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应用达芬奇机器人行纵隔肿物切除术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2年12月通过达芬奇机器人行纵隔肿物切除手术23例的临床资料。年龄33~72岁,平均48.8岁。前纵隔肿物19例,中纵隔肿物1例,后纵隔肿物3例。三孔法,左侧机械臂为抓钳,右侧机械臂为超声刀,中间为观察孔。前纵隔胸腺来源肿物行全胸腺切除术,后纵隔及中纵隔来源肿物沿肿物包膜完整切除。结果 23例手术均获成功,全胸腺切除术19例,中纵隔气管囊肿剥除术1例,后纵隔肿物切除术3例。手术时间(93.9±38.6)min,术中出血(55.2±18.6)ml,术后24小时胸管引流量(115.2±69.9)ml,术后住院时间(5.4±1.4)d。全组无围手术期死亡,无中转开胸。术后病理示胸腺瘤16例,神经鞘瘤3例,胸腺囊肿2例,胸腺增生及支气管囊肿各1例。23例随访1~48个月,平均20个月,无复发。结论应用达芬奇机器人行纵隔肿物切除术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本中心微创纵隔肿瘤切除术的经验,比较达芬奇机器人与胸腔镜手术治疗纵隔肿瘤的优劣。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连续性纳入2014年9月至2019年11月我科单个医疗组行微创前纵隔肿瘤切除术的102例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两组:机器人组(n=47,男23例、女24例,平均年龄52岁)和胸腔镜组(n=55,男29例、女26例,平均年龄53岁)。比较分析各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胸腔引流量、术后胸腔引流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临床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围术期死亡等严重并发症,顺利康复出院。机器人组4例患有重症肌无力;胸腔镜组中5例患有重症肌无力。肿瘤大小:机器人组2.5(0.8~8.7)cm,胸腔镜组3.0(0.8~7.7)cm;手术时间:机器人组62(30~132)min,胸腔镜组60(29~118)min;术中出血量:机器人组20(2~50)mL,胸腔镜组20(5~100)mL;术后胸腔引流量:机器人组240(20~14 130)mL,胸腔镜组295(20~1 070)mL;术后胸腔引流时间:机器人组2(1~15)d,胸腔镜组2(1~5)d;以上指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住院时间:机器人组3(2~18)d,胸腔镜组4(2~1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住院费用:机器人组为67 489(26 486~89 570)元,胸腔镜组27 917(16 817~67 603)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达芬奇机器人手术与电视胸腔镜手术在治疗前纵隔肿瘤上,疗效和安全性相当,住院时间更短,但费用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达芬奇机器人完全无管化(totally no tube,TNT)与经剑突下胸腔镜手术(subxiphoid video-assisted thymectomy surgery,SVATS)治疗胸腺肿瘤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2021年北部战区总医院胸外科连续收治胸腺肿瘤切除术43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胸腺全切术及纵隔脂肪清除。按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TNT组及SVATS组。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中转开胸率、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围术期指标。结果 TNT组168例,其中男83例、女85例,平均年龄(61.920±9.210)岁;SVATS组267例,其中男147例、女120例,平均年龄(61.460±8.119)岁。两组患者均无围术期死亡及术后肌无力危象,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1.540±0.500)d vs.(3.400±0.561)d,P=0.000]、术中出血量[(13.450±5.498)mL vs.(108.610±54.462) mL,P=0.000]、术后2...  相似文献   

4.
