:PhacoTrab+IOL和Phaco+IOL组术后明显较术前加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但Trab组术前后改变不明显(P>0.05);UBM观察房角:PhacoTrab+IOL和Phaco+IOL组明显较术前加宽或重新开放,相应组C值术后较术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0.001和<0.01),Trab组房角变化不明显,但术后C值较术前亦有改善(P<0.001);三组均未见严重术中并发症;术后早期炎症反应最轻者为Phaco+IOL组;远期并发症Trab组有5眼发生低眼压。最后对视力的变化也作了讨论。结论不同手术方式适合不同的病人情况。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因其具有相对房角开放和C值改善以及视力提高等优势,可考虑作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治疗的选择性手段之一,但要注意适应症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对原发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有联合手术适应证的12只眼行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术后随访3-10个月(平均6.9个月)。结果:术后眼压8-13mmHg,12只眼均形成功能性滤过泡。9只眼术后矫正视力≥0.8,3只眼术后矫正视力0.2-0.3。结论:本组病例治愈率100%,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追踪。术前积极控制眼压,成熟的超声乳化技巧避免术中并发症出现,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背景 初期白内障晶状体增厚是引起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发病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国内外有大量文献报道单纯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或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PACG,但哪种手术方式更安全、有效尚缺少循证医学的证据. 目的 系统评价和比较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与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PACG的临床疗效.方法 按照预定的检索策略用计算机检索1966年1月至201 1年6月PubMed和EMB Reviews收录期刊发表的关于单纯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或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PACG合并白内障的文献、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2011年第1期)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收录的1979年1月至2011年6月发表的相关文献,并采用手工检索等方法收集会议文献,纳入所有相关研究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根据RCT设计的标准对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进行评级,评价指标包括眼压降低水平、术后抗青光眼药物用量、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的情况和青光眼视野损害进展,采用RevMan 4.2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共纳入3篇关于单纯白内障超声乳化与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PACG合并白内障的RCT,总样本量为164例164眼.Meta分析结果表明,与单纯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相比,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手术后患者眼压降低的幅度较大(WMD=1.17,95% CI:0.06 ~ 2.27,P=0.040);术后抗青光眼药物用量减少(WMD=0.50,95% CI:0.24~0.77,P=0.000);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增加(RR=0.08,95% CI:0.02 ~ 0.33,P=0.000).两者手术后BCVA(WMD=0,95% CI:-0.13~0.13,P=1.000)以及青光眼视野损害进展(WMD=1.01,95% CI:0.56 ~ 1.82,P=0.980)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单纯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相比,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降眼压效果好,但安全性下降,两种术式术后对BCVA及青光眼视野损害进展的影响接近.因病例数较少,上述结论有待更多大样本RCT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15.
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伴白内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闭角型青光眼伴白内障行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的手术方式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46眼)闭角型青光眼伴白内障行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随访12个月,裸眼视力0.3及其以上者为36眼(78.26%),0.05及其以上脱盲率为100%。术后眼压全部降至正常范围,由术前的(32.5±6.2)mmHg降至术后(14.2±4.6)mmHg(1mmHg=0.133kPa),术前与术后眼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71,P〈0.01)。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术前与术后1周、1个月、3个月时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9~4.331,P〈0.01),但术后1周、1个月、3个月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25~0.097,P〉0.05)。结论闭角型青光眼伴白内障行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获得良好疗效,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6.
超声乳化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了解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早期合并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疗效.方法对42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前期,先兆期或缓解期,以及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早期合并白内障病人,随机分为A组(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和B组(虹膜周边切除术)观察手术前后眼压、前房深度、前房角及视力情况.结果 A组术后第1天眼压升高,随后降至正常.术后平均前房深度(4.56±0.52 mm),较术前(2.30±0.20 mm)加深.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意义.术后比术前房角增宽,差异也有显著意义.视力明显提高.结论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早期合并白内障的治疗中,超声乳化手术可以加深前房,开放房角,既能提高视力,又能避免青光眼发作.  相似文献   

17.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的眼压控制情况及并发症.方法 回顺性系列病例研究.将PACG分为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PACG)急性发作期、慢性期及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CPACG)慢性期和晚期,分别对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患者手术前后眼压、最佳矫正视力、手术并发症等指标进行观察,分析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APACG与CPACG的眼压控制情况.采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手术后患者视力变化及转归情况的等级资料分析采用秩和检验,组间年龄、眼压等定量资料比较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手术前后不同时期眼压值的比较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结果 接受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的PACG患者共82例(96只眼).其中APACG患者37例(40只眼),CPACG患者45例(56只眼);术后随访时间(中位数)分别是24个月和25个月,APACG与CPACG患者术后随访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146,P=0.886).APACG患者术前眼压(53.6±17.9)mm Hg(1 mm Hg=0.133 kPa),术后出院时眼压(10.5±4.9)mm Hg,最终随访时眼压降至(14.0±10.3)mm Hg.CPACG患者的术前眼压(36.8±13.8)mm Hg,术后出院时眼压(11.7±4.2)mm Hg,最终随访时眼压(13.8±4.5)mm Hg.APACG患者(F=100.783)和CPACG患者(F=54.383)手术前与手术后眼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PACG患者中,有38只眼(95.0%)手术后无需使用降眼压药物,眼压即可控制在21 mm Hg以下;其中急性发作期33只眼,慢性期5只眼.CPACG患者中有50只眼(89.3%)手术后无需使用降眼压药物,眼压即可控制在21 mm Hg以下;其中进展期45只眼,晚期6只眼.所有PACG患者在小梁切除术后均以视力下降比例为高,手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为浅前房.结论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APACG急性发作期和慢性期及CPACG进展期和晚期的眼压控制均较好,表明小梁切除术是治疗PACG和控制眼压的有效方式之一.但是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视力降低比例较高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8.
陆炯  邢茜  顾正 《临床眼科杂志》2010,18(2):142-144
目的通过超声生物显微镜(UBM)眼前节测量了解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行小梁切除术后眼前节组织空间结构变化。方法对20例(21只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行UBM测量中央前房深度、房角开放距离、小梁网睫状突距离、虹膜厚度、虹膜晶状体接触距离。结果术前与术后比较,中央前房深度、小梁网睫状突距离、虹膜厚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房角开放距离、虹膜晶状体接触距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行小梁切除术后,房角开放距离增加,瞳孔阻滞缓解,但睫状突前位没有改变。UBM是一种客观的、有效的随访工具。  相似文献   

19.
小梁切除术联合透明晶状体摘出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联合透明晶状体摘出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和适应证.方法小梁切除术联合同一切口的透明晶状体超声乳化及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26眼,术后平均随访16个月(12~18个月).结果眼压由术前(29.82±7.82)mmHg降至术后(13.94±5.76)mmHg,其中88.46%的患眼不需加用抗青光眼药物即可将眼压控制在21 mmHg以下,50%的患眼术后裸眼视力在0.5以上.术前眼轴均值为(22.66±0.96)mm,晶状体厚(4.86±0.22)mm,前房深度(2.35±0.28)mm,术后前房深度(4.10±0.37)mm.术后浅前房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单纯接受小梁切除术的对照组.结论对明显有晶状体增厚、浅前房以及短眼轴特征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三联手术较单纯小梁切除术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眼前节结构的改变。方法选择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病例30例(30只眼),正常人对照组30例(30只眼),利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检测所有眼的眼前节,青光眼患者在术前1天和术后1个月、6个月、2年进行检查。结果青光眼患者术前、术后各参数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较术前房角开放程度增加,前房深度其他参数无改变。结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可以部分改变眼前节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