完全胸腔镜下纵隔肿瘤切除术45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完全胸腔镜手术在纵隔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完全胸腔镜下行纵隔肿瘤切除术45例。全麻,双腔或单腔插管。根据肿瘤所在的部位不同,体位采用健侧卧位或患侧抬高30°卧位。后纵隔肿瘤镜孔位置位于第7、8肋间腋中线,操作孔在第3、4或5肋间腋前线和腋后线。前纵隔肿瘤镜孔位于第5肋间腋后线,操作孔位于第3肋间以及第5肋间腋前线。手术孔的长度约1.5cm。首先做一镜孔,插入30°腔镜探查,根据肿瘤位置,分别做一主操作孔和一辅助操作孔,3个手术孔成一个三角形。经操作孔分离胸腔内粘连,钝性加锐性分离肿瘤,滋养血管镜下丝线结扎或钛夹夹闭。肿瘤置于标本袋内取出胸腔。结果 45例均在完全胸腔镜下完成纵隔肿瘤切除术,不需要辅助小切口,无中转开胸。手术时间20~230min,平均110.4min。39例术后胸腔闭式引流管放置时间18~94h,平均26.7h;其余6例未放胸腔闭式引流管。术后住院时间1~12d,平均4.5d。无肺炎、肺不张等肺部并发症。术后病理:神经源性肿瘤18例,胸腺瘤12例,畸胎类肿瘤5例,淋巴性肿瘤4例,囊肿4例,脂肪瘤1例,平滑肌瘤1例。30例随访3~23个月,平均11个月,复发1例。结论完全胸腔镜下可以对纵隔肿瘤完成分离、切割、缝合、打结等操作,安全可行,纵隔肿瘤应首选完全胸腔镜手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无管化单孔胸腔镜肺大疱切除术治疗自发性气胸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2017年3月~2018年5月我院采用无管化单孔胸腔镜手术治疗18例原发性自发性气胸,全身静脉麻醉,非气管插管下使用喉罩或口咽通气道,适当镇静及镇痛,保留患者自主呼吸,术中不留置尿管。健侧卧位,采用单孔入路,取术侧腋前线第4肋间3. 0~3. 5 cm切口为操纵孔。切割缝合器完整切除较大肺大疱,较小者采用电灼处理。严密止血后,膨肺以判定有无漏气,吸引器吸净残余气体和积液,待肺膨胀完全后关胸。结果 18例均在单孔胸腔镜下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插管、中转开胸及二次手术。手术时间40~75 min,(56. 8±4. 5) min;术中出血量25~45 ml,(31. 5±5. 6) ml;术后麻醉复苏时间9~15 min,(12. 2±2. 3) min。术后4、8、24、48 h疼痛VAS评分均在3分以下。住院时间3~6 d,(4. 5±1. 2) d。术后1例出现轻微呛咳及咽部不适,对症处理后好转。1例手术当天行床旁胸片提示肺压缩约40%,遂行胸腔闭式引流。余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均无恶心、呕吐、咳嗽、声嘶及尿潴留等并发症。18例切口均甲级愈合。出院前及出院后1个月复查胸部CT提示肺复张良好,无气胸复发。结论无管化VATS治疗自发性气胸安全可靠,患者疼痛轻,恢复快,符合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系统评价完全无管化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PCNL)与标准PCNL治疗肾结石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检索时限为从建库到2018年2月28日关于完全无管化PCNL和标准PCNL治疗肾结石的随机对照试验或回顾性病例对照试验,2名作者独立进行文献筛查和数据提取,运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5篇随机对照研究,2篇病例对照研究,共计781例患者,其中完全无管化PCNL组379例,标准PCNL组40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完全无管化PCNL组的手术时间短于标准PCNL组(WMD:-2.72;95%CI:-4.05^-1.39;P<0.001);住院时间短于标准PCNL组(WMD:-1.48;95%CI:-1.84^-1.11;P<0.001);术后镇痛需求低于标准PCNL组(WMD:-6.91;95%CI:-9.00^-4.82;P<0.001);两组在结石清除率、术后血红蛋白丢失量及输血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完全无管化PCNL在治疗选择性肾结石患者方面优于标准PCNL,可以明显减少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术后镇痛需求,而且不会增加手术相关的并发症。医师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个体化选择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达芬奇机器人纵隔肿瘤切除术的学习曲线。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胸外科2011年3月至2012年9月最初完成的50例纵隔肿瘤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3例、女27例,平均年龄46.9(17~80)岁。采用累积和分析法(cumulative sum analysis,CUSUM analysis)对达芬奇机器人纵隔肿瘤切除术的学习曲线进行分析。结果平均手术时间124.6 min,CUSUM学习曲线最佳拟合为三次方曲线,拟合优度系数R2=0.868,拟合方程为CUSUM(min)=0.046X~3–4.681X~2+127.508X–237.940(X为手术例数)。拟合曲线在手术例数累积至第19例时跨越顶点,以此为分界,将学习曲线划分为A、B两个阶段,其手术时间(P0.01)、术中出血量(P0.01)、术后胸腔引流管放置时间(P0.01)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达芬奇机器人纵隔肿瘤切除术的学习曲线通过CUSUM分析可以明确区分为学习提高、熟练掌握两个不同特征的阶段,跨越学习曲线达到熟练操作约需累积19例手术经验。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fast track surgery,FTS)理念下的无管化治疗方式在肺大疱切除手术中的应用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胸外科收治的45例(其中男29例、女16例,平均年龄26.1岁)电视胸腔镜手术(VATS)下行单孔操作肺大疱切除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术前留置胃管和导尿管、术中使用气管插管辅助呼吸、术后留置引流管等有管化治疗方式患者25例,为有管化组;术前不留置胃管和导尿管、术中采用喉罩辅助呼吸、术后不留置胸腔引流管等无管化治疗方式患者20例,为无管化组。结果无管化组术后疼痛指数显著低于有管化组(2.60±1.14 vs. 5.16±1.24,P0.001),且无管化治疗组使用镇痛泵时间短于有管化组[(1.40±0.50)d vs.(2.84±0.75)d,P 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者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但无管化组术后咽喉水肿、疼痛并发症低于有管化组(P=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无管化组术前麻醉时间[(15.00±2.59)min vs.(18.56±2.10)min,P0.001]、手术时间[(95.30±4.38)min vs.(105.50±4.59)min,P0.001]、下床活动时间[(1.23±0.35)d vs.(1.86±0.48)d,P0.001]、住院时间[(9.45±1.66)d vs.(12.80±1.87)d,P0.001]、住院费用[(20 245.96±1 113.02)元vs.(22 147.06±1 735.01)元,P0.001]均低于或短于有管化组。结论在肺大疱切除术中,无管化治疗可缩短手术时间,减轻患者疼痛,缩短住院时间,从而促进术后恢复,并节省费用,是一种可推广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xanthogranulomatous cholecystitis,XGC)的临床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79例XGC病例的术前临床、实验室、影像学检查资料及手术、病理资料。结果 79例均行开腹胆囊切除术,术中见胆囊与大网膜黏连78例(98.7%),与十二指肠球部黏连35例(44.3%),与肝十二指肠韧带黏连13例(16.5%),与结肠肝曲黏连5例(6.3%),胆囊内化脓25例(31.6%),胆囊萎缩16例(20.3%),Mirizzi综合征3例(3.8%),胆囊十二指肠瘘3例(3.8%),胆囊结肠肝曲瘘1例(1.3%)。57例送检快速病理,诊断率57.9%。结论 XGC临床上无特异性表现,影像学与胆囊癌较难鉴别,疑诊时送快速病理是必要的,因与周围组织器官炎症黏连较重,开腹手术是目前合理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完全脏器转位患者达芬奇机器人手术过程中的优势和困难,探索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对于完全脏器转位患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的可行性及安全性。 方法完全性全身脏器转位(situs inversus totalis,SIT)是一种极为少见的先天性解剖异常,其胸腹脏器正常的解剖位置呈镜像反转。由于解剖结构的变化,对于SIT患者在患有胸腹腔脏器肿瘤手术时,外科医师面临着一个巨大的挑战。达芬奇(da Vinci)手术机器人系统于20世纪末问世,该手术系统在胰腺微创外科手术中的优势越来越明显,更多地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良好效果。2022年10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肝胆胰外科医学部收治了一例SIT患者,经过完善术前检查,诊断为胰腺头部癌并梗阻性黄疸,术前充分评估之后,给予达芬奇机器人(Da Vinci Si)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结果术后恢复良好,随访无明显并发症发生。 结论SIT患者达芬奇机器人手术过程中存在很多优势,但依然面临一些困难,通过对本例患者的诊治过程,证明了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对于SIT患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的可行性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纵隔镜检查诊断中纵隔肿物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对22例经胸部CT或MRI检查发现有中纵职肿物而一般检查不能确诊的患者施行了标冷纵隔镜术(SCM),全部患者均获得明确的病理诊断。其中恶性疾病占45.5%(10/22),良性病变占54.5%(12/22)。恶性疾病中以小细胞未分化癌最为多见,占60%(6/10);良性病变中淋巴结结核最为多发,占75%(9/12)。作者复习了纵职镜发展的历史,并对手术适应证和注意事项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小儿肾上腺区肿物切除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19年10月~2022年3月我们采用达芬奇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切除6例小儿肾上腺区肿物。取健侧60°卧位,采用两机械臂操作,视情况增加辅助操作孔。钝锐结合显露肿瘤后注意辨识肿物滋养血管,采用丝线或生物夹夹闭离断肿瘤血管;充分游离肿瘤,将整个肿瘤完整切除。较小标本经稍扩大操作孔取出,较大标本经下腹部另外切口取出。结果 6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一例中转开放手术。手术时间90~240 min,平均133.3 min。出血量15~50 ml,平均31.7 ml。术后2例未放置引流管,其余4例放置引流管4~8 d,平均5.5 d。术后住院5~15 d,平均8.7 d。除1例术后出血,其余患儿均无并发症发生。6例随访10~24个月,平均16.7月,复查CT无肿瘤复发。结论 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小儿肾上腺区肿物切除术安全,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3.
患者女,66岁,升结肠癌。右高左低平卧位。机器人置于右肩旁。3号臂牵拉回结肠皱襞,切开并拓展Toldt间隙。沿肠系膜上静脉分离,切断回结肠血管。显露结肠中动脉并在根部结扎其右支。本例Henle干由胃网膜右静脉、右结肠静脉(RCV)及副右结肠静脉(ARCV)汇合而成。结扎切断RCV与ARCV。在Gerota筋膜与Toldt筋膜间继续拓展平面完成游离。在回肠末段与横结肠中段用腔镜切割器横断。机器人下完成回肠横结肠侧侧吻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证明腰椎间盘切除术的疗效是优良的 ,但手术并发症并不少。绝对不能轻视腰椎间盘切除术。方法 结合文献和前人经验教训 ,对 1974年 2月— 2 0 0 1年 2月手术治疗的 32 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进行了回顾性研究 ,重点研讨了本组病人疗效显著 ,无手术失败、无再次手术等的经验。结果 术后随访了 3~ 36个月 ,术后椎间隙感染 2例 ,无手术失败和效果差及再手术者 ,手术优良率 10 0 %。结论 只要重视腰椎间盘切除术 ,只要手术指征选择适当 ,只要手术方式选择应用正确合理 ,术中尽可能多的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和局麻 ,致压物切除彻底 ,是完全可以获得腰椎间盘切除术的优良疗效 ,但千万别轻视腰椎间盘切除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前纵隔肿物的临床疗效、方法和价值。方法总结2006年10月至2012年6月电视胸腔镜下切除前纵隔肿物35例临床资料。其中完全胸腔镜手术31例,胸腔镜下辅助小切口手术4例。结果35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随访1年以上,效果良好。结论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前纵隔肿物安全可靠、切除彻底、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6.
17.
急性胆囊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7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6,自引:5,他引:36  
目的总结腹腔镜下处理急性胆囊炎的临床经验.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9月~2003年8月79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治疗急性胆囊炎(acute cholecystitis,AC)的临床资料. 结果 75例术中胆道造影成功,显示胆总管结石6例,其中4例行LC联合术中内镜括约肌切开取石,2例中转开腹行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单纯胆囊结石73例,70例LC成功,3例因炎症粘连明显而中转开腹.全组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论绝大多数急性胆囊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经侧胸入路完全无管化三孔胸腔镜(totally no tube three-port thoracoscopic surgery,TNTT)胸腺肿瘤手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胸外科2021年11月—2022年5月收治的胸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TNTT组和传统单操作孔胸腔镜(single utility port video-assisted thoracic surgery,SVATS)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共纳入111例患者,其中TNTT组44例,男20例、女24例,平均年龄(60.11±8.64)岁;SVATS组67例,男30例、女37例,平均年龄(62.40±7.92)岁。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NTT组术中出血量更少、术后住院时间更短,但SVATS组患者术后疼痛更轻(P<0.05)。结论 TNTT有良好的手术安全性,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术中出血量显著减少,在加速康复外科方面有明显优势,但SVATS可减轻患者术后疼痛。  相似文献   

19.
腹腔镜甲状腺良性肿物切除术2例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例 1,女 ,31岁 ,因颈部肿物 2年收入院 ,查体 :甲状腺右叶下极可触及一直径约 2 5cm质韧肿物 ,B超示甲状腺右叶囊腺瘤。例 2 ,女 ,5 1岁 ,因颈部包块 6个月收入院 ,查体 :甲状腺峡部可触及一质韧结节 ,直径约 1cm ,B超示结节性甲状腺肿。 2例均行腹腔镜手术 ,体位与传统甲状腺手术类似 ,先用记录笔在颈部手术区标明肿物所在位置及trocar位置。例 1经胸骨切迹径路行腹腔镜甲状腺手术 ,胸骨切迹处作一 10mm切口 ,用大弯钳直视下向肿物方向分离 ,至肿物边缘后 ,放入三腔尿管 ,注入 10~ 15ml生理盐水 ,撑开颈部皮下间隙。置入…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总结分析机器人辅助下肺基底段切除的临床应用效果,以及单向式和双向式入路在后外基底段切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2年5月于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胸外科行机器人辅助下肺基底段切除7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2例、女46例,中位年龄50(33~72)岁。38例患者行后、外或后外联合基底段切除,其中19例经下肺静脉单向式入路,19例经叶间裂双向式入路完成手术,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严重并发症,无中转开胸,无围手术期死亡。中位手术时间100(40~185)min、术中出血量50(10~210)mL、淋巴结采样个数3(1~14)枚。术后4例(5.1%)肺漏气,4例(5.1%)液气胸。术后6个月复查均无肺淤血及局限性肺不张。单向式和双向式入路的后外基底段切除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等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淋巴结采样个数方面,双向式组较单向式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1~13)枚vs. 5(1~9)枚,P=0.040]。结论 机器人辅助复杂肺基底段切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